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研究雷晓峰田建国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起着描述场景、刻画人物、描写人物心理、突出语 义、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然而,隐喻翻译常常由于造成文化亏损而致交际受挫 已成为翻译界的一大难点。本文作者根据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尝试性地设计 出了隐喻翻译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译者从全局出发考虑隐喻的语境相关因素、 认知过程和语用目的,动态化地顺应源语和译入语文本内外语境因素,通过顺 应性选择译出能满足交际功能与目的的隐喻译文。关键词:语用顺应;概念隐喻;翻译研究;作者简介:雷晓峰,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 理论与实践、汉
2、英语言文化对比。作者简介:出建国,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收稿日期:2013-04-03基金:西北工业大学2012年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项目“汉英翻译中的概念 隐喻表达法研究(项目编号:rw201209)"an exploration into metaphor translation mod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dapta/tion theorylei xiaofeng tian jianguoabstract: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cognitiv
3、e means of humans, playing significant roles like describing scenes, portraying characters, depicting mind activities of characters, highlighting special meanings and deepening themes. metaphor translation, however, has become a great difficuity in tremslation, for it frequently causes loss of cultu
4、re, resulting in the inefficienc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the author has tentatively designed a translation mode of metaphor, which is intended to help translators take overall considerations of factors such as contextual correlates, cognitive pr
5、ocess and pragmatic purposes, adapt dynamically to contextual factors inside and out side the source as well as target texts, and through adaptive selection come up with the target metaphorical texts that can satisfy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nd purposes.keyword:pragmatic adaptation; conccptual metap
6、hor; translation studies;received: 2013-04-03在西方世界过去五十余年间,隐喻是语言和认知领域研究最多的方面之一。越来 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是语言工作中的基木因素。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在 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 思维和行动屮;指导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口常概念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 的(lakoff & johnson 1980: 3)。时至今日,语言研究者普遍认为,隐喻不仅 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解释周围世界的工具。随着我国文化输出力度的加大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今天的翻译
7、,无论在规模 上,还是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何刚 强2010:1)。隐喻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难点和重点。传统的翻译方法,如“直 译”、“意译”、“直译+意译”、“合译”、“分译”、“转换”等,虽然基 本上能达到隐喻译文语言层面信息对等,但是“不能连接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 喻体的文化寓意等值和相似关系,也做不到尽可能使英语译文产牛与汉语原文 相同的联想意义和思维结果”(刘法功2008:183),所以隐喻翻译效果往往欠 佳。四方隐喻研究者结合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探讨隐喻现象,阐释涉及 到的模糊概念,给隐喻及其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 (
8、jef vers- chueren)的语用顺用论可用于解释语言现象及语言在认知、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有助于译者能够以多维、动态的方式探索翻译现象,结 合各种相关因素做出最佳隐喻顺应翻译抉择。本文拟从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 视角出发探索隐喻翻译问题,试图提供一个实用的隐喻翻译模式,供同行批评 借鉴。1. 隐喻翻译的发展历史1. 1西方的隐喻翻译1976年,加gut在其论文“隐喻可译吗?”首次提岀隐喻翻译问题。从此,隐喻 翻译才逐渐引起了翻译界的关注和研究兴趣。dagut (1976:21-33)指出,隐喻 翻译要靠译者的双语能力,应从译入语中找出其对等物;隐喻翻译成功与否很大 程度上取
