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_第1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_第2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_第3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_第4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演变规律区域的空间结构及演变规律 l本章重点:产业结构概念及三种分类方法,配第克拉克定理、库茨涅兹法则、霍夫曼定理。空间结构概念及其三种模式的含义,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集聚机制、扩散机制和空间近邻效应的含义、形成原因及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城市的特征、城市职能、城市化含义及度量指标、城乡统筹发展。一、区域的含义l区域(经济区域):指具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的经济活动空间范围。区域内性质稳定均衡,区间差异大。l特征:“空间” 性区域有大小之分、层次或等级,进而组合成区域系统或等级体 ;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

2、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l(一)产业结构的含义(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内经济各类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l(二)产业结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包括煤气、电力、供水)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保险、运输业服务业其它(科教文卫公务等)、产业功能分类:潜导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密集度产业分类: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l(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l、“配第克

3、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转移原因:各产业之间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l理论分析的特征:以三次产业为研究框架以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切入点、“库茨涅兹”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4、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l劳动力转移原因:各产业相对国民收入相对国民收入差异l理论分析特点:以三次产业为研究框架以劳动力比重和国民收入比重为研究切入点l各产业相对国民收入 各产业国民收入比重 各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表1 某地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表某地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表请分析下列两表中反映了某地三次产业演变中的问题?请分析下列两表中反映了某地三次产业演变中的问题?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

5、二 产 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比重(%)增加值(亿元)比重(%)#:工业增加值(亿元)比重(%)增加值(亿元)比重(%)1990年5.0548.62.1820.92.1020.23.1830.51991年5.5045.03.1225.63.0024.63.5929.41992年6.03 39.74.7331.24.2427.94.4329.11993年7.9132.49.5739.26.9228.36.9428.41994年10.2530.913.8841.811.2433.99.0727.31995年11.4826.719.7745.916.8939.211.8227.41996年13.8

6、426.026.3349.523.2143.613.0324.51997年13.1922.132.1753.829.9450.114.3924.11998年14.4221.038.1855.736.2052.815.9623.31999年16.4621.940.7554.238.8151.618.0123.92000年17.3821.443.0753.041.0050.520.8125.62001年18.1620.148.3853.546.2851.223.9426.42002年18.8319.252.6653.750.4651.526.5327.12003年20.9019.256.0851.

7、453.6749.232.0629.42004年22.8517.860.9447.857.9645.443.8234.42005年22.3415.469.5547.966.2545.653.3636.72006年22.8113.881.9149.577.8847.160.7236.7高低低高低大体不变略有上升表表2 某地三某地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表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表项目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绝对数(人)比重(%)绝对数(人)比重(%)绝对数(人)比重(%)1990年22462669.3 4116812.7 5833718.0 1991年22608366.8 4807614.2 6428

8、819.0 1992年22868062.9 5397814.8 8085122.2 1993年21205161.4 8704825.2 4654213.5 1994年18777152.1 9437026.2 7793221.6 1995年21588452.9 9299322.8 9929724.3 1996年22097857.1 10984828.4 5610014.5 1997年22043055.7 10795227.3 6736317.0 1998年22003952.7 10630025.5 9131421.9 1999年22630253.5 10659025.2 9044021.4 20

9、00年22333952.1 11062425.8 9495222.1 2001年22400350.7 11557926.2 10231823.2 2002年21362248.7 15823236.1 6700415.3 2003年21793848.8 16017235.9 6841115.3 2004年21114243.5 19425740.1 7952816.4 2005年21184040.3 22551742.9 8836916.8 2006年21261439.5 23140143.0 9385917.4 高低低高大体不变48.669.370.1%4566.867.3%39.762.963

10、.1%32.461.452.7%30.952.159.3%26.752.950.5%2657.145.5%22.155.739.7%2152.739.8%21.953.540.9%21.452.141.1%20.150.739.6%19.248.739.4%19.248.839.3%17.843.540.9%15.440.338.2%13.839.535%20.912.71.6525.614.21.831.214.82.1139.225.21.5641.826.21.645.922.82.0149.528.41.8153.827.31.9755.725.52.1854.225.22.15532

