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村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naturaldisaster evacuation shelter(报批稿)db33/x x x x -2009j xxxxx-20092009-12-x x 发布2010-xx-xx 实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浙江省民政厅联合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八冃us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村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是根据浙江省民政厅关 于建议制定避灾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函(浙民函2007 107号文),并经浙江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立项,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浙江工业大
2、学建筑 工程学院和浙江省建设工程抗震技术委员会参编完成。编写过程中,编制组参照 国家、省有关的现行规范、规程、条例和管理办法,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并 广泛征求了省、市、县(市、区)以及民政、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经多 次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浙江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省份,尤其是台风、地震、洪涝及次生灾害多发,严 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省分阶段尽快建立覆盖县、乡(镇)、 村(社区)三级的避灾场所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必须保证其能抵御灾害发 生过程屮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危害。避灾场所是灾害发生时为群众提供避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根据不同场 址、不同规模和功能分别,规模大的避灾
3、场所集避灾、救灾、减灾和灾时临时指 挥于一体,平吋用于减灾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其建设是一个系统 工程,涉及规划、设计、施工、检验、管理等各专业。本规程的制订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指导避灾场所的工程建设,保证其工程质 量,确保避灾场所灾吋功能的发挥,做到有章可循,达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的目的。规程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荷载与作用,规划与选址,建 筑设计,结构设计,既有避灾场所的改建和扩建,工程施工及质量检验,使用、 维护和修缮等;对避灾场所的选址、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以及使用维护等作了 一些具体规定。本规程采用的符号、计量单位和术语均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 号、计量
4、单位和基本术语(gbj83)的规定。木规程的具体解释工作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在执行过程屮,请各 单位结合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杭州市安吉路 18号、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与岩土工程研究室、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村 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管理组(地址:杭州市安吉路18号,邮编310006,e-mail: zadrimai 1. )o本规程主编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程参加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省建设工程抗震技术委员会木规程主耍起草人:益德清丁伯阳杨7林袁静梁师俊占毅李通坤周平槐本规程主耍审查人:黄元龙张晓红徐一骐施祖元余刚毛卫雷陈高鲁张顺宝1总
5、则12术语23荷载与作用34规划与选址44.1规划44.2选址45建筑设计5 6结构设计6.1 一册规定66.2材料663地基基础6 6.4结构构造 6.5非结构构件7.1 一般规定97.2鉴定9107.3加固工程施工及质量检验8一般规定108.2主体结构施工108.3配套工程施工10129使用、维护、修缮11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3附:条文说明14contents1 general2 definition23 load and effect34 planning and location44planning44.2 location45 architectural design5
6、6 structure design66.4. general66.5. materials66.6. subsoil and foundation66.7. constructionalmeasures76.8. non-structuralcomponents87 re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of established disaster evacuation shelter96.4. general96.5. appraisal96.6. strengthening98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1()6.4. g
7、eneral106.5. construction ofstructure106.6. constructionoffacility109 use> maintenance and repain11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12normative standards13provisions explained141总则1.0.1为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规范浙江省村镇避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保护人 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程。1.0.2木规程适用于浙江省内位于地震设防区、台风多发区的村镇各类新建、改 建和扩建避灾场所。既有的
