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淡话之一_第1页
高淳淡话之一_第2页
高淳淡话之一_第3页
高淳淡话之一_第4页
高淳淡话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淳淡话之一一 薛城遗址 前两年听说高淳发现了个薛城遗址,就在区委所在地淳溪镇的薛城十村,老街向西五公里,一直想去看看,7月夏日冒着高温骄阳骑车去了,着实震惊。薛城遗址发掘的是6300年前左右的人类遗骨和生活器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是一个有关对史前史后期的重大发现,当时人类尚处于神话传说阶段时期,可惜还没有文字记载那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从遗址发掘的实物所见,似乎初现人类文明史的曙光。当6000年前人类遗骨和生活器皿如此完好的置于眼前时,就象后辈拜见先祖遗物时产生的那种晃如隔世的感觉,一下子模糊了我对人生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空概念,真使我震惊不已。薛城遗址的发掘可以说明几

2、点:一 、高淳薛城氏族(暂用名)已经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比较繁荣的时期;二 、这里的人们已经定居,他们搭建简易圆形半地穴式的居住茅棚房子(挖出好多丢垃圾的灰坑和暂养鱼虾的地窖,是否由打猎和捕鱼发展到农耕和畜牧待考);三 熟练火的使用,且能烧制简单的泥陶生活器具;四 对首领的崇拜,有保存遗体的意图(或者神化,认为首领还能够回来);五 首领的寿命较长,当地人的寿命大大已超过当时人类的平均年龄;(六 记事和交流的方法待考)。这些直观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为我们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面增加了新的一页。遗址发掘展出的一具完整的遗骨,看起来骨骼高大发达,我想假如数千年来所有的人类骸骨都能幸存如此,怕是五

3、大洋也一定是早就被骸骨填满所剩无几了,从先期的发掘所见,完整的骸骨也仅此一具,可见人类绝大多数骸骨遗物还是从有形到无形物化了,而这一具完整的特型,仅其在高淳水乡得以幸存的概率也让我震惊感叹,这让我顿悟了普遍和特殊的哲学含义和魅力。瞻仰这具完整的骸骨,作为毫无骨骼解剖学知识的我断定他或她高大而且年轻,并无人体美学知识的我确认他十分健壮而且华美,我的脑际蹦出”齐正“这个已有数十年不用的词(高淳话:一般是对长得清秀健美、整齐端正的儿童或年轻人的称赞词)。我相信他的齐正完全是可以和任何现代人媲美的!讲解员确认了我的判断并补充:她是女性,36岁,1.67米,头领,简单的介绍引起我更多的震惊和遐想,在人类

4、漫长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她和她们是如何当之无愧地统领一方并且获得尊重及厚葬的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头领一定要身先士卒地参加并组织共同的劳动协作,分配劳动果实,她们是怎样营造那种朴素简单、团结和谐和充满信任的世界的呢?遗址发掘的生活器皿大多是陶土容器,说明那时的薛城人已经熟练地使用火和工具,这足以说明当时当地已较早接近或先期进入人类文明。而对于这位头领遗骨的完整性保护,究竟是属于神的庇护还是另一种先进,同样让我感到震惊和膜拜,因为我深知遗址所处地理位置在高淳水乡,南北五公里内有石臼湖和固城湖相望,周围更是水系纵横,特别是遗址的发掘仅仅3-5米深度,还不及现在人家做房子挖个墙脚,在此地地表发掘

5、数千年不化之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薛城遗址是高淳的一个惊人发现,薛城遗址告诉我们高淳有很多不被人知的历史和故事,薛城遗址将使世人进一步了解高淳了解高淳的历史。高淳盛产珍珠,珍珠在没有挖出来之前是无人可知可识的,薛城遗址的发现就象珍珠出蚌,或许会让高淳在很多的方面发出光彩。 于2015年七月二 遗址归来 从薛城遗址归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心想为遗址做点什么,又怕自己力不从心,思来想去还是先为长眠在那的女首领寻觅称谓为当,因为名正方才能言顺。 当然,我非常清楚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一定都会给她一个“薛城氏”、“高淳氏”、“薛城原人”、“高淳先人”或者“高淳首领”之类的称谓;也深知自己非名士学者、

6、亦无身份地位,并没有为她命名的资格权限。仅仅只能是以一个普通高淳人的身份,怀着对先人的崇敬敬畏的心情,为她的大名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合理建议。 六千多年前的她作为氏族部落的首领,在族人的心目中,一定就是神的化身,国人天一合人的原始意念集中到她的身上,她自然就是天母、天女般的人物,古人敬畏上苍,一般名字中不会有天的称谓,更何况当时还没有文字,她既为首领,就是上天派来保护大家的,在母与女的选择中,当然是”母“ 较适当。也就是族人之母,众人之母的意思,这也很符合当时那个简单而又朴素的原始社会实情。 现代人一般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妈妈,有的叫娘,古人称谓母亲、娘亲、高堂,但是唯有高淳人,无论从古至今,大多

