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拉延模的设计_第1页
(毕业论文)拉延模的设计_第2页
(毕业论文)拉延模的设计_第3页
(毕业论文)拉延模的设计_第4页
(毕业论文)拉延模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拉延模的设计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拉延模的概念拉延模是在压床的作用下,通过凸模、压边圈、凹模的联合作用使平板状坯料经过塑性变形获得 稳定的空间形状的一种工艺装备。第二节、拉延模的种类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拉延模可分为单动拉延模和双动拉延模;单动拉延模:(两种类型的图形上下模都反了)单动拉延模是利用机床的气垫机构进行压料,靠凸模和凹模进行成形。其特点是结构较简单,模 具安装较方便。双动拉延模:双动拉延模是利用机床外滑块机构压料,靠凸模和凹模进行成形。其特点是四的压料力可分别 调整,但模具安装、调整较费时间,现采用较少。以下仅对单动拉延模结构加以介绍。单动拉延模可分为以下多种形式:1、按下模铸造结构特

2、点分:分体,整体;2按压边圈与凸模的导向形式特点分:内导向,外导向;艮按制件形状特点分:沿形,不沿形;(何时岀现?如很少见可不介绍。)4按凸模轮廓线封闭与否分:开口,闭口;详见拉延模设计规范第三节、拉延模的设计要点一、根据制件的大小、形状、受力情况确定采用哪种形式的结构二、确定数模屮心、压床屮心、模具屮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三心重合三、确定压边圈的行程四、确定气舉顶杆的数量、位置以及长度1、充分分析工艺要求,了解制件的产品部分和工艺补充部分,确定拉延是否必须徹实,以及冲 压方向、送料方向、料厚及方向等。2建立模具中心、数模中心、压床中心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三心重合。3.分析拉延所需行程,确定压

3、边圈工作行程。4气垫顶杆布置。乂其它结构设计。第二章、单动拉延模的设计第一节、单动拉延模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简图第二节、单动拉延模的行程计算一、压料行程1、 定义:当压料面为曲面时,从凹模接触板料到被凹模与压边圈固定住,上模在垂直方向运 动的距离。(当制件比较大或者拉延深度较深时)当压料面起伏较大时(如行李箱盖板), 压料过程屮如果不对板料加以约束,将会影响坯料定位。(压料行程的确定对于板料的定 位有着决定性作用。)2 计算方法:根据模具的实际情况,按照理想状态估计压料行程再加上5-10的余量即可(加14 20较好,对行李箱盖还应在挡料机构上对坯料约朿,如对坯料运动过程分析后,将挡 料板做斜度,

4、或做摆动结构等)。二、拉延工作行程1、 定义:从压边圈与凹模压住板料开始直至拉延工序完成,上模在垂直方向运动的距离。2计算方法:在lg屮模拟将坯料向上移动直至制件的最低点,将得到的距离取整5或者整10再加上14 15即可得到拉延工作行程。第三节、单动拉延模气垫顶杆的选取一、从工艺数模屮调取数模屮心和凸模轮廓线,从资料调取所需的甲方、乙方的压床平面图及 相关参数二、确定模具中心模具中心一般取工件的压力中心,若工件的压力中心与儿何中心相差太大,贝i倾向于取工 件的几何屮心,以便使模具结构布置符合对称性要求(看丄去协调、紧凑)。三、气垫顶杆的布置在工具软件中将调取的数模中心、凸模轮廓线按数模中心与压

5、床中心重合的关系对应到一 起,遵循以下原则选择气垫顶杆:1、气垫顶杆的布置应尽可能使气垫受力均匀,避免偏载,若偏载则偏载量必须小于或等于压床顶杆间距的一半(75mi) o2气垫顶杆应布置在凸模轮廓线以外,并尽量靠近(围绕)轮廓线均匀布置。布置方法:一种是从某一边的中间开始向两边布置,最后围成圈。另一种是从角部开始向中间布置。3.气垫顶杆的间距一般取150-3004模座应做出相应的气垫顶杆的过孔(直径一般在8卜100,最小60。6q/8q/10chn),压边圈上应有相对应的加强筋确保顶杆受力合理(能顶实),加强筋与顶杆的位置偏移应 小于顶杆直径的s四、循以上的原则,尽量使数模中心、模具中心、压床