9、决于目的语读者对源隐喻的文化经历和语义关联物的共享及产生的共 鸣程度。broeck (1981)指出,隐喻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翻译时,译者应 结合隐喻功能和交际情境,还要区分创造性隐喻和装饰性隐喻。他提出了隐喻3 种翻译方法:1)直译;2)替代;3)意译。newmark (1982: 88-91)在其著作翻 译方法中提出了隐喻翻译的8种处理方法:1)保留意象;2)用译入语中的标准 意象替换源语意象;3)保留意象,译为明喻;4)译为明喻,加注释;5)将隐 喻意译;6)隐喻调整(modification) ; 7)删除;8)通过意译重现意象。这 些翻译隐喻方法为翻译工作者处理隐喻提供了重要的帮
10、助。pisarska (1989)指 出应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隐喻的翻译问题。mandclblit (1995)提出了隐喻“认 知翻译假设”概念:“相似的映射条件” (smc)和“不同的映射条件”(dmc), 指出译者在概念映射过程中需做岀概念转换,而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决定认知条 件和翻译策略(参见王丽2008:32) osnel 1-hornby (2001:56)指岀,隐喻翻译要结合文化差异和隐喻的结构和功能 來看。sch ffncr (2004)认为,在源语和冃标语文化屮,如果隐喻引发了不同 的联想,译者切不可直译,要么选择目标语中相应的隐喻替代,要么释译。 al-zou- bi等(2007
11、)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将隐喻表达法通过译为明 喻、释义、注释或省略等方式加以处理。时至今日,西方的隐喻翻译研究者从符 号学、功能学、哲学、信息科学等视角研究隐喻翻译问题。1. 2中国的隐喻翻译张培基等(1980)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提出隐喻翻译的三种方法:1)直译;2) 用译入语标准意象替代源喻意象;3)意译。郭著章等仃996)从语言学角度研 究隐喻翻译问题。在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中,提出隐喻翻译的五种方法:1)肓 译+解释;2)直译+实际意思翻译;3)隐喻调整;4)使用汉语对句;5)替代 意彖。张美芳(2005)采用bell的图式模型分析译者大脑的认知过程,尤其关 注源语隐喻的解码过程和译入语
12、“等值”隐喻的编码过程。刘法功(2008)在著 作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中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三原则” :1)保持喻体特 征;2)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3)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张光明 (2010)岀版专著认知隐喻翻译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汉隐喻的异同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在提供大量例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 如:直译、异译、直译+异译等。从以上中西方的隐喻翻译发展历程可见,西方的隐喻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 化、认知、综合等阶段,然而我国的隐喻翻译研究还出于基础阶段。我国的隐喻 翻译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隐喻翻译对翻译理论发展和翻译实践的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的隐喻研究“是
13、在国外已经提出来,并进行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 后,我们才开始引入、阐释、批评、研究的”(张德禄等2013:4),还处于对 西方隐喻翻译的理论译介和模式照搬上,研究方法较单一,使用语料较陈i口, 研究结果待考证,等等。西方隐喻翻译研究用文化法、综合法和跨学科方法研 究隐喻翻译问题,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这非常值得我国翻译研究者学习和借鉴。2. 隐喻翻译之瓶颈dagut (1976:24)曾经指出,“就其定义而言,源隐喻是一种语义新生物,很明 显在译入语中是不存在'对等物的”。隐喻是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隐喻负载着文化信mo sncllhiornby (2001:
14、60)曾经指出,“隐喻翻译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差异。”,所以,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意象转换问题。隐喻翻译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转换,更重要 的是隐喻中文采与修辞效果的对等再现(参见刘法公2008:170-171)。从翻译 实践来看,如何在目标语中保持喻体特征和接通文化内涵已经成为隐喻翻译的 一大瓶颈。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化愈加显得复杂化、多元化,隐喻翻译面临的挑战性越 高。今天,中西方的隐喻翻译研究者一致认为,隐喻翻译不应仅从语言、文化、 认知等单个角度对源语隐喻进行解码并编码,而应该从综合考虑语言、文化、 认知、美学、心理等因素,在隐喻翻译实际操作语境中动态地、灵活地处
15、理隐喻 翻译问题。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提出的语用顺应论因其纵观性语用研究范式而具 有整合上述几个视角的能力,其主体思想恰好弥合了当前隐喻翻译研究中缺失 的整合性研究理念,为隐喻翻译指明了更加科学的道路。3. 语用顺应论及其对隐喻翻译的启示3. 1语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四个维度)2000年,维索尔伦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把语用学定义为"从 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出发,对于以行为方式表现的语言现象的用法的研究” (王建国2005: 57-61)。他倡导的语用学研究框架是一种语用综观,即将语用 学研究渗透于语内(如词、词组、句子、语篇等)和语外(如认知、社
