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协调发展的对策_第1页
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协调发展的对策_第2页
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协调发展的对策_第3页
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协调发展的对策_第4页
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协调发展的对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协调发展的对策    李美长,花传国摘 要:亟待提高素质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生源不足难以为继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模式,主动适应农民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增强职业教育意识、规范转移制度,并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实现市场化运作,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关键词:职业教育;剩余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g710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0)33-0271-03制约全国人民小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瓶颈是职业技能的缺乏,职业教育

2、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农民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只有上大学,才能真正跳出农门转换身份;职业教育有强烈服务社会的愿望,但传统的理念束缚了职业教育主动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意识,职业教育面临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境地。两者其实真正缺乏是相互的支撑和协调,那么,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如何协调才能共同发展呢?一、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对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本地经济特点继续培养地方经济的建设者和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同时,重点培养满足省外、境外、国外等劳务输入地的需求的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

3、和“新公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适应这一变革的需要,职业教育应以农民职业教育为主体,并及时更新观念,改变办学模式和思路。1.按劳动力市场及农民需求设置专业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对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的类型和数量也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办学单位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建议学校在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以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详细地了解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的市场就业信息和社会用工情况。并依据调查到的信息及时淘汰需求量极少的专业,开设需求量大、或者极具市场潜力的专业。真正改变外出务工人员“低技能、低工资、高强度”的“二低

4、一高”现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使农民“学会一技终身受益,出去一个全家致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考虑到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较低,学校可以开设操作性强、不需要深奥的理论作基础的培训项目,例如、烹饪、保安、装潢、木工、焊工、服装制作、工民建筑、家政服务、宾馆服务等。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有一种“乡土情结”,有离农的需求,但却不愿意离开故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开设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小商品经营、交通运输等培训项目,使他们“离土不离乡”,在自己的家乡从事非农产业。这样既能提高收入,又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5、2.突出“实用”,设置课程农村职业学校要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农村职业、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农村学生升学、进城就业和回乡务农创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和能力基础,逐步实现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为适应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农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要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既要开展对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技术与内容的教育,又要加强创业能力教育,注入能力教学体系思想。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农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突出新的技术

6、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新颖性。通过教育开拓农民的眼界思路,增长知识,充分满足农民的需要。3)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冲着某项技术而放弃工作时间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如果没有立竿见影地看到教育的成效,就会失去接受职业教育再教育的动力。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农民学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化水平比较低,学员基础参差不齐,理解理论性的知识有困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演示法、示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习作业法等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于动手性强的培训项目,例如、服装制作、家电维修

7、、烹饪等,可以由指导老师边示范操作,边讲解。通过演示与讲授,让学生获得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现场教学和实习场所,保证培训学员的质量,解决学员就业的后顾之忧,也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给企业創造出更多的效益。对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化处理,每一课程模块有明确的目标、相对独立的内容,详细的学时分配和合理的考核标准,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选择模块,循序渐进地学习,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模块课程内容。4.促进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并举发展目前农民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以长周期、全日制和学历化的正规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

8、培养学生系统专业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大多数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目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往往是为了迅速就业和增加收入,由于农民受经济条件和工作时间所限,很多人不可能拿出整块的时间用于技能培训,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办学方针应从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并突出发展短期培训,同时通过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改革办学模式,使农民职业教育既能满足农村劳动者多样化的学习意愿,为农民增收服务,又成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5.实行分层培养的教育模式从市场需要所进行的“经济”型分层,最高层次是技术工人和初级管理者,他们能在工厂进行一些技术性和工段管

9、理工作,一般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并以青壮年为主;中间层次是大量从事体力活的普通工人,一般要求初中以上学历,技术要求不高,懂得一些简单的机械使用方法;最低层次是无学历要求和只消掌握初级技能的勤杂人员等。由于对不同层面的劳动者要求不同,不同起点的劳动力对知识的需求的重点也有区别,职业教育应考虑他们的就业层次和自身文化基础区别不同层面进行培养。职业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终结教育,就每一个具体的农民而言,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只要培训资源充足,完全有条件接受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实现其终身学习的追求。职业教育应该具备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追求、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的能力。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10、的对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自身要增强职业教育的意识,并沿着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转移。1.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农民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投入受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我国民众在教育选择上重文化轻技能,重理论轻应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据调查不少农村家长表达了同一个决心:只要能借到钱,也要供子女上高中、考大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真正跳出农门转换身份,改变命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就业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关系更加密切。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据

11、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说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文化技能水平低的劳动力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有限领域,难以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所受教育与培训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更强的自信、更易于实现有效转移。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到沿海打工已明显出现中专学生甚至大学生替代农民工成为主体的现状,许多农民工岗位遭遇替代,被迫重新回流农村。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屏障”成为制约他们获取更高收入的最主

12、要因素。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扩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和领域的关键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策略。加大家庭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资,既是国家大事,也是农村家庭大事。除政府部门应大力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知识,让家长树立家庭职业教育思想外,农民群体在重视家庭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应自觉加强对孩子的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投入。2.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就业质量准入就是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劳动者与城镇劳动者在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上有较大的差距,如不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在素质上加以控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

13、生产率和竞争能力。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进,关键是贯彻落实的问题。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在现己确定的职业准入范围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凡己公布实行就业准入的行业,农村劳动力如果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不能就业。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这样农村弱势群体只要学得了一技之长,就能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去竞争,而不用担心社会关系不够等不公平的因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军中,包含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没

14、有升到高一级学校,但准备向非农业转移或进城务工的青年,这是提高农村青年劳动力素质重要对象,他们年轻可塑性很强,他们往往又没有任何技能和专长,他们还是我国未来的劳动主力军。对他们应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只有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才能准入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门槛,从而达到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目的。对于一般农村劳动者特别是已基本具备本专业劳动技能素质的熟练劳动者,应对其进行就业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法律、法规知识,以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对于从事特殊工种和技术工种的农村劳动者,应实行严格的

15、培训制度,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后,再把他们推向劳动力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职业教育是有市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有空间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固然跟其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又不都是其自身的努力能完全解決的。它们需要有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的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倾斜,需要有社会力量、用人单位通力协作和大力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也应纳入整个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当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改善培训和办学条件的同时,要通过税收等其他政策的调节来扶持社会公益力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的确定也要建立

16、起市场化运作模式。参考文献:1申培轩.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3):375380.2聂庆益.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3刘彬让.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5.4熊尚鹏.浅析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131133.5郑锁平.职业教育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5.6王屹,曾茂林.分层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职教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17、).on the strategie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urlus labourers transference in rurual areali mei-zhang,hua chuan-guo(jiu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0,china)abstract: surplus rurual labourers whose qua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tatus need to be tra

18、nsferred provide a spacious develop roo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ant of sources of stud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have to change its education idea and update its teaching model so as to adapt itself to the new characteristcs of vacational education for farmer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nomarlize the transference systems and seek more support from the whole society in order to oper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