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总结--徐默淞_第1页
水文地质学总结--徐默淞_第2页
水文地质学总结--徐默淞_第3页
水文地质学总结--徐默淞_第4页
水文地质学总结--徐默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色哥倾情奉献 仅供班内参考 不得用于违纪违规用途 否则你懂得2013年水文地质学总结 老板从分享开始。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地下水的功能主要有(1)资源(2)生态(3)环境三大方面,包括5个部分: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如供水水源、液体矿产2、地下水是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如地下水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天然平衡3、地下水是一种灾害因子 如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滑坡4、地下水是一种很重要的地质营力 如地下水为良好溶剂,参与岩浆、变质、矿床等反应在地球演变中起

2、重要作用。5、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如地下水位、水化学成分等的变化能反映地下信息。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岩石空隙的种类:孔隙、裂隙、溶穴、空隙网络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和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孔隙度(n)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为分选程度和颗粒排列情况,次要因素为颗粒形状、胶结充填情况、结构及次生裂隙。孔喉是指孔隙通道中最细小的部分,孔腹是孔隙中最宽大的部分。孔隙大小影响地下水运动,孔喉对水流动的影响更大。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矿物中的水。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含水性、给水

3、性、持水性、渗透性。容水度W。是指岩石完全饱和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给水度u是指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所释放出来的水的体积。影响因素:岩性,地下水位初始埋深,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有关,土层结构持水度(Sr)是指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的体积。常用小数表示,无量纲。存在关系式:m + Sr = n。太沙基包气带是指地下水面以上至地表面之间的地带。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包气带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其赋存和运移受毛细水和重力的共同影响

4、,确切地说是受土壤水分势能的影响。饱水带是地下水面以下岩土空间全部或几乎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根据岩层透水性强弱和透水能力大小,岩层通常可划分为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层。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溶岩水。潜水是指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即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基本要素潜水基本特征 1无隔水顶板 2积极参与水循环(补给、排泄)3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4重力释水5易受污染 6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与地形起伏相一致7不适宜作为地震前兆观测对象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5、中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承压水的特征 1承压性2不积极参与水循环3不易受污染,水质变化大,矿化度一般较高4动态随季节不变化明显,比潜水要稳定些。5 承压含水层增加的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大及含水介质空隙增加,减少的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空隙缩减。承压水基本要素:上层滞水是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上所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同潜水。与潜水区别:潜水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潜水为饱水带中的水。补充一个达西定律 适用范围:雷诺数Re=110的层流运动Q=KAI=KA(H1-H2)/L v=Q/A=KIQ-为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亦即通过过水断面(砂柱各断面)

6、A的流量(/d) K-多孔介质的渗透系数(m/d);A-过水断面面积() ;H1、H2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m;L渗透途径m;I-为水力梯度,等于两个计算断面之间的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亦即渗透路径中单位长度上的水头损失。渗透流速 是假想渗流的速度,是假设水流通过包括骨架与空隙在内的断面(A)上的平均流速,等于通过实际过水断面的实际流速u与岩石的有效孔隙度之积。v= ne X u v 地下水渗流留宿 m/d, ne 有效孔隙度(重力水流动的空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u 地下水实际流速水力梯度(I)是指沿等水头面(线)法线方向(水头降低方向)的水头变化率。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

7、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流网是指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和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个水质点在此时刻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水文地质信息:1.由分水岭到河谷,流向从由上向下到接近水平再向上;2.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降低;河谷地带井水位则随井深加大而抬升;3.由分水岭到河谷,流线愈密集,流量增大,地下径流加强;4.由地表向深部,地下径流减弱;5.由分水岭出发的流线,渗透途径最长,平均水力梯度最小,地下径流交替最弱,近流线末端河谷下方,地下水的矿化度最高。已知年平均气温(t)、年常温带深度(h)、地温梯度(r)时,可估算某一深度(H)的

8、地下水水温(T):T= t+(H-h)r。地下水中主要离子:阴离子:Cl-、SO42-、HCO3- 阳离子:Na+、K+ 、Ca2+ 、 Mg2+溶解性总固体(TDS):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mg/L、g/L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单位g/l。求算方法:1、通常用105110时将水蒸发所得的干涸残余物总量表征;2、亦用阴阳离子总和(水质全分析)减去HCO3-含量之半表征。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含量)与总溶解固体(矿化度)关系: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随总溶解固体的变化而变化。溶解度由大而小的顺序是Cl->SO42->HCO3-。 低矿化水(<

9、1)中HCO3-, Ca2+, Mg2+为主;中等矿化水(1-10)中阴离子SO42-为主,阳离子以Na+, Ca2+为主高矿化水(10-30)中Cl-, Na+为主; 卤水中以CaCl2为主。硬度:水中Ca2+、 Mg2+的总含量。(meq/L)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作用类型: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混合作用。溶滤作用是指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到地下水中的作用。地下水溶滤作用的结果是岩石失去一部分可溶成分,地下水中则补充了新的组分。溶滤作用包括溶解作用和水解作用。溶滤作用影响因素:1、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

10、特征3、水的溶解能力4、水中CO2、O2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5、水的流动状况。溶滤作用特点:溶滤作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蒸发浓缩作用定义:蒸发浓缩作用是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而引起水中成分的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必备条件: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低平地势控制下的地下水位埋深小,松散岩土颗粒细小,毛细作用强,一般发生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排泄处,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尺度。脱碳酸作用是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情况下CO2自水中逸出而HCO3-含量则因形成碳酸盐沉淀减少的过程。Ca2+/Mg2+2HCO3- CO2+H2O+Ca/MgCO3结果:Ca2+Mg2

11、+HCO3-矿化度pH(略有变化) 脱硫酸作用是在封闭缺氧的还原环境中,在有机物和脱硫酸细菌作用下,硫酸盐被分解成H2S和HCO3-的生物化学过程。SO22- + 2C + 2H2O H2S + 2HCO3-封闭的地质构造为其有利环境,油水中有H2S,为找油标志。结果:SO²-,HCO3-,pH; (略有变化)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岩石颗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被水中阳离子置换,并使水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岩土对离子的吸附能力:H+ >Fe3+ >Al3+ >Ca2+ >Mg2+ >K+ >Na+影响因素:岩土的吸附能力、岩土颗粒

12、比表面积、离子的相对浓度。结果:某种阳离子,另一种阳离子 混合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成分水之间的混合,使原有水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离子当量=离子量/离子价 离子毫克当量(mgN/L)=离子浓度/离子当量 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 计算方法分阴阳离子例如 某阳离子X毫克当量百分数=X离子毫克当量x100%/样品中所有阳离子离子毫克当量之和写法:阴阳(大于25%)。地下水系统是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统一。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1、年降水总量2、降水特征也影响降水入渗量的大

13、小3包气带渗透性强,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4、地貌特征5、植被发育情况越流: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岩层发生水量交换的过程。地下水排泄方式:泉 泄流 蒸发蒸腾 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人工开采上升泉:承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上升 并溢出地表的泉。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接触带泉下降泉:地下水受重力作用自由流出地表的泉。是潜水或上层滞水的排泄。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下降泉、溢流泉泉的水文地质意义:判明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判明含水层特征环境;说明地下水补给条件,圈定富水区;判定山区泉域的含水性、导水性;判定泉所在含水层的化学特征。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的均衡的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Q = a · P · F · 1000 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P - 年降水量(mm);a - 降水入渗系数;F - 补给区面积(km2)。断裂带是应力集中释放所造成的岩石破裂形变,大的断层构成具有特殊意义的水文地质体。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1、断层两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