8、避灾场所应按本规程耍求,经验收合格后可投入使用。1.0.3避灾场所建设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质量第一、i大i地制宜、 就近安置、平灾结合、新建与改建、扩建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1.0.4避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除应符合本规程耍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 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2术语2.0.1 避灾场所 natural disaster evacuation shelter由县级人民政府确认或组织建设,在灾害发生时为人民群众提供避护和基本 生活保障的场所,可划分为以下二种类型:1避灾中心: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设置在建制(集)镇、街道办事处内的 固定避灾场所。2避灾所:规模中等,设置
9、在村(社区)内的避灾场所。2.0.2 避灾间 evacuation room避灾间是设置于房屋建筑内具有避灾功能的空间,平时一般用作厨房或卫生 间,灾害发生时供建筑物内的人员暂时避灾使用。2.0.3 蓄滞洪区 flood storage and detention areas为防御异常洪水,利用沿河湖泊,洼地或特别划定的地区修筑围堤及附属建 筑物蓄滞洪水的区域。蓄滞洪区是蓄洪区,滞洪区,分洪区的统称。3荷载与作用3.0.1避灾场所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3.0.2避灾屮心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避灾所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不低 于二级。3.0.3基本风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
10、0009给出的100年 一遇的风压采用。3.0.4楼面、屋面活荷载以及结构自重等荷载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50009或按实际情况采用。3.0.5蓄滞洪区避灾场所的设计水位,应取避灾场所淹没水深与其相对应的风增 减水高二者z和。其设计荷载应考虑蓄滞洪时洪水进入、停留和退出三个阶段可 能产生的波浪力、风压力、静水压力、浮托力及救生船只等产生的挤靠力、撞击 力等。306抗震设防区的避灾场所,其抗震设防类别应按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确 定。307抗震设防区的避灾场所,其建筑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非抗震设防区避灾场所 的
11、抗震构造措施宜按抗震设防烈度6度考虑。4规划与选址4.1规划4.1.1避灾场所建设应纳入村镇规划,并应与村镇建设同步实施。4.1.2避灾场所规划应考虑覆盖区域内需耍转移安置的人员数量和公共设施状 况,合理布局。4.1.3避灾场所容纳的人员数量,以不宜小于2.0m2/人计算。4丄4村民居住地分散的海岛、山地地区,难以设置时,每户村民房屋应设置避 灾间。4.1.5避灾场所应选择交通便利、人员转移快捷的地方,并应至少有两条疏散路 线。疏散主干道的有效宽度不小于6m,疏散次干道的有效宽度不小于4m。4.2选址4.2.1台风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不应在开阔地、风口地带建造,并宜与周围房屋 集中成片。4.2.
12、2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划分 抗震冇利、不利、危险地段。抗震设防区的避灾场所应建在抗震冇利地段,避开 不利地段,不得设置在危险地段。4.2.3洪水威胁的低洼地段以及蓄滞洪区,避灾场所应选择地势高的平坦区域, 并应考虑最高洪水位的影响。其建筑场地应避开蓄滞洪期间漂浮物易于集结的地 区及进洪或退洪主流区。4.2.4避灾场所还应避开下列地段、建筑物和线路:1不稳定斜坡或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2江堤、海塘或溪滩边、旧有河道或山口、谷口;3工矿排污污染源、病源、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等的下风、下游或下坡;4危险品或易燃易爆仓库;5高压输电、输油或输气
13、线路。5建筑设计5.0.1避灾场所应兼顾平时使用和灾时避灾、救灾、临时指挥的功能。5.0.2避灾场所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75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6m,踏步宽 度不应小于0.28m,不应采用螺旋楼梯。5.0.3避灾中心人员进出口和车辆进出口宜分开设置。车辆进出口宜设置环形车 道;人员进出口不应少于两处并应根据计算确定,其中至少一处应设置无障碍坡 道,进出口应设置成双扇平开门,其净宽不应小于1.5m,紧靠门口 1.4米的范围 内不应设置踏步,门扇不应装设玻璃,不应使用转门、弹簧门、推拉门、卷帘门 和吊门。5.0.4避灾场所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应大于建(构)筑物的高度,并不得 小于6米
14、,应能满足人员疏散和消防要求。5.0.5避灾场所的高度宜与相邻建筑物接近,避免突出过高。5.0.6避灾中心应分设男女休息室、特姝人员休息室、管理人员办公室、救灾物 资储备室、丿时房间和卫生间。有条件的避灾场所宜设置医疗室。5.0.7避灾中心、避灾所应有完善的给水、照明和通讯设施,宜设置应急灯和净 水器。避灾中心宜配置应急发电设备。5.0.8避灾屮心宜配备应对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及爆炸等的紧急处置措施。 5.0.9避灾场所应在每个使用房间及楼梯间前室设置建筑平面图,标明所处位置、 功能分区和安全疏散通道。安全疏散通道以及进出口位置应在醒目处标识。5.0.10蓄滞洪区或洪水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
15、其屋面型式宜采取平屋顶或其他有 利于避洪的建筑布置形式。蓄滞洪区或洪水多发地区的避灾间,应考虑最人洪水 位的影响。6结构设计6.1 一般规定6.1.1结构体系应根据避灾场所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风要求、建筑高度、场地条 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风荷载传递途径;2应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水平 风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的能力;3应具备足够的抗震、抗风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抗风能力。5结构体系应有兀余约束,
