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抗战戏剧中的历史剧作用及《清宫外史》中的人物构建_第1页
浅论抗战戏剧中的历史剧作用及《清宫外史》中的人物构建_第2页
浅论抗战戏剧中的历史剧作用及《清宫外史》中的人物构建_第3页
浅论抗战戏剧中的历史剧作用及《清宫外史》中的人物构建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论抗战戏剧中的历史剧作用及清宫外史中的人物构建    张津玮【摘 要】回顾戏剧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成就,民族意志的觉醒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抗战戏剧身负启民智、应民意的任务,又必须适应当时我国社会现实和人民需要,在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抗战戏剧的民族化特征显著,在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和剧作家,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在其中,杨村彬所著的清宫外史用通俗的台词和巧妙而吸引人的人物关系构建,成功走出了一条抗战戏剧的大众化道路。【关键词】人物关系;抗战戏剧;民族化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志码:a      

2、60;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14-0031-02一、历史剧的作用浅析从1937年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开始,一大批戏剧工作者们投入到民族思想崛起和爱国思想启蒙的工作中,抗战伊始,面对日军当时较为强大的实力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对薄弱,人民群众的意志摇摆,对于胜利的信念不复从前,历史剧在低谷中重新站了出来。历史剧对于战时宣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对于历史人物相对熟悉,对于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的接受能力要比凭空创造出来的人物高,以人民群众熟悉的历史故事加工成话剧进行演出,能够利用好群众基础,再加以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能够符合人

3、民群众的审美,贴近大众在战时的心理状态,人民群众的接受度高。同时,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爱国抗战的思想主张,更能够深入人心,以英雄人物作为切入点,更能唤起人们心中的爱国之魂。其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放到当今社会中,“文化输出”都是一个热点词汇。在当时的中国,各国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强烈冲击,上海作为多国交汇之处,文化复杂多样、北平遭反复蹂躏,人民文化自信心不足中华民族一时间笼罩在日本侵略者和各国的文化侵略中,而正是他们的这种行为,让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能够更快速、更直接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历史剧能够提醒中华民族已经经历过无数危难的时刻

4、、渡过了许多难关,在历史长河中,民族的浩然正气使得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剧的一大意义就在于挽救人民心中对于民族的情怀,希望能够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呼吁人们重新振作。话剧从流入中国开始,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它作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成为了传播各种新思想的媒介,中国话剧对于现实的关照是显而易见的,它的现实性仿佛就是与生俱来的。话剧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必然有着本土化的演变过程,话剧从译本开始,逐渐脱离对外国戏剧的模仿,开始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能量,又逐步加入符合我们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而到了抗战时期,中国话剧的现实性真正落到了最实处,无论是前期对于麻木沦丧国民敲响的警钟,还是后来历史剧的磅礴内涵,

5、都是最关照现实的戏剧内容。而在其中,历史剧是中国话剧在本土化和民族化上的又一次较大的进步和尝试,话剧开始能够被更多大众所接受,不再仅仅是高山流水的雅致,也有了乡里巴人的接地气,能够通过更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带领人们走进话剧,这也是抗战历史剧的一大特点。话剧在当时作为一种能够直观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形式,将文化传播的大旗扛了起来,话剧可以用精简的道具立刻上演,比起小说和新闻更加直观,比起戏曲更易懂,而当时又在限制电影的大环境下,话剧以独特的优势成功地进行了大众化。抗战历史剧的着眼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唤醒与展示,如何做好中国人自己的话剧,不仅仅是能够将其大众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民族性

