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服务贸易电子教案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学习要点:1、 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概念及其与国际商品贸易、无形贸易的异同;2、 服务的特性及其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反映;3、 三大服务贸易统计的联系与区别;4、 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动因透析;5、 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发展趋势展望。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有关概念一、 服务的概念与特征1、 服务的概念从纯商品到纯服务的四种变化类型:一是纯有形商品,没有附带服务;二是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利用服务来吸引招揽顾客,如计算机;三是附带少部分商品成分的服务行为,如空中旅行的头等舱和维修业;四是纯服务,如看护孩子和心理法律咨询等。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从服
2、务的可消失性这一特征出发,认为服务“随生随灭”,无助于交换量的增加,因而是非生产性的。目前理论界对服务的定义比较倾向于Hill从实用主义(服务与贸易的不可分性)出发作出如下定义:服务是指人或隶属于某经济单位的物在该人或该经济单位事先与其他经济单位进行约定的情况下,因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所引起的自身状况的变化。在这一定义下,服务被区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报务;一类是不需要物理接近的报务。2、 服务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服务的生产消费同时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异质性。(1) 服务的生产消费同时性服务是一种具有双向性质的活动。服务的形成必须包括两个主体,即消费者和生
3、产者,如教育服务的老师与学生。一般情况下,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双方要在同一场合同时相遇。远程通讯系统的出现使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获得了同时但异地服务;实体化服务的出现使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分离(如软件下载)。不过,人们仍然认为这只是服务的一种特殊现象,并没有改变服务中生产与消费存在同时性的本质。服务的这一特征使协调服务供求关系的手段只能是时间调节,而非商品交易中的库存变动,如医疗部门的预约系统,教育部门的授课时间表等。(2) 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服务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就立即进入了消费领域,这就是斯密所说的“随生随灭”。但服务仍可被运输传递,如电力供应。服务产品的消费过
4、程也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如保险服务和教育服务。特例中,随着现代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一些服务已经表现出关于物理性质方面的储存可能性,如自动电话的应答系统所提供的报务等。(3) 服务的无形性服务属于非实物形态的经济物品,消费者无法根据服务的空间形态直观判断其价值或价格,这导致服务交易面临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产生不公平交易。另一方面,服务的价值体现更多地反映为消费者对接受服务的主观感受。特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原本无形的服务被实体化,出现了有形的服务载体,如CD、软件等。(4) 服务的异质性指相同的服务产品在提供的质量上存在差异,具有可伸缩性。两个原因:一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技能和
5、服务态度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是消费者往往有不同的服务要求和满意程度。因此许多服务产品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另外,服务价格也具有伸缩性,这取决于服务消费者的主观效用和意愿支付水平,而不同于商品价格取决于成本。二、 服务业的概念简单地说,服务业是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各类企业的集合。在产业划分中,一般将服务业划入第三产业。但严格意义上的服务业有别于第三产业的概念,区别如下:1、 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即所有经济活动中除第一、二产业外的所有经济活动者称为第三产业,但学术界关于第一、二产业的界定同样不明确,如建筑业在产业类型上的归属。这样导致第三产业的范围也不明确。而服务业的界定是以
6、是否提供或生产各种类型的服务为标准,因此其范围较为明确。2、 三次产业划分思想的出发点是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即高阶层次产业的发展单向依赖低阶层次产业产品的观点。相反,服务业同其他经济产业之间的区分是以经济系统的需求分类为思想基础的,强调服务业同其他经济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非单向依赖。3、 第三产业概念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而言,服务业概念的经济结构含义是同时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三、 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概念:WTO:世界贸易组织;GATT:关贸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理论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参见P56)根据GATS有关的“定义和范围”,
7、国际贸易是指一国居民与另一国居民就服务为交易对象所进行的国际贸易往来,范围包括:1、跨境提供,即在一个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的服务;2、境外消费,即在一个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的服务;3、商业存在,即一个成员方的服务提供人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商业到位来提供的服务;4、人员流动,即一个成员方的服务提供人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以自然人到位来提供的服务。四、 国际服务贸易内涵与外延的界定1、 服务贸易与贸易的异同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服务贸易不同于商品贸易之处在于,其生产、交易、消费三位一体,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同时进行,不用储存。商品贸易的监管手段主要是关税、许可证、
8、配额等,而服务贸易的监管手段则主要是国家的法规条例等。2、 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的异同技术贸易只是使用权的交易,服务贸易即是使用权的交易也是所有机的交易;技术的交付只是双方关系的开始,服务的交付则是双方关系的终结;技术贸易不能一次收回总开发费用和预期利润,服务贸易则一次收回成本和预期利润。3、 服务贸易与无形贸易的异同无形贸易比服务贸易范围更广,除包括服务贸易的所有项目外,还包括捐赠侨汇、无偿转让、国际直接投资、赔款等。4、 服务贸易与服务业中的国际投资的异同关于服务业中的国际投资是否包含在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认为,因为服务业对外投资涉及生产要素(资本)
