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山洪课程报告《山地灾害之山洪的形成机理及防治》_第1页
武汉大学山洪课程报告《山地灾害之山洪的形成机理及防治》_第2页
武汉大学山洪课程报告《山地灾害之山洪的形成机理及防治》_第3页
武汉大学山洪课程报告《山地灾害之山洪的形成机理及防治》_第4页
武汉大学山洪课程报告《山地灾害之山洪的形成机理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报告山地灾害之山洪的形成机理及防治姓名: 班级: 学号:2013年6月11日目录一 山地灾害定义与灾种1二 山地灾害的成因分析32.1 地质条件32.2 地貌条件32.3 气候及水源条件32.4 人为因素3三 山洪及山洪灾害33.1 定义33.2 山洪的分类33.3 山洪灾害3四 山洪灾害成因34.1 自然因素34.1.1 气象水文因素。34.1.2 地质地貌因素。34.2 社会经济因素34.2.1防洪工程标准低34.2.2 水土保持滞后34.2.3 人为因素3五 山洪灾害形成机理35.1 高速滑坡机理35.2 崩塌土流动化机理3六 山洪灾害防治36.1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36.2 山洪灾害

2、防治措施36.2.1 非工程措施36.2.2 工程措施36.3 山洪灾害防治展望3参考文献3山地洪水灾害及防治课程考核一 山地灾害定义与灾种山地灾害是指特定地域的灾害,即发生于山地的灾害。山地的自然环境及其组成因子的变化是无时无地不在发生的,是复杂纷繁的,这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或称自然变异。当山地自然的变异达到一定强度,使山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平衡受到破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时,称为山地(自然) 灾害。我国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 3。对于山地灾害所包含的灾种,人们认识各异。姜彤等认为“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突发山洪和地震等”1。钟敦伦等认为“山地灾害的主

3、要类型有: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含滑塌)、雪崩、冰崩和水土流失等。其中,前6 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后1种为慢性进行性山地灾害”2。吴积善等人将山地灾害划分为块体运动类灾害,包括崩塌(山崩、崖崩) 、滑坡、滚石、落石和雪崩;流体类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和碎屑流3。从已下的定义来看,区分的主要依据是包含的灾种。似乎应包含更多的灾种,包括山地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钟敦伦认为主要灾种仅有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和滑坡等7 种。吴积善的定义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9 个灾种。那么最后,我选取这样一个综合地定义: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除风暴潮、台风、海啸等少数灾种外,在山地区都有发

4、生。包括坡面土壤侵蚀、泥石流、滑坡、崩塌、冰崩、雪崩,干旱、洪水、冰雹、冰雪及低温、风沙灾害,地震、火山、地裂,农林牧的病、虫、鼠、草害,森林火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山地灾害。因而,根据成因山地灾害可划分为山地气象、水文灾害,山地地质灾害,山地水土灾害,山地生物灾害和山地人为、自然灾害5个类型4。山地气象、水文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冰雪、低温、风沙;山地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地裂;山地水土灾害包括坡面土壤侵蚀、崩塌、滑坡、泥石流;山地生物灾害包括病、虫、鼠、草害;山地人为、自然灾害包括森林火灾、人为诱发次生灾害。这里指出,森林水灾、风、雪、雹、虫灾等,虽然也是山区多发的灾害,显然不是地学研究的对

5、象,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则是和地质、地貌、水文条件有成生联系的山地灾害,具有它的专属性5。山地出现了平原地区没有的特有自然灾害,主要有坡面土壤侵蚀、泥石流、滑坡、崩塌以及雪崩和冰崩。其中,雪崩和冰崩是山地斜坡上水的固体物在振动或消融等作用下,突然崩落造成的灾害,属于山地气象、水文灾害中的冰雪灾害,仅发生于高山或高纬山地区。应当指出,发生于山地的这些自然灾害除坡面土壤侵蚀、泥石流、滑坡、崩塌、冰崩、雪崩外,其他灾种在平原地区也发生,但在山地这些灾种有其不同于平原区的特征。它具有突发性强, 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 破坏性强, 危害大, 并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季节性强, 频率高; 区域性明显,

