《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2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3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4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周营一中 张艳丽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热衷于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等各种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

2、在知识方面,学生只学习了机械运动,而对于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以及传播需要介质都很难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明确,问题提出要具体,指导观察口令要清晰,结论的总结语言要准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实验探究,了解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

3、,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分享合作的快乐。(2)领略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关注声现象在建筑、军事等科技方面的应用。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活动】播放flash小动画 老师用鼠标依次点击瀑布流水、飞机起飞、拉小提琴发出相应的声音,如下图所示。【学生活动】聆听这些声音,并猜出是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很多想法。【教师活动】将问题归类,确定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意图:美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切入学习的主题

4、)教学环节2: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1.提出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做一做:请把手放在喉头处,发出声音a,感受声带的变化。【学生活动】学生发出声音“a”,感受声带的变化。【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蟋蟀和鸟类发出声音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蟋蟀和鸟类是怎样发声的?【教师活动】教师重点介绍鸟类发出声音的过程:鸟的发声器官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由多个扩大的软骨环及其间的鸣膜组成,分叉处有一呈锲状的鸣骨。鸣管有两对弹性薄膜,叫内、外鸣膜形成一对狭缝,通过气管内冲出的空气,使鸣膜等鼓动而发声。【学生活动】讨论:蟋蟀发出声音时靠翅膀的振动,鸟发出声音靠鸣膜的振动。2猜想假设【

5、学生活动】根据以上例子,学生讨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教师活动】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制造声音。实验器材:音叉、钢尺、乒乓球、铁架台、米粒、盛有水的烧杯等;【教师活动】布置任务:任务一:利用实验筐中的物体发出声音,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好操作。任务二:带着两个问题进行实验:(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2)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完成下图中的部分实验,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如何操作。2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选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

6、【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发声体的哪个部位在振动(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仅有的实验器材制造声音,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努力制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声音来展示,凸显学生的个性,另外,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对比、讨论、总结,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师活动】揭露物体发声的本质:绕平衡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上称为振动。即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描述物理现象,渗透语言的规范性。)【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演示实验:出示音

7、叉和铁架台,铁架台上悬吊着一个乒乓球。如图所示,第一次不敲击音叉,用叉股直接接触乒乓球。第二次所示,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音叉发声,再将音叉慢慢靠近悬吊的乒乓球。【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引起乒乓球的跳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物体的振动。【学生活动】利用课桌上盛有烧杯的水、米粒来设计实验。活动一:不敲击音叉时,接触水面没反应。如图所示,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情况;活动二:把米粒放在桌面上,不敲击桌面时,米粒不跳动,敲击桌面时,观察米粒的情况【教师活动】总结:这样我们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

8、乒乓球的 跳动,物理学中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教师活动】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设计意图:物理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和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老师通过对比实验,巧妙地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也为后面共鸣箱实验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对比,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花的溅出,亲身体会转化法在实验中的作用。)教学环节3:探究声音的传播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教师活动一】演示实验:(1)再向学生出示一个音叉,如图所示,这是两个一模一样的音叉,为了区分我们给它们命名为A和B。 (2)

9、不敲击B音叉,将B音叉靠近A音叉;如图,敲击B音叉,B音叉发出声音后,再将B音叉靠近A音叉;提问:是谁将B音叉的振动传递给A音叉的呢?【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如果,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2.播放视频:真空铃实验。【学生活动】一直聆听电铃声音的变化,关注引起变化的原因。简单叙述实验过程。【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钟罩里的空气被抽出后,铃声变小,设想一下,如果继续将钟罩空气向外抽,铃声会怎样?如果真的能够将空气抽净,变成真空状态,又会怎样?听不见铃声了。由此推理:真空状态下,不能传播声音。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教师活动

10、】提出问题:只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吗?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活动】讨论、列举实例,提到液体、固体传声的具体事例。【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液体、固体也可以传声?【学生活动】做一做:一位同学的耳朵紧贴桌面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手轻敲桌面的另一端。讨论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3.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液体也可以传声?2.演示实验:(1)出示一个手机,用彩色气球将它包裹住,并用细线系好悬挂在铁架台上,另一部手机拨通这部手机;(2)将手机慢慢浸没水中,不碰容器底和容器壁,再次拨通这部手机。【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总结结论:说明水可

11、以传声。【教师活动】大量实验表明: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设计意图:上面两个实验是以学生熟悉的物品手机、气球、一次性纸杯等作为实验器材,学生感到亲切、好奇,实验效果明显,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与物理学习的距离,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他身边。)【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教师介绍人耳的结构:【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再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经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听到了声音教学环节4:声速、回声以及应用【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不需要时间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3

12、8页的表格思考下列问题: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2.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附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声速介质声速空气(15)340松木3320空气(25)346铜(棒)3750煤油(25)1324大理石3810   蒸馏水(25)1479铝(棒)5000海水(25)1531铁(棒)5200【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图表的内容,归纳总结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2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例如: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

13、s。(设计意图: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光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但是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什么有关,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老师以提供图表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图表中寻找规律,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活动】1.提问:对着山谷大喊,发生了什么现象?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回音。【学生活动】自己阅读课本38页有关回声的知识【教师活动】播放图片,介绍回声的应用。回声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例如我国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图30);医学方面的应用(图31)以及军事方面的应用(图32):利用回声测海水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社会各领域

14、的重要应用,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教学环节5:课堂检测【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快速解答。1、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 因为( ) A 声波传到人体去了 B 锣面停止了振动 C 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 以上说法均正确 2、下列现象能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 击鼓时听到鼓声 B 听到小河潺潺的流水声 C 收音机发出的音乐声 D 睡觉时能听到放在枕头下手表的嘀嗒声3、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传播的最慢( ) A 空气 B 煤油 C 海水 D 铝4、我们能够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 有发声体 B 有介质 C 有耳朵 D

15、 以上条件缺一不可教学环节6: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PPT出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教学环节7:布置作业四、教学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从感性的生活实际出发,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学会了新知,更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尝试了物理方法。1课堂教学实验化,实验清晰、效果明显,重视科学探究本节课大大小小的实验十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声的实验中,每一个小实验都很好操作,振动的现象也很明显,很能说明问题。敲击音叉,用乒乓球和水转化叉股振动的实验,放大效果非查清楚,说服力强。共鸣箱实验、水中手机实验、土电话实验,不仅实验效果良好,还具有代表性,将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事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空铃实验步骤清晰,实验效果良好,为后续的推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突破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难点。2物理研究方法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物理走向了社会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重视物理方法。例如:多次利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敲与不敲音叉再去接触乒乓球进行对比、敲与不敲音叉接触水面进行对比、土电话实验剪断细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