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_第1页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_第2页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_第3页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_第4页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摘要】    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实施补虚泻实的操作手法。艾灸泻法是通过灸法以通利经络的方法。认为雀啄灸属泻法。泻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有泻毒散瘀作用。【关键词】  灸法;泻法;实证;热证灸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其特点是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阴阳、虚实,激发人体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而历来皆以灸法只可补虚,不可泻实,未免谬于主观。艾灸在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且操作简便、安全,适应证广而少毒副作用,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灸法,笔者不揣浅陋,对艾灸泻法

2、的立论依据、机理、操作方法、治疗作用、临床运用等方面作如下探讨。 1  立论依据 有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灸法只能应用于虚证、寒证。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是仅仅强调灸法是温热性刺激,而忽视了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整体观念。艾火作用于腧穴,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不只是温暖身体的作用。以温补来定论灸法,也违背了中医学的另一特点辨证论治。喉痹鼻衄灸少商,外感发热灸大椎,肝阳上亢灸涌泉,皆是实证、热证使用灸法的常见事实,说明灸法亦有泻的作用存在。这些治疗经验在历代医籍都见记载。如唐代黄帝明堂灸经有“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1,孙思邈千金要方云:“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

3、,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2,王怀隐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3,即使在内经中也有不少实证、热证应用灸法治疗的记载。如“大风汗出,灸意喜”4,“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4,“痈发四五日,逞火芮之”5,“狂而新发,灸骨骶二十壮。”5。由此可见,无论外感、内伤,还是寒病、热病,病情属虚属实,皆可应用灸法治疗。近代著名针灸大师承淡安指出:“灸之要,并不限于虚证或慢性病,有谓灸有补无泻者,盖亦似是而非之谈。其效用与针治无异。”6 。 2  机理探讨 灸法是针灸学治法的一种,探讨灸法的机理,不能离开针灸学

4、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笔者认为艾灸治疗寒、热、虚、实诸证,其机理归根结底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腧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提出艾灸泻法的机理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论点时,必须对“通利经络”予以更深刻的理解。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实两方面,水渠干涸,谓之不通;水流滞涩,亦谓之不通;使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皆通经络之意。正如医学真传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因此,笔者认为泻热、散寒、补虚、泻

5、实是通过艾灸通利经络这一中心来完成的。3  操作方法内经始论灸法补泻。在灵枢·背腧中就有艾灸补泻操作方法的论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7显然,灵枢是以艾火燃烧速度徐疾和火力缓急来区分补泻。针灸大成亦有类似称述,“以火补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且又将其同开合补泻复合在一起。 现代临床对于各种邪实为患之疾,施以艾灸泻法,用黄豆大艾炷点燃后以口吹艾火,艾火必须迅猛而强烈,每壮燃至大半,以患者感觉灼痛不可忍耐为度,随即移去艾火,连续施灸8-10壮,灸后不按孔穴。根据临床运用体会,认为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雀啄灸偏于

6、祛邪而为泻。4  作用机制 4.1  祛邪逐实,疏经却病  “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而发散也。”8艾灸泻法,疾吹其火,火力迅猛,通透力强,不按其穴,达邪之路通畅,故“火气已通,血脉乃行”7,六淫之邪自可外泄。 4.2  宣通发散,以热引热  “热者灸之,引其郁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8热邪内蕴,壅滞经脉,不得泄越,可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立“火郁发之”的治疗大法,采用艾灸有“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9的作用。热为阳邪,轻扬升浮,易行易散。火能畅达解郁,透通诸经,“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10,苦能泄热,辛

7、能发散,温热则“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11,艾灸治热病,正所谓“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而揭其被。”12 5  临床应用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随着灸术的广泛应用,历代医师的多年临床经验证明,灸法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助阳,又可养阴。适应症早已并非虚证之属。如艾灸泄泻、痢疾、寒热、厥痹等便是灸术用于实证之例。可见灸法的补泻作用对机体亦应是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灸之泻法可泻毒散瘀,在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腮腺炎等选用局部穴位为主,同样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说明灸法不仅可治虚寒证,也可治

8、实热证;既可治内脏发热,又可治肌肤发热;血压升高者可降,偏低者可升13。  病例:张某,男,48岁,已婚,农民。初诊:1992年6月20日。因患痔疾反复发作2年余,曾在外地医院用消痔灵局部注射数次,一度好转,后因劳累又复发,伴有便秘并时有便血。平素嗜好烟酒。诊见:肛门外3点及6点各有一约0.5cm大小痔核。质地较硬,按之疼痛,舌红脉数。治法:用艾条在长强穴及痔核处同时熏灸,每日1次,每次约30min。五诊后痔核明显缩小,便血症状消失。后改为隔日艾灸1次,以巩固疗效。十诊时痔核已消失,只遗留皮瓣还在。4个月后随访,痔疮未见复发14。 按:本病例因长期负重劳动,加上嗜

9、食辛辣食物,导致肛肠气血不调,络脉瘀滞,蕴生湿热而成痔疮。长强穴络属督脉,灸之可疏导肛门之瘀滞气血,熏灸痔核,清泻肛肠湿热,消炎止痛,促使痔核枯萎。 6  对不同观点的讨论 6.1  如何理解艾灸治热与内经“热者寒之”的矛盾  “热者寒之”是热证治疗之准则,但是由于艾灸是通过“通经络”的作用来实现补泻的,因而与一般用药准则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应把“通经络”与“火”分别开来,通经络是艾叶的作用,火只是将这种作用施加给人体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将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理解。 6.2  如何理解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论述 

10、伤寒论是一部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热证不主张用灸,恐热灸助火伤津。事实上,艾灸确有伤津之嫌,如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机为了强调顾护津液的重要性,而提出种种禁忌,所以我们只需把握张机顾护津液的意义。【参考文献】1窦桂芳.黄帝明堂灸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3.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82.518.3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252.4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8,324.5龚居中.痰火点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5.6承淡安.针灸薪传集序M.无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铅印本,1937.1.7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90,117,13554,122.8李 梃.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9.9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10吴仪洛.本草从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