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材料_第1页
生理学复习材料_第2页
生理学复习材料_第3页
生理学复习材料_第4页
生理学复习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体液:机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占体重的60%:(1)细胞内液(40%);(2)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血浆(5%),少量的淋巴和脑脊液2、内环境:细胞所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3、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基本方式:反射特点:迅速、短暂、精确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特点:缓慢、广泛、持久3、自身调节

2、: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特点:作用小,局限例: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基本保持稳定。二、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负反馈是机体常见的形式。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如:排尿、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物质的跨膜转运:(一)单纯扩散:脂

3、溶性物质或少量水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转运物质:O2、CO2、NH3、N2、水、乙醇、乙醚、尿素、甘油等。特点:(1)不需要膜蛋白质的帮助;(2)顺浓度差转运(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被动转运(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转运物质: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根据是否消耗能量可分为两类:被动转运(N)和主动转运(Y)(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转运物质:离子特点:1)需要膜蛋白的帮助通道;2)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3)具有选择性;4)有门控特性;(2)载体介导的扩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转运物质:aa、G特点:1)有膜蛋白的帮助;2)顺着浓度差转运;3)高度的结

4、构特异性;4)具有饱和性;5)竞争性抑制(3)主动转运:某种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逆着浓度差或电位差的方向进行物质转运的过程,并且有ATP直接供能。离子泵:钠泵,即Na+-K+泵,Na+、K+依赖式ATP酶、生电性钠泵化学本质:蛋白质生理作用:分解一个ATP将细胞内的3个Na+泵出,细胞外的2个K+泵入。生理功能:(1)维持细胞内高K+的状态;(2)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3)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4)钠泵的形成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前提条件;(5)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生电性钠泵)(4)继发性主动转运转运物质:G、aa他点:ATP间接供能(三)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过

5、程。出胞:神经递质或激素的释放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根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离子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2、G蛋白耦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信号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本身、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和蛋白激酶3、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4、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GMP)和Ca2+等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RP):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

6、差。骨骼肌细胞的RP约为-90mv,神经细胞约-70mv2、静息电位的形成的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2)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3、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1)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2)浓度差使K+外流;(3)电位差会阻止K+外流;(4)当电化学驱动力=0,K+净移动=0;(5)静息电位主要是K+的平衡电位。4、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1)与细胞内外K+浓度有关;(2)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影响静息电位;(3)与钠泵的活动状态有关。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时,在RP的基础上,产生

7、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2、阈值: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AP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3、AP的产生条件:(1)电化学驱动力;(2)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4、AP的特点:(1)具有“全或无”的现象(AP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其幅度与刺激强度有关);(2)可传播性(不衰减性传导)(AP的幅度与传导距离);(3)脉冲式5、AP的产生机制:Nf和骨骼肌细胞产生AP上升支(Na+内流),下降支(K+外流),后电位(Na-K泵)6、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7、钠通道至少存在三种功能状态:关闭、激活和失活状态。其中在关闭和失活两种状态下的钠通道都是不开放的,只有在激活状态下通道才开放。8、AP

8、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有髓Nf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较快)。三、局部电流1、概念:阈下刺激,使细胞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的电位变化。2、产生原因:少量Na+内流3、特点;(1)不具有全或无的现象;(2)点紧张方式扩布;(3)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4、阈电位:能够使某种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强到临界膜电位。四、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1、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其共同特征是:产生AP。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AP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3、阈强度(阈值):能够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一一般可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兴奋性与阈值成反比。4、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9、:分期兴奋性原因特点绝对不应期0钠通道处于失活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产生AP相对不应期<正常少数钠通道复活阈上刺激才产生AP超常期>正常多数钠通道复活阈下刺激可产生AP低常期<正常超极化阈上刺激能产生AP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1、特点:(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2)具有一对一的过程;(3)单向传递;(4)时间延搁的特点;(5)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2、电-化学-电传递过程: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闹跑释放AchAch与N2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通透性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电紧张

10、性扩布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产生AP二、横纹肌的肌肉收缩的机制1、机制(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方向滑行,因此肌丝长度不变,肌节长度缩短。2、过程:肌浆中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改变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牵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方向滑行肌肉收缩3、收缩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调节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凝蛋白4、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5、横桥的生理作用:(1)具有ATP酶的活性;(2)可以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可逆结合,牵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方向滑动三、兴奋-收缩耦联1、概念: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