6、中心三者重合,保证压床不偏载;但必须偏载时,尽量沿y向偏载,且偏载駅必须小于或等于压床顶杆间距的一半(75i询o (注 意:偏载量必须是整0或整5)第四节、单动拉延模压边圈的设计确定有效压料面积-般取工艺数模屮的坯料线单边外扩(154 20mng卩可得到(实际)所需的有效压料面积。 但应注意有效压料面边界距拉延筋中心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40,最大距离一般不应大于ioa当 压料面为曲面,且曲面落差较大时,应注意按坯料预弯后的边界扩大有效压料面,以免压料面过 大而增加研合工作量。二、根据凸模轮廓线的形状确定压边圈与凸模的导向方式1、 内导向:适用范围、导板的选取、安装1)定义:在压边圈内轮廓线以下布

7、置与凸模的导向称内导向。2)适用范围:适合制件较宽、形状较规则,凸模轮廓线变化较小以及压边圈侧向力较小的情 况。3)导板的选取、安装:久首先要满足导板高度(h)拉延工作行程(st) +50- 8(hn)其次导板宽度应与所在导滑边总长相协调。具体参见模具设计规范b导板在凸模上安装高度(h7汕 以方便数控加工。g导板在凸模上的安装在保证铸造壁厚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超出或缩进凸模边界太多,且压边圈上的相应导滑面在保证正常导滑的情况下,尽量做岀相应的避让,一般避让25111以 上以免与下模干涉。具体参见模具设计规范d在导板规格或模具闭合高度的限制下,压边圈上的导滑面可以向下做一定的延长,若延长超过3伽时

8、,下模就需要做出相应的避让。见图:导滑面应在凸模轮廓线以外约1q最少5以上。f压边圈内导滑面上方的轮廓为曲面时,有时导滑面要凹入铸件墙,这时导滑面距丄方的墙在高度上应有足够的余量(一般应30以上),以免与导板干涉。2四角导向(外导向)避免与上卜模导向名称混淆:适用范围、导板的选取、安装1)定义:压边圈外部与下模座铸起的立柱(通常在模具的四角处)导向称外导向。2)适用范围:适用制件的形状太不规则导致压边圈不便于使用内导向(如细长梁类件)的情 况,或者拉延行程很大造成压边圈不便于使用内导向的情况。3)导板的选取、安装:a首要满足导板高度(®鼻拉延工作行程(st) +5伽 其次导板宽度应与

9、所在导滑边总长相协调。具体参见模具设计规范对于一模双腔一个压边圈的设计,一模双腔二个压边圈的设计三、制件定位装置的设计1、定位方式:上节已经确定了压料面积,即压边圈上的压料面边界。一般采用8点定位的方式,即选用8个定位标准件将方形板料的四边,每边定位2点以保证板料在拉延过程中不 会窜动。(其他形状的板料参照8点定位)2定位标准件的选取与布置原则:定位标准件一般有三类:1)定位标准件的选取定位标准件一般有三类:a板状定位装置,此为最常用定位标准件,分前后、左右2种标准。b柱状定位装置,此种定位标准件较之板状标准件其安装面积较小,适用于压边圈上空间不足的情况。g带导轮的定位装置,此种定位装置是在普

10、通定位标准件上安装了一个橡胶导轮,主要用于外板件的定位,防止制件被划伤。d气动翻转的定位装置,适用于大型外板类拉延的出料方向的板料定位。2) 定位标准件的布置原则同一方向上的2个定位标准件的间距应尽可能的大,确保定位的平衡,其定位面或点应与工艺坯 料线相齐;定位标准件的定位部分高度至少要超出板料2(tan以上。具体见图3 对于大型零件定位的特殊要求,非标挡料块当压料面形状不规则变化较大,板料无法水平放置且容易窜动,此时就需要根据模具的实际情况 对定位标准件做必要的改造。如:行李箱盖的拉延板料定位,可以采用倾斜定位,也可采用采用水平定位,这2种定位方式所 采用的定位装置就有所区别:见图四、上、下

11、调整垫块的设计1、上调整垫块的设计1) 作用:调整凸、凹模间隙控制走料,保证拉延出合格的制件。2) 布置原则:乐 压边圈沿形时,上调整垫块高度随压料面的起伏作相应改变,若手工取件或气缸侧推自动 取件时,出件方向的垫块上平面应低于压料面。b垫块间距最好是3oo-5octa且下面应有立筋支撑。g为了便于加工,垫块的安装面边界距离压料面边缘应大于或等于30mnd2下调整垫块的设计1) 作用:当模具需要墩实时,下调整垫块用来承受机床加载在模具上的压力。2) 布置原则:a垫块间距最好是300-500mi)且下面应有立筋支撑。b模具需要墩实时,下调整垫块应尽量多,尽量靠近凸模轮廓线布置。艮墩实与不墩实的条

