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 感染性疾病:给BSS患者注射IL-1受体拮抗剂或TNF-单克隆抗体可降低其死亡率,干扰素可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IFN-和IL-5对寄生虫感染有疗效。肿瘤:IL-2可活化NK细胞成LAK细胞,具有广谱肿瘤杀伤活性。组合细胞因子(IL-1、IL-2、IFN)和抗CD3 mAb诱导NK细胞成CIK,其杀瘤作用强于LAK细胞。拮抗IL-2或IL-2受体制剂可用于T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抗IL-6的抗体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的发展。移植物排斥:抗IL-2或IL-2受体制剂可抑制同种移植物的排斥。注射重组IL-1受体拮抗剂可延长动物心脏移植物的存活。白细胞减少症:用GM-CS
2、F、M-CSF、G-CSF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EPO可治疗红细胞减少症,IL-11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超敏反应:抑制IL-4和IL-13,可预防、治疗I型超敏反应。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IL-1治疗由 Th1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和IL-2或IL-2受体制剂可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TNF抗体可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损伤。抗体和补体分别参与哪些超敏反应: 抗体: 补体: 32.抗原分类: (1)异种抗原 (2)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 (3)自身抗原:隐藏抗原;改变修饰的自身抗原 (4)异嗜性抗原。HLA在医学上的意义有 :(1) 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同种器官
3、移植的存活率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间的HLA相合程度。通常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同卵双生>同胞>亲属>无血缘关系者。(2)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注意选择HLA抗原相同或不含抗白细胞抗体的血液,以避免由抗 HLA抗体所引发的输血反应。3)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某些疾病与HLA一种或几种抗原相关,如:90%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具有HLA-B27 抗原。(4)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HLA I类抗原表达异常:当细胞癌变时其表面HLA I类抗原表达确失或显著减少,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之一。HLA 类抗原表达异常: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4、靶细胞可异常表达HLA 类抗原,可能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把自身抗原提呈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各时相的主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是:(1)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吞噬清除病原体,机制是:巨噬细胞经吞饮或吞噬作用将病原体等抗原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之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再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系统,杀伤消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2)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吞噬杀伤病原体,机制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如IL-1、IL-6、IL-8、IL-12、TNF-等)引起炎症反应,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从而利于血管内补体、抗体和急性期蛋白等免疫
5、效应分子进入感染部位发挥作用,且能吸引招募血管和周围组织中的吞噬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增强抗感染免疫能力,促进病原体的清除。(3)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作为专职APC,或活化APC(DC)可将加工处理过的抗原携带至局部淋巴结等处,通过与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是:巨噬细胞以吞噬、胞饮、吸附或调理作用摄取抗原,在胞内将其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免疫原性多肽片段,并以多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呈递给Th/Tc细胞,使 Th/Tc细胞激活,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NK细胞能够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的原因是:NK细胞表
6、面具有两种不同的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能识别自身组织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糖基配体,传导活化信号,发挥杀伤作用;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能识别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介导抑制信号的产生。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及正常自身组织细胞表面均可和这两种受体结合,对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而言,表面MHC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则KAR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从而表现为杀伤作用;对正常自身组织细胞而言,表面MHC类分子表达正常或增加,则KIR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从而表现为NK细胞失活,自身组织细胞不被破坏。了解独特型网络和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调节中的作
7、用。1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因素: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主要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抗原因素包括抗原性质、抗原剂量和抗原注射途径。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多为耐受原,大分子颗粒性物质和蛋白质聚合物为良好的免疫原。诱导耐受所需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耐受细胞类型、动物种属、品系和年龄而异,TD抗原无论剂量高低均可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低剂量TI抗原不能直接诱导B细胞耐受,只有高剂量TI抗原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和肌肉注射最难。机体因素包括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抑制措施的应用。诱导建立免疫耐受一般在胚胎期最易
8、,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免疫耐受诱导和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动物种属、品系不同而异,同一种属不同品系动物诱导耐受的难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此现象与遗传有关。成年动物免疫细胞已成熟,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建立免疫耐受,但是与免疫抑制措施联合作用则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法有:全身淋巴组织照射;注射抗淋巴细胞血清或抗Th细胞抗体;应用环磷酰胺和环孢菌素A等免疫抑制药物。T细胞和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特点:T 细胞形成免疫耐受所需的时间短,一天之内即可形成 ,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50天左右;B细胞形成免疫耐受所需时间较长,约12 周左右,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短,50天左右即可消失。低剂量
9、TD抗原只能使T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高剂量TI抗原只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T细胞产生耐受。高剂量TD抗原既能使T细胞、也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低剂量TI抗原既不能使T细胞、也不能使B细胞耐受。举例说明研究免疫耐受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1) 医学理论方面:机体如何识别“自身”和“非己”是免疫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胚胎期能够识别自身抗原成分的自身反应性细胞克隆已被清除,这是形成自身耐受的重要因素。该种认识不仅较好地解释了机体能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而对自身抗原不应答的现象,而且还可为阐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2) 医学实践方面: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
