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考试重点_第1页
环境污染考试重点_第2页
环境污染考试重点_第3页
环境污染考试重点_第4页
环境污染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物理污染1. 污染物为实物形式: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等2. 污染物为能量形式:物理污染物理污染包括:1.噪声污染2.电磁污染 3.光污染 4.热污染 5.放射性污染1.噪声污染噪声的定义: 物理学上:振幅和频率等声学特性在统计上无规则的声振动。 在环境上: 把一切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做噪声。1.1 噪声的声学特性n 产生和传播条件:声源的机械振动声源周围存在弹性介质n 弹性介质:气、液、固体n 声波:空气波、液体波、固体波1.1.1 描述声波的物理量(1)频率、波长和声速频率的大小,听起来表现为音调的高低。n 当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时,我们就听不到了n 我们把频率

2、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n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n 而频率处于20Hz和20000Hz之间的声音,叫可闻声n 研究环境噪声,主要针对的是可闻声n 人耳的敏感频率范围:20004000赫兹。(2) 声能量、声功率、声强 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而声音的大小,则由它的能量决定。(3)声压 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作用在耳膜上的空气压强不断在变化。变化越剧烈,听起来越响。空气中没有声音时,空气也有压强,叫静态压强,静态压强的大小和声音的响轻没有关系。有声音传播时,局部空气压强变化,某一瞬时空气压强和静压强的差值叫声压,声压越大,声音越响。(4)声压级 人耳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声压是2&

3、#215; 10-5Pa,能够容忍的最大声压是200Pa,它们之间相差几百万至几千万倍,因此直接用声压来描写声音的大小非常不方便。而且,人耳对声音大小的感觉,不是和声压成比例,而是和它的对数成比例。因此,我们把声压的对数定义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式中的p0为参考声压,为2×10-5Pa。典型环境的声压级典型环境声压/Pa声压级/dB典型环境声压/Pa声压级dB/喷气式飞机的喷气口附近630150繁华街道0.06370喷气式飞机附近200140普通说话0.0260锻锤、铆钉操作位置63130微电机附近0.006350大型球磨机旁20120安静房间0.002408-18鼓风机附近

4、6.3110轻声耳语0.0006330纺织车间2100树页落下的沙沙响0.0002204-72风机附近0.6390农村静夜0.00006310公共汽车内0.280听阈0.0000201.1.2 声音的叠加n 两个声压级分别为Lp1、Lp2的噪声,叠加后的总声压级的计算公式如下声音叠加的增值表声压级差(L1-L2)/dB012345678910增值L3.02.52.11.81.51.21.00.80.60.50.41.2 噪声的评价1.2.2 噪声评价量(1)A声级A声级对于在时间上连续,频率分布比较均匀的宽频带噪声的测量结果,与人耳的主观响度感觉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现在我国评价噪声时普遍使用A

5、声级。(2)连续等效A声级(Leq)一段时间T内的A声级按能量求平均。1.3 噪声的影响1.3.1 噪声对动物的影响1.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和声致痉挛 :失去行为控制能力,烦躁不安。2. 对动物听觉和视觉的影响:耳廓对声音的反射能力下降,视觉模糊 3. 引起动物的病变 :体温升高,心电图、脑电图异常,内脏器官受损4. 引起动物死亡 :声压级增加3分贝,半数致死时间相应减少一半1.3.2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 对工作休息和主观心理烦恼度的影响2. 听力损伤: 慢性: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噪声性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 急性:急性暴震性耳聋3. 产生生理病变: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症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动脉硬化、冠

6、心病 消化系统胃液分泌减少、消化不良、食欲下降 内分泌系统甲亢1.3.3 噪声的其他影响: 对语言清晰度的影响; 对建筑物的影响1.4 噪声标准环境标准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类别具体类型昼间(分贝)夜间(分贝)0疗养院、高级别墅区等特殊安静区<50<401居住、文教、机关<55<452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60<503工业区<65<55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70<55GB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类别具体类型昼间(分贝)夜间(分贝)1居住、文

7、教、机关<55<452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60<503工业区<65<554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70<55n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n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1. 5 噪声源的主要类型1)按功能分n 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2)按发生机理分n 机械噪声 气流噪声 电磁噪声3)按时间变化分n 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瞬态、周期起伏、脉冲、无规则等)4)按辐射特性和传播距离分n 点声源 线声源 面声源1.6 噪声防治的主要方法n 规划和