16、并能防止其连续倒塌。6.1.2避灾中心主体建筑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避灾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6.1.3台风多发地区避灾场所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的限值,可采用与抗震设防烈 度7度相对应结构类型的限值。6.1.4避灾场所应根据不同的结构体系选择适当的高宽比。6丄5避灾场所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分布与刚度变化 应均匀,楼层不应错层。6.1.6台风多发地区避灾场所的门窗洞开口不宜过大,门窗框与墙体应有可靠的 锚固措施。6.1.7楼梯间不宜布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6.1.8避灾场所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台风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 屋盖应采取措施与相邻构件可靠连接,屋顶不应
17、设置天窗。6.2材料6.2.1避灾场所可采用以下墙体材料:烧结粘土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 灰砖、烧结页岩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采用 烧结粘土多孔砖时尚应符合国家、省、市和地方的冇关政策规定。6.2.2墙体材料的外观、尺寸、强度等级等应符合相关国家规范、行业产品标准 的要求。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6.2.3应用于防潮层以下的墙体材料,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6.2.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构造柱、圈梁的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c20o6.2.5结构构件屮的普通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 hrb400级钢筋;箍筋宜 选用 h
18、pb235、hrb335、hrb400 级钢筋。6.3地基基础6.3.1避灾场所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进行。6.3.2避灾屮心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应为甲级。6.3.3地基基础设计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基础底面宜在同 一标高上;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不同类型的基础形式;3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 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釆取和应措施。4台风多发地区避灾场所的地基基础设计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浅基础或桩基础;2)应考虑由于洪涝灾害导致地基土饱和、软化,引起地基承载力下降的口j 能性。6.
19、4结构构造6.4.1钢筋混凝土结构6.4.1.1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纵向受力钢筋与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 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先于构件破坏。 6.4.1.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板内钢筋宜拉通布置。6.4.1.3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2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6.4.2砌体结构2.1避灾场所的墙体均应实砌,承重墙墙厚不应小于240mm。2.2砌体结构应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间距不应过 大,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而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门窗洞口位置应上 下对齐
20、,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2.3砌体结构避灾场所的局部尺寸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1.0m:2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m;3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l.omo2.4砌体结构避灾场所应在楼梯间的四角、横墙与纵墙交接处、局部较小的 墙垛处、外墙四角以及较大洞口两侧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台风多发地区构造 柱间距不应大于层高的1.5倍。2.5砌体结构避灾场所应在基础、每层楼盖、屋盖处所自纵横墙位置设置现 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闭状。纵横墙交接 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6.4.2.6现浇楼(屋)盖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
21、钢筋,此钢筋在 板角处应沿两个垂宜方向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脚或墙的阳角突出板内口尺寸较 大时,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2.7构造柱与圈梁交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 贯通。2.8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240mm,楼梯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 土结构。6.4. 2.9避灾间应采取以下措施:1底层至顶层的纵、横墙应贯通布置;2墙体应实砌,墙厚不小于240mm;3纵、横墙交接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4楼(屋)盖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板,板厚不小f 100mm;5每层楼盖、屋盖处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6.5非结构构件6.5.1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抗风设计,并与主体结