11、的中间机制。2、步骤:(1)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2)三联管信息传递;(3)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再聚集。3、兴奋-收缩耦联因子:Ca2+4、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1)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遇到的阻力。(2)后负荷:肌肉在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3)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4)收缩的总和:单收缩:给肌肉一次刺激,肌肉出现一次收缩。复合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分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

12、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2、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60100次/min3、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4、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程度更大。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室内压<主动脉压,半月瓣(动脉瓣)关闭;持续0.5s(2)射血期:1)快速射血期:室内压>主动脉压,动脉瓣开放;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关闭;持续0.1s特点:(1)期末时,室内压达到高峰;(2)中期或稍后期时,室内压<主动脉压;(3)射血量占总射血量的2/32)减慢射血期:室内压<主动脉压,动

13、脉瓣关闭;室内压>房室压,房室瓣关闭;持续0.15s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主动脉瓣,动脉瓣关闭;室内压>房室压,房室瓣关闭;持续0.08s(2)心室充盈期:1)快速充盈期: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打开;持续0.11s进入心室的血液量约为总充盈量的2/32)减慢充盈期:持续0.22s小结: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根本原因)室内压变化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压力梯度(主要动力)推动血液在心房、心室以及主动脉之间流动泵血过程的特点:(1) 动力:压力梯度;(2) 瓣膜起重要作用:房室瓣、动脉瓣(半月瓣);(3) 左心室内压力变化大,右心室内

14、压力变化小;(4) 左、右心室播出量相等;(5) 快速射血期末的心室压最大;(6) 快速泵血期的中期主动脉压已高于心室内压力;(7) 减慢射血期末的心室容积最小,舒张期的心室容积最大;(8) 心室2/3血液充盈在快速充盈期完成三、心音的产生1、第一心音:产生于心室收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听诊部位:心尖部特点: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原因:房室瓣突然关闭2、第二心音:产生于心室舒张期,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听诊部位: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听诊区特点: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原因: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1、每搏输出量(博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安静状态

15、下博出量为70ml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射血分数=博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3、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输出量=心率*博出量4、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5、在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但肺动脉平均压仅为主动脉平均压的1/6左右,故右心室做功量也只有左心室的1/6左右。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受哪些因素的调节?)1、前负荷:主要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液量影响心室末期充盈量:静脉回心血量:1)心室充盈的持续时间;2)静脉回流速度;3)心包内压4)心室顺应性心室射血后剩余血量2、后负荷:动

16、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延长和射血期缩短博出量心室内剩余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博出量3、心肌收缩力: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不变,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影响因素:(1)活化的横桥在全部横桥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于兴奋时胞质内Ca2+的浓度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2)ATP酶的激活程度4、心率: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平均约75次。(1)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2)当心率超过每分钟160180次时,心率加快,但心输出量减少;(3)当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也减少。六、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1、心泵功能储备(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

17、加的能力。2、心泵功能储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博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因素,因而心泵功能储备包括博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两部分。3、收缩期储备要比舒张期储备大得很。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快反应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慢反应细胞: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一、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 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RP为-90mv其形成机制:(1)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 (2)少量Na+内流 (3)具有生电型钠泵的作用2、动作电位:分期电位变化机制0期-90mv+20mv去极化过程Na+内流1期(快速复极初期)+20mv0mv复极化过程K+外流2期(平台期

18、)维持在0mv左右Ca2+内流,少量Na+内流,K+外流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K+外流4期(静息期)维持在-90mv钠钾泵,Na+-Ca2+交换,钙泵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自律细胞产生自律性的原因:4期膜电位不稳定,自动缓慢去极化。二、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是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是机械特性。1、兴奋性:心肌属于可兴奋组织,在受到适当刺激时可产生AP,即具有兴奋性。衡量心肌兴奋性的高低可用刺激阈值为指标,阈值高则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则表示兴奋性高。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分期时间兴奋性特点

19、原因有效不应期0期复极-60mv(3期)绝对不应期0期复极-55mv(3期)0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去极化钠通道全部失活局部不应期-55mv-60mv极低足够强度的刺激都可产生局部去极化,不产生AP钠通道仅少量复活相对不应期3期复极-60mv-80mv低阈上刺激可产生AP已有相当数量的钠通道复活至可被激活的关闭状态超常期3期复极-80mv-90mv高阈下刺激可产生AP钠通道已复活至初始状态特点: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意义: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2、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潜在起搏

