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1、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轨道要素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影响要素:(1)黄赤交角(地轴倾斜角度)()地球公转所在的平面称黄道面,它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黄赤交角,一个变化周期约为4.0万年。地球自转:每天旋转一周,白昼变化;公转:每年绕太阳一周,为四季变化。的大与小,影响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程度的大小。(2)岁差()春分点在黄道上的位臵变化称岁差,一个变化周期约2.0万年。岁差使地球的近日点所处的季节发生变化,如图:现在北半球在近日点是冬天,而在1万年前则是夏天。 (3)偏心率(e)一个变化周期约为10
2、万年。现代地球轨道的偏心率=0.0167, e值在500万年期间可在0.00050.0607内变化。偏心率越大,日照率的季节变化也越大,气温变化的幅度也就越大。三个参数的变化是形成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2、幕式沉积(或事件沉积)与旋回式沉积的区别。幕式沉积也称事件沉积,其特点主要表现于具有明显的随机性,瞬时性和突发性。幕式(事件)沉积物同样可以形成广泛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学信号被保留在地层记录之中,构成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对比的基础。旋回式沉积的周期在深海远洋沉积序列和陆地内部的湖盆蒸发岩沉积层序 中都适用,旋回式沉积物具有全球等时性,可被用于
3、高分辨率地层对比。与大多数生物地层带的平均延续时限相比,精度可提高50倍以上。 3、事件地层单位的主要类型。(1)物理学事件单位主要包括6种类型:陨击事件、磁极倒转事件、火山事件、风暴沉积以及其它类似的突发沉积事件、季纹泥沉积物、不整合事件及沉积物漫流面事件 陨击事件 突发的巨大能量可产生巨大陨击坑,并抛射出巨量的尘埃云弥漫于太空,尘埃云随后缓慢沉降形成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的、等时的陨击事件沉积物。这类沉积物指征的成分为
4、:冲击矿物颗粒、微玻陨石及尘降物。现代世界各地发现的KR界限上的粘土层便是这类陨击事件沉积物的著名实例。地磁极倒转事件 该事件是地史时期频繁发生的全球同步事件,其时域平均值(发生一次倒转事件的时间间隔)为45千年(Ka),是磁性地层学的立论依据。火山灰事件 可以形成区域性等时的高分辨率事件地层(HIRES)对比的标志层。单层火山灰的覆盖面积可达数千公里。每次喷发的产物往往含有指征性的特有成分,可称“地球化学指纹”。风暴沉积以及相类似的突发沉积事件
5、; 风暴是一类具有较高频度的突发性事件,形成的沉积物称风暴岩,可作为等时的区域性标志层用于高分辨率事件地层(HIRES)对比。 与风暴岩类似的突发事件沉积物还有浊积岩、洪积岩、地震岩及海啸岩等等,它们都具备区域性高分辨率事件地层(HIRES)对比的潜力。季纹泥沉积物 海洋季纹泥被称为大洋的年轮。季纹泥的纹层为解释大洋剖面的气候变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季纹泥统计记数法与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法可以相互校正。不整合事件和沉积物漫流事件 由于海平面升降所造
6、成的不整合以及相关的沉积物漫流面事件,都可作为区域性高分辨率事件地层(HIRES)对比的标志。 (2)化学事件单位化学地层学在地层记录中的痕量元素、有机碳、碳酸盐碳、以及轻稳定同位素O18、C13等,其含量的变化敏感的反映出,并记录下各类幕式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化学事件单位主要包括以下4种:痕量元素峰值事件、轻稳定同位素峰值事件、有机碳和碳酸盐碳峰值事件、团块及结核带。 (3)生物事件单位全球性生物事件概括为4类:革新事件、辐射事件、播散事件和绝灭事件。这些事件代表了全球环境体系的改变在生物界所产生的反映。可以形成密集的生物事件界线,具
7、有极大的HIRES对比潜力。 (4)复合事件一般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地层序列中所保存的诸多事件,就其性质来说,更多的属于复合事件(上述各类事件)。复合事件通常具有全球规模,因此,它构成了全球性HIRES的对比基础,从而有更普遍的HIRES意义。 4、事件地层学的概念。事件地层学是利用稀有的、突发的事件及其地质记录对比地层,按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的一门学科。着重研究地质事件对形成地层界线和形成地层体的关系;研究地质事件及其记录在地层工作中的应用。事件地层学应包括地内事件(火山喷发、岩浆作用、海洋面升降、沉积旋回等发生在地球上的事件)和地外事件
8、(小行星、慧星对地球的撞击等),也应重视区域性事件及全球性事件。前者为地内,后者为地外事件。5、事件地层学的原理(包括突变论和对立统一论)。 (1)突变论:突变是一种非连续的跳跃式的变化。在自然界中急速短暂的突变与缓慢的渐变是交替出现的,而突变往往对自然界的发展产生更大后果,它可以导致地史中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突变。根据这一原理,事件地层学认为,地层梯架(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不是均变的,而是间断地跳跃式形成的,在地层序列中,稀罕的突发性事件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滑坡、地震、撞击地球等可导致地层格架的变化。(2)对立统一论:自然界各种作用都处于互相联系的对立统一的体系中。地球上的岩石圈、生物
