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调查研究_第1页
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调查研究_第2页
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调查研究_第3页
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调查研究_第4页
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完成日期: 2017 年 4月 25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一)大学毕业生就业1(二) 就业与专业匹配1二、 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1(一)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情况1(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薪资总体情况2(三)江苏省近五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3三、 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5(一)问卷调查的设计5(二)问卷调查对象及回收情况5(三)调查结果分析5四、 改善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情况的措施9(一)毕业生层面9(二)高校层面9(三)家庭层面10(四)政府层面10(五)用人单位层面10致 谢11参考文献12附 录13I

2、I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又导致岗位需求的变更,这两个方面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完全匹配,影响了教育质量,进而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近五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调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匹配的措施。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提升就业率。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就业率;就业压力I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leads to t

3、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system and lead to job requirements change, these two aspects mak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when major and job requirements do not match exactly,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4、 to the students when this brings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 Thi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this pape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ployme

5、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professional match,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Matching; Employment Rate; Employment Pressure II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0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不匹配现象尤为突出1。本文

6、从江苏省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现状出发,通过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比重,毕业生就业率,性别与就业不对口相关系数,专业性质与就业不对口相关程度等数据,剖析就业与专业结构不匹配的潜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改善就业环境,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2。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3。大学毕业生是指完成大学学业,取得大学毕业证的大学生4。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指专科、本科及以上大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后初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劳动合同并成功就业。本文研究的是在2011年到2015年

7、期间毕业的专科、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情况。(二) 就业与专业匹配就业与专业匹配,又称专业对口,是指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相匹配。就业与专业匹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所属的职业分类在名称上与毕业生专业所属学科的名称相匹配,即可认为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匹配;与毕业生专业所属学科的名称不匹配,即可认为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匹配5。本文中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则为,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后,首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劳动合同,在正式任职后,个体所感知到的自身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5。 二、 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一)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情况本文选取就业率作为衡量毕业

8、生就业情况的指标。在本文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后初次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成功就业的人数与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值6。为了便于本文研究,使用总体就业率来代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就业率均在90%以上,总体就业状况呈良好趋势。如表2-1所示。表2-1 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及总体就业率变化情况年份毕业生总量(万人)增减率(%)总体就业率(%)增减率(%)201152.991.92201252.6-0.5791.76-0.17201353.21.1490.08-1.83201454.11.6991.31.35201555.22.0392.81.

9、64从大学毕业生的总量上看,2012年大学毕业生总量比2011年减少了 0.57%。此后,毕业生总人数仍然在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 53.2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55.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7%。这种总量增长可能存在这样的原因:江苏经济发展的转型导致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因此高校采取扩招措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7。从总体就业率来看,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比2011年增加了0.96%,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以往更加重视,增加就业岗位来缓解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压力8。(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薪资总体情况毕业生的薪资状况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在经济上的情况。本文

10、研究的薪资状况是指毕业生成功签订用人单位后一年内的平均月薪。2011-2015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总体呈上升趋势。如表2-2所示。表2-2 江苏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变化情况年份平均月薪(元)增长率(%)20112614201228027.192013333018.842014372611.892015420112.75从江苏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上看,2012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比2011年增加了 7.19%。此后,毕业生平均月薪仍然在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2614元增长到2015年的4201元,年均增长率为12.62%。这种月薪的快速增长可能存在这样的原因:随着江苏经济发展的转型,高新

11、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给江苏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并且江苏地处华东地区,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占据优势,使得江苏经济蓬勃发展,毕业生的薪酬也随之上升9。(三) 江苏省近五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本文研究的毕业生就业流向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5年这三年,来代表2011-2015五年间的就业流向情况,并从地区、单位性质、行业性质分析江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表2-3 按地区分类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表年份/地区江苏省(万人)增长率(%)非江苏省(万人)增长率(%)总计(万人)201136.4712.1648.63201331.15-0.1521.560.7747.92201529.36

12、-0.0624.020.1153.38从地区上看江苏高校毕业生流向,2013年高校毕业生留在江苏的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 0.15%,同时2013年江苏毕业生流向省外人数比2011年增长0.77%。此后,江苏毕业生留在省内人数仍然在持续减少,从2011年的36.4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9.36万人,年均减少率为0.11%。这种留在江苏省内毕业生人数的缓慢减少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改变,毕业生对所处城市发展速度的要求提高,逐步向北上广这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转移10。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上广地区发展较快,就业前景较好,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吸引了江苏高校毕业生,因