12、件当制件的修边线位于凸模轮廓线以内时,模具不用墩实,即模具闭合时下调整垫块与压边圈之间 空开5mr)反之,则需要墩实。注意:有些情况下,第2序的修边线并不完全被凸模轮廓线包围,但是产品件的轮廓位于凸模轮 廓线以内,这是模具也不需要墩实。4 调整垫块的选取一般常用垫块的规格为:60和80,参考许用压力为:20吨和40吨,具体根据模具的大小、 压床的公称压力来确定选用规格,模具墩实时最好使垫块的叠加承载力达到压床公称压力的8(%五、行程限位装置的设计1、退料螺钉的选用1) 根据拉延工作行程来选择螺钉,保证螺钉长度比拉延工作行程大15-2饰2) 当螺钉长度不够时,可以选用相应规格的加长器与之配合使用

13、。见图2布置原则1) 尽量往压边圈的外围处布置,一般在四角对称布置。2) 下模座起安装面,压边圈加工过孔和避让孔。六、压边圈的结构尺寸(长宽高)的确定1、确定压边圈的高度:保证与上、下模导滑面的长度,保证合理的导板避让空间,保证足够的铸件强度后,即可得到大致的压边圈高度。2确定压边圈的长宽:在调整垫块、定位板、卸料螺钉、气垫顶杆等都合理的布置完成后,结合与上模的导向部分尺寸,即可确定压边圈的大致长宽。 合理的减轻: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强度、美观模具,需要对压边圈进行合理的减轻,使之 成为一个协调、牢固的框架结构,减轻原则如下:1) 一般对压边圈采用前后侧掏、左右下掏的减轻方法。(相对送料方向)见

14、图2) 保证所有调整垫块下都有立筋,保证所有气顶接柱上都有立筋,立筋与垫块或接柱的位置 偏移应小于顶杆直径的s若不能保证有立筋,也可做单个柱状加强筋来保证强度。3) 减轻的结构尺寸、筋厚等尺寸请参见模具设计规范。4) 在与下模干涉或可能干涉处要尽量做出避让,一般避让20mii以上,但必须保证合理的壁 厚。七、切角拉延1、 定义板料拉延成型时,因局部材料流动困难、易破裂,需要去除局余料,为了节约一套落料模,而把 此项冲裁工序结合到拉延工序上称切角拉延。2 切刀的设计1) 据料厚确定镶块的材料,根据修边线的长度确定镶块的分界。2) 下切边镶块按安装在压边圈上,上、下切边镶块刃入量为宀呵根据工艺分析

15、确定何时 开始刃入。3) 注意镶块的防侧,加键或者起靠墙。艮废料的处理,根据甲方要求确定废料的处理方式:1) 存料空间的设计:甲方若要求废料冋收,则在切角处设计一尺寸大于废料的凹槽状结构, 深度耍保证大概能存住15-20片废料。2) 溜料空间的设计:甲方若无特殊要求时,一般采用斜溜方式将废料排出模具外,这时就需 再压边圈上做/!> 15的斜面。4 导向的变化1) 当料厚t < 1. mt,压边圈与上模之间必须加导柱导向。2) 当料厚t > 1. 2nm时,可不加导柱导向。八、拉延筋处弹顶销的设计为了方便取件,在拉延筋中设置顶销合件:1) 测量出拉延筋的半径r ,顶销合件的直径

16、要満足cr。(推荐规格m10x5x3q)2) 顶销合件沿拉延筋均布,间距200-25伽九、压边圈的完善1、起吊、翻转装置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压边圈设置起吊、翻转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在压边圈的前后方 向(相对送料方向)各设计2处标准起重棒,规格根据压边圈的重量确定;如有特殊要求,起重棒也可设计在压边圈的左右2端。无论是哪种情况,压边圈的翻转均可通过所设计的起重棒来实 现。2、安全区的设计一般情况下,安全区都设计在下模座和上模座上,这时压边圈就需要做出相应的避让,一般每边 1(m 但有些时候,下安全区设计在压边圈上,分布在压边圈的四角,尺寸为150xl50xl0mn在 模具闭合时与上安全区