9、圈、水圈、大气圈、自身不但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也受宇宙空间事件的影响和制约。6、事件地层学的科学意义(包括四点)。 (1)进行地层对比宇宙事件、特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海平面变化等等,涉及范围极大,甚至影响全球,因此,可利用这些事件,进行大范围的地层对比。例如: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事件<铱(Ir)异常>,具有全球等时的高精度对比标志。不受环境的限制:事件的发生,如火山灰物质可降落于海洋和陆地的各种环境,因此,可望解决海相和陆相地层对比长期难于解决的问题。 (2)确定地层界线事件地层学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精度)研究和厘定所有系(至统)的界线划分。如对K/
10、R、P/T、D/C、泥盒系内部弗拉斯/法门阶,O/S、Z/系等界线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3)提高地质年表的精度和分辨率:目前的地质年代表(地史、构造、动力地质学等)以百万(Ma)为计时单位,精度很低。而极性倒转和氧同位素测定的中、新生代海洋沉积物年龄精度可达5000年,但古生代的地层表平均每2Ma(200万年)才有一个年龄数据。差距太大。(4)再造和解释地球演化历史、探讨生物绝灭与演化动力、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成矿背景分析。7、地质事件的地层意义,主要取决于哪些方面(6点)。由于各种地质事件的性能特点不同,在地层划分对比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大不一样。地质事件的地层意义取决于以下6点:
11、; (1)可辨性:是一否容易辨别;(2)各种岩相中的保存性:事件的地层记录在各种岩相中保存越好、越多,地层意义越大;(3)广布性:分布及影响范围越广越好;(4)等时性:突然间同时发生的事件,等时性好。(5)瞬时性:一个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越短当然越好。 (6)不可逆性:事件是一不可逆发生的,重复出现意义就不大了(如生物演化) 8、地质事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地内3点),地外(1点)。分为地外事件宇宙的各种事件,地内事件地球的各种事件。地内事件:(1)生物绝灭事件在地史上曾
12、发生过多次重大的生物绝灭事件,显生宙所有的地质事件都伴随着生物绝灭。是地史阶段的划分和进行大陆间地层对比的主要基本依据。较小的绝灭事件8-10次;中等事件4次;重大事件1次:P/T之交。(2)海平面升降事件海平面升降事件的规模和级别是不同的,在地层记录中可以明显的识别出来。级别越高、规模越大,影响的就越广,等时性就越强。(3)冰川事件地外事件:宇宙事件发生在宇宙间的陨击、慧击、超新星爆发及小行星撞击等事件的总称。K/R的界线是大家公认的典型实例9、生物绝灭事件在地层学中的意义(4点)。a、具有较高精度的时间确定性。因为生物化石是确定地层年代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b、具有较高的可对比性。可在大范围
13、内,甚至全球进行对比。c、生物绝灭事件不重复、不可逆性。d、绝灭事件易于根据化石资料确定和识别。 10、冰川事件的地层学意义(3点)。代表了大区域或全球性的降温or气候突变事件,从地质历史观点来看,某些冰期持续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对比; 是地层对比及地质阶段划分的重可标志。 因为冰期是间断出现的,形成为数不多,独特的冰碛层互不相混。在前寒武纪地层对比中,可起到古生物(无或很少)、古地磁和同位素年龄等难以起到的作用。可以用同位素年龄、微古植物等来控制冰川事件的时代。
14、60;11、事件界线的概念(P.142)。是由地质事件造成的一种地层界线,它具有反映地质事件的特殊沉积标志,使它成为岩系中独特的自然分界面(不是人为的),它代表无机界及有机界演变过程的变革点。事件界线可以包括各种地质事件所造成的丰富内容,是地内和地外事件的综合产物。12、事件界线的特点(4点)。(1)具有显著的自然界面:可分为两种情况:无间断界面:连续沉积。由地外事件、火山喷发及冰川作用等造成的生物突然绝灭,或沉积特征突变显示的界面(如K/R和华南P/T事件界线);可造成间断or不整合的界面:构造运动(事件)or海平面升降所造成的事件界线。(2)具有独特的物质记录独特的事件沉积层(包括火山灰凝
15、灰岩、界线粘土层、黑色页岩(缺氧事件)、冰碛岩、风暴岩等);界线粘土层的结构构造及成分特殊,铱等含量明显增高,有时会含玄武质小球粒。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事件的产物。(3)古生物群在界线附近突然大量绝灭,并波及不同门类、不同生态的生物,在界线之上则出现新的生物群。显生宙所有的事件界线,都伴有生物绝灭事件。 (4)侧向延伸相当稳定,在较大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可以追索对比。分布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事件的类型及事件的规模和保存程度等因素。 13、化学地层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化学地层学是化学信号在地层学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是利用岩层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演变规律及含量
