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2土地供给量预测_第1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2土地供给量预测_第2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2土地供给量预测_第3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2土地供给量预测_第4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2土地供给量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彭文英2013,102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第二节第二节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41.1.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 概概 述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5概概 述述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的综合鉴定,将

2、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6土地质量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价原则: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要的投入进行比较;、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要的投入进行比较;3、要因地制宜,即根

3、据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要因地制宜,即根据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4、要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对它们做出比较;、要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对它们做出比较;5、要以土地利用的持续利用为前提、要以土地利用的持续利用为前提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直接评价法直接评价法和和间接评价方法间接评价方法两大类。前者指通过两大类。前者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后者是通过分析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后者是通过分析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等级,可分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

4、合,去评定土地等级,可分为归类法、数值法为归类法、数值法 7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进行相互匹配,通过与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进行相互匹配,通过匹配最后把上述的组合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匹配最后把上述的组合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性等级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性等级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种不同方法定量评价两种不同方法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则将土地适宜性划分为土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则将土地适宜性划分为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地潜力

5、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五个等级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五个等级 8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用地评定的分类用地评定的分类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9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10自然条件与城市规划和建设11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布置图 12市区地形地貌分区图市区地质灾害分区图1314152.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是指在一定的技

6、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按照评价对象可分为按照评价对象可分为农业用地生产潜力农业用地生产潜力评价与评价与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评价评价 按照土地利用划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包括按照土地利用划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包括已已利用土地潜力利用土地潜力评价和评价和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评价 163.3.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联合国粮

7、农组织提出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法:主要考虑土地资源状况、气候、农作物、方法:主要考虑土地资源状况、气候、农作物、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土地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体构思是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体构思是在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学原理指导下,在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学原理指导下,依托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动态研究依托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动态研究 4.4.土地供给土地供给一、土地供给二、土地自然供给三、土地经济供给四、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五、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措施六、土地自然供给与

8、经济供给一、土地供给一、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地的数量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土地资源数量,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总和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土地经济供给二、土地自然供给二、土地自然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实质供给或土地物理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实质供给或土地物理供给,指土地天生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供给,指土地天生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满足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自然气候

9、、土壤质地、淡水资源、其它生产资源、交通条件质地、淡水资源、其它生产资源、交通条件三、土地经济供给三、土地经济供给土地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供给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四、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四、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各类土地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行为五、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措施五、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措施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合理土地制度;调节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保护土地资源。

10、六、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六、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自然供给自然供给经济供给经济供给经济供给的基础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针对具体不同的土地用途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不同难以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5.5.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潜力一、土地利用潜力一、土地利用潜力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三、土地开发潜力三、土地开发潜力四、土地复垦潜力四、土地复垦潜力五、土地整理潜力五、土地整理潜力一、土地利用潜力一、土地利用潜力u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潜力指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指在发挥现有的

11、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条件下,土地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的重要指标。u 土地利用潜力类型土地利用潜力类型 农用地增产潜力:包括耕地、园地、农用地增产潜力: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产养殖用地增产潜力林地、草地、水产养殖用地增产潜力 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包括三旧(旧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包括三旧(旧城区、旧厂区、旧村场)改造,旧城区住城区、旧厂区、旧村场)改造,旧城区住宅拆迁改造、工业用地搬迁或退二迸三、宅拆迁改造、工业用地搬迁或退二迸三、部分公益军事等划拨用地入市、开发企业部分公益

12、军事等划拨用地入市、开发企业以地补路取得地块和开发区待建土地、空以地补路取得地块和开发区待建土地、空心镇村可填补的用地及可拆迁改造的土地心镇村可填补的用地及可拆迁改造的土地等等 后备土地资料开发潜力:包括荒地后备土地资料开发潜力:包括荒地荒水荒山开发、农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荒水荒山开发、农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村庄整理、滩涂苇地开发、交通水复垦、村庄整理、滩涂苇地开发、交通水利废弃地复垦等。利废弃地复垦等。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建设用地利用潜力1、人均用地、人均用地2、城市用地结构、城市用地结构3、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

