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试卷(重点看,基本考上面的)_第1页
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试卷(重点看,基本考上面的)_第2页
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试卷(重点看,基本考上面的)_第3页
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试卷(重点看,基本考上面的)_第4页
扬州大学土壤肥料学试卷(重点看,基本考上面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肥料学试卷(一)(土壤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2.最小养分:环境中相对于作物需求而言最缺少的养分。 3.土壤孔隙性:简称孔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是土壤结构性的反应。 4.土壤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5.土壤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生物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四、问答题(25分) 4. 试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0分)答: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特性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改善土壤肥力。物理性质 土壤有机质能改变砂土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和粘土的坚

2、韧大块结构,是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由所改善。土壤腐殖物质是以一种深色物质,吸热快,因而对土壤的热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化学性质 腐殖物质所带电性以负电荷为主,可吸附阳离子,从而避免随水流失,可供作物吸收;有机质能降低磷的固定而增加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有机质还能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提高了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生物性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蚯蚓等土壤动物的生命活动以有机质为食物来源;土壤有机质能增加土壤酶活性;腐殖酸能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作物生长。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3、1.土壤有机质:土壤固相部分,是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含量差别很大,20以上到不足0.5%,含有各种营养元素,也是微生物的能源,对水、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调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2.物理性粘粒:按照卡钦斯基粒级制,粒径小于0.01mm的土壤颗粒的总称。由明显的塑性、涨缩性、吸湿性和粘结性。 3.土壤热性质:土壤热量来源、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热量平衡等方面的性质。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土壤温度,对种子萌发和作物根系的生长,以及养分转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 4.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可用于判明土壤水的流向,土壤

4、水总是从吸力低处向吸力高处流动。 5.土壤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为主。 5. 某地耕层土壤含水量为21%(重量%),土壤容重为1.33g/kg,土壤总孔隙度为_50%_,则土壤的含水量(容积%)为_27.9%_,土壤固相:液相:气相为_50:28:22_。(土壤比重为2.65)四、问答题(25分) 3. 土壤孔隙有哪几种类型? 什么样的孔隙状况较适合植物的生长?(5分)答:分为通气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活性孔隙三种类型。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是:耕层的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8-10%以上;土体内的孔隙垂直分布是“

5、上虚下实”,“上虚”有利于通气透水和种子发芽、破土,“下实”有利于保土和扎稳根系。 4.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有何作用? 能否把人类活动作为除了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外的第六个成土因素? 为什么?(10分)答: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影响土壤的形成速度和发育程度及发育方向,对土壤形成具有快速、深刻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作为第六个因素。这是因为:(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4)人

6、类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1.土壤母质: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2.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吨/米3。 3.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是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是确定灌水量的重要依据,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的影响。 4.可变电荷:数量、性质都随介质pH改变而改

7、变的一类电荷。 5.土壤缓冲性: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5. 一亩(即667 m2)土地耕层厚度0.2 m,容重为1.15t/m3,则它的耕层土总重量为_153.41_吨,现有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25%,则每亩灌水定额为_29.15_吨。四、简答题(25分) 1.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有何影响? (5分)答: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有重要作用,因而影响土壤养分元素的释放、固定和迁移等。土壤pH6.5左右时,各种营养元素的有效度都较高,并适宜多数作物的生长;土壤pH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氮、硫、钾的有效性高

8、;土壤pH6-7的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最高;在强酸性和强碱性土壤中,有效性钙和镁的含量低,在pH6.5-8.5的土壤中有效性高;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在酸性和强酸性土壤中有效性高,在碱性土壤中有效性低;在强酸性土壤中,钼的有效性低;硼的有效性与土壤pH关系较复杂。2. 什么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为何说土壤形成是两者矛盾统一的结果?答: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9、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料元素不积累;而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素的积累,是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着。 3. 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有哪些?(5分)影响因素:(1)土壤无机胶体(2)土壤质地(3)土壤有机质 4. 试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5分)答:

10、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特征:(1)砂质土 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粒很多而粘粒很少,粒间孔隙大,含水少,保水性弱,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少,保肥能力弱,养分容易流失;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升降快。(2)粘质土 土壤中粘粒含量高而砂粒含量低,粒间孔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更为狭小,蓄水性好,通气往往不畅;矿质养分丰富,且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较小。(3)壤质土 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之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一、名词解释

