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论文(法律相关论文)贷款欺诈犯罪的法律适用探_第1页
有关法律论文(法律相关论文)贷款欺诈犯罪的法律适用探_第2页
有关法律论文(法律相关论文)贷款欺诈犯罪的法律适用探_第3页
有关法律论文(法律相关论文)贷款欺诈犯罪的法律适用探_第4页
有关法律论文(法律相关论文)贷款欺诈犯罪的法律适用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关法律论文(法律相关论文):贷款欺诈犯罪的法律适用探微摘要:采用欺骗手段取得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涉及我国刑法中贷 款诈骗罪或骗取贷款罪的适用,认定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冃的应以 对客观欺诈行为的考察为依据,单位应纳入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 司法解释应对骗取贷款罪的具体适用标准予以明确,未来贷款欺诈犯 罪可采用行为犯的立法模式以实现刑法的价值目标。关键词:贷款欺诈;骗取贷款罪;法律适用一、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构成形态比较我国刑法规定,贷款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或者 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骗取贷款罪是以欺骗手段取 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

2、损 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两罪既密切联系,也相互区别。在主 观要件上,两罪的主体均包括自然人,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 1月发布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 贷款诈骗罪仅以自然人为主体,单位被排除在外;而骗取贷款罪则扩 展了主体的范围,将单位纳入其中。两罪均属故意犯罪,但犯罪目的 和故意形式不同。贷款诈骗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金融机构 财产损失的危害后果持希望或追求态度,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骗 取贷款罪行为人无非法占有的犯罪目的,对危害后果既可能是直接故 意,也可能是间接故意,而且故意的内容仅指向采用欺骗手段取得贷 款的行为,对于构罪要件中的“造成重大损失

3、”可能持过失甚至无过 失的心态,因为这些是犯罪构成中的“客观的超过要素” 1,不要 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与之对应的认识或意志内容。在客观耍件上,两 罪都侵害了国家对金融机构贷款的管理制度,但贷款诈骗罪的客体还 包括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客观行为方面,两罪都表现为采用虚构 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在犯罪手段上具有 “欺诈”的一致性。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所列举的贷款诈骗罪五种常 见形态同样也适用于骗取贷款罪。二、贷款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贷款诈骗罪成立的关键,如何证明行为 人的犯罪0的往往成为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全国法院审理金融 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4、中对此列举了 7种情形:(1)明知没有归 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 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 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 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 拒不返还的行为。当行为人通过欺骗方法取得贷款到期不能归还时, 如果具备上述情形之一,就可以直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针对 形形色色的骗贷情形,要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必须从其实施的行 为出发,综合所有事实,并排除其他可能,通过严密地法律推理,才 能得出止确结论2。首先,要判断行为人贷款时对还款

5、能力的认知状态。如果行为人 明知自己没有归还能力,却采用欺骗性手段大量申请贷款,表明其对 不能按期述款已有明确预期,但口始就不打算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按期 归还贷款,因此可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为进 行商业投机而申请贷款时,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凭借现有实力 能够按期归还贷款,对危害后果持放任态度,可排除贷款诈骗罪的成 立。其次,要判断行为人取得贷款后的使用行为。如果行为人将骗取 的贷款肆意挥霍,或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均可认定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对于行为人骗取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并采用转移资金、隐匿财产等 手段逃避还款义务的,即事后产生非法占有故意的,有人认为不应认 定为贷款诈骗

6、罪。对此,可从犯意转化的角度分析。犯意转化导致 此罪与彼罪的转变,通常的处理原则是:犯意升高者,从新意;犯意 降低者,从旧意。如果行为人本欲犯较轻的罪,后改变犯意,犯较重 的罪,则按较重的罪定罪量刑3。行为人在骗取贷款后产生了非法 占有所骗贷款的目的,表明其本欲犯轻罪即骗取贷款罪,后改变犯意 而犯重罪即贷款诈骗罪,所以应按重罪即贷款诈骗罪來认定。事实上, 刑法及相关解释并未将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限定在取得贷款前, 行为人在对贷款实际控制过程中任何时候的非法处分行为都可能是 非法占有心理的反映。因此,在以“非法占用”为目的取得贷款后产 生永久控制贷款意图的,也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再次