6、 易发性强; 分布散, 一次灾害范围较小, 但灾后恢复困难等特点。以洪水灾害为例,山地洪水与平原洪水相比较,具有一些完全不同的特征。由于山地地势起伏大,具有陡峭的山坡和纵比降大的沟床与河床,为洪水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发生洪水灾害时,山地洪水涨得快,退得也快,持续时间短,但涨幅大,洪峰高,洪水过程线多呈峰值较高的尖瘦峰型。平原洪水成因单一,多为暴雨洪水,而山地洪水成因多样,除暴雨洪水外,还有冰川消融洪水、冰雪消融洪水,冰川堵塞消融洪水,冰碛湖溃坝洪水和崩塌滑坡或泥石流堵江溃坝洪水等。山地洪水还具有主要危害沿江“一条线”的特点。本文即是针对山地洪水进行进一步分析。二 山地灾害的成因分析山地灾害的

7、成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灾害类型是错综复杂的,但地质是基础、水文是主导,两者叠加作用最强的往往是山地灾害异常发育区。2.1 地质条件我国地质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岩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且多强震,为山地灾害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国山地灾害主要发育于地质构造变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的活动性体系; 北东向华夏体系,北西向歹字型体系,经向体系和纬向体系交叉处, 活动呈多期。在不同断裂体系交汇处,多属强震多发区,地层变形强烈,岩石破碎,成长数十至数百公里的断裂破碎带。这为泥石流、滑坡、崩塌分布最为密集地带.岩层及未成岩的松散固体物质是山地灾害形成的物质基

8、础。山地灾害的发生源地和补给源地的岩层主要为各个时代的陆源碎屑:火山碎屑岩、复理石建造、类磨拉石建造及松散堆积层等.这些岩层由于经受构造变动、区域变质及水体等作用, 抗风化侵蚀剥蚀能力低; 尤其是在地震频繁的活动断裂带,岩层结构遭破坏, 山体失稳,产生大量泥石流、滑坡、崩塌。一般认为, 烈度7o以上的地震就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2.2 地貌条件地貌是山地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 为决定其形成、运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晚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和其他山地强烈隆起,形成了巨大山系和地貌骨架.这影响到季风活动和水热状况的差异, 并决定了我国山地灾害的分布格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 从西到东有三级地貌

9、阶梯·,平均海拔分别大于等于4500 m,2000-1000m,小于等于500m。山地灾害多发生在各级阶梯转折斜坡地带、大山系及其边缘带。2.3 气候及水源条件我国形成山地灾害的水源,主要是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降水既是成灾水源和组成成分,又是激发因素6。因此山地灾害多发生在多水年份,特别是多大暴雨年份。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趋势由东南往西北递减,局地性暴雨多集中西部山地。前期久雨后,又遇暴雨,便最易出现山地灾害。1981年川陕辽三省山区的山地灾害就是由这样的天气过程引起的。泥石流发生与降水量、降水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是降水集中、雨强大者最利于泥石流发生。滑坡多大雨大滑,小雨小滑, 无

10、雨不滑;连续降水量大于等于100mm,特别是处于暴雨中心部位易滑地层分布区最易滑动。我国西部现代冰川区,由于气候变化,冰川进退频繁而形成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泥石流。两者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水。冰川泥石流发生则与白昼天晴增温甚唐邦兴等;我国山地灾害及其防治强,加剧冰雪消融,且多与降水同步有关;冰舌末端强烈消融并突然前进,滑入冰川阻塞湖,导致冰湖溃决, 这就成冰湖溃决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藏东南高山区。地表水、地下水是滑坡发生的十分重要因素。我国大部分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斜坡岩体和土体经地下水或地表水浸渗和软化后,降低了内摩擦力和凝聚力,当下伏岩土层抗剪强度小于上覆岩土层的剪切力时,即沿

11、某一软弱面产生滑坡。2.4 人为因素随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改造越来越显著,对自然环境的两面性影响也日益明显,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山地灾害产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伴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于山地各种资源的开发逐渐深入,再加上逐渐增长的人口数量,导致了人地矛盾,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对于不合理的开发已经导致了山地平衡的破坏,加剧了山地灾害的发生。我国随着山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对山区经济活动日益加剧, 破坏了山地生态平衡,激化了山地灾害,使山地环境恶化,促使灾害频发。总结起来可分为如下四点。一,乱砍滥伐森林。山区森林掠夺式的利用,过量采伐,形成荒山秃岭,使山地森林难以天然更新,加之经营粗放

