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陶瓷原料的发展演变_第1页
景德镇传统陶瓷原料的发展演变_第2页
景德镇传统陶瓷原料的发展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景德镇传统陶瓷原料的发展演变    王金玲摘要:瓷都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奠定了瓷用原料的基础,坯料一元配方、二元配方、多元配方以及现在的特殊泥料的研制。景德镇晚唐五代、宋成功烧出青白瓷,元代以后颜色釉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文章主要描述了景德镇传统制瓷过程中泥料与釉料的发展变化,从而解读蕴含其间的奥秘!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坯料;陶瓷釉料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25-01doi:10

2、.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16胎釉为瓷之基本,而胎为釉之肌骨,釉为胎之皮肤;胎承釉,而釉附胎,二者天作之合,成人间之灵物。不同原料的的应用,都会对陶瓷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古代景德镇陶瓷胎与釉的原料都有哪些特征呢?一、景德镇陶瓷坯料的发展历史1.    一元配方。考古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发掘出了世界目前最古老的陶片之一,就是在距今已有一万三千多年的江西仙人洞中出土的夹粗砂红陶器。此古陶器胎料为当时就地采取的低熔度黏土,其中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器呈色不稳定,同一片陶片上有红、黑、灰三种颜色。随着时间的递进,江西地区早在历

3、史上的商周时期,樟树吴城就已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转变,创烧出原始青瓷。至元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制胎都仅用瓷石矿的上层瓷石一种原料,因瓷石中含有绢云母和高岭土等黏土矿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粉碎后加水淘洗制成坯泥,为一元配方。一元配方瓷泥虽只能承受1200左右的高温,热稳定性差,焙烧时易变形,但因瓷石原料胎中氧化铝含量低,约17%左右,属优质瓷石,胎质洁白度高,质地细腻。2.    二元配方。二元配方则是将瓷石粉碎后淘洗制成砖状,谓不子,加以高岭土进行配方。人们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高岭土进行二元配方史籍中均无记载。但元代瓷器中已开始含有大量高岭土成分。高岭土主要成分为硅

4、铝酸盐,质地细腻,白度高,易分散悬浮于水中,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结性。人们发现将高岭土与瓷石按一定比例配方,制成的坯泥硬度大大提高,且瓷胎色泽更白,在高温下也不易变形,这一技术发现改善和优化了景德镇瓷胎性能,为景德镇高温大件瓷和颜色釉瓷的烧造创造了条件。二、景德镇陶瓷釉料的发展历史1.    青、白釉和青白釉。清代唐英的陶冶图说曰:“釉无灰不成,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釉灰。”景德镇晚唐五代烧造的青瓷、白瓷便是以景德镇有名的狼萁草堆烧煨灰加以釉果制成的釉,这也为宋代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奠定了基础。狼萁草是酸性铁质土壤的标记植物,细度极微的铁非常均匀的分布在釉

5、灰中,当铁被还原烧成二价铁时,釉呈青色。釉灰的制备历年被视为景德镇传统制瓷的经验的“秘诀”,釉灰是用熟石灰和狼萁草煨烧以后再尿沤的产物,尿沤的主要目的是将釉灰中的生石灰或熟石灰逐步碳酸盐化,调节釉浆的ph值,降低釉灰的碱性,防止釉浆凝聚。蒋祁陶记曰:“灰多则釉色青,灰少则釉色白,青者入火易熟,白者入火难熟,盖釉青白不同,在炎之多寡”。具体的配比值在唐英的陶冶图说中有记载,曰:“泥十盆,灰一盆,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为中釉。若平对,或灰多,为下”。铁多釉色青,铁少釉色白,宋代窑工们在之前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配方加之烧窑技术的改进,烧造出了白里泛青,青中显白,色质温润如玉的青白瓷。2.&#

6、160;   颜色釉。元代时,景德镇在延烧青白瓷的同时还成熟的烧制出了卵白釉和以铜、铁、钴为主要的金属着色剂的高温、低温颜色釉。卵白釉是变青釉为卵白色,近似鹅蛋色,釉中氧化钙含量减少,氧化纳的含量增加,可能是采用了富含氧化纳的三宝蓬釉石加之原料的处理更为精细。其工艺改进之处在于减少釉灰的用量,因釉灰中含有较多的着色氧化物氧化铁,减少其用量可增加釉的白度,提高瓷釉的烧成温度,同时由于釉石用量的增加,引入更多的碱性氧化物,以增加釉在高温时的粘度,可使釉层增厚,色白微泛青。元代景德镇的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低温孔雀绿釉已烧制成熟,其中蓝釉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大发展奠定了

7、基础。明代景德镇颜色釉瓷主要是御器厂的官窑制品,高温红釉、蓝釉,柿色釉和黑釉都有极高的成就。清代郎红釉,豇豆红独步一时,天蓝,洒蓝,娇黄,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这些颜色釉的区别在于所用金属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用量的多少和上釉手法及烧成气氛的不同對于色釉的发色都会产生影响。三、结语陶瓷的胎与釉是相生相随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好的胎体是制瓷的基础,多变的釉色更是为精美的陶瓷锦上添花。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数的原料可供选择,我们应继承古人的优良制瓷技术,创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标志性陶瓷。参考文献: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郑云云.千年窑火m.江西:江西人名出版社,2007.3许之衡.饮流斋说瓷m.北京:中华书局,2012.4   朱裕平.景德镇瓷器鉴定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25   马铁成.陶瓷工艺学第二版m.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6   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