17、的距离为llonra第五节、单动拉延模下模的设计一、结构形式1、下模分体:优缺点,结构形式,固加方式1) 优点:凸模采用mfi合金,下模座则是hb00,从材料上节约了成本。2) 缺点:凸模安装到下模座丄,其位置精度受到影响,需要用键来调整,则加工难度有所增 加。3) 分体时,凸模是通过螺钉紧固在下模座上的,其精度是通过键来确保的。一般从凸模下面 铸出螺钉固定台,尺寸大致保证( 60x60x40nn)即可,数量则要依据凸模的大小来确定。2下模整体:优缺点,结构形式1) 优点:省掉一些加工,节约加工成本;不用担心凸模与下模座的相对位移,从根本上保证 了精度。2) 缺点:整个下模都是m)vr合金,从

18、材料上增加了模具成本。3) 凸模与下模座是一休的。二、确定下模结构尺寸(长宽高)核对压床台面1、参考压边圈的尺寸,一般汗边圈的长度尺寸与上、下模是一致的,宽度尺寸比上、下模少t 2倍的压板台宽(240m) o2对照所需压床的尺寸,确定压板槽、快速定位的位置,调整下模的长、宽尺寸。艮下模座的厚度根据模具的大小会有适当的变化。具体参见模具设计规范三、结合上一章的内容设计气垫顶杆接柱1、上一章中我们已经确定了气垫顶杆的具体位置,在此只需根据拉延行程,压床气垫行程和配套顶杆尺寸来确定顶杆模内长度。顶杆模内长度与巾延工作行程t模具闭合时底面到顶杆接柱面的距离 见图顶杆模内长度要小于所使用的压床的气垫行程

19、1血以上。对顶杆模内长度有特殊耍求时请参见甲方的设计耍求或压床资料。2气顶接柱的设计1) 结构形式气顶接柱一般与压边圈铸为一体,也有少数情况下采用装配形式;当对模具有一定寿命要求时, 则要在接柱上加钢垫。2) 强度要求保证接柱的高宽比耳性2 5,当超出此范围而接柱又不能缩短时,可将接柱的后部直径加粗来弥 补强度的不足。3) 下模座过孔尺寸接柱的直径一般有(5q 6q 8(m 三种规格,而下模座上的过孔则对应为(6q 8ft 10(m。 具体根据模具的大小来选用。四、下模座的完善1、压板槽、快速定位的设计依据压床平面图或垫板平面图确定压板槽和快速定位顶杆的具体位置,设计尺寸详见 模具设计规范。2

20、导板窥视孔的设计在压边圈和凸模内导向时,为了使钳工在模具装配时能直接观察到导板导滑情况,就需耍在下模 座上开导板窥视孔,一般开孔尺寸大于(40x4(hn)即可;若开孔位置与气顶过孔距离太近,可以 将窥视孔和气顶过孔连通。注意:导板窥视孔不能开在立筋上,若导板下刚好有立筋,窥视孔可避开立筋,开在导板的一侧, 只要保证能看到导板即可。艮 起吊、翻转的设计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下模设置起吊、翻转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在下模座的前后方向(相对送料方向)各设计2处标准起重棒,规格根据下模座的重量确定;如有特殊要求,起重棒 也可设计在下模座的左右2端。无论是哪种情况,下模座的翻转均可通过所设

21、计的起重棒来实现。 注意:下模座的起重装置要按可以承载3套模具的规格来选取。4定位键槽,y形中心线的设计1)定位键槽:利用安放在压床中心槽内的键定位模具,故要在模具上开与之相对应的键槽,对应 的是模具屮心。2)個中心线:是模具对准压床中心位置的v字型开榊,对应的是压床中心。具体见模具设计规范第六节、单动拉延模凹模的设计一、确定上模的结构尺寸(长宽高)核对压床台面尺寸最大闭合高1、参考压边圈和上模的尺寸,长、宽方向和下模一致。2对照所需压床的尺寸,确怎压板槽位置。3上模座的厚度根据模具的大小会有适当的变化,原则是保证凹模的强度且要考虑压床的最 大装模高度的限制,拉延模具的闭合高(h与压床最大装模