20、点: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致密组织。(房室束、房室交界、蒲肯野纤维)异位起搏点:病理情况下,由潜在起搏点来控制心脏活动,这一部位称为。窦性心律: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异位心律:异位起搏点控制的心跳节律。3、传导性: (通过心房肌)左右心房兴奋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窦房结 优势传导通道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心室肌兴奋特点:(1)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房室延搁(0.02s)生理意义: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心室才开始收缩。4、收缩性:特点:(1)实现同步收缩(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心肌的收缩也称“全或无”的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3)对细胞外液Ca2+

21、依赖性大三、体表心电图名称生理意义时间(S)注P波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0.080.11QRS波群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0.060.10T波左、右两心室复极化过程0.050.25P-R间期(P波起点QRS起点)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0.120.20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QRS起点T波终点)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过程S-T段(QRS终点T波起点)整个心室都处于兴奋状态S-T段压低或抬高心肌缺血或损伤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分类:1、弹性储器血管:主A,肺A及大A 2、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A和微A 3、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4、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V 5、容量血管

22、:V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2、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Q与管道半径r的四次方成正比。3、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动脉血压的形成:(1)血管内一定有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2)心室射血(能量来源); (3)外周阻力; (4)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1)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A血压增高所达到的最高值。100120mmHg(2) 舒张期:心室舒张时,A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6080mmHg(3) 脉压(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4)

23、 平均A压=舒张压+1/3脉压=1/3收缩压+2/3舒张压3、生理变异:(1)血压随着的年龄而,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的升高(2)活动>安静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脏博出量:BP收缩压明显,舒张压升高幅度较小,脉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博出量的多少)(2)心率:心率舒张压明显,收缩压升高幅度较小,脉压(3)外周阻力:(小A、微A)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 心脏的神经支配(1) 心交感神经:起源:脊髓胸段15节支配范围: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心室肌释放

24、的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受体:1受体生理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率,心肌收缩力,传导性)生理过程:心交感N(+)节后fNA+1受体对Ca+通透性cAMP 窦房结:If(Na+内流)Ca2+内流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传导性心率 房室交界:Ca2+内流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传导性 心房肌和心室肌:Ca2+内流心肌收缩力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2)心迷走N起源:延髓的迷走N背核和疑核支配范围: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释放激素:Ach受体:M受体生理作用: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率心肌收缩力传导性)生理过程:心迷走N(+)节后fAch+M受体对K+通透性cAMP 窦房结: If K+外流Na+内流C

25、a2+内流4期自动化速度自律性心率 房室交界:Ca2+内流,K+外流平台期缩短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传导性 心房肌:Ca2+内流,K+外流平台期缩短心肌收缩力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二、血管的神经调节机体内绝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1)释放NA(去甲肾上腺素) (2)受体: 受体(+)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受体(+)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三、心血管中枢:1、延髓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2、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减压反射3、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神经末梢4、传入神经:窦N舌咽N,主动脉N迷走N(兔子)5、减压反射过程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源:肾上腺髓质

26、生理作用:激素受体作用肾上腺素(Adr)受体血管收缩BP1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BP2受体血管舒张BP去甲肾上腺素(NA)受体血管收缩BP1受体心肌收缩力2受体(作用小)血管舒张第五节 器官循环1、冠状循环特点: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2、影响:(1)等容收缩期,冠状血流量特别少,会发生逆流;(2)减慢射血期:冠状血流量又复减少;(3)舒张期开始时,冠脉血流量达到高峰;(4)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及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3、心肌代谢增强,引起冠脉舒张的原因是代谢产物的增多。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1、血浆中的电解质的含量与组织液的

27、基本相同。2、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比血液中血浆蛋白少。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和生理作用分类概念正常值成分作用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5790mmHgNaCl细胞外液中的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而且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25mmHg白蛋白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三、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 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2)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

28、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这一特性称为。(3)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4) 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5) 选择渗透性四、1、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酸碱度2、缺铁性贫血Fe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3、红细胞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EPO由肾脏合成和释放。功能: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细胞分化。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4、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五、白细胞生理:中性粒细胞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寄

29、生虫感染;嗜碱性粒细胞过敏六、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2)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3)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4)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七、生理性止血1、概念: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止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2、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血液凝固。3、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4、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固的物质。八、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凝