7、仍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姆迈。高淳人喊姆迈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象一个音,简单顺口而又深情顺耳,我们虽然无从考察这个称谓的起始缘由,但是作为高淳人,一定不会反对我敬称她为姆迈的,谁能动摇姆迈在每个高淳人心中的依恋、爱慕、感恩和崇拜呢?如若再要冠个姓氏的话,用薛城遗址周围的大姓夏、邢、杨、孔、赵、王、李、陈都不大合适,即便起先她确有自己原族的姓,但上古有首领姓氏和氏族姓氏合而为一的传统,我认为还是用可以代表一方的地名高淳较为恰当,高淳姆迈这是一个富含情感、尊严和理性而大气的称谓。 高淳姆迈,对高淳人来港(高淳话:而言)就详如(高淳话:好比,相当于)我咯姆迈,对别处块(高淳话:外地)人来港,就详如张妈妈、李

8、妈妈、北京妈妈、上海妈妈,这样的称呼不仅亲切自然而又富有强大的凝聚力。记得当年大批别处块城市下放插队到高淳农村的知识青年,他(她)们得到高淳农村妇女的关照和爱护,当他(她)们快离开高淳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称呼这些农村妇女为高淳姆迈,可见高淳姆迈是十分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称呼,高淳农村妇女能做到的事情,高淳的女首领当然能够做到。 六千三百年前的先人被称为高淳姆迈, 就象伍子胥被称为胥城之父,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一样,而且,我们纪念一个故人即便她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她的形象、事迹和精神一定是她生前留给我们的映象她是那么的年轻就走了,我们没有理由用辈分过高的称谓来称呼她(想必她自己也不会乐意接受),高淳姆迈这

9、是一个她可能接受的、大众的、平凡而高尚的称呼。 再次回忆高淳姆迈完整的遗骨,有如看到她骄健端庄的青春体魄和干练顽强的特质意志,仿佛感受到她从容淡定的优雅恬静和母仪天下的庄重高贵。据说北京有关科技人员正在复制她的原始形象,我丝毫不会怀疑那将会是一个自然美的再现。相信她将会使多少现代明星名模花容失色,让多少当今化妆整容者就此止步,而我个人在为高淳姆迈顶礼膜拜的同时,还要为在高淳姆迈的原始形象出现前所寻觅到的这个称呼首先点个头赞! 于2015年七月三 话说域名 高淳现在是南京市的一个区,地处南部,在江苏处于西南一角,与安徽相邻。由于东部为天目山余脉,地势较高,与全国大致东低西高的地理地貌不同,这个局

10、部的区域却呈现一个东高西低的面貌。因此,这里的人们就自然地称谓东部为山乡西部为圩乡。一方水土一方人,就因为这个一反常态的地貌,却给人们带来了数不清的水患灾难,也因为这个一反常态的地貌,却也就孕育出一代代勤劳智慧、侠义明理的高淳人。 相传高淳的地域名是明孝宗皇帝钦定,原先高淳属于溧水县,因应天府丞冀绮的分县奏章上有“县治拟设高淳镇”一句,皇上觉得“高淳”二字不错,就御批“以高淳命名”,镇名就改为“淳溪”。原先的高淳镇是一座美丽富饶的水乡古镇,它紧靠一望无际的古丹阳湖,(那时围垦的圩田还很少,)是湖东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再向东北就是天目山余脉的丘陵地区,所以又名镇山,有一条小溪流经古镇,犹如玉带金锁

11、。是一块风水宝地,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长年接纳山水秀气,过着清静自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风俗古朴。于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后一个字,命名“高淳”。 高淳的地域名称还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相对长江江南大片广袤的土地的地势较高,而大多还是与这里的社会进步开化较早、居地民众大局觉悟较高、民风民俗淳朴笃厚有关。 相传从前这里十年九涝,每到雨季长江中、上游及安徽山上的大水尤如从天而降,到了这里就被东部较高的地势挡住,于是西部的圩乡很快甚至一夜之间就成为一片泽国,据说原先高淳有名的一字长街,就是这样被浸没在现今固城湖的湖底,至今仍然没有见到天日。 传说姑苏城虎丘塔的顶高和固城湖的湖底相平,大水

12、能够在高淳为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地留大任于高淳,这里的人们之所以在大水来临时宁愿自己受灾毁家舍园,却从来未曾想到掘开东部高地排水消灾,甚至在有了较好的泄排条件后仍然不去充分利用反而加高堤坝,心甘情愿地站在抗洪排涝的最前线,那是因为他们明白本地几十个圩区的数千亩土地庄稼与下江苏、锡、常的大片万顷良田相比,认为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他们绝不会造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将灾难转嫁给下江的人们。他们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高风亮节、淳朴民风自然得到下江人们的传颂赞扬和认可,人们就自然地把高淳理解为高风亮节、淳朴民风的缩写并记住这个地名,自然每次抢险救灾、灾后重建时高淳也得到下江各地的支持援助。这