7、,要判断行为人归还贷款的诚意表现。即使行为人到期未能 归还贷款,但只耍确有诚实还贷的表现,比如案发时虽未还款,但有 证据证明行为人在借钱还贷,或有其他筹款还贷行为,就应认为其具 有还款意愿,并无非法占有冃的。行为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无法还 贷,如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等,一般也不能就此认定其有非法 占有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不仅客观上不能归还贷款,而且主观上也没 有归还贷款的诚意,如故意隐匿款物去向,或携款潜逃,则可推定其 有非法占有贷款的故意。三、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处理(一)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单位责任人员的责任根据刑法及司法解 释的规定,对于单位贷款诈骗行为,既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单位的 刑事责

8、任,也不能以该罪名追究单位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这在实践 中就导致大量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治。实际上,以贷款诈骗罪追究犯罪单位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不无法 理依据。首先,单位责任人员实施单位犯罪行为时意志是自由的,这 是其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捉。单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组织体,其行为只 能通过自然人来实现,在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时,单位责任人员具 有意志上的自由,其明知行为违法而仍为之,表明其有犯罪的故意, 理应对其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负责。其次,单位责任人员的行为具 有相对独立性4。单位责任人员能明确认识和判断自己行为的性质 和后果,能自主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理应以其独立的人格来承 担责任。

9、刑法对单位犯罪通常采用双罚制,但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 有时候不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时放弃对单位责任 人员刑事责任的追究。当单位不构成犯罪时,责任人员的行为就可以 独立岀来构成犯罪。此外,单位责任人员的行为动机或目的也不能成 为其免责的依据。单位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贷款诈骗,很可能是 为了单位利益,但动机如何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对贷款的非法占有 并不表示必然为行为人本人占有,其他自然人或单位也可成为非法占 有的主体。因此,单位责任人员为单位利益进行贷款诈骗时,应以贷 款诈骗罪论处。(二)设立单位贷款诈骗罪当前,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实践屮的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应以合同 诈骗罪定罪处罚。

10、然而,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即违背了法 条竞合的适用规则。贷款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属于从属关系中特别法 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在法条竞合时,应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适 用原则。贷款诈骗罪是特别法条,合同诈骗罪是普通法条,对于单位 贷款诈骗行为,特别法条不认为是犯罪,普通法条规定是犯罪,以合 同诈骗罪定罪显然违背了法条竞合适用规则。其次,定罪标准的差异 也会导致轻纵部分犯罪。贷款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相 同,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 标准的规定,自然人贷款诈骗罪的定罪起点为1万元以上,单位合 同诈骗罪责任人员的定罪起点为5万至20万元以上。如果行为人以

11、单位名义实施贷款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1万元以上 5万元以下的,按照合同诈骗罪就不能对单位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但按贷款诈骗罪则可以,显然以合同诈骗罪处理会导致轻纵部分犯 罪。从刑法体系看,将单位纳入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有利于刑法自 身的协调统一。许多国家的立法都未将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犯罪主体 范围之外,比如德国刑法典第265b条第1款关于信贷诈骗罪的 规定即将“经营体或企业”等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美国、加拿大等 国法律也有类似规定。我国刑法及其解释对于确属以单位名义实施、 体现单位意志、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经济犯罪,均将单位作为犯罪 主体,设立单位犯罪的刑罚。对于采用同样欺诈手段

12、的骗取贷款罪, 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的犯罪主体地位,而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的 区别仅在于犯罪目的的不同。因此,为保持刑事法网的严密性和单位 犯罪立法体系的统一性,刑法中应设立单位贷款诈骗罪,并将金融诈 骗罪中几个主要罪名的单位刑罚统一纳入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和第 二百条的规定之中。四、骗取贷款罪法律适用的完善(-)共同犯罪的处理骗取贷款的共同犯罪通常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身份的主体 共同实施骗取贷款的行为。如果一般主体与金融机构中具有贷款审批 发放等处分权限的人员相互通谋,共同骗取该金融机构贷款的,由于 一般主体并未使贷款处分权人陷入错误认识,他们共同欺骗的对象是 金融机构,故一般主体自然应以