11、5.82.0553.526.22.0453.736.11.4851.435.91.4347.840.11.1947.942.91.1249.5431.1530.5181.6929.4191.5529.122.21.3128.413.52.127.321.61.2627.424.31.1324.514.51.6924.1171.4223.321.91.0623.921.41.1125.622.11.1626.423.21.1427.115.31.7729.415.31.9234.416.42.136.716.82.1936.717.42.113、霍夫曼定理l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

12、例呈下降趋势。l霍夫曼比例(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l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分析: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原因?l原因:工业化早期, 制造业以食品、纺织为主,其原料是农业产品,随着生产发展,农业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13、进而资本资料工业大发展。4、雁行形态说l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l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l相继的更替实现区域的产业突破并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呈倒“V”型,酷似三只排列飞翔的大雁故而得名。l这个模式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就使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市场时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5、罗斯托的产业发展阶

14、段理论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产业类型以下阶段的变化。第一,传统社会阶段:农业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食品、砖瓦第三,起飞阶段:纺织、煤炭、第四,成熟阶段:钢铁、石化第五,高额消费阶段:轿车、航天航空、耐用消费品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教育、环保、社会福利(四)产业结构优化l产业结构优的关键是主导产业选择l主导产业的特点l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的特点:l阶段性: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也不同。如日本l地域差异性:因区域资源差异和社会分工的不同各地主导产业不同l关联性:具有很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对某些向本部门提供生产资料、能源物质的部门及相关产业部门

15、起“牵拉作用”,对利用主导产业作为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又具有推动作用。主导产业选择l选择的原则: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关联效益好l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粗选:依靠产业规模(5%)、效益、速度三个指标首先淘汰一批基准分析:利用四个基准系数系统分析:专家咨询法、权重法主导产业选择四基准l高需求收入基准l生产率上升率基准l高比较优势基准l高产业关联度基准高需求收入基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报告期全要素生产率基期全要素生产率=l全要素生产率指综合要素生产率 ,包括劳动生产率、能源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的加权平均,

16、又称为索洛余值(TFP)。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都比较快,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也比较低。 高比较优势基准(CS)l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比较集中系数(CC)比较生产率系数(CP)比较输出率系数(CX)比较利税系数(CT)CS = CCCXCPCT产业关联度基准感应度系数=aA a为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为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影响力系数=bB b为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B为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其

17、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表示它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导产业。l式中:A是a ij的矩阵,通常称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X是各种商品全部产出的向量;F是最终需求的向量。lXE-A-F(E是单位矩阵),求出为满足一定的最终需求向量,在经济中的每个部门所必需的产出总量。l 第i部门的总产量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在生产所有其他商品中所消耗的这个部门的产品数量(即中间生产,或中间投入量),二是最后所消费的这个部门的产品数量(即最终需求量)。A X+F=X 最终需求量中间产品全部产量投入产出系数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

18、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例如:A11 A21 A31表示一个单位农业(1元价值的农产品)所消耗的农业、工业、服务业投入量。a11 a12 a13 a1n a21 a22 a23 a2n an1 an2 an3 ann A=所谓逆阵,是指里昂惕夫矩阵(E-A)的逆阵(E-A)-1。逆阵系数表就是指具体的(E-A) -1的矩阵(E为单位矩阵)A X+F=XX= (E-A)-1F我国主导产业选择:n主导产业的选择 根据以上条件,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将是以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和电子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群。食品工业的发展首先可以带动为其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随着食品加工

19、深度的增加,档次的提高,对食品制造机械、食用色素、添加剂、酶制剂、营养强化剂、保鲜、贮存设备、各种食品包装材料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带动轻工机械、化工、造纸、玻璃、塑料、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中,汽车工业属于带动面大,波及范围广的产业之一。可以带动钢铁、石油、橡胶、玻璃、电子、油漆、人造革、塑料等行业的发展 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筑材料共近80大类,2000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部门,而室内装修、家俱陈设等也是它的“前瞻”产业。 n不仅因为这些产业最接近前面提出的选择标准,

20、而且它们组成了一个技术水平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立体结构,使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得以协调和衔接,符合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多层次的特点。 三、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三、空间结构演变规律l(一)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又指产业的空间产业结构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又指产业的空间结构结构l(二)产业的空间结构的模式:1、均质模式2、极核模式3、点轴模式4、网络模式进入工业社会后的经济活动空间形态农业社会时期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2、极核模式“增长极”模式中心思想:认为一国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点率先开始,并通过集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意义:

21、对一个区域早期开发意义重大。佩鲁的“增长极”:具有推动型的经济单位或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型的经济单位经济单位布代维尔:引入地理空间后认为是具有推动型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阜阳市是周围地区的增长极培育增长极的方式l交通线的建设l行政建制线辐射:铁路线辐射l3、点轴模式含义: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级结点。线:各种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等各种线状基础设施。该模式适合有中心城市的某区域的中期开发。一般是工业化中期,某区域出现了中心城市 如合肥该区域进一步开发重点是工业区和中小城镇。武汉与周围城市形成了区域城镇体系l4、网络模式网络是结点和

22、轴线的结合体;是点轴空间模式发展的结果。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空间形态网络的作用: 点与点之间联系加强,建立起多途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应网络,网络内的各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并通过网络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意义: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开发重点:老区整治、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扩散,新区开发。长三角空间结构体系l(三)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l均质布局前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l点状布局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l点轴布局工业化阶段的

23、区域空间结构l网络布局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集中后分散阶段。分散后地方成长阶段。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l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l过渡阶段。l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l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均质布局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为纽带的轴线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体系高水平均质l(四)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1、区位指向2、集聚与扩散机制3、空间临近效应1、区位指向l概念: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l区位指向的分类: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

24、l集聚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和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原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集聚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导致空间极化现象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动力形成发展空间上的马太效应l扩散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和过程。扩散机制的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扩散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促进资源要素在空间趋于均衡分布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杭州经济中心扩散示意图3、空间临近效应l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l原

25、因:就近原则组织资源和要素空间感知力的限制 l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就近扩张,经济中心规模增大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经济中心内部结构变化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优化空间结构四、四、 极化区域的空间构成极化区域的空间构成l(一)城市l(二)农村(一)城市l1、城市形成的前提:农业的发展到相对高的水平,能够提供剩余的农产品和劳动力,从而手工业、商业和贸易活动能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聚落。聚落与周围地区交往密切,人员和财富的聚集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城市。l2、城市与区域环境关系:城市形成受区域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区域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经济基础支撑、市场需求

26、、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多种约束。l3、城市界定l城市是一个非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规模(一般是人口规模来界定)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图例说明图例说明:红色:党政机关、行政及公共、文化娱乐用;黄色黄色:居住用地;棕色:工业用地;绿色:休闲绿地灰色:对外交通l合肥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现状图4、城市职能的综合性l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l现代城市的职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l按照作用分为:一般职能:每个城市都具有的职能,如为本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服务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印刷出版业及公用事业、行政机关等; 特殊职能:少数城市或个别城市所具有的职能。如采矿业

27、、各种加工工业、旅游业。l按照城市成长基础分为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主要为本市以外地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活动及其相应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和科研、 行政、旅游业。均为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并相应产生城市的基本职能。如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工业企业、交通运输、行政机关、大专院校、文化和科研机构及重要名胜古迹等;基本职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基本职能强,城市发展繁荣;基本职能弱,城市发展衰落。 非基本职能:非基本职能:主要指为本市范围服务的活动。凡是由于城市形成、发展而建立的主要为本市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活动及其相应的企业、事业,则属非基本因素,并相应产生城市的非基本职能。如服务性工业、商业

28、、饮食业、服务业、市级以下行政机关和中小学等。一般用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B)5、城市性质l指城市的主要职能,取决于基本职能。它反映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主要作用,体现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及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如:区域或全国性经济中心、商业中心、轻(重)工业城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军事中心、交通中心、旅游城市、综合城市。案例: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l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l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全

29、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4)区域性交通枢纽。(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合肥市域城市职能规划l城市规模就是城市的大小,又可分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一般地,都是根据城市市区的常住人口和建成区范围分别标识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l我国当前: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为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城市为大城市20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6、城市规模。合肥市域城镇规模等级规划 市域中心镇市域中心镇 市域次中心镇市域次中心镇 重点镇重点镇 一般镇一般镇7、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l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广泛而复杂的联系,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l构造区域空间结构:中心城市和周围腹地构成经济区域的雏形。l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8、城市化l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l度量指标:人口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用地指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