13、样高淳也就有了更强的知名度,后来每当此地从原先的江宁府、溧阳县辖内撤出设县时,高淳就成为该县不变的名称。直到前几年撤县划区,这里的名字仍然叫做南京市高淳区。 历史上有关当地2500年前浣纱女和渔夫子为救从未谋面的伍子胥而舍生取义、重义轻生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不值,但古人重信义许诺,后来伍子胥回到高淳来筑城开河,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好事,未尝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浣纱女和渔夫子的影响。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高淳这个域名名之有理、当之无亏的源来。 近几年高淳的变化日新月异,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四面八方的来宾不断,民间对高淳又有了新的析义:高调做事,慢享三福。高调做事就是保持高风亮节、大公无私

14、的淳朴民风为百姓做事治区,慢享三福就是先人后己,慢人(慢城)一步享受天时、地利、人和三福。有圩乡的百姓说慢享三福就是慢慢享三湖之福,是啊,“淳”字原是“享三湖之福”的意思,高淳有丹阳、固城、石臼三湖环抱,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于2015年七月 四 人工运河 每个城市乡镇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南京市高淳区有一条胥河从苏皖交界之石臼湖畔的薛城开始,经区委所在地淳溪镇穿过固城湖、向东坝、下坝、定埠、桠溪自西往东贯穿全境朝着溧阳、无锡、苏州而去,我们因此自然将胥河当作自己的母亲河。但是令人汗颜的是:我虽知有母,却对母亲了解甚少,并不知道她的家世身份,直到今年清明返乡扫墓,无意中在高淳博物馆才得知

15、她的来历非凡、身份高贵-原来她竟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止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传说当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往吴国后,带领当地百姓开挖人工运河、建筑苏州城市,逐步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护,终于消灭楚国报了杀父杀兄之仇。尽管他开河筑城的原始动机实属自私,但是人们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功绩,讫今仍把苏州的西门叫做胥门、把这条起始并贯穿高淳全境的人工运河叫做胥河。 如果把石臼湖畔的薛城开始经沧溪到淳溪镇固城湖西口这段称为运河上游;把固城湖东口固城、东坝、下坝、定埠、桠溪这段称为运河中游;把溧阳、无锡、宜兴、苏州这段称为运河下游的话,那么对中段地势较高的山乡段用开挖就不合适了,必须用开凿二字。可以想

16、象,对于当年那样的生产力,这条人工运河的开凿该是多么宏大的工程。按历史时间算,她早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应该是世界第一条人工运河。历史上有记录: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起自胥门,入太湖,再经宜兴、溧阳、高淳,在安徽南部的芜湖注入长江,全长约225公里,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 胥河这条人工运河2500多年来在泄洪排涝、运输抢险等多方面为两岸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运河上东坝、下坝等水闸设施针对高淳地区西低东高的特殊地貌进行合理调节,又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下江的平安,数千年来维护了长江下游南部富饶的百姓家园,她真是一条功德无量的母亲河。 记得

17、从前胥河在进入淳溪镇后又分叉围了个城中圩叫六家圩,当今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家就居住其中,从他家向南两三家就是座落在主河道上的七孔襟湖桥,向北经过小街直通一座单孔拱型小桥就是褒贬街,原来桥下小河正是那条叉河好象叫做胥溪,她在镇西中部任性放松成为湖塘后又收身思归,带着一身的清新泻意和欢歌笑语由西而东沿着鲜鱼巷埠头向南投奔主河道去了。 胥河最美丽的一段就是从叉河到两河合并后的大河口了,这里东望河道渐阔直奔湖面远山近湖船帆点点尽收眼底,西望大河奔流一桥飞架七孔映辉波光粼粼如临画中,侧身朝北,又见一弯清流鸵着一座小桥时隐时显羞羞答答而来,我家就在小桥头北边离褒贬街不远的一字街旁,我是属于最后一批喝胥河的水

18、长大的孩子,这里曾经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清风细雨吴语浓浓;这里也有大河奔流浆声荡漾,湖光山色渔歌嘹亮;这里还有四季不断的捣衣声拌和着春季欢乐的锣鼓喇叭秧歌声、夏季高昂的艄公号子打夯声、秋季喜庆的收割脱粒锁钠声、冬季热闹的高跷跑马颂春声,是我儿时美丽而神秘的乐园。 胥河最陡峭的就是从东坝到下坝需要用开凿二字的中段、这是高淳东部地势很高的山区,而正是这条从漆桥、东坝、下坝到定埠的由北向南的山脉联同邻县的茅山、天目山共同守护着下江大片美丽富饶的百姓家园,我年轻时曾在这段高高的河堤向下看深邃如带的胥河,长长的护坡竟使两岸如隔山相望,致使对面河堤上的树木及人影似乎都已小了很多,可惜我当年根本就没有想到人工开凿这种事情,现在想来,2500年前的那个工程项目,该是多么的艰辛和壮观。 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我和所有高淳人为之自豪的美丽而又壮丽的母亲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