13、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生态建筑6、村庄整理、村庄整理农用地利用潜力后备土地资源利用潜力通过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与现实生产力的通过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与现实生产力的比较分析,反映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大小。比较分析,反映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大小。 M=f(A,B,C)三、土地开发潜力三、土地开发潜力土地开发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土地开发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开发对象指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土地开发对象指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

14、价值的土地,如荒地资源开发、海涂资源开发、空闲地开发等。,如荒地资源开发、海涂资源开发、空闲地开发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p狭义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是狭义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是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或当今经济欠发达地区,尚程,在原始社会或当今经济欠发达地区,尚存在大量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状态的土地,狭存在大量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状态的土地,狭义土地开发就是指开垦利用这类土地的过程。义土地开发就是指开垦利用这类土地的过程。三、土地开发潜力三、土地开发潜力土地开发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土

15、地开发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开发对象指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土地开发对象指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如荒地资源开发、海涂资源开发、空的土地,如荒地资源开发、海涂资源开发、空闲地开发等。闲地开发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利用和广义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利用和对业已利用土地追加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对业已利用土地追加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如农村中低产田改造和旧城区改集约利用。如农

16、村中低产田改造和旧城区改造等。造等。 四、土地复垦潜力四、土地复垦潜力 土地复垦在我国出现于土地复垦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世纪50年代末年代末60年代初,有关年代初,有关文献称为复用文献称为复用(reclamation),即恢复利用被开矿破坏的,即恢复利用被开矿破坏的土地。土地。土地复垦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土地复垦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恢复后的土地可作为农、林、牧、渔业用地态的活动。恢复后的土地可作为农、林、牧、渔业用地,也可作为工业及游览娱乐用地。,也

17、可作为工业及游览娱乐用地。我国许多文献资料和实际工作使用我国许多文献资料和实际工作使用“垦复垦复”一词,范围一词,范围仅包括对荒废土地的造田垦殖利用,垦复是复垦的一部仅包括对荒废土地的造田垦殖利用,垦复是复垦的一部分。分。 待复垦土地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按成因和属性待复垦土地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按成因和属性,分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毁损地和自,分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毁损地和自然灾害毁损然灾害毁损5种类型。种类型。挖损地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井取土、挖损地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井取土、采石淘金、烧制砖瓦、修建公路铁路、兴修水利采石淘金、烧制砖瓦、修建公路铁路、兴修水利、

18、工矿建设、城镇和农业建筑等工程完毕后留下、工矿建设、城镇和农业建筑等工程完毕后留下的毁损废弃的土地。根据当地条件,可复垦成为的毁损废弃的土地。根据当地条件,可复垦成为耕地、林地和牧地。耕地、林地和牧地。塌陷地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塌陷地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煤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煤炭资源基地分布区。只要地形和土壤条件允许,炭资源基地分布区。只要地形和土壤条件允许,可复垦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积水区可发展水产可复垦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积水区可发展水产养殖。养殖。压占地指采矿、冶炼、燃煤发电、水泥厂等排放压占地指

19、采矿、冶炼、燃煤发电、水泥厂等排放的废渣、石、土、煤矸、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的废渣、石、土、煤矸、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矿排土场及生活垃圾等所压占的土地,物、露天矿排土场及生活垃圾等所压占的土地,包括废弃建筑物所压占的土地。这类土地如毒性包括废弃建筑物所压占的土地。这类土地如毒性大、垫土开发困难,或所在地区坡度较大,一般大、垫土开发困难,或所在地区坡度较大,一般适宜复垦为林地、草地。适宜复垦为林地、草地。污染废弃地指因城市、工业、交通、乡企污染废弃地指因城市、工业、交通、乡企“三废三废”排放和污水灌溉而废弃的土地。前期一般不宜排放和污水灌溉而废弃的土地。前期一般不宜复垦为以生产人畜食用产