12、,采取“串坡集材”运输方式,造成人为的强度侵蚀,破坏山体稳定,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乱砍滥伐森林区,往往是泥石流、滑坡强烈活动区。二,土地利用不合理。山区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采取陡坡垦殖、刀耕火种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山坡裸露,坡面风化剥蚀和沟道侵蚀强烈,导致山地灾害发生。三,采矿弃碴堆放不合理。矿山建设与开采在缺乏统一规划和采运条件下,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不仅破坏森林植被和山体稳定性,而且排土弃碴随意堆放,又缺乏必要的防护工程,因此大多矿山排土场发生了山地灾害,造成严重的危害。四,修筑道路和水利工程不合理。山区为修筑路而开山削坡,只考虑投资和开挖取土方便,而忽视森林植被保护和山体稳定,从而

13、引发山地灾害。山区水能的利用,修水电水利工程,挖渠引水,破坏坡体或弃土不当,水渠渗漏等、也常导致泥石流、滑坡的发生。三 山洪及山洪灾害3.1 定义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岗地)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其中暴雨引起的山洪在我国最为常见。3.2 山洪的分类按其成因,山洪可分为如下类型:暴雨型山洪、融雪型山洪、冰川融化型山洪、拦洪设施溃水型山洪、以及由前面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共同引起的称混合山洪。3.3 山洪灾害山洪灾害是指由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的人

14、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以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主要发生于山区和丘陵区,多属于小河,有些甚至是常年近乎干涸的小河。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预测和预防难度大等特点,与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相比,山洪灾害毁灭性更强,成灾快,发生范围广,大多发生在偏僻山区,往往造成人员群死群伤,防治工作难度很大。而我国的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相互重叠,更使山洪造成的损失层层加码。山洪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特征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季节性,一般在汛期发生较为频繁;其次是具有突发性,其水流速度快且水量集中,水流中时常夹杂着碎石泥沙。再次是具有群发性,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山洪发生之后会导致其连带地方山洪的爆发,

15、因为水流的冲击力大,地质结构复杂。最后,其带来的冲击力极大、破坏性极强,它不仅会对其周围房屋建筑和桥梁公路等造成破坏,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同时,山洪灾害对植被和农田造成严重破坏,对国家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比巨大的。四 山洪灾害成因山洪灾害同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人为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山洪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发生的基础因素是地势,加剧因素则为地层岩性。4.1 自然因素4.1.1 气象水文因素首先是降雨强度特别大且降雨时段特别集中。山丘区小气候形成不稳定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汛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

16、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湖南省新邵县发生山洪前12h内,区间以上平均降雨285mm,属300a一遇。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在洪水发生前,沙兰河上游在40min内降雨量达到150mm-200mm,属200a一遇的强降雨。强降雨是导致灾害最直接的原因。4.1.2 地质地貌因素灾害的发生还与当地的地貌地质条件密不可分。我区地形为山区、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众多,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土壤多为砂石土,其下部为半分化碎屑岩石,遇水易软化、崩解,一遇到较强地表径流冲击时,形成山洪灾害。这些地区山高坡陡,溪沟众多,河面狭窄,河床陡峭,这样的地貌最易于洪水汇集,

17、形成数百倍上千倍于平时流量的洪水,致使洪水四溢,泛滥成灾,造成重大损失。4.2 社会经济因素4.2.1防洪工程标准低缺乏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使得洪水肆虐横行。目前中小型河流防洪能力普遍较低,标准不足10a一遇,有的小河甚至连堤防也没有,人们傍水而居依山而作,一旦发生山洪其后果可想而知。4.2.2 水土保持滞后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跟不上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资料统计分析,在森林茂密的地方,一次降水过程有20%30%的雨水能够被截留,因而减少或延长地表径流的形成,削减山洪流量峰值。前些年的过度开荒,使得大片山林被毁,降低了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减少了地表径流的产、汇流时间,若遇到强降雨,地表径流迅速汇