16、分布特征,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同时,推断地层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及其演变规律。 14、化学地层学包括哪些分支学科(5种)。 (1)放射性同位素地层学(地质测年学或纪年学)主要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现象来测定矿物和岩石的年龄,进而推断地层体形成的年龄。(2)分子化学地层学(生物化学地层学)化学地层学中发展很快的一个分概念:是根据地层记录中的有机分子(化学化石)的分布和变化来进行地层研究的一门科学。有机化合物包括:甾族、类脂和酮等,可以提供有关地层记录及盆地中有机组合的成因及成岩史的有关信息。 类脂:它的化学习性可与沉积过程中有氧或
17、缺氧有关。有氧或缺氧都可以造成脂类含量的变化。甾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故甾旋含量的多少,反映动植物的丰富程度。 长链烯酮:是海洋中浮游植物,尤其是颗石藻的特定组合,该类有机化合物的不饱和程度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暖,浮游植物等繁盛,不饱和程度就低,反之,就高。(3)有机碳和碳酸盐碳化学地层学有机碳和碳酸盐碳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大洋水体的上涌作用、水体分层、碳循环以及大洋生物产率等方面的原始短期信号,运用这些信号,可以进行地方性至区域性的高精度地层对比。(4)元素化学地层学(痕量元素地层学)是在Alvarrez(阿尔瓦雷兹)父子于白垩/第三系界限粘土层中发
18、现铱异常,并据此提出小行星撞击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稳定同位素地层学(轻稳定同位素地层学) 稳定同位素地层学亦称同位素地层学基本研究内容:利用稳定同位素组成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确定相对时代,并探讨地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15、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目前主要研究哪三种元素的同位素比值S(包括32S、33S、34S和36S):C(包括12C和13C)。地层中的稳定同位素是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对象。目前主要研究的是O、S和C的稳定同位素。(1)O(氧):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稳定同位素:16O,17O和18O,地球中的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99.7,0.04和0.2,其
19、中16O和18O之比是主要研究对象。(2)S(硫):在自然界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平均含量32S(95.02%)、33S(0.75%)、34S(4.21%)、36S(0.02%))。目前主要研究的是32S和34S之比,因为它们的含量最大,易于分析。(3)C(碳):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稳定同位素,平均含量(12C(98.87%)、13C(1.13%)),碳只有两种稳定同位素,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它们的比值。 16O和18O之比用18O表示或18O表示 32S和34S之比用34S值表示 12C和13C之比用13C值表示它们是样品与被选作“标准”的样品相关同位素比值之比
20、的平分偏差值。 16、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标志(P72,3点标志)。 (1)在氧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上,以相邻的18O最大和最小值的中间位臵作为分界线(或叫界限),可以把这一曲线划分为若干阶段。对于相邻界限的时间间隔:全新世不超过一千年,更新世(相对年代表)不超过一万年。(2)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不受所研究样品地理位臵的影响。加勒比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虽然相距很远,但氧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却很相似。(3)用不同方法验证,互相补充,可以确定同位素变或阶段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臵。17、硫同位素地层学概念及研究内容(P73)。利用海相硫酸盐岩(包括海相