20、品的农用地,仅适宜种复垦为以生产人畜食用产品的农用地,仅适宜种植林木,用于观赏和用材。植林木,用于观赏和用材。自然灾害毁损地指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毁损地指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土地滑坡、崩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洪涝灾害比较严重地区,对于洪水。主要分布在洪涝灾害比较严重地区,对于洪水毁损的土地,当年可直接复垦为原农业用地类型毁损的土地,当年可直接复垦为原农业用地类型。五、土地整理潜力五、土地整理潜力 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

21、田、水、路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内容: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内容:农用地整理简称农地整理,包括碎小田块的合并农用地整理简称农地整理,包括碎小田块的合并,基本农田建设、灌溉和道路系统建设及中低产,基本农田建设、灌溉和道路系统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田改造;农村居民点整理简称村庄整理,包括对过小而分农村居民点整理简称村

22、庄整理,包括对过小而分散的居民点进行迁移、合并、改造现有空心村,散的居民点进行迁移、合并、改造现有空心村,建设现代化农村居民点。建设现代化农村居民点。6. 6.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一、耕地利用潜力分析一、耕地利用潜力分析二、市地利用潜力分析二、市地利用潜力分析三、后备土地资源利用潜力三、后备土地资源利用潜力一、耕地利用潜力分析一、耕地利用潜力分析耕地利用潜力可从光热水土条件、复种指数、物耕地利用潜力可从光热水土条件、复种指数、物质技术投入、开发利用模式和潜力等方面测算。质技术投入、开发利用模式和潜力等方面测算。1、从光热水土测算耕地利用潜力、从光热水土测算耕地利用潜力耕地利用潜力

23、常用绝对耕地利用潜力常用绝对(或相对或相对)产量或者一个产量产量或者一个产量级表示的特定作物的多个平均产量来表示。一般级表示的特定作物的多个平均产量来表示。一般用生长其上的作物生产力来测算。作物生产力的用生长其上的作物生产力来测算。作物生产力的形成是在大气形成是在大气作物作物土壤这一开放系统内进行土壤这一开放系统内进行的。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函数式为的。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函数式为 yf(Q,T,P,ET,S)式中:式中:Y为作物生物学产量,即光热水土生产力;为作物生物学产量,即光热水土生产力;Q为太阳辐射量;为太阳辐射量;T为温度;为温度;P为降水量;为降水量;ET为蒸为蒸发量;发量;S为土壤肥力。

24、为土壤肥力。 作物生产力由作物生产力由4个依次递减的层次构成,即光合个依次递减的层次构成,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是产量的理论上限,是生产力的最光合生产潜力是产量的理论上限,是生产力的最高层次,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高层次,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光温生产潜力是高投入水平下特定作物在某地可光温生产潜力是高投入水平下特定作物在某地可能达到的作物产量上限;能达到的作物产量上限;气候生产潜力是自然降水条件下可能达到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是自然降水条件下可能达到的作物产量上限;产量上限;土地生产潜力是作物实际可能实

25、现的产量水平。土地生产潜力是作物实际可能实现的产量水平。具有时空分布的特征,由光合生产潜力到土地生具有时空分布的特征,由光合生产潜力到土地生产潜力呈倒金字塔排列。产潜力呈倒金字塔排列。2、从复种指数测算耕地利用潜力、从复种指数测算耕地利用潜力复种指数反映人类对耕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复种指数反映人类对耕地资源的利用程度。我国大多数耕地面积分布于中温带以南地区,热量我国大多数耕地面积分布于中温带以南地区,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两季作物种植。平均复种指数只有条件能够满足两季作物种植。平均复种指数只有152,意味着较低的耕地利用效率。,意味着较低的耕地利用效率。长江以南完全可以实行一年两熟制,华北和西南地长江

