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990 ()ICS S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 城城镇镇建建设设 行行业业标标准准CJ/T 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 speed maglev vehicles(征求意见稿)请将你们发现的有关专利的内容和支持性文件随意见一并返回-发布-实施发发布布CJCJ/T I目目 次次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使用条件.25 车辆基本参数.36 基本要求.37 车辆限界.48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49 车体及其内装设备.410 走行机构.511 电气系统.612 悬浮导

2、向系统.713 制动系统.714 控制与诊断系统.715 测速定位系统.816 空调系统.817 气路系统.818 卫生及供水系统.919 通讯与乘客信息系统.920 安全设施.921 试验与验收.922 标志.1023 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10参考文献.11CJ/T II前 言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归口。本标准主编单位: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沈

3、阳变压器研究所、成都中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 200X 年 XX 月首次发布。CJ/T 1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高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速磁浮交通车辆的使用条件、车辆基本参数、基本要求、车辆限界、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车体及其内装设备、走行机构、电气系统、悬浮导向系统、制动系统、控制与诊断系统、测速定位系统、空调系统、气路系统、卫生及供水系统、通讯与乘客信息系统、安全设施、试验与验收、标志、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等方面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常导长定子电磁悬浮的磁浮交通车辆,车辆运行的最高速度为50

4、0km/h。(以下简称车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12528.11-2003 交流额定电压 3kV 及以下铁路机车车辆用电缆(电线)补充件交流联聚烯烃绝缘铁路机车车辆用电缆(电线)TB/T 1484.12001 铁路机车车辆电线电缆订货技术条件 第 1 部分:额定电压 3kV 及以下电缆TB/T 1507 机车

5、电气设备布线规则TB/T 2431 铁路客车车顶单元式空调机组技术条件TB/T 2878.6 铁路机车车辆涂料及涂装 第 6 部分 涂装质量检查和验收规程TB/T 3034-2002 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eqv EN 50121-3-2:2000)ISO 2631-4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振动和冲击对人的影响评价准则ISO 3381 铁路应用声学有轨车辆内的噪音测量IEC 60529-2001 外壳防护等级IEC 61133 电力机车车辆和电传动热力机车车辆制成后投人使用前的试验方法IEC 61373 铁道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IEC 61991-2000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

6、 电气隐患防护的规定EN 50126 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规范和说明UIC 651 机车、铁路车辆、多级动车组和带有控制台拖车的驾驶室布置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高速磁浮交通车辆 high speed maglev vehicle在高速磁浮线路上可编入列车中运行的单节车。3.2高速磁浮交通列车(简称列车)high speed maglev train,train 编组成列,可以正常载客的若干高速磁浮车辆的完整组合。3.3端车 End section带有司机室的车辆。3.4中车 Middle section无司机室的车辆。3.5悬浮 levi

7、tation。利用可控电磁吸力使车辆与轨道平面保持非接触状态。CJ/T 23.6导向 guidance利用可控电磁吸力使车辆与轨道导向面保持非接触状态。3.7测速定位系统 velocity location system通过非接触方法检测列车位置、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的装置。3.8安全制动 safe brake紧急情况下,通过涡流制动和摩擦制动将列车停在预定停车点。3.9走行机构 levitation stock包括磁铁模块、摇枕横梁模块、纵梁模块及各种悬挂系统零部件在内的,用于实现磁浮列车悬浮、导向、制动、牵引等功能的车辆部件。3.10滑橇 sliding device, skid具有一定摩擦

8、制动功能并能在车辆处于非悬浮状态时支撑车辆的机械部件。3.11轨距 gauge轨道两侧滑行轨面中心线之间的横向距离。3.12车辆限界 vehicle delimitation车辆在平直线上正常运行状态下(悬浮状态),以车辆基本设计轮廓为基础,考虑线路几何偏差、车辆制造公差、车体动态柔弹变形、导向磁铁与轨道导向面间的动态气隙变化、悬浮动态气隙变化、车辆振动、横向加速度、侧风等因素形成的偏移量而向外扩大构成的动态包络线。车辆限界具体应包括:车体(含天线)、下部走行机构及受流器等完整的三大部分。下部走行机构应包括裙板、悬浮架、防撞装置、滑橇、悬浮磁铁模块、导向/涡流制动磁铁模块、测速定位装置等设备。