21、石膏和硬石膏)的硫同位素组成在地质年代表上的变化,确定含海相硫酸盐地层的年代,进行地层对比。一般认为,不管在现代(海洋中),还是在地史时期,分布于同一区域内的同时代海相硫酸盐岩的硫同位素组成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而不同时代的海相硫酸盐岩的硫同位素组成应有差别。18、根据稳定同位素地层学(O、S、C等)目前研究结果。 (1)氧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结果:对于第四纪海相地层中所含的有孔虫壳等的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一种标志。造成氧同位素变化的原因是北半球冰盖体积的变化所致。(2)硫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结果海相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是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具有重要意
22、义。(3)碳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结果1985年,我国学者徐道一在瑞士加瓦特召开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199项的第一次会议上报道。在云南晋宁地区的/Z地层剖面上,于八道湾段和大海段之间发现了碳同位素组成的突变;许靖华等,在会上也报道了在云南昆阳剖面上和三峡剖面上,分别于八道湾段和大海段之间,水井沱组和天柱山段之间发现了碳同位素组成的突变。 到目前为止,/前界线到底放于何处,至今仍无定论。 19、生态地层学的概念。是根据在地史时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来划分和对比地层,恢复其沉积环境和发展历史的一门科学。生态地层学试图把地层的形成和生物生存时的环境密切结合起来,以古生
23、物群落生态作为研究基础,从群落及生态系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地层,解释环境,以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也有人认为:是运用古生物群落来划分与对比地层的学科。20、对群落概念的一般理解。“群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在一起的生物群”群落是在一个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的生物群,由三个叠复的构架所组成,不论如何限定群落,所有群落都应有这些构架: (1)空间构架:指生物所生活的地理范围,是生物统计学的概念。一个地质时期的动物群是指在时间分布及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限度的生物群,类似于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系。即:一个动物群不可能在任何环境和空间生存,同时必然也受生存时间的限制。(2)构造构架:是指群落中各种生
24、物所占有的模式或所起的作用。如各类生物生活在什么部位,和哪些生物生活在一起,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等等。 (3)动力构架:指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的能量流、营养结构等,这是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的最终目的。21、群落具备的基本特征(P.4,5点)。生态学家认为:每个群落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即分异度):即一个群落中所包含的物种数量。认为一个群落发展到稳定阶段(也称顶峰状态)以后,分异度也保持稳定。即使各个种的个体密度有所变化,只要分异度不变(多样性),仍称为同一群落。 (2)生长方式及其结构:每个群落有其主要类型的生长形式,它们常常决定了群落的结构。(3)优势种
25、的特征: 在每个群落中,并非所有的生物种对群落的特性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往往只有少数种以其特有的条件(如体大、量多、活动性强等)控制着群落。对群落起控制作用的物种被叫做:该群落生态学上的优势。 (4)相对丰富度:群落中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要基本平衡)。 (5)营养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能量转化(换)的方式(食物链转化)。在现代生物群落中,能量的转化通常为:由自养者转到异养者的过程,物质则从植物转到食植物,再转到食肉者的过程。22、目前对群落的划分方案,主要包括哪几种。 以生物生活时的基底性质来划分;如:硬底群落(珊瑚等)、平底群落(适应平缓海
26、底生存的生物(各种遗迹等)、砂质基底群落与泥质基底群落(腕、双壳)等; 以生活方式来划分:浮游游移生物群落、底栖群落等; 以摄食方式来划分:如食沉积物的生物群落,食悬浮物的生物群落等; 以生活位臵与沉积物水界面的关系来划分:如内栖生群落(生活于沙泥之中)、表栖生物群落(生活于沙泥表面)等。更多的学者是以自己所研究的某一门类生物为主,来划分出许多单门类生物为主的群落。23、群落的分布类型(P.8,f.1-6)。在一定范围内(如一个沉积盆地内),各群落间分布的相