13、此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逐步以慢速向江浙沪北广深六地转移。表2-4 按单位性质分类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表年份/单位性质企业(万人)增长率(%)事业单位(万人)增长率(%)国家行政机(万人)增长率(%)其他(万人)增长率(%)201137.453.890.496.81201335.94-4.024.5517.020.5818.256.850.65201537.373.975.6624.290.7020.689.6641.00从单位性质上看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2013年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 4.02%,同时2013年江苏毕业生流向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数比2011年分别增长17

14、.02%和18.25%。此后,江苏毕业生流向企业人数仍然在持续缓慢减少,从2011年的37.4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37.37万人,年均减少率为0.03%。这种江苏毕业生流向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人数缓慢增加的现象主要由于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厚等优势,“铁饭碗思维”在毕业生心中根深蒂固,人人都争先恐后地竞争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导致毕业生流向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数不断增加。但毕竟这种名额有限,所以呈缓慢增长趋势11。其次,现如今在市场中,小微型企业比大型企业数量上多,但占据市场份额少,毕业生往往以高素质人才自居而对小微型企业不屑一顾,而又达不到大型企业的人才技能要求,这种矛盾

15、的情境导致毕业生宁愿耽误求职的黄金时期也要参加千里挑一的国考公考。这样一来,流向企业的毕业生就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表2-5 按行业性质分类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表年份/行业性质金融保险(万人)增长率(%)建筑业(万人)增长率(%)房地产行业(万人)增长率(%)互联网行业(万人)增长率(%)其他(万人)20119.9210.079.8710.028.75201310.647.239.34-7.1710.304.3710.454.287.19201513.4025.9510.4111.3912.2819.1713.2927.235.34从行业性质上看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2013年高校毕业生进入

16、金融、房地产和互联网的人数比2011年分别增加了 7.23%、4.37%和4.28%,同时2013年江苏毕业生流向建筑业人数比2011年减少了7.71%。此后,江苏毕业生流向金融、互联网行业人数仍然在持续增加,分别从2011年的9.92万人、10.0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3.4万人、13.29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9%、15.75%。这种江苏毕业生流向金融、互联网行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行业工资优厚,发展前景乐观,不仅高考考生选取经济类作为大学专业的人数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也把金融行业作为首选。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

17、不开网络,使得互联网成为崛起的新兴行业。互联网工资高,就业机会多,导致毕业生流向互联网行业人数呈上升趋势12。 3、 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一) 问卷调查的设计本文的调查问卷包含三大模块:毕业生的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学校的类型等;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匹配的自我评价情况,包含毕业生掌握的专业和通用能力分别与就业岗位匹配的评价;影响就业与专业匹配的因素,包含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等。该问卷采用3级计分方式,在自我评价模块分数越高表示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度越好13。(二) 问卷调查对象及回收情况本文研究调查对象为 2011至2015 年期间毕业后直接加入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知己

18、知彼调研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 330份,其中有效问卷 305份,回收有效率92.42%。(三) 调查结果分析1.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总体情况为了充分了解2011-2015年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总体状况,对获得的数据在专用能力和通用能力两个维度上进行描述统计和频率分析。如表3-1所示。表3-1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情况统计表(N=305)维度平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专业能力匹配2.031.003.001.00通用能力匹配2.590.713.001.00匹配总分35.9310.2145.0015.00表3-2 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要

19、素均分统计表(N=305)要素均分(2)人数所占比率专业能力匹配7022.95通用能力匹配9531.15分值由1至3表示匹配程度由低到高,低于2分表示匹配程度较低,等于2分表示匹配程度一般,高于2分表示匹配程度较高。从表3-1和3-2中可发现,2011-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总体情况良好,其中通用能力的匹配程度较专业能力高;从要素均分上看,毕业生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处于较高匹配水平的比例较少,分别为 22.95%和 31.15%。毕业生从总体上来看,就业与专业结构的匹配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造成上述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限制应聘该岗位人才的专业类型

20、,例如某金融公司招聘管理培训生时,提出金融、管理类专业优先录取。应聘者在提交简历时出于体现自身优势的目的,会主动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对来说较符合的岗位14。(2)在劳动合同已经签订时,被录取的毕业生会被用人单位要求参加相应的实习,再根据毕业生的专业、自身意愿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表现,给他们安排较适宜的工作岗位。由于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就业过程中,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技术没有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运用,因此会出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与就业岗位匹配程度不高的现象。2.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1)在家庭所在地上的相关表4-1 不同家庭所在地毕业生在匹配量表及各要素上的