9、的国际流动,是生产投入品的转移,而非产出结果的贸易,因此两者有明显区别。而发达国家认为,许多服务产品是不能储存和运输的,那么服务提供者就必须借助在服务消费地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贸易,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自然构成服务贸易方式之一。另外,没有明确的标准区分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也是一个原因。如服务厂商在海外设立的办事处或分公司,无法区分该海外机构是贸易实体还是纯粹的事务机构。这种分歧涉及各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状况,以及各国总体贸易利益相互影响的实践问题,为此,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委员会这样定义:只有当生产要素(资本)的流动是“在目的明确、交易不连续和持续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出现,从而意
10、味着不会涉及移民和投资问题时,此种流动才可以被视为服务贸易。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与特征一、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目前对国际服务贸易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下面是部分有代表性的分类:1、 以“移动”与否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将国际服务贸易按服务是否在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移动分为4类:(1) 跨境贸易(分离式服务贸易):生产者与消费者不需跨国移动。如电子金融服务、电子保险服务、国际运输服务等。(2) 要素收益贸易(消费者定位服务贸易):生产者移动而消费者不移动的服务贸易。这种服务贸易带有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但这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般是一时的、短暂的、非永久移居。(3) 当地贸易(生产者定位服务贸易):
11、生产者在本国国内为外籍居民和法人提供的服务。如国际旅游和出国留学。(4) 第三国贸易(流动的服务贸易):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移动到第三国而提供的服务。2、 以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关系划分这种分类方法按照贸易是否伴随商品贸易的发生进行划分,分为两大类型:追加服务贸易、核心服务贸易。(1) 追加服务贸易这是一种伴随商品贸易而发生的服务贸易,能在实体供货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某种追加的效用,而且对生产者而言能促进商品货物的销售,是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追加服务分为产前服务、产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阶段。产前服务包括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与可行性研究等;产中服务包括质量控制与检验、设备的维护与保
12、养、财务会计、人事管理、安全卫生等;售后服务包括广告宣传、运输、安装调试、维修、退货索赔等。(2) 核心服务贸易与商品货物的生产与销售无关,是由生产者单独提供、消费者单独购置的、能为消费者提供核心效用的一种服务。核心服务贸易按照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否直接接触又分为“面对面型“的服务贸易和”远距离型“的服务贸易。前者如国际旅游、留学和劳务输出等,往往伴随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后者如国际金融服务、通过通信卫星作为载体传递进行的国际视听服务,其中包括国际新闻报导、数据处理、国际咨询等。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IMF的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将服务贸易分为“非要素服务贸易”和“
13、要素服务贸易”两大类。前者包括:旅游、运输、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文化娱乐和其他商业服务等;后者主要指与国际间资本流动和金融资产流动有关的服务贸易流量,包括: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投资收益和劳动收益中的移民汇款等。(明细见P11-13)4、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提出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50多个服务项目。(明细见P13-16)二、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1、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服务贸易一般不存在可观测的有形商品货物流入和流出,更多反映为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或其他服务贸易要素的跨境流动。2、 服务贸
14、易过程与服务生产、消费的同步性服务的特性“生产消费同时性”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生必须具备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物理接近的条件。3、 国际服务贸易涉及法律的复杂性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国内外法律及国际法除了要适用国内外的货物买卖法、合同法外,还要受各国及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管辖,例如专利法、商标法、反托拉斯法、公平贸易法、高技术出口管制法等法律规范的约束。4、 国际服务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呈现复杂性商品贸易中,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随着交易完成而同时转让,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原则上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贸易,如技术转让。5、 国际服务贸易标的物作价原则较为复杂国际服务贸易
15、标的物作价通常受服务交换过程的实现可能对服务进口者的潜在经济利益面决定,并且由于服务的异质性难以获得某种服务的可比价格。三、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1、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比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是整个服务贸易研究的基础。MSITS: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FATS:外国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1)BPM(IMF的国际收支手册)与GATS(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比较a)两者观察国际服务贸易的立足点不同。BPM认为服务贸易是发生在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之间的服务产品的交易。界定常驻性的依据是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而不是交易单位的所有权;而GATS认为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经济体拥有所有权的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