27、互关系,可划分为6种类型。1)分离状态:各群落彼此相隔,无共同边界2)邻接状态:有共同边界相连,边界清晰,但无叠复,无互相渗透和互相过渡的现象3)镶嵌状态:边界不规划,互相(镶嵌)包裹,边界清晰,为一种邻接状态 4)交错状态:边界有叠复现象,叠复区群落的组成分子共存(生态学上称交错群落(混生)5)复合状态:在一个较大的群落(a)范围内,还分布有许多小群落(b、c),它们或依赖大群落或独立地生存。6)生态渐变群落:是指两个群落本身彼此分离,组成互不混合,区别明显,但它们彼此间相互渗透(入侵),造成了一系列的过渡状态。这种类型的边界只能靠人为的与统计学的方法来确定。人为的可以划分出一个、
28、几个或任意几个群落。24、对群落时限的确定主要有哪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对群落时限的确定:即一个群落延续时间的长短。历来存有不同意见和观点,但一般认为: A、要根据组成分子,尤其是那些对整个群落有影响的(优势种、主要分子)分子的时代来确定。也就是说:组成群落的主要分子存在,那么,这个群落的时限仍然在延续,否则,则寿命结束(强调主要分子)。B、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个群落的结构和生存的环境不变,即使其中的一些组成分子(包括主要分子)为另外一相同生态特点的属种所代替,则该群落的寿命仍然在延续。反之,如果该群落的结构和生存的环境已发生了改变
29、,这一群落的寿命即结束。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环境和群落结构。个人观点:一个群落的时限,对以上两种意见应综合考虑,即考虑优势种、特征种,也要考虑环境和结构。甚至还考虑群落的主要分子虽然还存在着,但其地位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优势种或特征种),环境也略有变化,也应另立新的群落。25、群落的丰富度(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种个体数量的多少和所占总生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群落内个体数量的多少取决于群落自身的结构、采样地点的具体环境和采样方法。因为同一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其个体数目在各样品中不会一致,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群落内各组成分子的相对丰富度,根据丰度由上而下,由多到少列出各物种的名单。26、群落的优势。指该群落内个
30、体数量多,出现最广泛的种,同时结合其他特征,以便能确切地反映群落的特色。27、在群落优势种的选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A、首先注意样品的大小(或重量)、个体大小的差别和采样方法的不同所带来的偏差。B、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包括孢粉化石)不能一起统计选择优势种,因为同一重量的样品中,微体化石的数量可以远远超过大化石。C、同一类化石(如腕足类)个体大小悬殊,采集的难度、历程长短、分布范围、环境适应程度不一致,也不能放在一起选择优势种。如个体大的鹗头贝和个体小的爱曼扭贝D、遍布种(Ubiquitous species):也不能作为优势种。因为地质历程长,分布广(各个时代都有),数量多,又易采集,反
31、映不出群落的特色。如舌形贝震旦纪晚期至现代。 28、确限度。是指含有该物种的群落数量。它表示一个物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群落的程度。含有该物种的群落越多,确限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9、布克特(A.J.Boucot)的生态地层学分类等级。 确限度5:确限种,仅见于或几乎仅见于某一植物丛中的植物。确限度4:偏宜种,最常见于某一植物群丛,但也可偶然见于期它植物群丛中的植物种。确限度3:适宜种,在若干植物群丛中能或多或少丰盛地生长,但在某一特定的群丛中占优势或生长最旺盛的种。确限度2: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特定植物丛内的物种。确限度1:偶见种,在某一植物群丛中少见,以及偶
32、尔从别的植物群丛入侵来的种或从过去的群丛中残留下来的种(遗分子)。30、试论生态地层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简述)。(1)提高地层划分的精度:这是研究生态地层学的最终目的。 (2)能够根据古群落分析和恢复古环境 (3)对比不同地区的古环境31、如何识别和划分古生物群落。 简介一下几种设想:(1)J.B.Waterhouse(澳大利亚:沃特休塞)划分为四级单位(由小到大):A、群落和B亚群落:是在化石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C、区(省)(Province):建在属的基础之上的。D、生态域:建立在科的基础之上。分类级别越高,分布范围越广。 (2)Kauffman等(
33、考夫曼):提出了一个包括群落在内的生物构造分类系统,从大到小为10个级别及对应关系。域(Realm)、大区(Region)、区(Province)、亚区或分区(Subprovice)、土著中心(Endemic center)、生态中心(Ecosystem)、组合(Assemblage)、群落(Community)、组伴(Association)、种的群体(Species population) 以上两种分类单位的缺点是:把生物地理单元、生态单元(如相关生态区域)及生态地层单元(群落、亚群落)混用。认为没有显示出生态地层的等级特点。 (3)A.J.Bouc