22、高 闵的关系是:圧hz-10。具体参见模具设计规范二、上模与压边圈的导向设计1、上模座与压边圈是通过导腿导向的,只是用来导正压边圈与上模的,与压边圈和凸模的导 向无直接的联系。2导腿的具体尺寸,与模具的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具体见模具设计规范攵在导板的高度选取上要参考模具的压料行程,一般导板要先模具压料前导入50hm4导板安装在导腿和压边圈上时,要考虑加工刀具的大小、安装面是否能加工。三、移动工作台,上滑块有垫板时快速定位孔的设计实际生产中,存在一部分的压床上滑块加垫板的情况,为了使上模座更好更快地被安装上,常常 使用到快速定位孔。具体见图四、上模退料的设计在拉延深度较深或其他制件有可能卡在

23、凹模里时,需要在上模设计弹簧领销的退料装置,顶销应尽量顶在制件的后序要切除处或靠近拉延模口处。见图五、上模座的完善1、压板槽的设计依据压床平面图或垫板平面图确定压板槽和快速定位孔的具体位置,设计尺寸详见模具设计规范。2 起吊翻转的设计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上模设置起吊、翻转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在上模座的前后方向 (相对送料方向)各设计2处标准起重棒,规格根据上模座的重量确定;如有特殊要求,起重棒 也可设计在上模座的左右2端。上模座的翻转是通过设计在模座2端的翻转孔来实现的。3. 定位避让的设计模具闭合时,上模和压边圈间的距离一般小于压边圈上定位装置的高度,这时就需要在上模座上 开避让孔,

24、为了减小因铸件收缩引发的干涉,避让孔一般比定位装置的安装面每边大2chm 所以上模减轻时,立筋尽量避开避让孔;若避让孔上有立筋经过,则避让孔就不能打通了,采用 折衷的办法,深度满足避让需要后还要保证立筋有一定的高度。见图4定位键槽,y形中心线的设计参见第五节下模座定位键槽、v型屮心线的设计。丄导板窥视孔的设计参见第五节下模座导板窥视孔的设计。注意只是导腿内侧的导板需要窥视孔。第七节、单动拉延模其他设计项一、送出料架的设计在一些大型模具上,制件的尺寸也比较大,如果单要靠工人手工取送、取件就变得非常吃力,所 以在模具的前后方向上加装送、出料架。内板时,只需选择刚性送、岀料架即可。 外板时,需选择带

25、滚轮的柔性送、出料架。二、运输连接板的设计为保证模具在运输过程中不会窜动,需要在模具的2端安装运输连接板。一般有35nm和5(hn)宽2种规格,根据模具大小来选取,连接板的长度则取决于上、下紧固螺钉 的间距:l=2xg+-s见图三、拉延护板的设计拉延模为了保证压边圈的上下运动不受干扰而发生意外,需在模具的前后2侧安装护板,一般为2. 5mn厚的钢板,由钳工打磨后安装在下模座上。护板高度要保证在压边圈顶到最高时护板还能 护住它50nm以上。四、排气孔的设计1、原则上设置在凸模和凹模的凹角及最后成形墩死部位,保证每200x 20(hni2上有一个。2外覆盖件彳4-t? 6,内覆盖件彳k &

26、艮上模排气孔设置时需考虑防尘,应加聚乙烯排气管或出气孔上方整体加盖板。五、ch?l、到底标记的设计1、为了研模,需要在制件上设置馳qfl。ch孔应尽量设置在平面上(在斜面上最大不超过5 )。结构尺寸按图:0 10+枷隙结构简图如下:2、到底标记:为了验证拉延的充分程度,需要在凹模上安装到底标记销0 16"<原则上设置于废料处,并与板料较晚接触的平面部位; 外板件应设置于非产品处;原则上每制件设置2点,且距离不宜太近。bottom mark: 0 16bottom mark: ©8.5第八节、单动拉延模带破裂刀时,切刀结构的设计拉延切口位置和切口时机按工艺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并注意留出一定调整量。一、当切口位置处于凸模较高处时,下模切口模块形面与凸模形面-致,上模切口模块高出上模 形面,并保证提前切入量。(如图一)上模二、当切口位置在凸模较低处或切口周围区域有高出的形状时,下模切口模块应高出凸模形面, 该中情况又可分为3类:1、切口处形面低于周围的形面 亦以下时,切口下模形面可按凸模形面,不必高出。(如图一)2切口处形面低于周围形面,但高度差小于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