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_第1页
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_第2页
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_第3页
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_第4页
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    罗惠端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和文章学的角度对语文生成性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对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以及如何灵活调控课题作了论述。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调控 生成性教学:g718.5 :a :1002-7661(2017)03-0009-02生成性教学是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笔者拟就生成性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一、课堂的充分预设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预设并非等同

2、于编写教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思维,并借助教学机智捕捉生成契机进行生成性教学。那么,如何做好充分的预设呢?(一)预设学生的心理定势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介,读者和文本对话的活动,要进行充分预设,就必须明白学生在解读文本前存在着怎样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就是在对文本解读之前即已先在的主体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由过去阅读经验概括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简化模型,它通常影响或决定其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生成或趋向。每位学生的文学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水平、艺术趣味和思想倾向都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定势,它调控着读者对文本内在意蕴的把握。心理定势在阅读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并在解读活动中发生作用。例如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中,学生的心理定势固定在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宽阔胸襟中,廉颇成了毫无见识的卑鄙小人。教师清楚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心理定势,预设时便能够有的放矢,摸清学生独立解读课文时所能达到的原始高度,是做好充分预设的第一步。(二)预设个性化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划分的“文学类文本”都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其内蕴存在着多种阐释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给读者提供了重建和再造的可能,读者可以将文本意义与自己生活经验以及心理体验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和创造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在小小说差别的解读中,有的学生读到布鲁诺和阿诺德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读到了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

4、的差别,有的读到的是生活经验和处事方式的不同,有的解读到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些差别,如何缩短差别,有的思考的是学习与生活中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等。预设学生个性化解读时,要从学生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审美层次、视野程度等入手,充分饱满而且富有弹性。(三)预设提出问题的时机,注意有效性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很多,师生互动场面热烈,教学新课文时,往往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破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些老师甚至同时在一张演示文稿抛出好几个问题,这样的预设,确实谈不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谈不上有效生成,原因是没抓住时机。所以,预设时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问题的

5、提出,环节的设置,内容的变化,话题的转换,次序的安排,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都要做好布局安排,要考虑最佳效果,遵循整合优化的原则。二、灵活调控做好了充分预设,精彩的课堂即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调控课堂。(一)做好导读点拨与示范作为老师,我们在知识储备、文化积累、生活阅历等方面比学生丰富,因而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有高屋建瓴的优势,这给灵活调控提供了很大空间。所以教师在调控时,要在必要时对学生点拨,并做好导读和示范。如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我的经典,我的阅读”理念,围绕小说主题进行充分的预设,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课文畅谈自己阅读感悟。由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6、作了充分预设,自己成竹在胸,故能调控自如,收放有度,学生说出了关于:“虚荣、梦想、欲望、变化,回归、贫富、命运、诚信、悲伤、女性”等主题。这节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调动学生解读的积极性,达到了师生共同的心理预期,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二)注重过程,捕捉课堂亮点教学能否获得有效生成,跟灵活调控密切相关,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入乎其内”,又能够“出乎其外”,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又要能够走出文本,不拘泥于文本内容的束缚,联系更深广的社会内容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教学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闪光的意见、

7、建议、观点。课堂中,学生有一些微不足道的、犹豫不定的、欲言又止的、片言只语的想法,这些想法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反应,其中或许孕育着不同凡响的解读,教师要迅速判断,果断捕捉,发现有价值的见解,要着重展开来,让解读更深入。调控时,注重过程,有时可把学生的“误读”转化为课程生成的诱因。学生回答问题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正确,更不在于与预设是否一致,而在于能否使课堂讨论得以展开,把讨论引向深入。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有一位学生认为琵琶女的悲剧在于她没趁着年轻时找个如意郎君嫁出去。这个想法让大家出乎意料,那是“误读”,我没有妄加褒贬,而是让他们找联系,拿杜十娘与琵琶女作比较,杜十娘趁着年轻貌美积攒了“

8、百宝箱”,找了个如意郎君嫁出去,结果又如何?从而引发了大家关于封建社会杰出女性人生价值和悲剧命运的讨论。由于善于捕捉课堂的闪光点,注重过程,没有把定论、定评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破除了成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鼓励学生质疑,归还学生话语权调控并非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教师预设的“圈套”中,而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合作、探究的机会。如果学生经过启发、诱导就是不进入“圈套”,这时教师就要敢于放弃预设,让学生合作讨论,相互诱导,相互激活,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之中又有问题,环环相扣才会有精彩的“生成”。鼓励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习惯。在调控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归还学生话语权,

9、切忌急于亮出自己预设的所谓权威观点。例如,我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学生对“借书满架”产生质疑,认为黄生借书说中写道:“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见借书的艰难,借书这么不容易,哪能一借就满架?学生提出了有探究性问题,与原来的预设大相径庭,此时,我不急于解疑,而是让学生从归有光的家世(曾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和文中叙述(家有老妪,翻修老屋及其读书寄寓祖辈一代代人的心血和光宗耀祖的殷切期望等)中深入思考,“借书满架”的确值得质疑,该为“积书满架”更为合情合理。归还学生的话语权,那么课堂将随时有智慧闪光,情感的碰撞,随时有精彩出现。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段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无论多么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的预设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