34、ot(布克特):他提出了群落、群落群、底栖组合、生态进行单元等生态地层划分等级的一系列术语。具有代表性。研究生态地层学必须划分的单元。就像研究地层必须划到群组一样。32、生态地层学分析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理论依据。1)瓦尔特相律(相对比定律):同样适用于古群落的变化。(地史学中讲到: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和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2)群落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变化是相对应的,一致的。也就是说,群落特征的变化反映了古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反之亦然。(群落的变化是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3)群落和沉积物有着密切关系(群落和沉积物的关系)它们都受古环境的控制(不同的群落适应不同的沉积,
35、反之亦然)。 4)“将今论古”的原则:在地史学中已经讲到,根据将今论古的原则,对沉积物及其结构和构造的发育特征,可以推断其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含盐度等等。运用古群落同样也可以恢复古环境。33、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理论基础(4个基础)1)海洋自生碳酸盐和磷酸盐矿物形成时其锶同位素比值与当时海水锶同位素值一致。2) 现代海洋的锶同位素组成是均一的3)不同历史时期,古海洋的锶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变化 4)地质历史任一时期,全球海洋锶同位素组成是均一 34、显生宙的生物大绝灭概况(P.60)。在显生宙时期,最明显的绝灭是科的数目。绝灭的科数占当时总科数的百分比。末:52
36、%,O末:24%,D3世:30%,P末:50%,T末:35%,K末:26%。远比其它各纪的绝灭科数富得多。如:寒武纪三叶虫有60个科,但在末期绝灭三分之二。徐道一等研究发现(1985):大的灭绝事件有明显的26±10Ma的周期。兰皮诺(M.R. Rampino)等(1984)选出9个绝灭事件的时间间隔,范围是1753Ma,平均间隔为29Ma,按照最佳拟合周期的无偏值估计,时间间隔是30 ±10Ma。由此可见生物大绝灭确实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5、生物大绝灭的主要特点()。生物绝灭的数量大,而且发生的很突然,涉及的门类多,影响的地区也很广。高级单位(门、纲、
37、目)比低级单位(科、属)受到的影响少。 36、主要的生物大绝灭事件。(1)前寒武纪伊迪卡拉动物群的大绝灭伊迪卡拉动物群全为软体生物,把它们归入腔肠动物门的水母类、水螅类、锥石类以及环节动物门的多毛类和蠕虫类等。并认为它们是显生宙以至现代的生物门类的直接祖先。该动物群,在前寒武纪晚期,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和发展,至前末结束之前全部绝灭。但是,该动物群与现代生物是完全不同的生物门类,它是在大气含氧不足的条件下,后生生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生态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但这次尝试的失败导致该动物群全部灭绝。伊迪卡拉动物群大约在7亿年前开始出现,到5.9亿年前绝灭。 (2)寒武纪三叶虫出
38、现前的大绝灭富含有机物的黑色页岩和多元素层形成于缺氧的大陆边缘盆地,与古生代的缺氧事件有关,它与古生物绝灭事件相伴出现。 (3)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期大绝灭事件(F-F)这次大绝灭事件是古生代全球性的重大绝灭事件之一。在这次绝灭事件中,科占总数的30%,60%以上的生物分类单位消失;影响到了各种生态环境的生物:造礁的珊瑚、游泳的菊石、底栖的三叶虫、腕足等。绝灭的海生动物达70多个科,其绝灭情况比陆地生物严重。这一界线上的绝灭事件时间范围不超过50万年,大致相当于一个化石带的延续年龄。(4)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位于古生代与中生代的交界处,是地球历史上生物绝来灭最大的时期。科数占动物界总
39、数的50%左右,特别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分别占75%和80%。 (5)白垩纪末生物大绝灭事件即K/R界线附近的生物大绝灭。这一绝灭事件总得情况是:晚白垩世绝灭的科数达到总科数的26%左右,K末原有2868个属,到第三纪则减为1502属,48%绝灭;种达75%左右。白垩纪末期大绝灭事件的明显特点是:绝灭的突发性:如恐龙类,在绝灭之前的K2仍很繁盛,遍布世界各地,并未见行将衰亡的先兆。还有菊石和固着蛤类等,只能解释为由地外事件所致。这一绝灭事件以热带远洋区表现得最剧烈。 37、生物大绝灭假说主要包括哪几种(7种)。 (1)盐度变化说该学说认为:海水含盐度的增加