8、管理n 降低噪声源本身的噪声 n 治理措施n 个人防护技术:护耳器(耳塞、耳罩和头盔等)治理措施: 吸声:室内噪声的治理(摩擦将振动能转变成热能)隔声:交通道路两侧(发射、折射而损耗)消声:管道或气流出口隔振2. 电磁污染n 电磁波谱范围:无线电波(长、中、短、超短波)、红外、远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 射线等n 环境电磁污染(广义):一切由电磁辐射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n 狭义的环境电磁污染,指由无线电波范围内的辐射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以及以似稳态电磁场形式存在的工频电磁污染。 2.1 电磁污染的定义和污染源n 定义: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以及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n 污染源分类:(

9、1)自然界电磁污染: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等(2)人为电磁污染:工频电磁场、射频电磁场、脉冲放电2.3 电磁污染的危害n 对仪器设备的干扰影响n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热效应、非热效应热效应影响:当射频电磁辐射的强度较大时,人体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热效应。被吸收的微波辐射能量使人体组织内的分子和电介质的偶极子产生射频振动,介质的摩擦把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人体组织的局部温升,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导致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病变.非热效应:当射频辐射强度较低时,对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为非热效应作用。其主要机理是在电磁辐射的作用下,人体组织的微观结构,如细胞膜的电特性改变,细胞中某些带电的离子和生物分子

10、的位移和形变等,引起人体组织局部功能的变化甚至病变。出现如心率、血压等的改变,失眠、健忘、脱发等生理反应。2.4 电磁辐射的防护n 传播途径:空间直接辐射,借助电磁耦合由线路传导n 防护手段:在传播途径中安置电磁屏蔽装置降低电磁场强度。n 电磁屏蔽:有源场屏蔽、无源场屏蔽n 装置:屏蔽罩、屏蔽室、屏蔽衣n 合理规划布局3. 光污染光污染:逾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引起的污染。3.1 光污染的分类n 1)白亮污染 2)人工白昼 3)彩光污染 4)单调光污染3.2 危害1)影响人体健康 2)其他(如行车安全和对动物的影响等)4. 热污染4.1 热污

11、染的形成n (1)大气组成的改变,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透过率n (2)地表状态与反射率的改变,从而改变了地表和大气间的热交换过程n (3)直接向环境放热、向大气放热城市热岛: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4.2 热污染的危害n (1)大范围的干旱 (2)全球变暖 (3)热污染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n (4)热污染全面降低了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4.3 控制和预防n (1)提高植被绿化率 (2)较少废热排放 (3)控制水体热污染5.放射性污染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它存在于宇宙射线、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及动植物的所有组织中。近几十年来,

12、由于核武器的频繁试验,核能工业的不断发展、供医疗诊断用的电离辐射源的增加等等,放射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污染问题。 一、放射性污染的来源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3、医疗照射4、其他n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主要有射线、射线和射线等。各种核反应可产生中子和射线。n 放射性核素主要有氚、钴60、镍63、硒75、锑 124、碘131、铯137、镭226、钚238等。n ,X射线和中子辐射主要引起外照射,射线主要是内照射。n 在相同辐射剂量情况下,中子辐射损伤最重,射线次之,X射线轻于射线。n 在同样剂量放射线作用下,胎儿危害最大,其次是儿童,再次是成人。n 人体对放射线最为敏

13、感的部位是造血、免疫、生殖器官和胃肠道等。 n 由于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1) 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2) 防止伤口被污染。 n 粒子、其穿透能力比射线强,比射线弱,因此,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n 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

14、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a)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b)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影响破坏人体和动物的免疫功能,损伤皮肤、骨骼及内脏细胞。损害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放射性对遗传性的损伤通常表现为流产、死胎、先天缺陷和婴儿死亡率的增加,以及胎儿体重减少和两性比例的改变等。n 一定剂量的放射线对人员的危害主要有:外周血细胞下降、感染、贫血和出血等表现;

15、免疫功能低下,易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性功能低下,甚至不孕、不育等。n 胎儿受照射后主要危害有:胎儿死亡率增加、器官形成障碍,出现死胎或畸形发育;新生儿死亡率增加;出现小头畸形、智力发育不全、生长发育迟缓和畸形儿几率增多等。 一定剂量的放射线对人员的危害除产生急性损伤效应外,还可能引起远期效应: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骨髓中白细胞可呈成熟障碍甚至再生低下。骨髓和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可引发白血病和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皮肤癌、恶性淋巴瘤等;可加速老化,毛发脱色或变白,皮肤弹性减弱;可能缩短寿命;可发生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