16、的交易,而不论交易单位归属于哪一个经济体的常驻单位。b)两种定义立足点的差异导致了对国际服务贸易范围的界定不同。从统计上看,体现为对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图示见P19)BMP认为:1、2、3属于B国所有的某商业存在为A国常驻单位提供服务,其交易属A国国内交易;4、5、6、7为向A国非常驻单位提供的服务,其交易为国际服务贸易。GATS认为:1、3、5、7属于B国所有权的该商业存在向B国以外的单位提供,其交易属于国际贸易;2、4、6属于该商业存在向B国拥有所有权的单位提供服务,其交易属于国内贸易。c)两者在具体分类和统计内容上也存在差异。(详见P19-20表格)(2)BPM与F
17、ATS(外国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比较FATS记录的是服务业外国商业存在的交易活动,包括与投资母国之间的交易、与东道国居民之间的交易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易。东道国在别国的附属机构的服务交易称为外向交易;别国在东道国的附属机构的服务交易称为内向交易。BMP着重反映跨境服务贸易的交易情况,而FATS重点反映商业存在的经营情况,但两者的统计原则和范围完全不同,内容上也存在交叉重叠。2、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完善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公布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来源于BPM的统计,只有美国的统计数据通过引入FATS,并对BPM进行修正,逐步向GATS体系过渡,这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趋于完善
18、的一个客观选择。中国目前采用的也是BPM统计体系,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状况,我国售后也必然要与GATS统计体系接轨。具体步骤(P21)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历史、现状与展望一、 萌芽时期的服务贸易时期:指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国际服务贸易。“地理大发现”指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特征:1、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相辅相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商品贸易起到补充与辅助的作用;2、种类不多、规模不大,始终受商品贸易发展规模的限制;3、发展是零星的、时断时续的,不构成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的必要组成部分。组成:1、 东方亚洲国家之间的服
19、务贸易如中国自汉代起与朝鲜半岛各国开展的贸易,通过海上航线与日本进行的贸易;占婆(越南南部)与扶南(柬埔寨)和中国进行海上贸易。商品贸易在东方亚洲地区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2、欧洲大陆的服务贸易中世纪(5世纪至15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到1213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出现大型定期集市;14世纪,欧洲形成几个主要贸易区,如地中海贸易区、汉萨同盟等,贸易区的出现推动了金融与运输服务贸易。3、东西方之间的服务贸易中国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代表,这条古商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沿岸,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见证。在航海与造船技术发展之后,东西方贸易进一步发
20、展,逐渐形成了三条比较固定的东西方贸易商业通道:北路(丝绸之路)、中路和南路。二、早期服务贸易时期:地理大发现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际服务贸易。特征:1、18世纪形成海运、内河运输和初期的金融网络,金融和运输服务领域的革命成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之一;2、服务贸易的种类和规模随着商品贸易种类和规模的扩大而扩大;3、服务贸易在发挥补充作用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4、从19世纪初中期开始,伴随着商品贸易自由化的出现,服务贸易也出现了自由化趋势,于19世纪后半期达到顶峰。两个阶段:1、1618世纪的服务贸易从15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远洋探险热潮: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打通
21、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西班牙人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荷兰、英国、法国和丹麦也参与了探险,到17、18世纪开辟了一系列新航道。地理大发现促使欧洲对外贸易空前发展,由此形成早期的世界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种类和数量的增加,相应的服务贸易如运输和金融获得长足发展,如金融服务贸易中,近代货币信用制度就在这个时期出现在西欧,在欧洲一些城市相继出现金融中心,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2、18001913年的服务贸易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高速增长得益于欧洲出现的二次技术革命与制度变革。技术革命带来新增的资源种类和扩容的市场,制度变革以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解除了对贸易
22、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大流动。蒸汽机的发明被迅速应用于铁路,汽船代替帆船,带动了运输网络的形成,世界各大运河也在这一时期开通,如苏伊士运河、曼彻斯特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的开通,大大提高了海洋运输的效率,直接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三、现代服务贸易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70年间的服务贸易。特征:1、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两次大战之间放缓,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增长;2、运输、通讯技术的进步对商品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3、几乎所有国家都对重要的服务业(如电讯、运输等)实行调试管制或国家垄断;4、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技术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为后来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打下坚实的根基。两个阶段:1、两