11、(10分,每题2分) 1.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常被用作土壤分类系统中基层分类的依据之一。 2.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质的总称。由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组成。 3.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 4.土壤水:土壤基本组成成分之一,是植物吸收营养的重要介质,影响矿质养分的溶解、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热特性、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和耕性等。是土壤肥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12、。 5.土壤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反映了土壤中致酸离子的含量,即土壤pH的高低。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三、问答题(32分) 1.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10分)答:形成过程: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土壤母质,土壤母质经过成土作用发育成土壤。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过程。(1)植物的作用: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富集到土壤表层;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生物固氮作用是土壤氮素的最初来源;植

13、物根系活动促进土壤结构的发展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2)动物的作用:土壤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3)微生物的作用:作用非常复杂和多样,可概括为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2. 试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10分)答: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特征:(1)砂质土 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

14、粒很多而粘粒很少,粒间孔隙大,含水少,保水性弱,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少,保肥能力弱,养分容易流失;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升降快。(2)粘质土 土壤中粘粒含量高而砂粒含量低,粒间孔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更为狭小,蓄水性好,通气往往不畅;矿质养分丰富,且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较小。(3)壤质土 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之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3. 试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管理(12分)答: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特性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具体包括: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肥性;促进

15、作物生长发育;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等。从影响土壤有机质来源和转化等因素出发,对土壤有机质进行管理,可以确保土壤有机质有较高的含量和合理的组成和优良的性质。1)对土壤碳氮比和物理状态的调整,施用一定量的幼嫩多汁的植物残体,粉碎的植物残体,可以对土壤肥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土壤水热状况的调整。3)土壤通气状况的调整。4)土壤酸碱性的调节等。5)增施有机肥。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包含着两重含义:结构体和结构性。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

16、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指土壤结构性。 2.土壤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3.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4.可塑性: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当外力撤消时仍能保持变形的特性。 5.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二、问答题(40分,每题10分) 1. 简述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答: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是地球生命中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库容。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

17、与提高。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之中。我国近年来土壤肥力下降综合表现为:土壤物理性状(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变差,土壤缓冲能力下降,各种污染加剧,明显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土壤的培肥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简述我国土壤形成条件和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范围的关系。答:(1)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影响下,构成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地理条件。陆地植被大体上可以分为森林、灌丛、草甸、沼泽、草原、荒漠等植被。成土母质主要类型:碎屑型、碳酸盐型、含盐型、硅铝型、富铝型、还原型母质。(2)主要土壤类型:(土纲)富铁土

18、与铁铝土土纲、淋溶土土纲、雏形土土纲、均腐土土纲、人为土土纲、盐成土土纲。(3)我国土壤形成条件和土壤类型、土壤分布的关系表现为:生物气候带的作用下,热量带和植被带呈有规律的更替,土壤类型也发生相应的更替,呈现规律性。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大陆东部由北向南:灰土雏形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由东向西:淋溶土均腐土干旱土。按照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大陆东部由北向南:漂灰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温带由东向西: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漠境土壤。(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或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选一回答即可)。 3.试述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其管理措施答:团粒结构对于土壤的发

19、育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有多级孔隙;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团粒结构对肥力的作用:能调节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状况,改良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创造团粒结构,减少团粒结构的破坏和损失,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的管理途径:农业措施和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分层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胶结物质,尽量使土壤和肥料混匀,注意连年施用,充分供给团粒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正确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等。 4. 南方土壤的保肥能力一定比北方土壤的保肥能力

20、弱。对吗?为什么?答:不对。土壤保肥能力的强弱与很多因素有关。不仅仅与土壤pH有关,还与土壤性状及土壤孔隙度、粘度等因素有关。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土壤活性酸:是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2.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土水势:土壤水分在各种力作用下自由能的降低。包括若干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等。 4.土壤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是碱土分类及碱化土壤改良利用的指标和依据。 5.土壤退化: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