16、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标准:n 当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明显的组织损伤;当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在没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有50%的死亡率,而当剂量超过6000毫西弗时,则可能致命。 剂量限值 5年平均值(毫希/年)任一年值(毫希/年) 职业照射 2050公众照射 15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电站泄漏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6天以后,堆心温度才开始下降,蒸气泡消失-引起氢爆炸的威胁免除了。100吨铀燃料虽然没有熔化,但有60%的铀棒受到损坏,反应堆最终陷于瘫痪。 事故发生后,约20万人撤出

17、这一地区。1986年4月26号,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4号反应堆因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严重爆炸,造成31人当场死亡,200多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辐射,成为人类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悲剧。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9.0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并引发核电站爆炸,日本福岛核电站已经出现了核燃料外泄事故 三、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是控制放射性污染的必要措施从技术控制手段来讲,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

18、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与其它废物相比在处理和处置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四章 生物污染生物污染是指带入环境并在环境中繁殖,对人类有不良影响的有机体;自然或由于人类活动把生物带进已有的环境,这些被带入的物种在该环境中是异己的。 生物污染的基本特点: · 向环境中引入新的、原先不是其特有的生物· 生物有机体数量(生物量)过度地增加,超过了自然条件下的标准数,即超出了多年平均数或周期性峰值· 对环境或其他生物体造成危害生物污染包括两个方面:· 微生物的致病污染· 动植物物种的侵入污

19、染 4.1 微生物污染Ø 形态最简,代谢能力最强,食谱最杂,繁殖最快,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变异最易 微生物污染是指在环境中出现不寻常的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工基质或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繁殖;原先无害的微生物种类获得病原性特征或成为能抑制群落中其他生物的有机物。微生物入侵事例:Ø 非典、艾滋病、疯牛病、流感、口蹄疫、霍乱、天花、鼠疫、炭疽病等Ø 马铃薯晚疫病、栗疫病、水稻细条病、棉花枯萎病、甘薯黑斑病微生物毒素:微生物毒素是指微生物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中都有一些产生毒素的种类。 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岛状毒素、镰刀霉配

20、质糖苷和枝孢菌酸细菌毒素:肉毒毒素放线菌毒素:放线菌素、链脲菌素藻类毒素:石房蛤毒素4.2 生物入侵污染Ø 当非土著种进入一个过去不曾分布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将造成明显的环境和经济后果,这一过程称为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入侵的物种称为外来入侵种,指能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外来入侵种4个基本条件:Ø 1) 不属于所考虑国家或生物地理区域原产的物种。Ø 2) 已在新的入侵区域归化且正在逐渐增加其丰度或分布越来越广。Ø 3)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有害物种,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木渔业生产以及人

21、类健康造成影响。Ø 4) 人类往往是这些物种最初有意或无意引种的责任者。外来种成为入侵种Ø 入侵生物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Ø 入侵生物比本地物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Ø 入侵生物丧失原产地固有的自然控制因素,如天敌、环境的抵抗能力等;Ø 被入侵地缺乏控制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根据国际组织(环境科学委员会)对80年代后期的研究,提出了粗略的拇指法则:已被确认的外来物种中,10的物种具有一些重要的生态影响。Ø 十数定律:外来种10% 偶见种群10% 定居种群10% 外来入侵种外来生物入侵 Ø 兔子和

22、乌龟、黑鱼、白蚁、野牡丹 、非洲杀人蜂Ø 凤眼莲(水葫芦)、飞机草、薇甘菊、豚草、下口鲇、食人鱼、福寿螺、大米草、葛藤、Ø 美国白蛾、松材线虫、光肩星天牛、红火蚁、葡萄根瘤蚜、美洲斑潜蝇、地中海实蝇、德国蜚蠊、日本金龟子基因污染:Ø 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外来的基因通过被污染生物的繁殖而增殖,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扩散。遗传工程超越了所有生物物种界限的限制。它对生物体的加工制作不是在物种水平而是在基因水平上,作业单位已不再是生物体而是基因,由此带来的意义是十分深远和广泛的。生物安全Ø 狭义: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指转基因技术)的开

23、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威胁或潜在风险。Ø 广义: Ø 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致病有害生物Ø 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外来生物入侵Ø 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 4.3 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F 人为引种 偶然传入 生态平衡失调 气候变化 生物技术4.4 生物污染的影响生物污染的影响: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全球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Ø 1.降低当地植物和动物区系的特有性(飞机草)Ø 2. 与本地物种竞争生存空间(薇甘菊、水葫芦)Ø 3.分泌化学物质(豚草、薇甘