23、次世界大战间的服务贸易世界生产增长超过需求增长,使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移民数量的限制及各国的外汇管制措施也使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受阻,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大量减少。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服务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技术进步十分迅速,这些技术包括:运输工具操作和运输管理的自动化、大型运输飞机、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信息处理技术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增加商品贸易机会的同时,也对服务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再加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废除外汇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货币自由兑换为基础的多边支付体制,使国际贸易中的支付壁垒减少,使得国际服务贸易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
24、0年代这段时期取得较大幅度的发展。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服务贸易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跃居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心向服务业倾斜,表现为一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一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50%。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经济结构服务化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出现持续增长趋势(中国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1%,到2020年有望超过50%)。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该国国际竞争力有关重大影响,未来时期一国国
25、民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业的发展状况。2、与服务业在一国国内地位提升相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根据IMF的统计,19702000年的30年间,服务贸易出口额从710亿美元增加到14354亿美元,增长了20倍。服务贸易占整个国际贸易的比重达到20%25%。3、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由劳动密信型服务日益向资本、信息、技术密信型服务倾斜,服务业内部也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服务贸易的三大类(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其他服务)中,属于其他服务项的信息、金融、电信和其他生产者服务的增长速度高于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4、经济全球化之不平衡
26、性在服务贸易地区和国别分布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地区分布看,西欧、北美与亚洲分列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前三名,拉美和非洲所占份额较少;从国家分布看,前20位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6%以上,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六国在进出口额方面居世界前6位,特别是美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1、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深了国际之间的分工,各国之间的贸易相应发展。商品贸易国际服务业劳动力、资本。另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各国对服务需求量不等,发达国家和较
27、富裕国家对国际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2、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1)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决定各自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分工不同,总体上,发达国家在技术、资本密信型服务方面占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二者存在相互需求的贸易动力;(2)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促进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增长,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服务经济。主要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工业化进程,国内经济重心向服务业转移,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新的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使全球服务性产业的贸易总额有了高
28、速增长的潜力;(3)战后国际投资增长与跨国公司兴起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收益作为要素服务项目,其迅速扩张本身就构成海外服务贸易流量的扩大。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繁荣(1)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使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转化为“可贸易”的服务,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凡是服务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且提供者和消费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的服务为不可贸易性服务;反之则为可贸易性服务。)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储备功能便服务变得有货物的功能,并有效地消除了国家边境作为服务贸易障碍的影响。例如,国际卫星通信集团的通信卫星为大约110个国家共有,它用传递时间不足14秒
29、的地球一卫星一地球信号连接着170个国家。这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和世界各地保持可靠和高效的通信联系。国际电信使用量 (电话、传真、数据流量)表明其已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学技术革命加快了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特别是促进了专业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向他国流动,推动服务贸易量的扩大;(3)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利用本土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外汇服务收入,形成大规模的境内服务输出。4、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各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