6、。抗战戏剧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蓬勃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历史剧更是诗化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提起抗战历史剧,人们心中大多都是史诗般的形象、人物气势恢宏、场景波澜壮阔、内涵兼怀天下,历史剧正是通过这种诗化的方式,唤醒人们心中的民族自觉,这是历史剧民族性的体现。二、历史剧中人物关系构建对于剧情发展的作用以清宫外史为例在众多关于清宫外史的分析文章中,都着重阐述了慈禧与光绪、慈禧与李莲英等几组重要人物关系对于整个剧情的推动作用,这次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次要人物对于情节的推动上来阐述人物关系的构建对于剧情发展的作用。在清宫外史中比较有亮色的人物就是小太监寇连材,寇连材作为一个穿插在整个故事线当中的人物,对于剧情的发

7、展和增色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其和李莲英的关系的起伏也直接对于整个剧情的氛围有着代表性的塑造,同时寇连材这个角色也是这部剧中关照现实的重要一笔。在第一幕中,开场便是寇连材和李莲英的对话,寇连材作为李莲英在前朝的眼线,告诉李莲英在前朝发生的事情,希望李莲英能够回避。这是寇连材和李莲英两个人物的情感高点,其中几个细节非常生动,首先是寇连材目不识丁,“千月”“僭越”分不清楚,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在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还不高,文盲随处可见,寇连材的形象代表着当时一部分人民的形象: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却要被迫进行着各项工作和劳动,甚至自己在做的事情正确与否都不得而知,这是

8、杨村彬想要唤醒的对象,也是本剧的目标对象之一;其次,寇连材性格纯善、心直口快,依附于李莲英只是为了活得更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这也是关照现实的一大体现,也为了后来寇连材能够进行自我意识唤醒埋下伏笔。李莲英与寇连材在此时关系密切,二人搭档默契,而此时恰逢王商的叛变,李莲英才会想到将寇连材安插在光绪身边,而且坚信寇连材能够“一举一动,都要随时报告我”。将寇连材安插在光绪身边,让慈禧和光绪的关系进一步疏离,展示了李莲英与光绪之间不君不臣的现状,是几对人物关系塑造的关键棋子。而第二幕则是这个人物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一幕,寇连材开始认真听李鸿章和翁同龢之间的辩论,开始认真思考光绪的所作所为,

9、开始忧患于国家的战与和,这个人物的高度一下子被拔高了,他在这个阶段与李莲英的关系有了根本变化,之前对于李莲英事事顺从,到现在对李莲英虚与委蛇,这标志着这个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自觉意识,这是作者希望看到的人民群众的样子,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能够真正了解、倾听、感受、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仅仅是麻木和沉沦,只追寻自我生活,对国家和民族不屑一顾。第二幕是对抗上升的一幕,是整部剧中颇具清亮色彩的一幕,慈禧和光绪之间互有对抗,光绪能够在李翁二人的支持下决心反抗,这时寇连材和李莲英的关系恶化是一个风向标一般的小处理,能够让观众对于剧情的走向有一个模糊的预感,这是次要人物搭建中比较巧妙的一点,四两拨千斤般地展现

10、了这一幕“对抗”的主题,在其中对于剧情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在最后一幕中,寇连材以命相搏,想要帮助光绪,李莲英在一旁鼓吹着要杀掉寇连材,最终寇连材死前二人的对话中,李莲英说寇连材当初许诺的“天良”早就丧尽,而这时的寇连材才明白,自己心中的“天良”到底是什么。李莲英与寇连材在这里的关系在笔者看来映照着当时的抗日形式,1942年是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一年,也是最艰苦的一年,日军对于根据地的反复扫荡,一如李莲英对于寇连材的权势威压,寇连材尽管拼尽全力,也难有收获,但在死前,寇连材收获了真正的“天良”。寇连材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太监,到最后成长为一个能够为国家思辨的“明白人”,这正是杨村彬想要告诉大家的:心中有国,哪怕身死,亦是报国之躯。这是整个剧情的主旨体现。寇连材作为剧情中的一个特点鲜明的次要人物,对于主旨的体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和李莲英之间的关系转换也是剧情发展的标志,在清宫外史第一部中是一抹独特的亮色。参考文献:1杨村彬.清宫外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2谭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