40、或减少都会造成某些生物的灭绝。包括两种学说:盐度减少说、盐度增加说。 (2)气候波动说根据上述资料分析:A、历次生物大绝灭期与古气候的变化期不完全符合:如二叠纪末和白垩纪末的两次大绝灭,并无重大气候变化(我国北部在P末和K末则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红色砂泥岩沉积,并含膏盐);B、地球历史上两次最重大的冰期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和第四纪冰期则未发生重大的生物绝灭。由此看来古气候变化不是生物大绝灭的主要因素。 (3)漂浮植物兴衰说该学说认为:漂浮植物的演化历史,强烈影响海生动物的生活,其制造的原始食物和游离氧的数量变化,对动物繁盛与否的作用更加明显。漂浮植物绝灭和繁殖力降低,
41、主要发生在陆地起伏较低的时期,大陆剥蚀供给海洋的营养物减少,使漂浮植物减少,因此造成以漂浮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和依靠氧生活的动物类群绝灭。(4)地磁极性反转说乌芬认为:在地磁场正常时期,受太阳风(是太阳外层大气发射的带电粒子流)影响,形成磁层和磁尾。太阳风带来的高能粒子被磁层捕获,聚集在地球的高空,形成范·艾伦带(臭氧层)。 (5)超新星爆发说古生学者辛德武夫提出,他认为:超新星爆发可能影响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6)小行星冲击说阿尔瓦雷茨等1980年提出。他反对超新生爆发说,他认为小行星对地球的冲击才是造成生物绝灭的原因。 (7)彗星冲击说38、华南地区P/
42、T界线的主要识别标志及特征?()。(1)在27层顶发现富含铱的粘土层等高达生易急剧地大规模绝灭(菊石97%,牙形类94%)。(2)在T底部(28a-d层):生物(双壳、菊石类等)经历了滞后-残存-萧条-到迅速繁盛的过程。39、目前对事件界线的研究一般采用哪两种程序? (1)从古生物研究入手,抓住古物突然大量绝灭层位or不同生物门类急剧交替的层段,作为事件界线可能存在的位臵。对于岩系应从: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古地磁极变化、稳定同位素变化、构造运动标志、海平面升降标志及有无“事件沉积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邻区对比,目的在于搞清同层位发生过什么事件及其对本区(研究区)的影响。搞
43、清国内外有无同期“陨击构造”or其它灾变事件。 (2)重点研究“界线粘土层”A、在重大地层界线附近寻找粘土层;并论证是否为宇宙事件界线; B、测定铱及其它稀有元素的含量;C、研究粘土层结构构造,是否含玄武质小球粒等;D、分析粘土层上下岩系的岩性及古生物群特征及沉积环境等的变化。 40、史密斯地层学史密斯地层学是指研究那些层序正常,横向上可以远距离追索对比,构造简单,无变质或变质轻微,海相火山岩系不发育,具较广地理分布的地层学科。-稳定克拉通地区的地层学。 41、史密斯地层的特点(1)
44、序态:构造改造较弱,成层有序,横向上可远距离追溯对比。(2)位态: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地层,空间上的位臵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3)物态:无变质或轻微变质。(4)成因:形成的力学机制基本上是重力机制,即向地心方向受重力作用逐渐积累。42、非史密斯地层学形成地层的力学机制不仅仅是重力,而且包括了热力(如蛇绿岩) 、机械力或构造力(如混杂岩、构造岩等)。这些非重力机制形成的地层不服从史密斯地层三定律,因而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我们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非史密斯地层是指受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的基本无序的地层体。 43、生物地层学方法在生物地层对比中的注意事项?生物地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抗旱宣传横幅标语(60句)
- 颐和园导游词100字(34篇)
- 建筑冬季施工方案(30篇)
- 建筑工地工程合同
- 幼儿园老师周工作总结7篇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 孙子给奶奶带来的快乐作文
- DB12 765-2018 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贵州省毕节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3年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投资申请报告
- 事故车报价单Excel模板
- 孕期运动(课堂PPT)课件(PPT 47页)
- 黄瓜育种分析
- 砂石生产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 高三(6)主题班会:坚持成就梦想
- 从分数到分式的教学设计
- 狭窄隧道汽车双向行PLC控制设计
-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量分析实践报告
-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6.4.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课件(11张ppt)
- 《橘子宝宝》PPT
- 移相整流变压器设计及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