30、提高,使得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国际化,诸如出国旅游、接受海外教育、聘请专门人才等与社会生活国际化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总之,社会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国际服务贸易得以兴起的根本原因;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是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助推器;各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则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现实。六、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前景预测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各国国民经济将更加趋于非物质化和服务化,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扩大。2、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继续上升,分工的不平衡性加剧以美国为
31、首的发达国家将继续保持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整体地位将继续趋于上升,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将继续呈强势增长并向服务贸易大国和地区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领域所占份额会有所增加,但在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仍将处于比较劣势,并在整体上处于逆差状态。而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使其大部分服务行业具有关键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中这种分工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3、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点将集中于新兴服务行业和部门世界新兴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将导致服务业本身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新兴服务部门将不断涌现。许多国家参与国际服务市场竞争最根本的目的
32、是以此加快本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不断壮大信息产业及相关的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济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4、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1994年GATS确立了通过各成员方的多边谈判以促进各国服务市场开放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增长的宗旨,为服务贸易的逐步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保障。在它的大力推动下,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领域也在不断延伸和扩展。各国逐步取得共识,即发展服务贸易既是历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主要概念与术语:<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模式
33、: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与自然人存在跨境提供:自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向来自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以获取报酬。它的特点是服务消费者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接受服务。例如,病人到国外就医,旅游者到国外旅游,学生、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等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建立商业机构(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为所在国和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以获取报酬。它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个人、企业或经济实体)到国外开业,如投资设立合资、合作或独资的服务性企业(银行分行、饭店、零售商店、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等)。自然人存
34、在:是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的领土内提供服务。例如,某先生是A成员方的律师,他来到B成员方后,没有设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而直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的共同点是,服务提供者到消费者所在成员方的领土内提供服务;不同之处是,以自然人流动方式提供服务,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成员方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问题绪言现代国民经济的价值流量由商品和服务所组成。目前西方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服务的比重大都在 60以上,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普遍达到40左右;在国际经济领域,服务贸易流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且有迅速扩大的趋势。这
35、说明,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服务作为国民经济的价值流量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对象。但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大都是以货物交易经济为思想基础的,制约了服务经济学理论及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章将就这些方面的问题作些讨论。第一节商品与服务的经济学思维两分法经济学理论思维上区别对待商品和服务的“两分法”观念是有害的,因为没有商品和服务在基础经济学概念上的逻辑统一,单纯货品交易的传统经济分析模型不可能为一个包括货品和服务两种交易的现代经济分析模型所取代。一、形成商品与服务两分法思维的原因(1)服务与商品的感性形态差别具体考察商品与服务在感性形态上的差别,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
36、几点:第一,商品实体的空间形态是确定的,直接可视的,有形的;而服务实体的空间形态基本上是不固定的,不直接可视的,无形的。商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伴随着它的空间形态而产生、转移和消失,人们通常根据商品的空间形态直接判断它的价值或价格。相反,服务提供者通常无法向顾客介绍空间形态确定的服务样品,而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不能感知服务,而在购买之后也只能觉察到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本身。第二,商品一旦进入市场体系或流通过程便成为感性上独立的交易对象,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同它分割开来。相反,服务或者同其提供来源不可分,或者同其消费者不可分。这种不可分性一般要求提供服务者或购买服务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分