21、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二、问答题(40分,每题10分) 1. 简述土壤质地分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管理答:(1)根据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比例标准,土壤质地分为:沙土、壤土、黏土。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有:美国农业部、苏联分类制和我国土壤普查指定的分类方案。(如果答前2种分类,需要答出主要类型。)(2)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壤质土肥力较高,适宜作物生长,水肥矛盾处理较好,是理想的质地类型。管理上要采取的方法:适当的沙粘比例,有机肥的合理使用,合理耕作等。2. 简述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挥)。答:土壤污染指土壤中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土壤

22、的净化能力,从而造成生态系统中影响作物或人类健康严重后果。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我国土壤中重金属较多的是镉和汞。镉污染涉及11个省市。汞污染21个地区。污染物三大来源: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物污染等。污染物质:无机物、有机农药、有机废弃物、化学肥料、放射性物质和寄生虫、病原菌、病毒。 土壤污染防治:加强调查与监测,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铲除表土或换土,生物措施,人工措施的修复等。3.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答:形成过程: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土壤母质,土壤母质经过成土作用发育成土壤。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因素是促

23、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过程。(1)植物的作用: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富集到土壤表层;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生物固氮作用是土壤氮素的最初来源;植物根系活动促进土壤结构的发展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2)动物的作用:土壤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3)微生物的作用:作用非常复杂和多样,可概括为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4.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土壤学的重要性。答

24、:(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来答)宏观:土壤重要性在于土壤的基本特点和植物对土壤的依赖性,同时,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微观:(具体专业应用)如:对于园林、园艺专业:土壤是栽培园林植物的基础物质,植物营养绝大部分来源于土壤。等对于农学、农信专业:土壤学是重要的部分,农业管理必不可少。可详细举例论证其意义。包括提出观点和论证。一、名词解释(20% 每题2分):1.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2.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

25、数(cmol/kg土)。4.物理性粘粒:卡庆斯基制,是以粒径小于0.01mm的土壤矿物颗粒。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6.最小养分:相对于作物需求而言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 2.什么是土壤有效水?田间土壤的有效水是否是一个固定值? 举例说明土壤水分的调节方法。土壤中能够被植物利用的水分(在田间持水量(1-2万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不是一个固定值。 1耕作措施 秋耕 中耕 镇压等 2、地面覆盖 薄膜覆盖 秸秆覆盖 3、灌溉措施 喷灌、滴灌、渗灌4、生物节水 5. 排除多余水分 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何作用?请详细

26、描述。(1)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氮、磷、硫等元素,它们的有机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并使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中得以保存和聚积。(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还可以降低粘土的粘结力,增加砂土的粘结力,改善不良质地的耕作性能。有机质对改善土壤的渗水性,减少水分蒸发等都有明显的作用。(3)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带有大量负电荷,能提高土壤离子态物质的能力。腐殖质具有较强的缓冲作用。(4)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极低浓度的腐殖质(胡敏酸)分子溶液,对植物有刺激作用。(5)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腐殖质能吸附和溶解某些农药,并能与重金属形成溶于水的络合物,

27、随水排出土壤,减少对作物的毒害和对土壤的污染。 4.淹水条件下,土壤磷的有效性一般会明显提高。试说明其原因并指出“水旱轮作” 制中磷肥合理分配的原则。旱地土壤淹水后土壤磷的有效性会明显提高:(1)土壤淹水后磷的总溶解量增加;(2)淹水后土壤pH趋于中性,磷有效性提高;(3)土壤Eh下降可导致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提高了磷酸铁盐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闭蓄态磷的释放;(4)淹水条件下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其中间产物对磷酸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磷主要依靠扩散到达根际,淹水有利于磷的扩散。水-旱轮作制中磷肥合理分配的原则为:“旱重水轻”。 5.据报道,水田表层施用铵态氮肥时,氮素通过硝化-反硝化过程的损失量相当可观。试分析导致该损失的原因。水田水层以下有氧化层,氧化层以下为还原层。如果铵态氮肥表施,则铵离子在氧化层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的硝酸根渗漏至还原层并发生反硝化作用造成氮素的气态损失。所以,应将铵态氮肥直接深施至还原层。 一、名词解释(20% 每题2分): 1.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2.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土)。 3.有效肥力: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 4.物理性粘粒:卡庆斯基制,是粒径小于0.01mm的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