24、菊)Ø 4.大量利用土壤水分(桉树)Ø 5.破坏原有物种的生态环境Ø 6.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Ø 7.影响遗传多样性4.5 人类面临的难题不可预测的生物污染生物入侵学优先研究领域Ø 1. 外来种的本底调查Ø 2. 入侵的通道Ø 3. 入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Ø 4. 有意引种的评估Ø 5. 生物入侵的进化后果以及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系统的影响Ø 6. 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生物区生物区系独特性的维持Ø 7. 生物入侵的控制以及受侵土著生态系统的修复4.6 生物污染的全球化及控制对策z 加强动

25、植物检疫z 尊重自然规律 z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z 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 Ø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12.29) 必须对那些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物种进行预防引入、控制或根除。中国政府认真履行了承诺和国际义务,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有21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中国百分之七十的陆地生态系统、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动物和百分之六十的高等植物,使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Ø 生物安全议定书 转基因生物及其

26、制品要获得进口国的“事先知情同意”;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需经风险评估,并对潜在风险实行风险管理;转基因食品需有标识;出口方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环境危害负赔偿和补救责任。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的黑名单: 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第5章 失衡的生态系统5.1 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包括人类)与其周围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体系。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

27、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陆地和水域的过渡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为生物遗传资源库。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列全世界第121位草原生态系统Ø 草原生态系统的类型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荒漠草原 典型草原 原草甸草原 辐射量增加 辐射量减少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超载过牧;不适宜的农垦;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干旱的地区,其气候干燥,蒸发强烈。由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习

28、惯上称石质、砾质的荒漠为戈壁,或戈壁沙漠;沙质荒漠为沙漠。Ø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稀少或缺少,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衰退或丧失,呈现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变化过程。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8.8。Ø 荒漠化的主要危害:对土地资源的损害;造成作物死亡;毁坏各种建设工程;损害水利、河道的正常效益;对通讯和输电线路的危害;引起沙尘暴。v 6月17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苔原生态系统Ø 苔原生态系统(tundra ecosystem)是由极地平原和高山苔原的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环境所组合成的综合

29、体,主要特征是低温、生物种类贫乏、生长期短、降水量少。湿地生态系统Ø 湿地与水生系统的分界为水深2m处;与陆地系统的分界为土壤水分饱和带的边缘。Ø 估计全世界湿地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我国约有湿地的面积占全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2,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类型,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 在我国湿地生活、繁殖的鸟类有30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1/3左右。40多种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鸟类约有一半在湿地生活,如东北扎龙和江苏盐城的丹顶鹤、江西鄱阳湖和乐北三江的白鹤、天鹅、湖南洞庭湖地区的白鹳、青海湖周围沼泽中的斑

30、头雁、棕头鸥。湿地保护:1971年全球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1975年12月21日生效。到2006年2月已有147个缔约方。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2月2日 世界湿地日生态系统的结构分类Ø 1. 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营养级Ø 2. 空间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和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v 垂直分层结构v 时间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5.2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

31、,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Ø 有机体个体数目最多Ø 生物量最大Ø 生产力最高Ø 抗干扰能力最强生态平衡定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v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v 生态平衡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v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反馈Ø 正反馈:使系统更加偏离平衡位置,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Ø 负反馈: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通过自身的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植物负反馈狼狼兔兔植物狼饿死狼吃饱吃了较多兔子吃了较少兔子兔吃饱兔饿死吃了较少的草吃了大量的草污染 鱼死亡污染

32、 鱼死亡 鱼死亡 污染 正反馈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Ø 生态平衡决定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以及生态压力的大小。Ø 任何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调节能力都有一定限度,这一限度通常被称为生态阈值。5.3 生态破坏Ø 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稳定调节机制。当外界生态压力超过系统的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强烈地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由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紊乱、功能失调、生物量下降和生物生产力衰退等严重后果。Ø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由于自然或人为(或两者共同)的原因,造成严重生态后果,从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任何极端事件或条件,称为生态破坏。5.3.1 生态破坏的因素v 自然因素:1、火山喷发2、地震3、海啸4、泥石流5、沙尘暴6、气候异常v 人为因素:1、农牧活动2、工程建设3、城市发展4、污染物的排放5、物种改变6、森林火灾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土壤退化: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有2000万公顷的土地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