10、和破坏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关。因此,目前人们正在研究通过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的方法来 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而对某些传染性疾病和肿瘤等,则可通过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以促进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和对肿瘤的控制。29.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以Fc段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RI形成致敏靶细胞 (2)激发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器官引发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30.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
11、)查明变应原,远离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总IgE测定、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2)脱敏治疗: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变应原小剂量,长间隔,多次注射)、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抗毒素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3)药物防治: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药物 (4)免疫治疗新思路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反应发生快, 几秒至几十分钟内出现症状, 恢复也较迅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通常反应发生后效应器官出现功能紊乱, 而没有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补体不参与该反应。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是: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I
12、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引起以下的病理过程:1)补体系统被激活并参与溶解靶细胞作用: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2)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 Fc受体和C3受体,与抗体或C3b粘附的靶细胞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与破坏作用。(3)ADCC效应:当IgG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膜表面IgG Fc受体结合,触发N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对无法吞噬的固定的靶细胞也有此作用。抗细胞表面受体的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可导
13、致细胞功能紊乱,表现为受体介导的对靶细胞的刺激或抑制作用。试述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gGIII型超敏反应是指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且在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参与下,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可以表现为充血水肿和局部组织坏死。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试述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T细胞、巨噬细胞IV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渗出性炎症。其发生机制与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是
14、一致的。见于结核病、梅毒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26. 、型超敏反应病例(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食物过敏 荨麻疹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血细胞减少、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血清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传染性迟发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性,但是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素烯酸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能与人体内蛋白
15、质结合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青霉素致敏的个体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即可在几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有时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患者曾经无意识地接触过青霉素降解产物或青霉素样物质有关。其余参阅上题。脱敏注射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在注射抗血清时,如遇皮肤试验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时间(2030分钟)、连续多次的注射方法,称为脱敏注射。这是因为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 与有限数量的致敏靶细胞膜表面的IgE结合后,靶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同时介质作用时间短无积累效应。在短时间内多次小剂量注射变应原,可使体内致敏靶
16、细胞分期分批脱颗粒,在短时间内全部解除致敏状态。此时大剂量注射抗血清时,不会发生超敏反应。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 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因为胎儿或新生儿体内除红细胞外,在血清和其他体液及某些组织细胞也存在A或B血型物质,所以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的IgG类血型抗体,可与
17、上述体内A或B血型物质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IgG类抗A或抗B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此即临床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
18、, 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抗血清 ), 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点 主动 被动 接种或输入物质抗原(疫苗、类毒素)抗体(动物免疫血清)免疫力产生时间慢,14周后快,注射既有免疫力维持时间长,半年数年短,23周用途 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移植排斥种类 原因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ABO血型不符;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等其他原因二、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出现得早晚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三、慢性排斥反应
19、:其机制可能为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的延续 简述抗体在超敏反应中的作用I型超敏反应 :IgE介导,通过IgE桥联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II型超敏反应:IgG、IgM介导,结合细胞性抗原,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III型超敏反应:IgG、IgM类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局部,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主要不同点见下表 : 区别点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 巨噬细胞为主 B 细胞为主抗体出现的
20、潜伏期 较长 较短抗体高峰浓度 较低 较高抗体维持时间 较短 较长抗体类别 IgM 为主 IgG 为主抗体亲和力 较低 较高机体产生肿瘤抗原的可能机制为:基因突变;细胞癌变过程中使原本不表达的基因被激活;抗原合成过程的某写环节发生异常(如糖基化异常导致蛋白质特殊降解产物的产生);胚胎时期抗原或分化抗原的异常、异位表达;某些基因产物尤其是信号转导分子的过度表达;外源性基因(如病毒基因)的表达。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1) 激肽样作用:C2a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2) 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3) 趋化作用:C3a、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免疫缺陷病的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