37、割开来。显然,做手术的医生不可能远离他的病人,购买影剧票的消费者不会不到剧场的。第三,商品的消费效果和品质通常是均质的,同一品牌的家用电器或服装,消费效果和品质基本上没有差异。而服务的提供,即使是服务人员不变,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向顾客所提供的服务在质量上和效果上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服务是异质性的。把无形性和异质性结合起来,我们还可以看到商品与服务的另一项感性差别,即购买商品所能得到的品质和效果是能够事先预期的,是相对确定的,而购买服务所可能得到的品质和效果则是难以事先预期的。第四,商品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处于既非生产、又非消费的库存状态,并且不一定就会给商品所有者造成损失,而服务一般不能处于库存状
38、态。服务的提供不能长久搁置,如果不使用就不会给购买者带来效用,也不会给提供者带来收益。列车、剧场或教室里的空位不会产生服务收入,顾客不光顾,医院、商店、餐馆和银行等行业就会无所适从,经济上就会蒙受巨大损失。虽然商品与服务在感性形态上存在着上述显著的差别,但是人们也许应当注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商品与服务之间在感性形态上却有着一项非常基本的一致性,即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都是通过货币购买来实现的。考虑到货币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价值属性,商品与服务同货币资产交换的一致性,也许为我们在经济学思维上统一商品与服务提供了某种感性的经验基础。(2)对“服务”的价值论歧视虽然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观念有着客观
39、的历史原因和感性形态原因,但是致使这种观念在经济学思维中根深蒂固存在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对“服务”价值概念的歧视,即认为商品在经济学理论涵义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而服务则没有这种价值,或者只有派生于商品生产过程的附属价值。对服务的这种价值论歧视是古典经济学创立时就开始的,它根源于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价值概念的规范。斯密在这个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把价值形成或价值创造的问题从各具体部门中提升了出来,提出一切生产过程都创造价值的观点。价值只能由生产过程形成。按照古典观念,生产过程由土地、资本和劳动所组成,因此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实体或者由三要素之一形成,或者由三要素共同形成。有了价
40、值形成于生产过程且价值实体是劳动的观点,斯密认为自己已经把握了使一个社会的财富尽可能快地增长的关键,即在一个社会所可能提供的总劳动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把尽可能多的比例的劳动量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由此,斯密开始把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认为生产性劳动是同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进入生产过程。更具体一点说,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之间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因为生产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是直接同收入交换的劳动。第二,生产性劳动生产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的货品上
41、,是非实物形态的。即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是有形的、固定的;而非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是无形的、随生随灭的。第三,生产性劳动是进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是耗费在商品流通、上层建筑以及生活和消闲服务部门的劳动。按照这种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观点,从事流通和服务劳动的人实际上是靠物质生产领域中所创造的财富来维持生活的。因此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越大,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少,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少。反之,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愈小,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大,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多。”斯密的这些观点为古典经济学形成对“服务”的价值论歧视提
42、供了逻辑的和经验的根据。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强烈地依赖着劳动(要素)价值学说和交换价值概念。由于生产性劳动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商品无可争议地拥有同古典经济学体系逻辑协调的价值基础,而服务则由于通常和非生产性劳动相联系,或者被排斥在古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者作为“异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这便是商品与服务的经济学思维两分法的理论根源。二、在古典框架之下消除“两分法”的努力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的下半叶,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越来越显示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特征,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服务流量产出和贸易占国民经济价值流量的比重日益扩大,那种把
43、服务和服务业排斥在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价值论逻辑之外的传统观念,已越来越不能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了。历史发展和感性经验都要求,对服务的价值问题以及服务与商品统一的问题,经济学理论思维必须有新的解释。由于在理论思维中消除商品与服务两分法观念的实质是取消对“服务”的价值论歧视,即在价值概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理论经济学者希望在不改变古典价值规范及其相应的逻辑系统(斯密确定生产性劳动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二是生产有形商品的劳动。)的条件下,使服务能够纳入古典价值论的逻辑体系,从而在古典经济思想框架之下填平商品与服务之间的两分法。1、对服务概念的修正当前理论界对传统的服务概念进