9、车体部分还应充分考虑静态下侧门开启所需空间。4使用条件4.1环境条件4.1.1正常工作海拔不超过 1200m。4.1.2环境温度在25至 42之间。4.1.3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 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 25)。4.1.4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及车辆清洗时清洗剂的作用。4.2线路条件4.2.1线路轨距: 2800mm4.2.2最小平曲线半经: 350m4.2.3最小竖曲线半经: 530m4.2.4最大纵坡度: 1004.2.5最大横坡度: 124.3供电条件4.3.1受电方式:车辆可采用如下两种受电方式:受电方式一:a) 列车速度低于 20km/h 时,采用接触轨受流

10、器受电方式。b) 列车速度高于 20km/h 但低于 100km/h 时,采用接触轨受流器和非接触协同受电方式。c) 列车速度高于 100km/h 时,采用非接触受电方式。受电方式二:a) 列车在全速度段采用非接触受电方式。4.3.2供电电压:a) 采用接触轨受流器受电时,接触轨供电电压为 DC 330 V(波动范围 DC270 V-DC 360 V);CJ/T 3b) 采用非接触受电方式时,在允许受电速度下的电压范围应与车辆变流设备相适配,最高电压不超过 360V。5车辆基本参数表 1:车辆基本参数序号名称尺寸端车中车1车体基本长度(mm) 272111)247682)2车体基本宽度(mm)

11、37003车体基本高度(mm) 4100-42003)4车内净高(mm) 21005车门宽高(mm)90019506车内地板面距轨面高(mm)854-9547横向静态钳距(mm)28248横向动态钳距(mm)28229垂向静态钳距(mm)42510垂向动态钳距(mm)41811车辆载荷中心距(mm)22204)12车辆最大重量(t)697213悬浮架标称长度(mm)309614电磁铁模块长度3096注:1)包括车头部分;2)以车厢连接车钩中心线为尺寸基线;3)不包括车顶天线;4)与线路左右两侧定子中心距一致;6基本要求6.1车辆的各种设备及附属设施应布置合理,安装牢固可靠,便于检查、维修。同时

12、应考虑车辆意外情况对其影响。6.2车辆设计应考虑模块化和轻量化,提高可用性并保证运载能力。6.3同一型号的零部件应具有良好的互换性。6.4车辆应符合 EN50126 的规定,满足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要求。6.5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a) 列车的最大运行加速度应不大于 1.5m/s2,最大制动减速度应不大于 1.5m/s2。b) 实际应用中(如载客运行)要求牵引与制动加(减)速度的绝对值应小于 1.0m/s2。c) 列车的牵引力速度特性和制动力速度特性应符合用户与制造商双方同意的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6.6噪声a)列车以 400km/h 的速度通过时,在距离线路轨道中心线 25m 水平面

13、、距轨面 1.2-1.5m 高度处,噪声的瞬时最大声压级不超过 97dB(A)。b) 噪声的测定应按照 ISO3381 执行。c) 中车中部座位、距轨面 1.2m 高度处的噪声应满足表 2 要求:表2 中车中部座位、距轨面1.2m高度处的噪声值CJ/T 4速度(km/h)300400450500最大声压级dB(A)687477806.7列车的振动和冲击要求应符合 ISO2631-4 标准的舒适级。6.8车辆各种设备的冲击振动试验应符合 IEC61373 中的有关规定。6.9车辆结构设计寿命为 35 年。6.10车辆对乘客的非均匀分布应为 100,即全部额定有效载重可以位于车辆一侧的空间(占全车

14、的 50)或车辆一端的空间(占全车的 50)。6.11车辆客室地板面距轨面高度应与车站站台面相协调,车辆空重车高度调整装置应能有效地保持车辆地板面高度不因载客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地板面高度在任何使用情况下均不应低于站台面。6.12车辆应采用高阻燃性或难燃材料制造。材料的阻燃性、材料燃烧和热分解时挥发的有害气体及烟密度指标应符合安全防火标准,应进行阻燃处理或用阻燃、非燃材料加以封罩,电缆应符合 TB/T 1484.12001 的要求。6.13车辆涂装前表面处理及防护涂装的要求应符合 TB/T 2879.6 的规定。7车辆限界7.1在整车外部设计轮廓基础上,宽度和高度方向各加制造公差构成车辆静态轮