22、构可靠连接与锚固。6.5.2填充墙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 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1砌体结构中,后砌的非承重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a6拉结钢筋与 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仲入墙内不应少于500mm;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 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并应符合 下列要求: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填充墙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台风多发地区,墙长超过层高15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非 台风多发地区,墙长超过
23、层高2.0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 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 水平系梁。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每隔500mm设206拉结钢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 非台风多发地区不应小丁墙长的1/5 口不小t 700mm,台风多发地区宜 沿墙全长贯通。6.5.3避灾场所外墙不宜设置幕墙、装饰性贴面。6.5.4避灾场所的建筑附属设备不应设置在可能导致其使用功能发生障碍等二次 灾害的部位;对丁冇隔振装置的设备,应注意其强烈振动对连接件的影响,并防 止设备和建筑结构发生谐振现彖。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其与建筑结构应有 可靠的连接和锚固,应使设备在
24、遭遇灾害影响后能迅速恢复运转。7既有避灾场所的改建扩建7.1 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可改建、扩建成避灾场所的既有建筑。7丄2既冇建筑改扩建前应进行房屋质量鉴定和抗震鉴定,必要时应进行加固。 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作避灾场所。7.2鉴定7.2.1房屋质量鉴定和抗震鉴定应依次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受理委托:根据避灾场所的要求,确定房屋质量鉴定和抗震鉴定的内容和 范围;2初始调查:收集调查和分析避灾场所原始资料,并进行现场查勘;3检测调查:对避灾场所现状进行现场检测,必要时,采用仪器测试和结构 验算;4鉴定评级:对调查、查勘、检测、验算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 定,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避灾场所;5处理
25、建议:对符合鉴定要求的避灾场所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 鉴定要求的避灾场所提岀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意见;6出具报告。7.2.2既有避灾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下列规定选择具后续使用年限:表712后续使用年限建造年代后续使用年限70年代及以前不应少于30年80年代宜采用40年或更短,且不得少于30年90年代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2001年以后宜釆用50年注:90年代和2001年以厉建造的房屋是指按照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的既有建筑。7.3加固7.3.1避灾场所经质量鉴定和抗震鉴定确认需要加同时,应根据鉴定结论和委托 方提出的要求,由有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有关规范标准的规
26、定和业主的要求进 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的范围,可按整幢建筑物或者其中某独立区段确定,也可 按指定的结构、构件或者连接确定,但均应考虑该结构的整体性。732避灾场所抗震加固前,应依据其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后续使用年限 和结构类型,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应规定进行 抗震鉴定。8工程施工及质量检验8.1 一般规定8.1.1避灾场所项目的建设单位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应履行项目建设单位 的职责和义务。8.1.2避灾场所的建设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实施施工图设计审查、施 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8.1.3避灾场所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应
27、在当地有关建设主管部门的组织和指导 下进行质量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8.2主体结构施工821钢筋的级别、钢号和直径应按设计要求采用。需要替换时,应办理设计变 更文件,并征得设计单位同意。8.2.2降雨雪时不宜霜天浇筑混凝土。如需浇筑应采取冇效覆盖措施,确保混凝 土质量。8.2.3冬季施工期间,当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且其抗压 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前;或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r其抗压强度 达到设计强度的40%前,均不得受冻。c15及以下的混凝土,当其抗压强度达 到5mpa前不得受冻;必要时采取对混凝土加热、掺外加剂、负温早强等措施。8.2.4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