44、行的修正,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1)承认服务流量在经济中的自主交易性质,修正服务流量是非交易对象或服务流量只从属于商品交易的传统观念;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服务是非交易对象或者只是从属于商品的交易对象,因此服务没有像商品那样的独立的交换价值。我国有的学者根据马克思将使用价值分为实物的与非实物的两种形式的原理,分析了服务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并指出它的非实物性、不能贮存性以及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同时性等。认为服务的这些使用价值特点,决定了服务的交换价值形成与实物产品的交换价值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它并不物化在一个物质产品中;二是它的生产、交换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过程;三是它具有流动性与凝结性相结合的特点;
45、四是它有时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阶段随着最终产品的复杂程度而延长,因而这一阶段创造的价值也就增大,例如科教文卫等部门的劳动及其创造的价值过程就是如此。(2)承认服务具有使用价值或客观效用价值,修正了传统上只用交换价值直接解释服务的思想方法;日本学者以运输服务为典型,用运输对象的使用价值增加来说明运输服务形成交换价值,并据此推广到所有服务的价值解说。这种观点认为,场所移动这种效用(无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就是运输劳动的价值的形成,不过在商品运输上,这种效用是被追加到商品之上而已。运输业之所以形成价值,原因在于它提供了场所的移动这种服务。因此可以说:服务部门是形成价值的。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
46、不认为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认为两者是统一的。他说:“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他解释说,创造效用是指“或把效用授与本不具有效用的物质,或扩大物质已具有的效用”。 根据这样的客观效用价值论,萨伊把“没有永久性、随生随灭”的产品也视作具有价值的产品,认为它们同样创造了效用,并因此批评斯密的财富(价值)定义太狭窄,不能包括无形产品(服务)的内容。(3)承认服务的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以及政府服务的基本分类,从而修正了所有的服务都只同收入交换(工资和利润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进行交换交换)而不同资本交换的固定观点。撇开宏观属性的政府服务不论,把
47、服务项目区分为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在理论上是有很大意义的,它在理论上使服务能够像一般商品那样被区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2、困难即使用传统价值概念统一了商品与服务,服务的价值决定和价格决定问题在这个传统的经济分析框架中得到说明也是很困难的。服务是无形的,其消费与生产是同时的,不能贮藏的,因此其作为价值实体的凝结或生产要素耗费的凝结,在经验上是无从把握的。传统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价值稳定,价格波动,但现在就服务而言,价值本身的稳定性就成了一种十分飘忽的东西,更何况价格还要围绕着这种飘忽的东西波动。所以,传统理论的关于有形商品的价格形成和价格决定的机制,在解释服务的价格问题时存在着逻辑和经验的困难。
48、第二节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困难在传统上,人们只有同货物贸易相联系的国际贸易理论,并不存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在尝试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过程中总是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是:1)由对服务的价值论歧视派生出的对服务业的产业歧视,形成所谓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产业空洞化”的优虑;2)传统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问题。一、“产业空洞化”问题 在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比重大幅度向服务业倾斜的当代经济发展背景下,有关“产业空洞化”的言论相当盛行。许多学者痛心疾首地发现,世界经济朝着所谓“腐朽性和寄生性”的方向迅速滑落。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呈畸形发
49、展,物质产品在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很小,而非生产性的服务业比重则日益增大,长此以往,经济体系将成为只开花不结果的树木。为什么会有这种“产业空洞化”的忧虑?简单地说,这是传统的服务无价值观念支配着学者们的思想方法的结果。按照现代的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传统学者相信生产物质产品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才是经济体系的价值创造产业,而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生产则是不产生价值的,因此这一产业吸收的就业量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该经济从事实际价值产品生产的劳动力就越少。这意味着更少生产实际价值物品的人养活更多不生产实际价值的人,因此服务业就业量的增加和服务收入占经济体系中国民收入流量的比重增加,标志着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下降
50、。根据这样的逻辑,一个合理的经济社会应该控制服务业的发展,避免经济体系的所谓“产业空洞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琮先生 1995年 1月 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西方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一文中,阐述了现代经济的发展特点,这里摘引部分内容来说明未来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可能出现所谓“产业空洞化”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西方经济正从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新型的信息经济。推动西方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的主要力量,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早在80年代,包括集成电路、电脑操作体系和光纤通信在内的信息技术已开始迅速发展,到目前,信息技术居领先地位的美国率先提出发展名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并付诸行动
51、以后,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热潮。目前,这一浪潮已席卷美国、日本、欧洲联盟国家,并波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它们准备投入巨资,进行这种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以便把本国乃至全球各地区以光缆连结起来,通过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向成千上万各种用户提供它们所需的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在西方经济领域中,正在出现种种新的现象。信息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预计1995年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将达到8500亿美元,1996年将增至1万亿美元,超过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成为最大产业。信息技术还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使其面