15、廓。该轮廓为车辆落成后尺寸检查的依据。7.2新造车或改造车应依据高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所规定的方法实施车辆限界校核,以确保在附图规定的范围内。8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8.1车辆型式有端车和中车两种。8.2列车编组:依据牵引能力,列车可由两节端车与 0 至 8 节中车编组。8.3联结装置8.3.1车钩应能弹性缓冲,能抑制车厢间的相对移动。8.3.2该装置应能承受不小于 240kN 的纵向拉压作用力。8.3.3除橡胶关节部件应定期更换外,车钩应是免维护的。端车仅在与中车连接一端有车钩,中车两端应有车钩。9车体及其内装设备9.1车体9.1.1同型号车辆应具有统一的基本结构型式。9.1.2车体应满足结构及强

16、度的要求,车体的固有振动频率与走行机构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应相同。9.1.3车体的采用整体承载结构在使用期限内不产生永久变形和疲劳损伤,并能满足修理和安全运行的要求。9.1.4新设计车辆的车厢不应产生永久变形和断裂,应通过计算和试验证明,其试验合成应力不应超过许用应力。使用的许用应力值应取自用户与制造商均认可的国家或国际标准。9.1.5整备状态下车辆的车厢地板高度应以轨道面为基准。9.1.6车辆应能按 IEC61133 规定满足在压力为 6000Pa 和行驶速度为 500km/h 时的密封要求。车体以及各种设备的外壳和所有开孔、门窗、孔盖均能防止雨雪侵入。封闭式的箱、柜应做到密闭良好,机械清洗时应

17、不渗水、漏水。车体表面应平滑。9.1.7列车两端的车辆应设置防意外冲撞的撞击能量吸收装置,以保护司机与乘客的安全。CJ/T 59.1.8车体的内外墙板之间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防寒、隔热、隔声材料。9.1.9司机室的前窗玻璃在任何部位受到冲击或撞击时应不会崩散。司机室的主结构和前窗玻璃应满足 UIC 651 中的抗击穿强度要求。9.1.10车体应有架车、起吊的位置,以便于拆装起吊和救援。9.2司机室司机室9.2.1司机室与客室之间的贯通门净开宽度应不小于 550mm,高度应不低于 1800mm。9.2.2控制台的外形、结构与司机座位的布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保证

18、司机在座位上能方便清晰地观察到控制台上的仪表、指示灯和故障显示器等各种显示设备和前方线路。9.2.3司机座椅应为固定的软式或半软式座椅,其高度、前后位置应可以调节。在必要时司机可迅速离开。9.2.4司机室灯光照明在地板中央的照度为 3lx5lx,控制台面为 5lx10lx,并应设置较强照度的照明装置,以适应室内设备检查维修时的需要。9.3客室客室9.3.1客室的两侧车门应满足乘客安全疏散,每个门的净开宽度应不小于 900 mm,高度应不低于1950 mm。9.3.2客室间的贯通门应采用双扇红外感应自动拉门,通过按钮可转换为手动开关门。在全开位置时应有锁定机构,在车辆倾斜或及通过曲线时不能来回开

19、闭。9.3.3客室侧门的开闭传动和控制应安全可靠。侧门的开闭应与运控系统连锁;客室侧门应能非零速自动关门及车门闭锁,行驶中应确保门的锁闭无误。9.3.4单个侧门应能系统隔离,列车发生故障时能与门控系统切除,还应有车内手动解锁功能。9.3.5客室每一侧至少有一个车门可以从外侧使用钥匙进行开启、关闭操作。9.3.6侧门关闭时应能缓冲和单门再开闭以避免夹伤乘客。9.3.7客室的车窗应为固定密封式。车门、车窗玻璃破坏时的碎片不会对人造成伤害。9.3.8内墙板应采用易清洗、装饰性好的阻燃材料。地板应能耐磨、防滑、防水、防静电和阻燃。客室的座椅、装饰及广告等应使用难燃或高阻燃材料。内墙板固结处及与相邻物体

20、间在车体振动时不得发出异常声音。9.3.9客室内的座椅应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并应有调整方向的机构。9.3.10客室的灯光照明在距地板面高 800 mm 处的照度平均值应不小于 200 lx,最低值应不小于 150 lx。旅客座位区域光强应不大于 300 lx,在正常供电中断时紧急照明照度应不小于 10 lx。9.3.11客室车厢连接的贯通道应密封、防火、防水、隔热、隔声。贯通道渡板应耐磨、平顺、防滑、防夹,贯通道用密封材料应安全可靠、不老化、无异味。车厢连接处密接式内风挡不伤害乘客。密接式风挡渡板面与车体地板面高度应相同,并且应连续,便于轮椅及童车顺利通过。9.3.12车厢外风挡应能在正线上平

