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副溶血性弧菌_第1页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_第2页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_第3页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_第4页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副溶血性弧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污染了大量副溶血性弧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理学特性,来源,中毒特点,检测,预防措施等概况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中毒;食品安全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

2、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故其在含盐量高的培养基上(2%-5%)生长良好,但在无盐的培养基上则不能生长,因此被称为嗜盐性弧菌。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污染了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就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一、生物学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弧状杆菌。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大多数菌体在

3、液体培养基中有单端鞭毛、能运动。此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产气及不产生硫化氢的情况下分解葡萄糖而产酸等生化特性。副溶血性弧菌为一嗜盐性细菌,必须在含盐0.5%-8%的环境中方可生长,尤以含盐量在2%-4%的情况下最佳。故其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盐浓度过高(10%以上) 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温度为5-44范围内生长,但以30-35为最佳,当温度低于40时则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pH 为7.5-8.5,以pH7.7为最佳,在pH 低于6 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二、来源和传播途径 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

4、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传播,比如海产品、海盐、盐腌渍品等,常见者为蟹类、小龙虾、牡蛎、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另外有肠道病史的患者、沿海带菌人员也是传染源之一。三、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1、耐热直接溶血毒素 尽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菌,但大多数的副溶血性弧菌没有致病能力,只有少数高毒力的菌株才会致病。神奈川现象是广泛用于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具有致病能力的一种体外

5、实验方法,它是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而引起的。大多数具有致病能力的副溶血性弧菌包括几乎所有来源于临床和约1% 来源于海水的菌株都可产生神奈川现象,即呈神奈川阳性,而多数无毒力菌株则呈神奈川阴性。因此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2、 耐热相关溶血毒素 尽管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被公认为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同其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有高度的相关性,菌株虽然不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但却能产生耐热相关溶血毒素,也是毒力因子之一。3、尿素酶 尿素酶是某些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有资料显示,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致病同尿素酶有密切关系,尿素

6、酶阳性菌株都具有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同时所有具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菌株也都具有能产生尿素酶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尿素酶基因与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见,耐热直接溶血毒素 、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尿素酶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三大毒力因子,其中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是绝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致病能力的毒力因子,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和尿素酶是少数临床菌株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毒力与尿素酶的活性有关。四、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原因及特点1、流行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世界各国的温暖沿海地区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地区。从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来看,副溶

7、血性弧菌的分布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发生在5-10月,高峰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即7-9月,冬季极少发生。在寒冷的月份,该菌一般仅分布于海泥中,但在温暖的月份(水温大于15)则可从海水中检出并使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受到直接污染。2、污染方式 如果处理加工食物的工具( 如操作台、刀墩、容器、贮藏室等) 生熟不分,生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上述工具污染其他食物,特别是熟食制品。在中国,部分牡蛎产品的污染量可达24000MPN/100g,牡蛎带菌的海产品极易通过操作台、砧板、餐具、容器,冰箱等各种途径使其它食品受到该菌的污染。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

8、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另外,沿岸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副溶血性弧菌也会对水产食品造成污染,并且还有可能造成海域附近的河流、池塘和井水的污染,从而使该区域的淡水产品也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3、中毒临床症状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重症患者因脱水,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由

9、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五、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要有效预防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应采取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等措施,并且这些措施应贯穿于“从农田到餐桌”,即采收、加工、贮运、销售和消费等所有环节。采收前措施 防止病原菌污染食品应从源头开始,监管部门应对海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对污染程度高的海域可采取禁止捕获或关闭养殖场等措施防止高风险食品进入消费市场,而

10、对污染程度较轻的海域,则可采取控制海产品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式以及暂养或净化等措施降低该菌的污染。净化处理 净化包括天然净化和人工净化两种方式。净化能有效降低贝类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但也有研究表明,净化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作用不大,说明净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病菌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即使是通过净化的贝类,也最好不要生食。低温保藏 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措施为低温处理,美国贝类卫生操作手册建议夏季采收的贝类产品应在20h 内冷却至7.2,而且贮运温度应低于1 0 ,以控制该菌的繁殖。采用低温方法控制该菌的繁殖应在产品采收后立即进行,并且应贯穿于运输、贮藏和销售等所有环节中。加热灭菌与非加热灭菌

11、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56加热5min或90加热1min 即可将其杀灭。可见,将食品煮熟后食用是预防微生物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有效杀灭病源菌的方法除热杀菌外,还有冷杀菌。冷杀菌分为化学杀菌(如添加防腐剂处理)和物理杀菌(如静态超高压、超高压脉冲电场、电离辐射和紫外杀菌等)。其中辐射灭菌能有效消除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其对电离辐射敏感,照射剂量只需达到1.5kGy 便能有效杀灭该菌。六、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在中国,国标(GB/T 4789.72003)中描述了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做定性检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进行增菌后、接种于氯化钠蔗糖琼脂和选择性琼脂平板使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在

12、内的嗜盐性弧菌得以分离,可疑菌落经氯化钠三糖铁斜面、革兰氏染色和嗜盐性实验进行初步判定,最后经生化试验以及动物试验进行确定其是否为副溶血性弧菌。在国外,大多要求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定量检测。 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定量检测方法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细菌分析手册中最大可能数方法。在该方法中,样品匀浆在碱性蛋白胨盐增菌液增菌后,接种于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来分离该菌。另外,人们开发出几种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用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比如DNA杂交技术、寡核苷酸探针技术等。中国学者针对也建立了一种PCR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10CFU/g,而且检测速度快,从试样检测开始到获得结果仅需1

13、3h。最近,人们开发出一种专门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检测的选择性显色培养基(BCVM)。BCVM 有可能成为一种直接平板计数培养基用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定量检测。在中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之首,而有关该菌检测技术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同国外的差距很大,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对于经常食用海产品的地区,要做到尽量采购新鲜的海产品,并在低温下贮藏,加工过程中要煮熟、煮透,切生、熟食物的厨具要分开,用完后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同时,生、熟食物应分开放置,避免造成交叉污染。另外,由于我国大型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都是发生在饮食行业或家庭的宴请和集体食堂的集体用餐,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食品

14、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对饮食业和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推广大型集体用餐食品卫生登记制度,对防止大型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何晓青.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9:479-503.2 程苏云,张俊彦,王赞信.海水产品副溶性弧菌污染定量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 (2):336-3383 李毅,朱心强,李小春.温州市食品污染物中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报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2368-2369.4 刘秀峰,刘红.福州市1999-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2):327-328.5 葛菲菲,徐锋,沈莉萍.副溶血性弧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3):229-232.6 许如苏,林彩华,陈其生.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双重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国兽医科学,2008,38(6):465-469.7 蔡潭溪,蒋鲁岩,黄克.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和检测的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28(6): 235-237.8 甘莉萍,陈应坚,杨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中国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