16、会、文化 等)各信息层,全而、深入地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各种情形。在语用综观论的基础上,维索尔伦提出了顺应论。他认为,语言交际过程即语言 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顺应交际需要而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 选择实现了源于语言选择的“三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的是 语言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即语言选择的动态灵活性;顺应性是指为了最大程度 满足交际需要语言使用者而做出的灵活变通(马利2011:70-73)。这三个概念 相辅相成,一起加以考虑才有可能揭示语用现象的复杂性;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 应性实现的条件。基于此,维索尔伦提岀了语用顺应论的四个维度(ver- schueren 2000:6
17、5-68), 构成了顺应论的基木框架:1)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根据顺应论,语境因素是指 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包括 物质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和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交际语境屮,最 重要的是交际双方。交际双方并行不悖地生活在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中。在社交世界中,由于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多与社会场合(这时许多语言选择取 决于依附关系、平等关系或权势等)或机构相关,语言顺应过程往往最为动态、 复杂和微妙。2)顺应的结构客体。顺应论指岀,语言使用的过程是就语言各层 次的结构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如语言、语码、话语的建构成份、不同类型的话 语和语段以
18、及话语的构建原则等。3)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的动态过程指的是 语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展开、结束。顺应的动态过程体现在顺应的对象、 层次、程度和功能上。就顺应对象而言,需顺应交际对象双方的面子、权势、平等、心理状态、知识、理念等。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为 达到交际口的都要在语言内外各信息层做出动态的选择和顺应。4)顺应过程的 突显程度。并罪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相同的意识程度和带有同等目的的情况下做出 的,所以语言选择具有不同的突显程度。突显程度越高,理解起来就越轻松, 反之越难。突显程度的高低与话语使用者的意识程度有关,有时甚至是话语策略 的结果。以上四个维度的顺应构成了语言顺应论的基
19、本框架。这四个维度,可以 理解为语言顺应的多维立体图式,全面、动态地展示了语言发生的过程,解释了 语言运作规律,也反证了 “语言使用是不断顺应和选择”这一科学道理。3. 2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以往翻译研究者仅仅从语义、文化、语用或语篇等单一角度出发开展翻译研究工 作,翻译视角狭窄,翻译策略欠科学性,翻译质量有待提高。语用顺应论给译者 提供了一个多维、动态的翻译研究视角,可帮助译者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屮可能 出现的各种问题。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等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语 言的使用方式。据语用顺应论可见,语言的使用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满足 交际需求、达到交际目的而顺应语
20、言内外因素、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顺应是为了满足交际需求和达到交际目的,而选择是实现这一目 标的具体途径;顺应为选择提供了渠道,选择保证了顺应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 语用顺应论为翻译这一动态选择过程提供了选择视角,使选择有据可依,可较 好地保证选择的顺利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翻译质量。所以我们说,维 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和实践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语用顺应论中顺应的四个维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考虑 的因素,其主体思想较好地整合了翻译界多年单一的翻译视角,将语义翻译、语 用翻译和语篇翻译涉及的因素全盘考虑进来,将静态的语境因素(第一维度) 和文
21、本结构客体(第二维度)纳入到动态的翻译过程(第三维度)中,同时关 注信息的突显程度(第四维度),通过多维视角、立体全景式及动、静态紧密结 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文本信息。因此,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可 以概括为下图:如图1所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一定的翻译突显意识(翻译之核心)下, 通过不断顺应翻译语境和翻译结构客体这一动态过程,在几种译文中选择出“最佳”的译文。翻译的意识程度与译者对双语结构、双语文化、认知心理和认 知模式等背景信息的了解程度成反比,与翻译任务特殊性成正比。在语用顺应论 框架下,译者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译者意识程度的反应,译文生成过程是 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语境相关
22、因素和翻译结构客体等因素动态交互、顺应和选择 的过程。并1图1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翻译过程 下载原图4. 语用顺应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模式4. 1语用顺应论对隐喻翻译的启示汉英两种民族因所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差异,导致 隐喻认知机制存在差异,从而给跨文化交际带來诸多困难。“隐喻翻译并不仅仅 局限于信息的转换,更重要的是隐喻中文采与修辞效果的对等再现”(刘法功 2008:170)。实践表明,隐喻文采及其修辞效果再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喻体特征 和文化内涵的再现程度,因为只有保留了隐喻的语体特征才能让目的语读者通 过阅读而感知并体会到隐喻语言之美,进而拓展隐喻思维从而获得寓意认知。
