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_第1页
实验五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_第2页
实验五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_第3页
实验五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_第4页
实验五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五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一、实验目的1、熟悉波分复用器的使用方法。2、掌握波分复用技术及实现方法。二、实验内容1、了解波分复用技术原理。2、掌握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三、实验原理波分复用(WDM技术,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 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波长(或频率)不同,可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 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利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另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实现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几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由于不同波长

2、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的(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以增加光纤传输系统的信息容量。波分复用系 统原理框图如图5-1所示。图5-1波分复用系统原理框图1 41 #作为波分复用器的单模光纤耦合器可单向运用,也可双向运用。在单向运用时,如 图5-2所示。两个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分别从端口2、3注人,则输出端口 1中有两个不同波长光波信号的合成输出,这是合波器;反之,从端口1注入两个不同波长的合成光波信号,输出端口 2、3分别有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输出,这是分波器;合波器、分 波器分别应用在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1 2 C1图5-2波分复用

3、器单向运用传输系统5-3所示,在双向运用时,正方向和反方向所传输的光载波信号的波长不同,如图1 #两个波分复用器分别置于双向光纤传输系统的两端。图5-3波分复用器双向运用传输系统1 51 #考虑到单模光纤在波长为 1310nm附近具有最低色散,且在波长为 1550nm附近具有 最低损耗。 本实验的方案是:波分复用系统中两个光载波的波长分别采用1310nm和1550nm=实验原理框图分别如图 5-4 ( A B、C、D)所示。(A)双模拟信号的波分复用传输系统(B)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波分复用传输系统(C)双数字信号的波分复用传输系统数字数字 信号源1CMI编码131unm光发送 模块1310波

4、 分波 分13101310nm光接收 模块CMI译码输出复13/15复用用数字数字CMI1550nm1550器器15501550nmCMI输出信号编码光发送12A光接收>译码1 »源2模块模块(D) 双数字信号的CMI编码波分复用传输系统图5-4 波分复用系统实验原理框图四、实验仪器及器件1、光纤通信实验仪2、双通道示波器3、波分复用器4、光跳线若干条五、实验步骤注意:1 波分复用器属易损器件,应轻拿轻放。2 光器件连接时,注意要用力均匀。第一部分:双模拟信号的波分复用(图 5-4-A ):1、电路实验导线的连接:关闭实验仪电源,用导线将1310nm光端机的模拟信号源中的正弦波

5、输出端与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口( P203)连接;将1550nm光端机的模拟信号源中的正弦波输出端与1550nm光发送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口(P203)连接; 分别将两个光发送模块中的开关(S200)拨向模拟传输端。2、光路部分的连接:a. 取下1310nm光发端口( TX )和光收端口( RX)上的红色橡胶防尘帽;b. 取一只波分复用器,将其双光纤端的橡胶防尘帽取下;c. 用光跳线将波分复用器的1310端口与1310nm光发送端口 (1310nm TX)的法兰盘对接,即:将光纤小心地插入法兰盘,在插入的同时保证光跳线的凸起部分与 法兰盘凹槽完全吻合,然后拧紧固定帽即可;d.

6、 同样用光跳线将波分复用器的1550端口与1550nm光发送端口 (1550nm TX)的法兰盘对接。e. 取另一只波分复用器,用光跳线将波分复用器的1310端口与1310nm光接收端口 (1310nm RX)的法兰盘对接,波分复用器的1550端口与1550nm光接收接口(1550nm RX)的法兰盘对接。f. 分别将两只波分复用器单光纤端的橡胶防尘帽取下,用光跳线将它们连接好。3、 接通实验仪电源,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310nm光接收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出端口( P200)与1310nm光发射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口(P203)的波形;同样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550nm光接收模块的模拟

7、信号输出端口(P200)与1550nm光发射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口( P203)的波形,分别调整两个光接收模块的可调电位器(R257、R242)及光发送模块的可调电位器(R277、R258),使输出波形达到最好。第二部分: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波分复用(图 5-4-B):1电路实验导线的连接:关闭实验仪电源,用导线将1310nm光端机的模拟信号源中的正弦波输出端与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口( P203)连接,将光发送模块中的开关 (S200)拨向模拟传输端;用导线将155Onm光端机的固定速率数字信号源的BS (或FS)输出端口与155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

8、连接,将光发送模块中的开关(S200)拨向数字传输端。2、光路部分的连接,与第一部分的连接相同。3、 接通实验仪电源,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310 nm光接收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出端口( P200)与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模拟信号输入端口(P203)的波形;同样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550nm光接收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IC202 )与155O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 P202)的波形,分别调整两个光接收模块的可调电位器(R257、R242),使输出波形达到最好。第三部分:双数字信号的波分复用(图 5-4-C ):1、电路实验导线的连接:关闭实验仪电源,用导线将1310nm

9、光端机的固定速率数字信号源的FS (或BS输出端口与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连接,将光发送模块中的开关(S200)拨向数字传输端;用导线将1550nm光端机的固定速率数字信号源的BS(或FS)输出端口与155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连接,将光发送模块中的开关(S200)拨向数字传输端。2、光路部分的连接,与第一部分的连接相同。3、 接通实验仪电源,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310nm光接收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IC202 )与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的波形;同样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550nm光接收模块的数字

10、信号输出端口(IC202 )与155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的波形,分别调整两个光接收模块的可调电位器(R257、R242),使输出波形达到最理想状态。第四部分:双数字信号经 CMI编码的波分复用(图 5-4-D ):1、电路实验导线的连接:a. 关闭实验仪电源,用导线连接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和CMI模块的编码输出端口( CMI OUT1),用导线连接1310 nm光接收模块的数字 信号输出端口( IC202 )和CMI模块的译码输入端口( CMI IN1 ),将光发送模块中 的开关(S200)拨向数字传输端;同样用导线连接1550nm光发

11、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 P202)和CMI模块的编码输出端口( CMI OUT2,用导线连接1550nm 光接收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IC202)和CMI模块的译码输入端口( CMI IN2),将光发送模块中的开关(S200)拨向数字传输端。b. 连接1310nm光端机的固定速率数字信号源的FS输出端口与CMI模块的编码输入端口 ( D_IN1);连接1550nm光端机的固定速率数字信号源的BS输出端口与CMI模块的编码输入端口( D_IN2)。2、光路部分的连接,与第一部分的连接相同。3、 接通实验仪电源,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310nm光接收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IC202 )与131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的波形;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 1550nm光接收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出端口(IC202 )与1550nm光发送模块的数字信号输入端口(P202)的波形,分别调整两个光接收模块的可调电位器(R257、R242),使输出波形达到最好。4、 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310nm光端机CMI模块的译码输出端(D_OUT1和1310nm光端机CMI模块的编码输入端口( D_IN1)的波形;同样用双通道示波器观察并记录1550nm光端机CMI模块的译码输出端(D_OUT2和1550nm光端机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