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土地利用现状_第1页
信阳土地利用现状_第2页
信阳土地利用现状_第3页
信阳土地利用现状_第4页
信阳土地利用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  言. 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1      第一节  市情概况. 1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4      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7      第二章  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目标. 10     

2、 第一节  战略定位. 10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10      第三节  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12      第四节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 12      第五节  土地利用目标. 13      第三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17 

3、;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7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9      第三节  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 28      第四节  合理安排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区土地利用. 31      第四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37   

4、;   第一节  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37      第二节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9      第三节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40      第四节  建立保障粮食生产的耕地保护新机制. 41      第五章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集聚区. 43     

5、; 第一节  保障名优茶叶生产用地. 43      第二节  合理安排特色畜牧养殖业用地. 44      第三节  合理安排花木、名贵中草药、精品园建设等发展用地  45      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48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48      第二

6、节  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49      第三节  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 50      第四节  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 51      第七章  推进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建设. 53      第一节  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用地. 53      第二节  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

7、发重点工程. 55      第八章  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60      第一节  以保护为前提规划开发建设. 60      第二节  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62      第三节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63      第九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65

8、0;     第一节  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65      第二节  强化土地利用功能区调控. 67      第三节  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73      第四节  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75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     

9、;                                                  

10、;                                                  

11、;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结合信阳市实际编制了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规划全面

12、分析了信阳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市情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毗安徽、南邻湖北,处于鄂豫皖三省的交界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

13、土地总面积18908.27平方公里。信阳市现辖8县2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787.5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62.24 万人,城镇人口225.31万人,城镇化率为28.6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6人。      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6.9%。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8.5%。该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是信阳的粮食生产基地。北部是平原和洼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4.6%。其中

14、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洼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6%,主要分布在淮河两岸。      信阳市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植被地带性变化显著,淮河以南为北亚热带植被,淮河以北为暖温带植被,植物群落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全市气候宜人,雨量丰沛,植被茂密,山青水秀,拥有鸡公山、南湾湖等一大批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是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地带,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称。全市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22%,水环境质量是全省最好的两个市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30%,远远高于全

15、国16.5%、全省19.8%的平均水平,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信阳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矿产地178处,大型矿11处,特别是非金属矿分布集中,储量丰富。上天梯非金属矿为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总储量7.3亿吨,其中珍珠岩储量1.2亿吨,占全国50%以上,膨润土5亿吨,浮石5600万吨。此外,还有二氧化硅矿800万吨,金红石矿100万吨,锌矿100万吨,钼矿6.5万吨等。      信阳市农林牧产品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四大红麻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0%和80%以上。农产品水稻、麻类、水产等产量均居河南省首位,特别是信阳毛

16、尖饮誉海内外,屡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甲鱼、樱桃谷鸭、淮南猪、固始鸡等久负盛名,拥有全国闻名的甲鱼养殖基地和亚洲最大的樱桃谷鸭繁育基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信阳市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信阳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食品,电力、纺织、建材、医药为主要支撑的八大支柱产业体系。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85亿元,实现利税16.4亿元。全市GDP总量由1996年的176.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03.4亿元,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由102.

17、6亿元增长到343.9亿元。近年旅游、餐饮、商贸、房地产、中介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信阳市增加就业、繁荣经济的重要途径。      信阳市是典型的劳务经济大市。2000年以来,信阳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劳务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创出了劳务培训、双向维权、“金桥工程”、“回归工程”四大亮点,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催生了一些知名的劳务品牌,如平桥、浉河的建筑、商城的厨师、光山的服装、淮滨的电焊、潢川的园艺、息县的保安、新县的涉外劳务等,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信阳现象”。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212万人,劳务收入123亿元,是

18、全市财政收入的9.2倍,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      信阳市交通条件优越。境内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与宁西铁路在信阳形成“铁路双十字交叉”,京珠高速、大广高速与沪陕高速在信阳形成“高速双十字交叉”,106国道、107国道与312国道在信阳形成“公路双十字交叉”,南距武汉天河机场、北距新郑机场、东距阜阳机场、西距南阳机场均在200-300公里之间。淮河水运的淮滨港口直达华东及沿海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使信阳成为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689公里,居全省第二,被确定为全国44个(全省7个)国家级