23、另 外,概念化的隐喻常常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隐喻翻译自然离不开对文化的处 理。语用顺应论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解读隐喻并再现其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顺 应隐喻的语境相关因素(隐喻的语言因素和交际因素),译者可充分了解原作 者创建隐喻的语境及其交际目的,做出可行性/顺应性解释;通过分析、对比隐 喻结构,译者即掌握了隐喻中本体、喻体及其关联方式和关联程度等情况。接着, 译者结合汉英语言与文化差异,在高度突显隐喻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意识情态下, 大力顺应目的语隐喻读者的思维习惯、审美定势和认知模式等因素以及隐喻内部 因素(如形态、语义等)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4. 2隐喻翻译模式的构建维索
24、尔伦(verschueren 2000:55-56)认为,人类的语言使用经历了对语外语 境(即交际语境,如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和语内语境(即上下文, 如衔接和连贯等)一系列因素的顺应。隐喻的使用也不例外。作者使用隐喻经过 了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一系列动态顺应过程,高度突显出隐喻功能(如突出人 物形象、烘托气氛等),从而为读者感知、认同,进而产生共鸣。笔者认为,维 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可用来指导隐喻翻译研究和实践,并根据顺应理论和隐喻 翻译涉及因素,尝试性地设计出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涉及源语隐喻理解和目标语隐喻生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为了充分理 解源语隐喻
25、,译者往往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客观世界、社交 世界、心理世界)中来理解作者创建该隐喻时的影响因素;接着译者要仔细分析 该隐喻的结构客体(即构成),查看该隐喻的本体、喻体及其“映射”途经,在 顺应与选择中尝试性地对源隐喻做出可行性理解(译文14);在第二阶段,译 者通过顺应目标语语内语境(句法结构、篇章结构和语义调整/再现等)和目标 语语外语境(客观条件、社交语境和心理驱动)这一动态过程,在隐喻义高度突 显的前提下,从众多隐喻翻译译文中选择出“最佳”的译文。km譚n4t>"皓n 译一也遇仃)冬季日短,乂是雪天,夜色早己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是在灯下匆忙,但窗 外很寂
26、静。雪花落在了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 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 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 的人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生存,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鲁迅祝福节选)winter days are short, and because it was snowing dark- ness had already cnvcloped the whole town. all was stir and commotion in the lighted houses, but ou
27、tside was remarkably quiet. and the snowflakes hissing down on the thick snowdr i fts intensified one" s sense of loneliness. sea ted alone in the am- ber light of the vegetable-o订 lamp i reflected that this wretched and forlorn woman, cibeindoned in the dust like a worn-out toy of which its ow
28、ners have tired, had once left her own imprint in the dust, and those who enjoyed life must have wondered at her for wishing to live on; but now at last she had been swept away by death.(杨宪益、戴乃迭译)木段文字摘自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一文,着重描述的是作者对旧历新年前祥林 嫂之死的心理活动。这里,“笼罩”、“雪褥”、“沉寂”、“尘芥堆”、“形 骸”、“打扫得干干净净”皆为隐喻式表达法(见表1),起到了很好的描述
29、场 景、刻画人物、突出语义、深化主题等作用。表1.例(1)中译者的选择和顺应因素下载原表文屮隐喻式表 达可能性译文译者的选择笼罩cover envelop shroudenvelop雪褥snow blanketsnowdrift沉寂quiet still t deadloneliness尘芥堆dust heap refuse dumpthe dust形骸the human skeleton (body)imprint打扫得干干净 净be swept cleanbe swept away bydeath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译者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顺应了一系列语境内外因 素。首先,译者深刻了解作
30、者彼时所处的交际语境:人的思想封建、迷信,社会 贫富差距巨大(社交语境),对祥林嫂之死漠不关心(心理语境)等因素。通 过分析木段文字所描述的语言语境(上下文),译者明白作者此处使用“笼 罩” 一词不仅指全镇夜色凝重,而且指给人心里的压抑感。结合译入语选择吋的 顺应因素,在几个可选词屮,envelop -词最符合句法和篇章结构,重现语义, 突显其中的隐喻意象,符合译入语的客观条件和语境,从而在源语和译入语中 产生了相同的隐喻效果。同样,在翻译“雪褥”和“形骸”时译者经历了类似 的心路历程和顺应抉择。借助语境,译者得知“沉寂”在此实指听着内心的孤独感,所以译为“loneliness",顺
31、应了语境义。译者深知,“尘芥堆”和“打扫 得干干净净(增译了 by death,顺应了语境义)”这两个隐喻意象皆为汉英语 言读者接受,所以翻译时顺应了隐喻的结构客体,最大程度上突显隐喻意象。(2)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 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学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 者”。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 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中国 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节选)true, without des true t