21、曲线半径为 350m 及最小竖曲线半径为 530m 的轨道条件下提供最大的通行空间与车辆运动的空间。在 500km/h 高速运行时不会因负压而向外翻边。9.3.13每列车的头车或尾车至少应设置一处轮椅专用位置,并应有乘轮椅者适用的扶手或固定装置。9.3.14客室内应有行李存放设备和行李架。10走行机构CJ/T 610.1走行机构的主要尺寸应与轨道相匹配,相关部件在允许磨损的使用限度内仍应能确保列车以最高允许速度安全平稳运行,支撑状态或当悬挂系统发生故障时,也应能确保列车安全运行至邻近车站。10.2走行机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应避免应力集中,安全行车的零部件和关键承载部件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在寿命周期

22、内不会失效。10.3应能满足车辆无接触通过曲线的稳定性的要求。10.4走行机构与车体配合后的最高临界速度、旅客乘座舒适度(平稳性指标)、垂向及横向加速度及曲线通过能力应能满足使用要求。10.5支撑车厢的空气弹簧悬挂系统应能自动调整高度和安装垂向止挡,防止空气弹簧内压力过高或过低时产生的过度偏移。10.6悬浮架内应设置横向辅助弹簧和限位装置,并设置抗侧滚装置。10.7走行机构的使用寿命应不低于 35 年;走行机构的主要构件不得产生裂纹等失效现象。10.8滑橇装置应能有效地实施车辆的正常停车与紧急停车。滑橇内的缓冲弹簧系统,应能减少动态荷载并限制车辆对轨道的冲击载荷。11电气系统11.1列车动力配

23、置除应满足正常运行要求外,还应满足故障运行和救援的要求。列车的车辆供电应具有冗余,当列车中有一套电源故障时,应仍能保证列车安全可靠的停靠在设定的停车点。11.2各种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各种保护的整定值、作用时间、动作顺序应正确无误。车辆应设有车体带电保护检测控制装置。车上应设有外接接地端子,确保车辆停放在车站、车辆段停车库及检修库等具有接地板的区域保证车体能可靠接地。11.3各电气设备保护性接地要可靠,接地线要有足够的截面积。各电路接地电阻应符合有关规定。应确保车辆中可能因故障带电的金属件及所有可触及的导电体的等电位联结。11.4电气系统应有良好的绝缘保护。各电路应能经受耐受电压试验,试验

24、电压值为受试电路中电气设备试验电压最低者的 85%。试验时应将电子器件和电气仪表加以防护或隔离,使其不承受电路耐受电压。11.5车辆上应使用低烟无卤电线电缆,符合 GB12528.11-2003 要求。11.6电线电缆的敷设应合理排列汇集,主、辅、控电路的电线电缆应分开走线,满足电磁兼容性的要求,纳入专用电线管槽内,并用线卡、扎带等捆扎卡牢。不得已交叉时,高压线缆的接触部分应有附加绝缘加强。穿越电器箱壳的线缆应用线夹卡牢,与箱壳临靠部位应加装护套。电线管槽应安装稳固,防止车辆运行引起损伤;线管、线槽应防止油、水及其它污染物侵入。车辆布线规则可参照 TB/T 1507 的规定。11.7电线电缆端

25、头与接头压接应牢固、导电良好;两接线端子间的电线不允许有接头。每根电线电缆的两端应有清晰耐久的线号标记。11.8暴露在车外的电气设备应具有不低于 IEC60529-2001 中规定的 IP65 等级的防护性能。11.9车辆上各电气设备的电气防护应符合 IEC 61991:2000。11.10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TB/T3034-2002 的规定。11.11车辆内外电磁辐射防护应满足 GB8702-88 的相关规定。11.12供电系统至少应设有 3 种以上的车辆电网:主电路直流供电网、辅助电路交流供电网、控制电路直流供电网。11.13主电路直流供电网可通过接触轨/受流器或非接触供电装置获

26、得电能,辅助电路交流供电网、控制电路直流供电网通过主电网供电。11.14主电路直流供电网电压等级为 440VDC、辅助电路交流供电网电源等级为 220VAC、控制电路直流供电网电压等级为 24VDC。CJ/T 711.15电网上的供电设备应能集中控制和监视,能够接收车辆控制信号、发送自身状态信息和诊断信息。11.16主电路供电网及控制电路电网应有 3 套以上且相互独立,实现功能冗余。11.17每套主电路直流供电网和控制电路直流供电网都应接有蓄电池为备用电源,蓄电池必须有温度监测装置和通风装置。11.18蓄电池宜采用碱性蓄电池,蓄电池的浮充电性能良好,其容量应能够满足车辆在故障情况下的应急照明、