19、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信阳市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呈现出豫风楚韵的特色。全市“山、水、林、寺、泉、茶、红”融为一体,景区、景点星罗棋布,具有一“绿”一“红”两大资源优势。旅游业已形成了以鸡公山、南湾湖、汤泉池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以新县“红色景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以灵山寺、贤隐寺、净居寺为依托的宗教旅游三大“特色”。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20、0;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信阳市2005年土地总面积1890827.21公顷,其中农用地1492248.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2%;建设用地227388.1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03%;未利用地171190.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05%。       (一)农用地      2005年全市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492248.8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

21、8.92%。      耕地:面积为790673.1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82%。其中旱地面积272261.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4.43%;灌溉水田面积505510.7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3.93%;水浇地面积12900.9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4.43%,占1.63%。耕地集中分布于广大丘陵和平原区域。      园地:面积为40394.99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4%,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浅山丘陵区。      林

22、地:面积为456201.1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13%,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牧草地:面积为7463.7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9%。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浅山丘陵区。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7515.9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45%,分布全市各乡村。其中设施农用地面积为9296.32公顷;农村道路面积为22587.04公顷;坑塘水面面积为85408.58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为37815.04公顷;田坎面积为42408.97公顷。      (二)建设用地

23、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27388.1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03%。      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175271.4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7%。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568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3.24%;建制镇用地面积为21305.2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2.16%;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37869.2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8.66%;采矿用

24、地和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1041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5.94%。      交通水利用地:包括交通用地、水利用地,面积为42663.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6%。其中:交通用地面积10700.31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25.08%;水利用地面积31962.95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74.92%。      其他建设用地:包括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面积9453.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0%。     

25、60; (三)未利用地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171190.2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05%。其中水域面积38873.18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22.71%;滩涂沼泽面积38688.16公顷,占22.60%;自然保留地面积93628.86公顷,占54.69%。       二、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明显。信阳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在各类用地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 41.82 %,其中灌

26、溉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63.93%,是全省水稻生产主产区。园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4%,主要为“信阳毛尖”茶园。信阳林地面积大,林木覆盖率高,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24.13%,远高于全省18.24%的平均水平。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南部山区林地面积较大,可以林业为主实行多种经营全面开发。中部垄岗丘陵区耕地面积大,养殖水面多,各种地类齐全,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北部平原区土地垦殖率较高,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是建立商品粮、棉油基地的好地方。城镇郊区土地肥沃,交通方便,菜地面积集中,为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农村居民

27、点用地比重较大,有较大整治潜力。2005年底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37869.2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29%,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0.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45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150平方米的控制上限。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均耕地资源不断下降,土壤肥力较低。2005年底全市耕地总面积790673.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1.82 %,低于全省47.87 %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人均1.63亩下降到2005年的人均1.50

28、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3%,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土壤障碍层次及地力产量划分土壤高中低水平,全市中低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2/3左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据国土资源专项调查与评价,2005年信阳市共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94528.01公顷,对其开发既有来自生态保护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又有地形坡度大、水资源缺乏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较大。城乡土地统筹安排欠缺。由于沿袭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重城镇轻农村,再加上考核机制、投入收益机制、保障措施等不尽完备,对城乡土地的统筹安排和统筹利用明显欠缺,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致使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能够得

29、到优化,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2005年信阳市单位建设用地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2.14万元/公顷、15.12万元/公顷,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2万元/公顷和40.4万元/公顷),与郑州市的102.9万元/公顷和98.4万元/公顷相比,差距更大。      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信阳市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京广城镇发展带、黄淮海城镇发展轴和宁西城镇发展轴

30、交汇处农工贸旅游综合发展市,努力建设鄂豫皖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建成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茶都、旅游中心的关键时期,是土地利用供需矛盾与其他各种问题的凸现期,同时也是必须抓住的改进土地管理、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耕地保护压力更重。推进城镇化,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均需要以大量用地为支撑,从而形成对用地的刚性需求。2005年,信阳市城镇化率仅为28.60%,低于全省同期30.7的平均水平。按照规划,到2010年信阳市城镇化率将达到40%左右、2020年将达到50%以上,形成了对城镇用地的巨大需求,而规划期内加快建材等工业建设,落实京广铁路客运专线信阳段、宁西铁

31、路复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出山店水库等重点项目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作为黄淮四市之一,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出台为信阳市经济和社会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将加大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进而对耕地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与提高,规划期内需要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但是全市土地后备资源集中地区水资源条件、地形条件等较差,且根据生态保护要求,只能适度开发,主要的补充耕地潜力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而农村居民点整理难度大、成本高,补充耕地难度越来越大。实现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目标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信阳市是一个经济