52、貌全新。例如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将第一次超过其厂房设备的投资。(2)信息技术将对企业的组织和经营管理带来重大变革。大企业仍然存在,但它们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大,而致力于管理机构的精简和职能的合并。高级经理人员将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挥生产和经营。现代化中小企业将大量涌现。更多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企业。(3)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新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技术素质。(4)劳动生产率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一种高效益的经济。1990年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以 25的速度增长,是 19701990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5)
53、单位产值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将进一步减少,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大大增加。生产领域也将从宏观上扩大到海洋深处和宇宙空间,在微观上深入到生物基因和物质构造的更深层,以获得新的资源和性能独特的新产品。(6)信息经济是全球经济。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的建设、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将把各国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将进一步加深。“总之,信息经济将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在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将出现种种新的矛盾,如信息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分配问题、大公司对信息技术垄断地位的争夺、结构性失业的增加、代表新旧产业部门的集团之间的摩擦等等。因此,这一转变难免会遇到种种阻力和障碍。但无论如何,
54、这一大转变己是历史的必然,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将进行下去”。西方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将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首先,它将使西方大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新的变化。其次,西方国家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将使它们的经济水平更加提高,从而使南北差距扩大。这种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因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过程,它们与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本来就有发展阶段上的差别,现在这种差别就更显突出。但是,西方国家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主要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及那些有相当工业化水平并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将抓住这个机遇,同时发展传统
55、产业和信息产业,实行“蛙式跳跃”的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会出现新的发展不平衡。但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又使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和协调,以便解决共同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国际经济关系中激烈竞争和加强协调与合作的两种趋势将继续并存。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只是近10多年来才真正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因此所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以货物贸易为背景的。要建立符合现实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服务贸易理论,理论界实际上必然面临着两种情况的选择。一种情况是依据国际服务贸易的实践和特点,借鉴相关学科和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来。另一种情况是将传统的货物贸易理论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用相应的逻辑和概念来套说国际服务贸易。后一种观点的典型表现就是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学说运用于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解说。然而,这种在西方国家的理论界居主导地位的见解很难在发展中国家获得支持。于是出现了关于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的争论。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阿比·费希尔的三次产业理论:人类的产业增长是有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建筑工程公司与施工方分包合同
- 2024年庆典花卉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环保设备生产与安装合同
- 2024年企业间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合同
- 2024年度BIM模型能耗分析与优化服务合同
- 2024国有林业企业与农村集体组织土地承包合同
- 2024年家庭遗产分配协议
- 2024年度金融科技合作协议
- 2024酒店布草采购合同
- 2024年度离婚财产分配合同:涉及三个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
- MOOC 中医体质学-新乡医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课件】丹纳赫DBS-问题解决培训
- 浙江省宁波市小升初数学真题重组卷
- 家庭成员我照顾(第一课时) 劳动技术七年级下册
- 火电厂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 技改项目报告
- “中信泰富”事件的反思
- 2024年医学高级职称-皮肤与性病学(医学高级)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00题)
- 智慧农贸市场解决方案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