26、以南完全可以实行一年两熟制,华北和西南地区有相当比例耕地可以实行一年两熟,平均复种指区有相当比例耕地可以实行一年两熟,平均复种指数可达数可达180左右,目前仅有左右,目前仅有130150,如河,如河北仅北仅132,山西仅,山西仅133,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效,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复种指数完全可能的。率和复种指数完全可能的。3、从物质技术投入测算耕地利用潜力、从物质技术投入测算耕地利用潜力耕地利用过程中进行物质技术投入,保证农作物正耕地利用过程中进行物质技术投入,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和提高耕地生产力。物质技术投常生长发育,保持和提高耕地生产力。物质技术投入包括科学栽培、合理灌溉、施肥、

27、改土、科学管入包括科学栽培、合理灌溉、施肥、改土、科学管理、农业机械、育种繁育和科技进步等。理、农业机械、育种繁育和科技进步等。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Y)与农机总动力与农机总动力(X1)、排灌动力、排灌动力(X2)、机耕面积、机耕面积(X3)、机播面积、机播面积(X4)、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X5)、农村用电量、农村用电量(X6)和化肥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X7)等物质技术投入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等物质技术投入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 4、综合考虑各因素测算耕地利用潜力、综合考虑各因素测算耕地利用潜力耕地生产潜力测算可借助农作物产量耕地生产潜力测算可借助农作物产量

28、(M)及其形成及其形成所受各种因子所受各种因子环境因子环境因子(A),生物学特征因子,生物学特征因子(B)和人的因素和人的因素(C)之间关系建立的数学函数:之间关系建立的数学函数: M=f(A,B,C) 若取对时间的微分,则有:若取对时间的微分,则有: dM/dt=Fm0,A(t),B(t),C(t) 式中:式中: M-生物产量;生物产量; t-时间;时间; m0-初始物质。初始物质。在此基础上,选用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模型,分别在此基础上,选用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模型,分别计算规划区域的规划期自然生产潜力,划分潜力计算规划区域的规划期自然生产潜力,划分潜力类型区类型区再将耕地生产力与现实农作物单产进

29、行对比分析再将耕地生产力与现实农作物单产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耕地生产潜力具体数。中、低产耕地的增产揭示耕地生产潜力具体数。中、低产耕地的增产潜力估算,依据区域平均投入水平,经过中、低潜力估算,依据区域平均投入水平,经过中、低产耕地的改造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再将其折算为产耕地的改造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再将其折算为耕地面积,求得土地经济供给量。耕地面积,求得土地经济供给量。 还可分别估算低产园地、林地和水面的增产潜还可分别估算低产园地、林地和水面的增产潜力,借助于增产的果蔬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折力,借助于增产的果蔬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折算成相应用地面积,反映各类农用地的利用潜力算成相应用地面积,反映各类农

30、用地的利用潜力。 此外,改造中低产耕地模式、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模式、此外,改造中低产耕地模式、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模式、基本农田集约利用模式、立体种植模式等耕地利用模基本农田集约利用模式、立体种植模式等耕地利用模式,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重式,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重要作用。要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认为,根据白皮书认为,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中国农业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很大,理由:,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很大,理由: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

31、产量;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后备耕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利用非粮食作物;利用非粮食作物;节约粮食消费量。节约粮食消费量。二、市地利用潜力分析二、市地利用潜力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引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引起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大为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大为增强。增强。1981-98年,城市化水平由年,城市化水平由20.16-30.40,年,年均递增均递增2.45;数量由;数量由233个增加到个增加到668个,增长个,增长2 .87倍,年均递增倍,年均递增8.15;人口由人口由14400.5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加到37411.8万人,增长万人,增长1.6倍,年均递增倍,年均递增5.85;用地面积由用地面积由206684km2增加到增加到813585km2,增长,增长2.9倍,年均递增倍,年均递增7.35;建成区面积由;建成区面积由7438 km2增增加到加到21379.56km2,增长,增长2.87倍,年均递增倍,年均递增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