27、外部照明、车载安全设备、广播、通讯、应急通风等系统工作不少于 30min。11.19地面牵引系统宜采用长定子同步直线电机驱动方式。12悬浮导向系统12.1悬浮导向系统应能够保证车辆在规定条件下的无接触稳定悬浮与导向,并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防止电磁铁“吸死”到轨道上。12.2系统使用电源应设置为电压 DC 440V,允许长时间波动范围为 400V 到 520V,允许极限波动范围为 270V 到 600V。12.3在各种工况下,悬浮系统可以适应的最大起浮机械间隙不小于 29mm。12.4导向系统在非桥梁和隧道条件下,能够保证两列车以 500km/h 速度相向行驶,并能够保证在轨道最大横坡角区域内停车。

28、12.5悬浮控制器和导向控制器应能够接收车辆控制信号、发送自身状态信息和诊断信息。12.6悬浮导向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容错纠错和冗余功能。12.7悬浮电磁铁设计应符合车辆总体载荷要求。导向电磁铁设计应符合车辆导向力的要求。悬浮电磁铁应具有产生悬浮力、为直线同步电机产生励磁磁场和产生车辆电能等三个功能。12.8悬浮传感器应具有间隙测量、垂向加速度测量和车辆运行速度测量功能,导向传感器应具有间隙测量、横向加速度测量功能,测量精度应符合悬浮控制和导向控制的要求。间隙测量传感器应具有容错和纠错功能,磁浮列车应能够通过按高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所规定宽度的梁缝,间隙信号不会失效。13制动系统13.1制动系统应具

29、备在牵引系统制动失效或其它紧急情况下对车辆进行安全制动的能力。涡流制动器应具备在列车速度高于 10km/h 时的安全制动能力,列车速度低于 10km/h 的制动则由滑橇完成。13.2涡流制动器应能够接收车辆控制信号、发送自身状态信息和诊断信息。13.3涡流制动电磁铁设计应符合制动力要求。涡流制动电磁铁表面需配置磨耗板,用于在导向轨和制动磁铁间传递压力和摩擦力。14控制与诊断系统14.1列车宜通过列车线或网络进行诊断控制。当采用网络控制时,还应有其它形式的冗余措施。与安全相关的部件的功能也应有冗余。14.2列车的运行安全相关控制应采取冗余措施,如电网控制、车门控制、悬浮导向控制、制动控制等。其它

30、信号宜采用网络进行控制。14.3数据通信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a) 列车控制、诊断系统与车辆子系统通过列车通信网络进行通信;b) 通过网络上的标准服务接口,对联网子系统的故障信息进行下载;c) 主要控制子系统能通过网络上的标准服务接口进行在线测试。14.4列车控制与诊断系统主要应由以下装置构成:a) 终端装置(输入输出单元) 。其主要作用是采集本车主要元器件及设备的数据,通过输入输CJ/T 8出接口向信息处理中心传送监控信息;b) 中央装置(信息处理中心) 。其主要作用是采集全列车主要元器件及设备的数据,并且应有与外围设备(例如 PC 机)连接的接口;c) 司机台监视与控制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

31、LCD 显示屏进入人机对话,通过操作装置进行控制;d) 读出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完成对控制与诊断系统记录数据的离线读取,以便对列车设备状态或故障进行分析检查。14.5列车诊断系统接收列车子系统(包括微机控制与非微机控制系统)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并能进行评估、储存,在司机室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14.6列车主要子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及监控功能。在加电以后,诊断操作开始以前,在 500ms 以内诊断系统应完成自检。14.7主要子系统应设有维护终端的用户接口、以便读取故障及诊断信息,设置参数。14.8列车控制诊断系统应具有行车事件记录功能。记录内容应设有:时间和日期、列车的位置、速度、列车的操作模式、通告

32、数量。14.9列车诊断控制系统信息宜通过无线电发送给地面诊断系统,以便于实时掌控车辆运行情况。14.10诊断系统最少应包含所有连接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总量的 95%,通告的正确率应可达 95%。15测速定位系统15.1测速定位系统应采用无接触检测方式,获得列车在线路上的确切位置信息、列车速度信息和列车运行方向信息,并传送磁极相角信息。磁极相角精度不低于牵引电机线圈周期的 2.8 度。15.2测速定位系统应能够向车载运控系统传送列车当前的位置、运行方向与速度信息、向车辆诊断系统传送诊断信息。15.3测速定位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容错纠错和冗余功能。15.4测速定位系统传送的位置、速度等信息精度应能够满足