32、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建设滞后,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新一届市委提出了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建设魅力信阳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规划期内,信阳市将继续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依托园区办工业,形成以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电力、食品、制药、纺织和建材为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工业经济持续提速增效。而这些都将对当前和未来的全市土地利用产生巨大影响。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期内,要以建设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经济社

33、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积极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统筹城镇与农村发展,统筹发展现代工业与生态农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村镇建设样板区、生态环境友好区、城乡统筹先行区等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生态茶都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建成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打造魅力信阳,加快城市发展,规划期内,信阳市将紧紧抓住“山、水、茶”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山清水秀、豫楚文化交融的优势,推动生态大市建设,进而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将山水风光游、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茶文化游等旅游项目推向全国。中国茶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

34、理念,将为信阳市中心城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创造和谐、宜居环境提供良好的机遇。      第二章  战略定位与土地利用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区域定位:信阳市位于京广城镇发展带、黄淮海城镇发展轴与宁西城镇发展轴交汇处,处于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层,是鄂豫皖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著名茶叶生产与贸易基地,医药与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非金属矿产品开采与加工业基地。城市

35、定位:生态茶都,宜居城市,鄂预皖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工贸旅游综合发展,具有山水园林风貌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未来的发展中,信阳市应充分发挥两大经济区交界处、三大城镇与产业发展带(轴)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继续加强与省会郑州以及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主动面向长江中游经济区,参与到武汉和合肥两大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体系建设之中,大力开展经济协作;利用交通枢纽、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推进信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

36、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实施“三大跨越”: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推进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建设特色城市:以建设生态信阳和中国茶都为特色,以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线,以建设宜居城市为功能定位,以打造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培育具有较高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信阳市中心城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发展,重点倾斜,把信阳市打造成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农业集聚区、村镇建设样板区、生态环境友好区、城乡统筹先行区。积极探索在平桥区、浉河区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途径。

37、发展目标:宏观经济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00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4900元,实现翻两番。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0:45:3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68%;城镇化率达到38%;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到50%左右。到202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0%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5年累计投

38、资2800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590公里以上;发电机组容量达到350万千瓦左右。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815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绿化率达到38%;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880万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市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建成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9、第三节  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信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战略任务是:继续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战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制定、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0、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城乡土地利用。      第四节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县城、重点建制镇用地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经济

41、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多样性。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切实加强对湿地等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的保护,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

42、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五节  土地利用目标      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确定信阳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为: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规划期内全市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保有量始终保持在79.07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68.64万公顷以上。重大发展用地得到保障。中心城区发展用地和主发展轴带312国道、沪陕高速公路、宁西铁路复合的交通线中心城镇发展用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得到

43、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工矿存量用地盘活面积达到2842公顷,2020年达到3053公顷;2005年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14万元/公顷、15.12万元/公顷,2010年分别达到38.97万元/公顷、31.18万元/公顷;2020年分别达到83.14万元/公顷、74.83万元/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166平方米分别降到2010年的136平方米和2020年的119平方米。城乡和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格局基本形成。按照信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分布体系,依据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所确定的城乡统筹先行区

44、目标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到2020年,率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 %以上。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农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1492248.88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502032.04公顷,2020年的1518996.48公顷,期内净增加26747.6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控制在179200.45公顷,2020年控制在182400.45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2010年增加到56889.67公顷,2020年增加到70189.6

45、7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规划期内,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潢川、罗山、商城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整治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80214公顷,确保基本农田质量逐步提高。20052010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5550公顷,2011202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0263公顷,保质保量完成“占一补一”任务。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状况明显改善。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每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积不少于900公顷,森林覆盖率2020年达到38%以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污染的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46、;专栏一    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指标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耕地保有量 790673.10 790673.10 790673.10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686406 686406 686406 约束性 园地面积 40394.99 41700 43300 预期性 林地面积 456201.11 471300 498600 预期性 牧草地面积 7463.72  7463.72 7463.72 预期性

47、 建设用地总规模 227388.12  236090.12 252590.12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175271.45 179200.45 182400.45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37402.24 43292.24 53692.24 预期性 交通、水利及未利用地规模 52116.66 56889.67 70189.67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8702 16500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7426