28、的位置宜留在结构构件受剪力较小凡便于施工的部 位。8.2.5砌体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体灰缝应横平竖宜,厚薄均匀;应保证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饱满度。2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3砖砌墙体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 置临时间断处,若无构造柱则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严禁砌成直槎。4埠入砖砌体中的拉结筋,应位置准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 意弯折。5砖砌体每fi砌筑高度不宜超过相关规范的规定。6应控制砖、砌块砌筑时的含水率。8.2.6防水层应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合成高分 子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复合防水
29、涂料等。8.3配套工程施工8.3.1水泥砂浆、混合砂浆外墙粉刷宜设分格缝,宜优先使用外墙涂料。8.3.2线路敷设:1配电箱宜在室外安装,不宜设置在人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安装高度底边距 地不低于1.4m。2电源插座不应固定在可燃材质上;电源插座和电视终端插座安装高度距地 1.8mo3室内线路宜采用明敷布线方式,管材优先采用阻燃塑料管或金属管。8.3.3自来水管应采用符合卫生标准及环保耍求的管材。9使用、维护、修缮9.0.1避灾场所的应急启用,由县级人民政府宣布,并统一指挥管理。9.0.2避灾场所质量查勘鉴定分以下二类:1定期查勘鉴定。每隔13年对避灾场所进行逐幢普查,全面掌握完损状 况。2季节性查
30、勘鉴定。根据浙江省气候特征(雨季、台汛、大雪、山洪等) 着重对避灾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抢险解危。9.0.3避灾场所发生损坏或出现安全问题时应及时进行修缮,符合质量耍求 后方可继续使用。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 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釆用“应”;反面词釆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吋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冇关
31、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 合要求或规定”。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4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5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18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8建筑地基基础规范gb 50007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村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db33/x x x x -2009条文说明1总则162术语163荷载与作用164规划与选址174.1规划
32、174.2选址175建筑设计186结构设计186.1 一般规定1962材料要求196.3地基基础196.4结构构造196.5非结构构件197.1 一般规定207.2鉴定207.3加固20398工程施工及质量检验8.2主体结构施工219使用、维护、修缮211总则101浙江省部分地区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个别地区为7度区,11大多为经 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将造成重大损失。浙江省沿海地区是台风灾害频发地区,在丿刃次强台风中房屋倒塌情况严重,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也随之增大。地震、台风发生时常引发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避灾场所建设是关系到保
33、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曲于我国尚未制定村 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因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针对村镇避灾场所编制技术 规程是十分必要的。1.0.2地震、台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不仅造成 人员伤亡,也是导致村镇房屋倒塌的重要原因。因此木条明确规定我省位于地震 设防区、台风多发区的村镇各类避灾场所均应满足本规程的要求。103避灾场所建设可优先以现有人防工程、体育馆、影剧院、会所、中小学校、 社会福利设施、村办公和活动场所等满足避灾耍求的公共建筑物为避灾场所。若 当地没有可作避灾场所的公共建筑物,则根据村镇规划,新建、改建或扩建具有 避灾功能的公共建筑,以满足村镇避灾要求。
34、2术语2.0.1村镇体系是以某一村镇为核心,形成一定引力范围的村镇居民点网络。村 镇体系由村庄、集镇及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屮心镇、一般镇)组成。避灾场所均宜根据“就进就便、分散安置、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格式化, 网格化,并根据人数和规模分类。在建制(集)镇内设置避灾中心,中心村内设 置避灾所,自然村内设置避灾点。3荷载与作用302避灾场所屈于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一旦在人员避灾过程屮破坏,将造成重大 的生命财产损失。避灾中心规模大、人员密集,因此将其定为重要的建筑物,安 全等级提高至一级。3.0.3台风强度大,作用时间短,为确保避灾场所抵抗台风的能力,设计要求基 木风压按10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当
35、建设地点的台风基木风压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全国基本风压图上没冇给出时,台风基本风 压可根据当地年最大风速资料,按基本风压定义,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当地没有 风速资料时,可根据附近地区规定的基木风压或长期资料,通过气象和地形条件 的对比分析确定。如根据当地年最大风速资料,按基本风压定义,通过统计分析 确定的100年一遇的基木风压比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全国基木风 压图上给岀的风压值大时,应采用按当地资料统计确定的风压。304避灾场所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照避灾场所所能容纳人数的最大值选取。4规划与选址4.1规划4.1.1为确保避灾场所的科学设置、合理使用,须将避灾场所