18、集到断面窄小的河道,宣泄而下,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4.2.3 人为因素除了自然因素,人类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与水争地,侵占河道等等。防洪意识淡薄,对山洪灾害缺乏足够认识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因素之一。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削坡建房,改变了地形、地貌,破坏了天然植被,加之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河道的不断被侵占,河道严重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也是山洪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已经发生灾情的地方看,伤亡人员大部分生活在地势低洼、河边修建的房屋中,人们对汛情的严峻性认识不足。五 山洪灾害形成机理山洪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中快速、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它不同于

19、一般洪水,而是特指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历时较短,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山洪泥石流可分为一般山洪、高含沙山洪、稀性泥石流和稠性泥石流。一般山洪泥石流的密度小于1l00kg/m3、高含沙山洪泥石流的密度为1l00-1300kg/m3、稀性泥石流的密度为1300-1800kg/m3、稠性泥石流的密度为大于1800kg/m3。影响山洪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过程和地貌形态。山洪的形成必须有足够的暴雨强度和降雨量,而暴雨到山洪则有一个复杂的产流、汇流过程。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可分为5种成灾类型7。5.1 高速滑坡机理滑坡体与下垫层间出现超载孔隙水压力,且不能及时消散,减小了块体重

20、量。当超载孔隙水压力较大时,滑坡体自重形成的正压力与超载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压差较小,起到减阻的目的,滑坡体才能达到快速滑动的条件。在滑动过程中,由于滑坡体与下垫层之间存在超载孔隙水压力,虽然摩擦系数不变,但摩擦力减小。所以,滑坡体快速滑动的机理主要为压差减阻。从而,可以解释滑坡体高速滑动的原因。滑坡体高速滑动机理是超常孔隙水压力使崩塌块体的有效重量降低,摩擦阻力减小,运动得更远。块体在运动过程中与土层间能够出现超常孔隙水压力有两个条件:一是快速加载,也就是块体在剪出口滑出的速度必须较大,只有高速滑动的块体才能满足式(1)的要求;二是块体的形状有要求,保持块体与土层间的孔隙水压力不能马上消散。滑坡

21、体快速下滑,必须在较高的位置,其滑出的速度较大,才能出现超载孔隙水压力。当孔隙水压力较小时,此时与松散崩塌土一样;随着超载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流高比增加,当,超载孔隙水压力完全克服了块体的自重,在饱和度较高的土层上滑行。块状崩塌土能否滑行,要满足: (1)保持块体与土层间的孔隙水压力不能马上消散,块体的形状有要求。当崩塌块体的形状参数大于临界形状参数时,崩塌块体可以在饱和度较高的缓坡上快速滑动。(2)式中:为滑坡体流高比;为超载孔隙水压力;为滑坡体法向正压力;为形状参数;为临界形状参数;S为滑坡体的表面积;为滑坡体横向、纵向平均厚度。5.2 崩塌土流动化机理松散崩塌土能否流动化取决于土体含水状态、

22、坡前纵坡,以及运动中与水流掺混程度。崩塌土要达到与水流充分掺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必须有足够掺混距离,就是说崩塌土只有具有相当长的运动距离,才能有时间与水流充分掺混,崩塌土要一定运动距离,坡前倾角要大于某一临界值;二是必须有足够的掺混时间,如坡前纵坡较小,崩塌土达不到长距离的运动,而形成天然坝,这样,水流与天然坝的掺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松散崩塌土在运动过程中与水流不断掺混,摩擦系数减小,即当松散崩塌土的含水量达到液限时,从滚动、滑动转化成流动,所以,松散崩塌土流动化机理就是与水流的充分掺混。松散崩塌土的流动化过程中流高比超过崩塌土流高比的倍时形成泥石流。当含水量较小时,崩塌土没有流动化,此时;随