48、13074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5281 9779 约束性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5550 10263 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平方米)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66 136 119 约束性注:1.2005年现状数由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转换确认;2.2005年人口数来源于2006年信阳市统计年鉴        第三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

49、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稳步增加农用地面积。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492248.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2%;2010年增加到150203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44%;2020年增加到1518996.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34%;与2005年相

50、比,2010年、2020年农用地分别增加9783.16公顷、26747.6公顷。严格保护耕地。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790673.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82%;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耕地面积均不低于790673.10公顷。适当增加园地。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为40394.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规划至2010年园地增加到41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1%;2020年增加到433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1305.01公顷、2905.01公顷。逐步增加林地。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为456201.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13

51、%;规划至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到4713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93%;至2020年增加到498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37%;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15098.89公顷、42398.89公顷。稳定牧草地。规划期内牧草地面积稳定在7463.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9%,与2005年相比面积保持不变。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97515.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5%;规划至2010年,其他农用地减少到190895.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10%;至2020年减少到178959.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6%;与2005年相比分别

52、减少6620.74公顷、18556.3公顷。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227388.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03%;规划至2010年调整为236090.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9%;至2020年调整为252590.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36%;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8702公顷、25202公顷。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37402.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8%;至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43292.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至2020年增加到

53、53692.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5890公顷、16290公顷。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37869.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9%;至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135908.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9%;至2020年调整为128708.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1%;与2005年相比分别减少1961公顷、9161公顷。专栏二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4、0;                                                 

55、0;                          单位:公顷;%地  类 2005年 期间面积增减 2010年 期间面积增减 2020年 面积(1) 比重 (2)-(1) 面积(2) 比重 (3)-(1) 面积(3) 比重 土地总面积 1890827.21 100.00% 0 1890827.21 100.00%

56、 0 1890827.21 100.00% 农 用 地 耕地 790673.1 41.82% 0 790673.1 41.82% 0 790673.1 41.82% 园地 40394.99 2.14% 1305.01 41700 2.21% 2905.01 43300 2.29% 林地 456201.11 24.13% 15098.89 471300 24.93% 42398.89 498600 26.37% 牧草地 7463.72 0.39% 0 7463.72 0.39% 0 7463.72 0.39% 其它农用地 197515.96 10

57、.45% -6620.74 190895.22 10.10% -18556.3 178959.66 9.46% 小计 1492248.88 78.92% 9783.16 1502032.04 79.44% 26747.6 1518996.48 80.34% 建 设 用 地 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 37402.24 1.98% 5890 43292.24 2.29% 16290 53692.24 2.84% 农村居民点 137869.21 7.29% -1961 135908.21 7.19% -9161 128708.21 6.81% 小计 175271

58、.45 9.27% 3929 179200.45 9.48% 7129 182400.45 9.65% 交通水利用地 42663.27 2.26% 4605 47268.27 2.50% 15664 58327.27 3.08% 其他建设用地 9453.4 0.50% 168 9621.4 0.51% 2409 11862.4 0.63% 小计 227388.12 12.03% 8702 236090.12 12.49% 25202 252590.12 13.36% 未利用地 水域 38873.18 2.06% 0 38873.18 2.06% 0 38

59、873.18 2.06% 滩涂沼泽 38493.69 2.04% -521.25 37972.44 2.01% -3525.69 34968 1.85% 自然保留地 93823.34 4.96% -17963.91 75859.43 4.01% -48423.91 45399.43 2.40% 小计 171190.21 9.05% -18485.16 152705.05 8.08% -51949.6 119240.61 6.31%增加交通水利用地。2005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2663.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6%;规划至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到472

60、68.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0%;至2020年增加到58327.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08%;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4605公顷、1566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005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9453.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0%;规划至2010年其他建设用地增加到96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至2020年增加到1186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3%;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168公顷、2409公顷。适度开发未利用地。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171190.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5%;规划至2010年面积调整为152705.05公顷,占土地总面

61、积的8.08%;至2020年面积调整为119240.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1%;与2005年相比,通过开发分别减少未利用地18485.16公顷、51949.60公顷,使全市土地利用率2010年达到91.92%,2020年达到93.39%。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根据信阳市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和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的特殊自然条件,在现有的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商城鲶鱼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淮滨淮

62、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固始淮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县连康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商城金刚台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县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信阳四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强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保护区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和南湾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加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林建设,保持境内山水平川的整体形态,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依托大别山、桐柏山和淮河干支流,构建以山体、河流、湖泊湿地等为主体的陆相、水相生态脉络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国土生态屏障。此类自然保护区共有13个,规划面积115911公顷