13、骗取贷款罪认定,而金融机构工作人 员往往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基于其特殊身份,其行为又构成刑法中 的职务犯罪,应以职务犯罪论处。如果金融机构中具有贷款处分权限 的人员明知行为人不符合贷款条件,虽未相互通谋,却违反规定发放 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如 果是金融机构中不具有贷款处分权限的人员与一般主体通谋,则应以 骗取贷款罪的共犯论处。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犯罪冃的的主体共同实施 骗取贷款的行为。行为人一方具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特定目的,另一方 不具有该目的,但共同采用欺骗手段取得了贷款,则需区别对待。如 果不具有特定目的的一方明知对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与之共同实 施骗取贷

14、款行为,表明其已加入了对方的犯罪故意之中,双方的主、 客观方而趋于一致,应当按照特定目的的同一犯罪认定,双方均构成 贷款诈骗罪。如果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方并不知道对方有此目的, 则双方不能构成目的犯的共犯,但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的观点,双 方对共同故意支配下的骗取贷款行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故具有非法 占有目的的一方构成贷款诈骗罪,无此特定目的的一方构成骗取贷款(二)犯罪数额的认定犯罪数额直接决定犯罪的成立与否以及量刑的档次。刑法关于骗 取贷款罪的罪状表述屮规定“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才 构成犯罪,但对定罪量刑具体标准却未予明确,为了准确地适用法律 处理案件,两高应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15、由于骗取贷款罪与非法吸 收公众存款罪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其“重大损失”的数额标准可参照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个人骗取贷款的,“重大损失”定为10 万元为宜;单位骗取贷款的,“重大损失”定为50万元为宜。对于“其 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则可参照贷款诈骗罪的相关 解释。在认定骗取贷款罪犯罪数额时,要注意连续犯问题。骗取贷 款行为人往往基于同一犯意,连续实施多个骗贷行为,根据刑法原理, 连续犯应以一罪从重处罚,涉及犯罪数额的,累计计算。因此,对于 连续实施的多个骗取贷款行为,即使每次的犯罪数额均达到独立构罪 标准,也应确定为一罪,只是应将每次的数额累计相加,作为定罪的 犯罪总额。而

16、对于连续多次骗取贷款,并非每次均达到定罪标准,但 累计数额达到定罪标准的,也应予以追究,将累计的数额作为犯罪数 额。此外,骗取贷款罪行为人也会出现连环骗取贷款的情形,即以后 一次骗取的贷款全部或部分偿还前一次骗取的贷款,最终累计较大数 额的贷款无法归还,对于这种连环骗取贷款行为,应采取与连环贷款 诈骗行为相一致的处理方法,以累计未归还的贷款总额作为犯罪数 额。五、贷款欺诈犯罪构成形态的转变一一以行为犯模式为视角我国刑法对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规定的都是结果犯的构成模 式,以实质性损害后果的出现为犯罪既遂。相对于行为犯,结果犯构 罪模式突出行为的效果与结局,体现刑法的谦抑性;而行为犯构罪模 式以

17、行为的发半作为犯罪的实现,强调行为的性质与方式,侧重于犯 罪预防。对于贷款欺诈犯罪,结果犯模式必然使刑法对贷款欺诈行为 介入的坏节比较滞后,追诉机关在诉讼活动中要证明危害结果,承担 的举证责任比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犯罪的打击和预防。 随着贷款欺诈犯罪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危害性也在加大,有必要 对之采取更严厉的刑事政策,以提高其违法成本,有效遏制犯罪。因 此,在金融犯罪构成形态的设计上应首选行为犯,“不能等待造成侵 害结果后再处罚,而必须对法益进行提前保护。” 5国外许多立法对 金融欺诈犯罪都采用了行为犯的立法模式,例如徳国刑法典规定 的信贷诈骗罪就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做了虚假陈述便 可成立犯罪,不要求出现特定的损害后果。我国在未来进行刑法修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