23、着含水量的增加流高比增加,当时,崩塌土转化成泥石流,此时。崩塌土能否流动,要满足 (3)松散崩塌土流动化过程中,坡前倾角必须大于某一临界纵坡。根据水槽实验,坡前倾角大于等于l0o时容易出现流动化。 (4)式中:为松散崩塌土流高比;分别为崩塌土的含水量和液限含水量;为临界纵坡。六 山洪灾害防治6.1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我国山丘区面积大、分布广,各种类型的山洪灾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防灾任务艰巨,形势严峻。对于数量繁多、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种山洪灾害,很难一次性整治,因此按照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和发生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进行山洪灾害防治类型的划分,对于分清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确定山洪灾害整

24、治工作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域辽阔,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暴雨频发、特征多样的季风气候和人口分布不均、人类活动剧烈等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且地域差异明显。如何对遍布全国、点多面广的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的综合防治,是保证现阶段我国山丘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从山洪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和我国国情出发,在掌握山洪灾害发育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防治对策,是科学防治山洪灾害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受降雨、地形地质、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山洪灾害防治类型的划分主要考虑这3 个方面的因素。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将全国划分为3 个山洪灾害防治一级区、

25、8 个二级区和33 个三级区8。全国可分为三个大区,即东部季风区、蒙新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具体又包括如下地区。东部季风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秦巴山地区、华中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蒙新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青藏高寒区包括、藏南地区和藏北地区。根据各区山洪灾害发育特征,便可提出区域山洪灾害防治对策,为区域山洪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6.2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在非工程措施方面, 在一些山洪灾害严重区域布设了气象水文监测设施, 并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对少数山洪灾害严重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局部区域编制了较为完善的防灾预案,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

26、果;政策法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防灾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在工程措施方面,据统计,我国已修建防御山洪的护岸及堤防工程约8万km, 兴建了大量的排洪渠。国家和地方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重点区域的泥石流、滑坡治理。近50a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70万km2,减轻了灾害损失。主要措施具体阐述如下。6.2.1 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注重理清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近、远期目标,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建立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制定并落实防灾预案和救灾措施,危险区人员搬迁避让,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强化防灾管理等(如上图) 9。其中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中,监测系统包括气象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

27、统、泥石流监测系统和滑坡监测系统, 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与各专业监测系统之间, 通过网络互联, 实现信息共享。山洪灾害防治通信系统将为监测站( 包括气象、水文、泥石流、滑坡) 与各级专业部门之间、各级专业部门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指挥调度指令的下达、灾情信息的上传、灾情会商、山洪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提供通信保障。山洪灾害预报分为山洪气象预报、山洪水文预报和山洪地质预报( 泥石流预报和滑坡预报) 。以秦岭山地中小河流洪水预警方法为例10,开展秦岭山地中小河流洪水预警,主要是针对无水文站控制河流或某一区域段,连续发生降雨或预报暴雨发生时,在分析土壤含水量及产汇流情况后,对可能在某一

28、河流或某一河段形成一定量级的洪峰演进进行预测判定,为防汛准备和抢险提供预警。对于预警方案的编制,有水文资料的流域,可利用观测积累的雨量洪水资料采用常规的方法编制预报方案。而对于水文资料缺乏的中小河流,首先是分析建立已有水文站的径流(或径流模数)与洪峰规律和降雨径流特性,利用积累的资料分析本区域的成灾雨量、成灾流量临界标准,分析前期土壤含水量变化、土壤蒸发能力,根据蓄满产流的降雨径流平衡关系,计算降雨区域的产流量,利用降雨径流法、流域面积倍比放大法(缩小法)、比拟法、经验公式法和上下游相关法进行预警发布。这里不对其它非工程措施一一细细阐述,主要介绍工程措施。6.2.2 工程措施一,山洪沟治理根据

29、山洪沟的特点、防治现状及防灾形势, 因地制宜地采取护岸及堤防工程、排洪渠、沟道疏浚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二,泥石流沟治理根据泥石流沟的类型及泥石流的特性、危害程度, 结合当地的防治实际, 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三,滑坡治理根据滑坡的类型、特点, 采取切合实际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四,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消除防洪隐患。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是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和兴利功能。五,水土保持根据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特征、分布规律、成因,结合山洪灾害防治要求,在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按照山水田林( 草) 路统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6.3 山洪灾害防治展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各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多新兴的山洪灾害防治技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