36、建设纳入到新农村 建设的村镇规划中,并与村镇建设同步实施,以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平灾结合、 综合利用的原则。4.1.2、4.1.3避灾场所的安置对象为因洪涝、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地震、滑坡、 泥右流等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需耍转移和安置的当地群众和外来人员。一般,仅用作紧急避灾场所的避灾面积不小于1.0m2/人,用作固定避灾场所 的避灾面积不小于2.0m2/人。4丄4村民届住分散的海岛、山地等地区,居住地至避灾场所距离远,为应对突 发灾害,每户村民房屋可结合厨房间、卫生间的布置,设置避灾间。4.1.5作为避灾场所疏散通道的村镇街道,耍形成相互贯通的网络状,即使部分 街道堵塞,也叮以通过迂冋
37、路线到达fi的地,不影响村镇居民快捷顺畅前往避灾 场所。其中避灾中心、避灾所的疏散线路为疏散主干道,不小于6m;避灾点的 疏散线路为疏散次干道,不小于4m。4.2选址4.2.1规划连片建设的建筑,其整体的抗风性能远好于单独的建筑。422424避灾场所除上部结构满足避灾要求外,选址也很关键。对于易产生重 大地质灾害的地段,应当避开。425避灾场所人流集中,应防止发生因污染引起的各种传染病。因此,选址中 应远离各种污染源,按照有关法规、满足防护距离的要求。5建筑设计5.0.1避灾场所应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平时口j向公众提供教育、文化、娱 乐及其他生产、生活活动所需要的场所,灾害來临时可用于避灾
38、、救灾以及灾时 临时指挥。5.0.2楼梯净宽以每股人流0.55m计,人流众多时的附加值以0.1m计,为避免垂 直交通产生拥挤和阻塞的现象,避灾场所楼梯考虑三股人流同吋通行。楼梯踏步 高宽比根据楼梯坡度要求以及人体自然跨步(步距)要求确定,兼顾安全性和舒适 性。5.0.3避灾场所的进出口按照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的原则设置。车辆进出口无台 阶、车障和陡坡;人员进出口无过高的台阶和障碍物,且至少有一个进岀口可供 残障人士的轮椅通行。进出口的宽度取决于进出避灾场所的人流量、车流量、车 辆类型和车道数。5.0.4避灾场所应与相邻建(构)筑物保持一定间距,避免因相邻建(构)筑物 倒塌或局部塌落而阻塞疏散通道
39、。5.0.5过分突出于周围的建筑物,在台风经过时,较易受损发生破坏并且会连带 造成对周围低矮建筑的损害。5.01.6避灾中心设置的特殊人员休息室为孕妇或残障人士单独提供;卫生间等设 施尚需考虑无障碍设计。5.0.7灾害发生时,部分区域的给水、照明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可能遭到破坏, 并可能发生部分人员伤亡。因此,避灾场所内须配置生活必需品、药品储备库、 消防设施、应急照明设施、广播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医疗设施等。6结构与布置6.1 一般规定6.1.1本条规定了避灾场所的结构设计原则,结构应具冇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 布,结构体系要求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且传力路线不间断;对可能产生的薄弱部 位,应采取冇
40、效措施,增强其抗震、抗风能力;同时结构宜具冇多道抗力防线。6.1.2避灾中心规模大、避灾人数多,为确保其避灾功能,应采用抗侧力性能良 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避灾所在当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 构,也可采用砌体结构。避灾点可采用砌体结构。6丄5从历次台风破坏的调查结杲分析,建筑物遭受台风破坏的程度,除与台风 风力的大小冇关以外,尚与房屋的设计方案冇关系。当建筑物平而布置不对称、 刚度不均匀时,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偏离,结构扭转,从而产生附加扭矩,降低 其抗风性能。6.2材料要求6.2.2用于承重墙的混凝土实心砖,其强度等级不小于mu20,以确保砖的耐久性。 用于填充墙的混凝土实心砖,其强度等级可放宽,但不得低于mu15o624根据混凝土的基本材料性能,提岀构件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限制条件, 以保证构件在荷载作用下有必要的承载力和可靠度。6.3地基基础6.3.2避灾中心属于重要的建筑物,其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应为甲级。6.4结构构造6.4.1钢筋混凝土结构6.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与商业共创未来新商业生态
- 科技研发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
- 知识产权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
- 2025至2030年中国荷花牛座笔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科技英语四六级考试与科技发展趋势
- 2025至2030年中国茶树菇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芦荟滋润洁面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社区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协议
- 电商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 科技办公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应对策略
- 比亚迪汉DM-i说明书
- 晚熟的人(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
- GA/T 2002-2022多道心理测试通用技术规程
- 肿瘤心脏病学和心脏肿瘤学-m
- 《玉磨弥蒙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滇南安质〔XXXX〕号
- 2022年10月自考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试题及答案
- 桥梁施工流程图
- 新人教鄂教版(2017)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
- 工程电磁场静电场第讲
- 保险资金ESG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TBPMA 0009-2021 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水箱(池)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