30、集原: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为-球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小结:(1)O型红细胞虽然不含A、B抗原,但有H抗原;(2)含有那个凝集原就是那个血型。Rh阳性血型:红细胞膜上有D抗原。Rh阴性血型:红细胞膜上无D抗原。输血原则:供血者受血者主测不凝,次测凝集,采取慢输的方法。(应急情况)红细胞血清主测血清红细胞次测O型血含抗A、B凝集素,非万能血。第五章 呼吸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一节 肺通气一、 肺通气1、 概念: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 动力:直接动力原动力由肺内压的变化

31、建立的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呼吸运动二、1、呼吸运动: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2、呼吸运动的过程(1)1、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主要吸气肌,即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而实现的,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气: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流入肺内的过程。2、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并不是由呼气肌收缩引起的,而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所致,是一个被动过程。呼气: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气体由肺内流出的过程(2)用力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胸廓和肺

32、的容积进一步扩大,更多的气体被吸入肺内。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由呼气肌参与收缩,此时呼气运动也是一个主动过程。平静呼吸:每分钟1218次,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这种呼吸运动称为。3、一个呼吸周期时相压力气流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外界气体流入肺泡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无气体流动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肺内气体外流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无气体流动三、(1)胸膜腔内压:在肺和胸廓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密闭的胸膜腔。(2)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即为负压。(3)成因:胸膜腔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是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二是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压(4)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5)肺

33、始终处于被扩张状态而总是倾向于回缩,因此,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总是保持负值。(6)生理意义:1)胸膜腔内负压对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胸膜腔的密闭状态是形成胸膜腔内负压的前提。2)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四、1、肺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型细胞2、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3、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4、生理意义:(1)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2)减少肺组织液的生成,防止肺水肿;(3)降低吸气阻力5、临床意义:(1)成人肺炎肺血栓疾病时肺不张(2)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五、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N平滑肌舒张管径气道阻力副交感N平滑肌收缩管径气道阻力六、肺通气功

34、能的评定1、潮气量(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平静时呼吸时的潮气量为400600ml2、余气量(RV):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的余气量为10001500ml3、功能余气量(FRC):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正常成年人约2500ml4、肺活量:(VC)尽力呼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余气量+补呼气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5、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6、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能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第二节

35、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1、气体扩散速率:通常将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2、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物理溶解量很少,但很重要,因为必须先有溶解才能发生化学结合。一、氧的运输1、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每一个Hb分子由一个珠蛋白和4个血红素组成,中心为一个Fe2+;Hb由2条链和2条链组成,为22结构。2、Hb与O2结合的特征;(1)快速性和可逆性,不需要酶的催化;(2)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合而不是氧化;(3)在100%O2饱和状态下,1g H

36、b可结合的最大O2量为1.39ml。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Hb氧含量:Hb实际结合O2量。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含量的百分比。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3、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S形(1)上段:相当于Po2在60100mmHg之间的氧饱和度特点:比较平坦,表明在这个范围内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或血液氧含量影响不大。(2) 中段:相当于Po2在4060mmHg之间的氧饱和度特点:较陡,反映HbO2释放O2的部分氧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的O2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3)下段:相当于Po2在1540mm

37、Hg之间时的Hb氧饱和度特点:最陡,反映HbO2与O2解离的部分,也反映血液中O2的储备。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的Po2,正常为26.5mmHg。P50增大,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需更高的Po2才能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曲线发生右移,在组织处。P50降低,则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达到50%Hb氧饱和度所需Po2降低,曲线发生左移,在肺泡内。(1)PH和Po2的影响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PH升高或Pco2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

38、称为波尔效应。生理意义:它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时,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O2的释放;温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O2的释放。组织代谢活动增强时,局部组织温度升高,CO2和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都有利于HbO2解离,因此组织可获得更多O2,以适应代谢增加的需要。(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释放O2增多(4)其他因素: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CO中毒既可妨碍Hb对O2的结合,又能妨碍Hb对O2的解离。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95%

39、特点:(1)碳酸氢盐:迅速、可逆、需要酶(碳酸酐酶)(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迅速、可逆、无需酶的催化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接近线性而不呈S形。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的Hb则容易与CO2结合,这一现象称为何尔等效应。在组织中,HbO2释放的O2而成为Hb,可通过何尔等效应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CO2;反之,在肺部,则因O2与Hb结合,何尔等效应表现为促进CO2释放。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陈胜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2、呼吸基本中枢在延髓,呼吸调整中枢在脑桥上部。3、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一)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1、