21、方差分析表(N=305)乡镇(N=134)农村(N=35)县城(N=70)地级以上城市(N=66)F值匹配总分51.34±10.2348.56±9.8550.55±9.1451.67±11.351.235专业能力匹配3.15±0.842.87±0.852.94±1.053.15±1.051.072通用能力匹配3.65±0.643.35±0.652.55±1.023.55±0.870.675从表4-1中数据可以得知,在家庭的所在地上,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水平各不相同,来自农

22、村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水平在总分、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两个维度均低于来自地级以上城市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在家庭所在地上就业与专业结构不匹配的现象可能与不同地区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关。来自农村的毕业生自幼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他们没有家庭背景,毕业后需要立刻经济独立,所以比较看重工作后薪资待遇,对于就业岗位要求不高。而来自地级以上城市的毕业生没有经济压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与自身专业相匹配的岗位就业15。(2)在性别上的相关表4-2 不同性别毕业生在匹配量表及各要素上的 T 检验表(N=305)女(N=190)男(N=115)T值匹配总分51.87±10.3149.51±9.8

23、91.921专业能力匹配3.15±0.882.92±1.011.587通用能力匹配3.61±0.753.50±0.711.643根据T检验表发现,女性在就业时,专业与就业的总体匹配水平、专业能力与就业匹配水平和通用能力与就业匹配水平较男性高。究其原因,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有关。男性多为日后家庭的顶梁柱,需要承担很重的经济压力,所以他们会对自身要求比较高,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会在工作地点和岗位类型上做出很大突破。而大部分女性喜欢求稳,不太敢于尝试,所以她们会首要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匹配的岗位16。(3) 在独生子女上的相关本文研究对象中 有31

24、.15%的毕业生为家庭独生子女,其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的总体匹配水平、通用和专业两个维度匹配水平和非独生子女的毕业生相差无几,未出现显著相关。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表4-3 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匹配量表及各要素上的 T 检验表(N=305)是(N=95)否(N=210)T值匹配总分49.50±9.8851.05±10.211.921专业能力匹配2.92±1.053.01±0.951.602通用能力匹配3.45±0.723.55±0.731.635(4)毕业生专业与初次就业岗位匹配水平在高校类型上的相

25、关民办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收集的数据相对较少,分开统计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将这两类院校人数合并,这样也便于归纳统计。表4-4 不同高校类型毕业生在匹配量表及各要素上的方差分析表(N=305)985或211高校(N=118)省重点本科院校(N=45)一般普通本科院校(N=109)民办本科及高职(N=38)F值匹配总分53.5±10.2453.2±9.5848.54±9.3248.32±9.785.052专业能力匹配3.24±1.053.07±0.992.82±0.972.83±1.094.656通用能力匹配3.65&

26、#177;0.773.87±0.693.43±0.783.49±0.645.789从表 4-4的结果可以看出,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的总得分和通用能力匹配维度上显著低于“985”或“211”高校毕业生,这说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通用能力较差,不能适用于就业的岗位所需。不仅如此,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能力匹配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省重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说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均较弱,与就业岗位所需不相匹配。因此,总体来说,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及高职

27、院校在就业时不易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岗位。高校毕业生在高校类型上就业与专业结构不匹配可能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名校情结重。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进行岗位招聘时会倾向于名校毕业生。他们认为名校毕业生素质高,成绩好,岗位适应能力强,能够给单位带来新发展。二是名校优质生源多,学习氛围强。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处校园氛围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四年里的成长。名校相对来说更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双向培养。例如:名校开设很多社团活动和技能方面的讲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毕业生的语言沟通、宣传策划等通用能力和计算机、办公软件等一般技能。因此,名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程度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17。(5)在专业

28、类型上的相关由表4-5可知,文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水平较低,而教育学和工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水平较高。 表4-5 不同专业类型毕业生在匹配量表各要素上的方差分析表(N=305)匹配总分专业能力匹配通用能力匹配教育学50.54±12.823.07±1.113.52±0.88经济学52.91±8.833.13±1.043.72±0.49文学48.24±8.052.80±0.923.40±0.61理学50.29±13.262.90±1.143.60±0.91