33、运行控制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要求。16空调系统16.1考虑到我国主要大城市空调室内外空气参数情况,系统的制冷能力应能满足在典型环境温度为33时,客室温度不高于 281,相对湿度不超过 65%;系统的制热能力应能满足在典型环境温度为-10时,客室温度不低于 201。16.2司机室采用空调时,新风量应不少于人均 30m3/h。16.3客室内通风应满足人均最小新鲜空气量为 15m/h 的要求(按额定载客人数计)。16.4空调机组中制冷系统的密封性应能符合 TB/T 2431 的要求。16.5空调机组应有可靠的排水结构,在运用中凝结水及雨水不应渗漏或吹入到客室内。16.6系统可同时以单车为单位开关或以

34、列车为单位开关。16.7系统应具有相应的电气保护功能。16.8空调系统应提供故障诊断系统并能与车辆诊断系统进行通讯,能在火灾情况下自动关闭系统。16.9每辆车宜配置两套空调机组,从而保证客室内必要的舒适环境要求。17气路系统17.1列车气路系统用于对车上相关设备(如:高度调节阀、空气弹簧、车门、受流器等)的控制和驱动提供压缩空气。压缩空气质量应满足用气设备的要求。17.2列车压缩空气管路应有以下两种形式:a)一个挤压铝型材中间的三个空腔构成的主风管及两路子风管;b)由不锈钢或铜材制成的连接子风管和用气单元之间的管路,压缩空气的管路和风缸安装前应做防锈、防腐和清洁处理,以利风路通畅。CJ/T 9

35、17.3整列车应具有两路冗余的气路供应。17.4每辆车至少应配置一套包括压缩机和风缸在内的供气单元。压缩机应设有干燥器和自动排水装置;风缸容积应满足车辆安全运行要求。17.5列车气密性应符合 IEC61133 标准的要求,系统(风缸、气路管路、空气弹簧等)的压力值在5 分钟内的下降应不超过 20kPa(0.2bar)。18卫生及供水系统18.1车辆配置的卫生及供水系统应根据供需双方的协议确定是否设置,还应根据长短途客运需求综合考虑以满足乘员盥洗、排便需要。18.2卫生间内应设洗手池和座便器,还应包括储存柜、废物箱、供水系统、排污系统、管路系统、电气系统、乘客信息广播、通气口及辅助拉手等。还应明

36、确设施使用功能标识,使乘员能够在醒目的地方看到这些标示。18.3卫生间的结构外形及表面的设计应考虑对乘员的防护,不致伤害乘员。18.4在卫生间内应提供 215320ULx 的照度。18.5车辆上清水箱有效容积不小于 160L。18.6车辆上污物处理系统应采用真空收集系统。18.7车辆上设置污物箱对污物进行收集和储存,污物箱有效容积不小于 260L,不得将污物直接排放入外界环境,在车辆停靠于车站或维修基地时由集污车或者地面集污设施定期对车辆上储存的污物进行收集和处理。18.8供水系统的注水口必须设置防止粪便污染的装置。19通讯与乘客信息系统19.1列车应具有广播、信息显示、无线通信和紧急呼叫功能

37、。19.2列车应具有驾驶员与运行控制调度中心进行双向通讯。19.3列车应具有自动播放预置信息、驾驶员和运行控制中心对乘客广播的功能。19.4列车应设置对内显示列车服务信息的显示屏,可设置对外显示列车车次相关信息的显示屏。19.5客室内应设置乘客手动报警和能与司机对讲的装置,紧急情况下乘客可向司机或运控中心报警。20安全设施20.1司机台应设置紧急停车操纵装置和警惕按钮。20.2司机室内应设置客室侧门开闭状态显示和车辆信号显示装置,并应便于司机观察。20.3司机室前端应装设前照灯。列车尾端外壁应设有可视距离足够的红色防护灯。20.4车辆内应有各种警告标识,包括标在司机室内的紧急制动装置、带电高压设备、消防设备及电器箱内的操作警示标识等。20.5客室、司机室应配置适合于电气装置与油脂类的灭火器具,安放位置应明显标识并便于取用。灭火材料在灭火时产生的气体不应对人体产生危害。20.6列车应具有在特殊情况下紧急疏散乘客的能力,以保证 30min 内所有人员的安全撤离。21试验与验收21.1车辆总装配完成后投入使用前,应按有关标准进行试验。试验通过后方可进行验收。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