40、化学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生理性刺激:动脉血中Po2(缺氧)、Pco2或H+位置:颈动脉体窦N舌咽N延髓 主动脉体迷走N延髓(2)中枢化学感受器生理性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而不是CO2,不感受缺氧的刺激。位置:延髓动脉血中的H+,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非脂溶性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中枢化学感受器小结:1)刺激的不是CO2本身,而是H+2)脑脊液中H2CO3酐酶含量少,所以反映有一定时间延迟3)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血液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作用小4)不感受缺氧5)功能是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使中枢神经系

41、统有一个稳定的pH环境2、CO2、H+和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吸入气中CO2肺泡气Pco2动脉血Pco2呼吸加深加快机制:Pco2中枢化感器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主要 外周化感期窦N、迷走N(2)动脉血液H+呼吸运动加深加快机制:H+外周化感期主要 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感器(脑脊液H+)(3)低氧:抑制呼吸中枢吸入气Po2肺泡气和动脉血Po2呼吸加深加快机制:Po2外周化感期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3、CO2、H+和低氧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相互作用对呼吸的刺激作用:CO2>H+>O2 机制:Pco2H+肺通气H+肺通

42、气Pco2可抵消H+的作用Po2肺通气(二) 肺牵张反射1、肺扩张反射:牵张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作用:传入冲动沿迷走N进入延髓,吸气停止,使吸气转为呼气。生理意义:在于加速吸气过程想呼气过程的转换。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概述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胃肠道)的一般生理特性:1、舒缩迟缓:消化道平滑肌的一次舒缩过程可达20s以上2、富有伸展性: 3、具有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

43、弱的持续收缩状态。4、节律性收缩:节律缓慢且不规则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变化、化学和牵张刺激的敏感性较高。二、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消化道交感神经作用:消化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抑制和血流量减少,消化道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作用:消化道收缩,腺体分泌增多,而消化道括约肌却松弛。胃肠激素(胃肠肽):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胃肠激素细胞名称生长抑素D细胞胃泌素G细胞缩胆囊素I细胞促胰液素S细胞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泌酸腺:由壁细胞、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组成,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黏液颈细胞分泌黏液。二、盐酸的生理作用:(1) 激活胃蛋白

44、酶原,为其发挥分解蛋白质的作用提供合适的酸性环境;(2) 可促使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被消化;(3) 杀菌;(4) 可与Ca2+和Fe2+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在小肠内的吸收;(5) 进入十二指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进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三、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胃的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速度:流体>固体;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的排空时间为46小时。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碳酸氢盐、水、胰淀粉酶、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胰脂肪酶碳酸氢盐的作用:(1)使胰液呈碱性

45、;(2)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3)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胰蛋白酶: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其他碳水化合物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水解效率高、速度快。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将蛋白质分别分解为月示 和 胨,当他们协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则可使蛋白质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胰脂肪酶:可将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及脂肪酸。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主要的消化液。胰液分泌的特点:迷走N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较少,而酶的含量很丰富。缩胆囊素(促胰酶素)CCK:(1)促进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2)促进胆

46、囊平滑肌强烈收缩,促使胆囊胆汁排出;(3)对胰腺组织具有营养作用,促进胰腺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能持续生成胆汁,主要作用是消化和吸收脂肪。胆汁的成分:1、胆盐:胆汁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2、胆固醇:3、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汁中不含消化酶。消化作用体现在具体乳化作用上,胆盐围绕脂肪微粒呈单层排列,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面积,利用脂肪分解。胆汁的作用:(胆盐)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2、促进脂肪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中和胃酸。在非消化期,在胆囊中胆汁浓缩。高蛋白食物(蛋黄、肉类)引起的胆汁排放量最多,高脂肪或混合性食物次之,

47、糖类食物的作用最小。小肠液pH约7.6小肠液中的作用:1、黏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并在黏膜表面形成一道抵抗机械损伤的屏障;2、HCO3能中和胃酸,尤其在十二指肠,因而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3、稀释肠内消化产物,降低其渗透压,有利于消化产物的消化和吸收。第六节 吸收水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被吸收。糖的吸收:形式:单糖(G、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吸收速度:半乳糖和G>果糖>甘露糖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机制:逆浓度梯度进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途径:进入细胞,再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到细胞间隙而入血。蛋白质的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寡肽部位:小肠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途径:入血脂肪的吸收:形式: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途径:入淋巴液条件:与胆盐结合机制:出胞的方式维生素的吸收:部位:大部分维生素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 神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1、肾脏是最主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