29、工学52.20±9.303.20±0.943.63±0.68管理学50.15±8.822.95±0.933.55±0.63F值1.3211.2850.812 从表4-5可以看出,文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在岗位上的适用性均较低,且在专业能力匹配维度上显著低于工学专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在专业类型上就业与专业结构不匹配可能是由于毕业生不具备相应的实习经验,而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种矛盾使得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匹配的岗位。也可能因为文学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过于繁杂,难以全部运用到实践中,况且目前市场

30、空缺额较少,加上未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等原因,导致文学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岗位18。综上所述,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水平在家庭的所在地、毕业生性别、毕业院校类型、专业类型四个方面均存在相关。这说明了在家庭的所在地、毕业生性别、毕业院校类型、专业类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匹配程度。4、 改善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匹配情况的措施(一) 毕业生层面 首先,在进大学之前,毕业生的专业选择对后期就业有重大影响。若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于个人而言,给自己学习带来负担,从而导致后期就业困难。于学校而言,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应多了解专业内容,看是否感兴趣,

31、日后是否愿意从事相关职业。慎重选择专业是开启精彩大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把钥匙。其次,毕业生要培养科学的就业观念,在高校学习期间应以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清晰客观地审视自己。毕业生除了树立合理的就业观,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做到这些,毕业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就能适应岗位所需19。(二)高校层面 第一,高校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无法适应岗位所需的现象应予以重视,开设自己有能力的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实力。第二,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选修课,采取呈现实践成果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三,高校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性技能,还

32、要注重培养毕业生的通用能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帮助毕业生合理转换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第四,高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引入专业对口考核指标,认真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工作,改进高校就业评估体系。最后,高校应给予在校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让学生能够及时转换专业,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20。(三)家庭层面家长在子女填报志愿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而忽略子女真正兴趣所在。专业的热门程度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而改变。例如曾经的采矿专业因为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而十分热门,可是现在随着经济体制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换,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工业逐步衰退,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变

33、得困难。专业的好坏,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所谓行行出状元,无论什么专业,学生只要深入研究、透彻学习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子女就业方面,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会适度放手,切勿因传统思维而阻断了子女的就业前途。不管是在哪里就业,在哪个行业就业,只要干得好,有发展,都应该尊重子女的想法,不要包办工作,给子女充分的就业选择权。(四)政府层面政府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及时应对。政府可以通过及时发布历年毕业生就业流向,就业情况等公告,让高校和毕业生能够简明清晰地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每年的统计数据,了解各个专业的供需关系。对一些需求过剩的专业,及时和高校联系减

34、少招生数量,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充实就业网络信息,让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获知招聘信息,改善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的情况。除此之外,政府还应重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分配做到公正合理,均衡发展。(五)用人单位层面首先,用人单位可以与高校之间建立一个沟通互动的平台,双方可以经常沟通,讨论开设有利于学生就业对口的课程。其次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用上,要开拓进取,敢于启用应届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鲜、有活力的血液。再次用人单位可以将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三个平台综合起来,提高三个平台的实用性,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用人单位应坚持可持

35、续发展战略,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规划好企业长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杜绝奢侈用人的现象,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让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企业发展与个人才能有机结合。致 谢感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四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这四年来学到很东西,特别感谢经济与法政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领导、老师们四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得以在这四年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在此,我还要感谢在班里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我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艳老师,在毕业论文中给予我悉心指导,从论文开题到定稿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都是她给我鼓励与指引,使

36、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论文做完成,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参考文献1洪文建. 大学生初次就业与专业对口情况调查分析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J. 高校教育管理,2013,(04):111-118. 2齐则锋. 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6,(13):121.3陆陈龙等. 大学生就业与其专业的对口性研究J. 企业研究,2014,(18):157-158.4李海波等.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7):97-99.5王小琴. 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初次就业岗位匹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6 吴亚凤. 大学

37、生就业专业对口调查与研究J. 科技视界,2014,(29):69-70.7曹洪军.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8于洪霞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1,(08):33-36. 9张爱萍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2):24-28.10张雨清. 基于学生就业视角的高校专业建设研究D.江苏大学,2016.11路迪. 高校设专业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7):1.12宗晓武. 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其与专业

38、满意度的关系J. 江苏科技信息,2012,(12):25-26.13杨忠斌. 高考学生填报志愿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 管理观察,2015,(12):108-109.14何春华等.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与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2011,(06):250-251.15李祎迪.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16王宗艳. 男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差异的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17朱楠.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程度调查研究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J. 现代交际,2016,(15):1-2.18张雨清. 基于学生就业视角的高校专业建设研究D.江苏大学,2016.19刘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