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PPT学习教案_第1页
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PPT学习教案_第2页
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PPT学习教案_第3页
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PPT学习教案_第4页
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暴雨的形成与中尺扰动的作用第1页/共48页第2页/共48页第3页/共48页第4页/共48页第5页/共48页图13.1 19311977年24小时降水大于1000,800和400mm的降水点分布。:200mm/24h;:400/24h;:800mm/24h;:1000mm/24h 第6页/共48页常减速,结果造成长期的雨期。第7页/共48页第8页/共48页图13.2 暴雨中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关系第9页/共48页第10页/共48页图13.3给出持续性特大暴雨的两种形势图。在经向型情况下,在暴雨区周围为高空高压所包围,即贝加尔湖高压,日本海高压,青藏高压和华南高压。

2、这几个高压系统都很稳定,在日本海高压和青藏高压之间是一条南北向的低压带。这种形势很有利于西南涡北上,低涡可沿着南北向切变线北上,冷空气由从乌拉尔大槽分裂东移的短波槽携带,沿青藏高原脊前流入低槽区。另一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前沿极地路径南下。低空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共同输送水汽,这种持续性雨带主要是南北向的,可从西南地区向北延伸到华北。纬向型暴雨型有三个主要特征:从西伯利亚宽的低槽中分裂出的冷空气经河西走廊到达长江流域,它们是冷空气的来源,这种冷空气是由东移的西北槽携带,最后受到副高阻塞在长江流域蜕变成东西向切变线。第二个特征是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第11页/共48页第12页/共48页图13.3 (a)

3、经向型特大暴雨形势;(b)纬向型特大暴雨形势 第13页/共48页第14页/共48页第15页/共48页第16页/共48页图13.4 暴雨和局地强风暴环境风垂直切变之比较 第17页/共48页对流活动有明显的组织和增强作用。第18页/共48页第19页/共48页图13.5 美国一个雨暴单体的物理模式(Big Tompson)。也给出LCL,LFC,风,0层高度及25高度第20页/共48页第21页/共48页第22页/共48页表13.1 暴雨和局地强风暴物理条件之比较物理量天气类型抬升凝结高度(hPa)FCL(hPa)对流层顶高度(hPa)19公里平均递减率(/100m)1012公里平均递减率(/100m

4、)0层高度(hPa)暴雨9358201190.630.67600局地强风暴8356702270.720.40630第23页/共48页物理量天气类型抬升指数K指数900hPa以下最高温度()900hPa以下最大比湿(g kg-1)972275hPa层中最大可能降水(cm)地面到300hPa水平水汽辐合(10-4g cm-2 s-1)暴雨3.535.127.317.56.81.9局地强风暴5.234.824.513.53.10.85第24页/共48页物理量天气类型通过边界层顶地水汽垂直输送(10-4 gcm-2s-1)u分量地垂直切变(10-3s-1)se500hPase850hPase50085

5、0hPaTd500hPaTd850hPaT500hPaT850hPa暴雨2.01.075.078.3-2.9-4.417.0 -2.29.4局地强风暴0.553.556.463.4-6.8-17.3 12.1 -8.418.1第25页/共48页第26页/共48页第27页/共48页图13.6 西南低空急流与东南低空急流(北京大学暴雨训练班讲义,1978年)。阴影区为暴雨区(单位:ms-1);(a)1976年8月18日一次西南低空急流过程;(b)1975年8月7日一次东南低空急流过程第28页/共48页第29页/共48页图13.7 1972年7月2日900hPa沿LLJ的超地转风(v=v-vg)分布

6、图。单位:ms-1第30页/共48页图13.8 汉口站1972年7月1日4日风速日变化图。单位:ms-1第31页/共48页第32页/共48页图13.9 LLJ附近的垂直环流图。1975年8月7日20时,北京时第33页/共48页图13.10 5001000hPa间平均风速(上图)和se(下图)沿急流轴传播剖面。1975年8月68日第34页/共48页第35页/共48页第36页/共48页第37页/共48页第38页/共48页第39页/共48页图13.11 对流活动与大尺度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由“758”大暴雨研究得到)第40页/共48页第41页/共48页第42页/共48页第43页/共48页图13.12一个飑线上空200250hPa气流的演变图。时间为1966年6月8日1700CST(a),1830CST(b)和2000CST(c)(取自Ninomiya)第44页/共48页图13.13 1968年4月23日1800CST一个强风暴区(粗虚线)上空500hPa温度场(实现)和高度场(虚线)分布。根据风的分布可以看到在风暴区气流是向外流的(取自Ninomiya的工作)第45页/共48页图13.14 飑线环境的低空(a)和高空流场(300hPa)(b)。阴影区是降水区和雷达强回波区。1966年6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