32、ion not hing new can be built; but there may not be anything new built after destruction. men like rousseau, stirner, nietzsche, tolstoy or ibsen are, in brandes' words, udestroyers of old tracks. ” actual 1y they not only destroy but blaze a trai 1 and 1 ead a charge, sweeping aside all the old
33、 tracks, whether whole rails or fragments, that got in men' s way, but making no attempt to pick up any scrap-iron or ancient bricks to smuggle home in order to sell them later to second-hand dealers. there are very few men like this in chi- na, and even when they appear they are likely to be sp
34、at at by everyone.(杨 宪益、戴乃迭译)本节选部分涉及鲁迅在本文中严肃批评的当时存在于中国人身上的问题之一 只知破坏而不知建设。在这里,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卢梭等“轨道破坏 者”,认为这种人在中国相当少见。其中,“轨道”、“扫除”、“大呼猛进”、“碍脚”、“挟”、“唾沫淹死”等词为隐喻式表达法(见表2)。表2例(2)中译者的选择和顺应因素下载原表文中隐喻式表 达可能性译文译者的选择轨道orl)i t track ? rail trajectorytrack, rail扫除brush aside, clearaway sweepsweej)大呼猛进shouting to mar
35、ch aheadblaze a trail a: lead a charge碍脚hinder /ol)stmct feetget in one' s w挟pinch, holdsmuggle唾沫淹死l)e l)rowne(l l)y salivabe sj)at at l)y翻译前,译者顺应了源语的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和隐喻的结构客体,充分了解到 作者创建这些隐喻时的影响因素(社交语境、物质条件、心理驱动等),结合语 境对隐喻做出可行性解释。然后,在隐喻义凸显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隐喻情形, 顺应了一系列语言内外相关因素,在动态化的顺应与选择过程中译出目的语隐 喻译文。比如,译者选用“swe
36、ep” 一词顺应了交际语境,更能凸显原文“扫 除”的隐喻意象。译者在译“大呼猛进”时,充分顺应了译入语语内语境 佝 法结构和语义重现)和语外语境(客观条件和社交语境: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和英 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选择“blaze a trail and lead a charge(开辟道路 向前冲),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隐喻意向,实现了交际功能,达到了交际目的。5. 结语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隐喻式表达法的翻译己凸现为翻译界一大难点。由于 汉英民族文化、习俗、传统等不同,译者常常无法接通源语与目的语隐喻的文化 内涵,从而在译文屮无法实现寓意等值,致使隐喻翻译失败。比利时学者维索尔 伦的语用顺应论视语言使用为一个连续、动态的顺应、交际过程,这为译者深入 理解源隐喻、顺应认知模式,从而做出完成交际目的的隐喻译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和行动指南。木文借助语用顺应论尝试性地设计出了隐喻翻译模式。在语用顺应 论的框架下,隐喻翻译以隐喻义突显为核心,表现出从动态过程到结构客体、再 到语境关系顺应这个向外辐射的特点;译者可结合隐喻翻译涉及的因素,按照翻 译程式,译出较为满意的隐喻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盘式连续干燥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规划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广告挂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消防行业前景动态及需求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岩矿棉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及投资规模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家用电热水机融资商业计划书
- 2024-2030年中国安防线缆市场需求前景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十字绣抱枕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激光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树脂捕捉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快手2025CNY《寨子里的歌晚》招商项目方案
- 2023年唐山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小学低年级语文说话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大型机械运输服务方案
- 2024年公司工会工作计划模版(三篇)
- 9.1增强安全意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榆能集团笔试考什么
- 应用英语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工作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高考英语考试易错点:名词性从句(4大陷阱)(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