63、,对涉及用地要按规划划定控制区和核心区,对控制区允许进行与保护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为禁止建设区。      优化农用地布局。按照国家及省相关规划布局的要求,优化全市农用地布局,充分考虑各地受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的土地适应性,结合各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在有效保护现有耕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稳步进行,以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为重点,合理安排好园地和林业用地。耕地布局。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继续实施优质农产品产业工程,积极稳妥地扩大优质水稻、弱筋小麦、“双低”油菜种植

64、面积,全面推进大宗粮食作物的优质化进程。规划期内全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但在各县(区)的分布面积有所调整,其中中心城区建设涉及的两区(浉河区、平桥区)规划耕地面积比2005年减少3968公顷,其它八县耕地面积都比2005年略有增加,共3968公顷。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基本农田核减。根据省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信阳市有13200公顷基本农田核减空间。核减方案如下:一是将信阳市中心城区、各县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的基本农田及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区内的基本农田核减掉。浉河、平桥两区共核减6127公顷,其中浉河区1557公顷(五星办

65、事处280公顷,湖东办事处30公顷,金牛山办事处166公顷,南湾管理区481公顷,鸡公山管理区200公顷、淮干滩区、出山店水库移民400公顷),平桥区4570公顷(羊山新区1354公顷,工业城2324公顷,上天梯292公顷、淮干滩区、出山店水库移民600公顷)。二是将剩余的7073公顷的基本农田核减指标按比例分配至各县(区),由各县(区)根据需要确定核减地域。基本农田布局调整。依据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阳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在核减掉13200公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留出必要的、合理的用地空间的同时,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

66、160;  全市共调出基本农田49413.4公顷,占全市核减后基本农田面积的比例为7.20%;调入基本农田49413.4公顷,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面积的比例为7.20%。在调出的49413.4公顷基本农田中,市中心城区调出基本农田5760公顷,其中用于重大工程调出4097公顷,基本农田缓冲区调出1663公顷;县城规划区调出4383.85公顷,产业集聚区控制区调出2680公顷,建制镇镇区调出4889.03公顷,新农村建设用地调出12065.38公顷,基本农田缓冲区调出17132.14公顷,重大工程2503公顷,调整前后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    &

67、#160; 调入基本农田的平均等别为六等,调出的基本农田的平均等别为五等,确保了调整后基本农田的平均等别有所提高。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比例,调整前为1.44%,调整后为1.22%,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的比重有所降低。全市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后,连片150亩以上的基本农田比例由原来的78%增加85%,集中程度或连片程度都有所提高。专栏三  信阳市基本农田面积核减表                  

68、0;                                                 

69、0;            单位:公顷行政辖区 2005年保护面积   上轮规划指标 核减面积 核减比例 核减后面积   浉河区 28378 28378 1834 6.46% 26544  平桥区 69495 69495 5096 7.33% 64399  罗山 77550 77550 805 1.04% 76745  光山 73250 73250 760 1.04% 7249

70、0  新县 15650 15650 162 1.04% 15488  商城 47450 47450 489 1.03% 46961  固始 135298 135298 1414 1.05% 133884  潢川 75860 75860 791 1.04% 75069  淮滨 66450 66450 692 1.04% 65758  息县 110225 110225 1157 1.05% 109068  合计 699606 699606 13200 1.89

71、% 686406 专栏四  信阳市基本农田调整面积平衡表单位:公顷行政辖区 核减后面积 调出面积 调出比例 调入面积 调入比例 新一轮规划指标   浉河区 26544 1854 6.98% 305 1.15% 24995  平桥区 64399 3906 6.07% 1731 2.69% 62224  罗山 76745 5134 6.69% 5587 7.28% 77198  光山 72490 4000 5.52% 4431 6.11% 72921  新县 15488

72、 2191 14.15% 2334 15.07% 15631  商城 46961 3696.38 7.87% 3966.38 8.45% 47231  固始 133884 9696.12 7.24% 10509.12 7.85% 134697  潢川 75069 6644.29 8.85% 7096.29 9.45% 75521  淮滨 65758 5369.61 8.16% 5809.61 8.83% 66198  息县 109068 6922 6.35% 7644 7.01% 109790  合计 686406 49413.4 7.20% 49413.4 7.2% 6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