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保护复习纲要1,概念环境:(对于环境科学而言:)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其与主题相互依存;他的内容随主体的不同而异。)(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氮:78.09 % 氧:20.95 % 氩:0.93 % 二氧化碳:0.033 % 合计:99.98
2、 % 氖、氦、氪、氙、臭氧等气体的总含量不足 0.02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致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类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城乡年平均温差一般为 0.4 - 1.5,有时可达 6 - 8。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大气的稳定程度。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气温随高度降低,平均为 0.6 /100m。实际气温垂直递减率受气象、季节等因素影响。 干绝热递减率(d ):干空气在绝热运动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称为干绝热递减率。(附:由泊松方程求得: T2 = T1(P2/P1) ARd/Cpd ARd/Cp
3、d = 0.286 A : 功热当量 Rd : 干过程状态常数 Cpd : 干空气的定压比热)干空气在绝热运动中,每上升 100 m气温下降 0.98,称为干绝热递减率,其为一个常数,一般可看作 d = 1 /100m.大气逆温:大气温度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当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温度增加或不变。(逆温存在于某一高度时,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透逆温层而积聚在其下面,造成大气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是典型二次污染。PM2.5(Dr 2.5m):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
4、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长期悬浮于空中。水污染:(注(水体污染概念):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生物化学需氧量(BOD):表示在好气条件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溶解氧的量(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毫克升)化学需氧量:以氧(mg/L)计。(百度:化学需氧量(CO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总有机碳: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的量(毫克升),洁净水一般8-10mg/L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
5、、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活性污泥:如果在一桶粪便污水中不断地打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为微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褐色絮花状的泥粒。把泥粒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里面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细菌、霉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如轮虫、昆虫的幼虫和蠕虫等,它们相互连结成一条食物链。细菌和霉菌能分解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通过自身的繁殖,产生作为原生动物食物的细胞质,原生动物又被后生动物所消耗,这种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就叫活性污泥。水体自净化作用: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
6、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中,某中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总量控制:(百度: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
7、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目前我国的总量控制基本上是目标总量控制。)絮凝法:废水中悬浮物大多可通过沉淀法去除,但胶体颗粒如黏土颗粒、细菌蛋白质、硅胶、腐殖质等胶体则不易沉淀去除,可用本方法去除。通常与气浮法结合使用。气浮法:向废水中注入微气泡,微气泡附着于悬浮物表面而上浮分离。 可去除:乳化油类、细煤粉、细小纤维、纸浆等。矿化作用:(百度:矿化作用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 ,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土壤盐基饱和度:(注:盐基饱和度:吸附的全部阳离子中,盐基性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附:盐基饱和度 =盐基离子交换总量/阳离子交换总量*100%)土地荒漠化:(注
8、: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年提倡推行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性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人口环境容量(人口承载量):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二、填空、简答题、论述题1.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热成层
9、、电离层),逸散层特点: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低纬度区为 17-18 km;在中纬度地区为 10-12 km;高纬度地区为 8-9 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约 0.6/100m,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对流,3/4大气质量集中在此层,距离地面 1-2 km污染物大部分在此层,主要天气过程雨、雪、雹的形成在此层。平流层:对流层顶到约 50 km的大气层,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 20-35 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高度约为 15-35km 的范围内,有厚约为 20 km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在平流层的空气没有
10、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且干燥,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大气透明度好,很难出现云雨天气。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热量来自平流层),中间层顶温可降至 -83(-113),有强烈垂直对流运动,暖层:暖层下部基本是由分子氮所组成,上部是由原子氧所组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甚至可以高达 2000,太阳辐射使该层大部分空气发生电离,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称为“电离层”对全球性无线电通讯有重大意义;极光现象。逸散层:大气圈的最外层,高度达 800 km以上,顶界约为2000 3000 km的高度,空气分子大部分发生电离,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
11、乎与太空密度相同,随高度增加,温度略有增加,散逸层是人造卫星、空间站、火箭等航天器的运行空间2. AQI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SO2、NO2、O3、CO等六项3. 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1)气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岛效应的主要原因;2)城市建筑密集,空气难形成对流,城市中的热量难散发;3)城市绿化面积小,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少;4)城市里比较少水;5)城市建筑材料像沙石、混凝土等的比热容小。4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答:. d 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遏制了空气团在其中作垂直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d 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
12、态,这时上升的热空气团和下降的冷空气团垂直运动强烈,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d 时,大气处于中性状态,这时不影响空气团在其中作垂直运动,但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也不起作用。5. 逆温分为几种类型? 答:1)辐射逆温:地面由于辐射而降温,近地空气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 2)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而形成的逆温。 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所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均可形成。 4)湍流逆温:低层冷暖空气经湍流混合,经过热量交换,较热的空气浮于湍流混合层之上,形成一个过度逆温层。 5)锋面逆温:在对流层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
13、,暖空气团在上,冷空气团在下,形成锋面逆温。 6. 目前主要有哪些烟尘治理技术 ?答:1)消烟:保持燃烧温度、充分供氧、足够燃烧时间、可燃气体和空气充分混合,就能达到完全燃烧不会产生烟黑; 2)除尘:除尘措施除了改进生产及燃料燃烧方式外,常用的设备是靠机械设备将粉尘收集下来。7. 大气主要污染物有那些? 答:1)颗粒物(100m 0.002m) 2)硫化物,如H2S、SO2 、SO3 3)氮氧化物,如NO、NO2、N2O、NO3、N2O4、N2O5 4)碳氧化物,如CO、CO2 5)碳氢化物,如CH4,NMHC, 6)铅,主要以无机颗粒物和有机气体形式存在,如含铅汽油的分解、工业生产、铅的采矿
14、、加工生产等 7)室内危害性气体,如氡,甲醛,笨8. 大气污染物的人为来源分为哪几类?答: 主要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9.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分为几大类? 答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生物污染。10.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其危害是什么?答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而产生的大量
15、藻类本身使水道阻塞,鱼类生存条件受影响,水体生色(绿色等),透明度降低,其分泌物又能引起水臭;更重要的是破坏水体中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藻类繁殖使有机物 V生产 >> V消耗,从而使水体中有机物积蓄,造成一系列后果,如: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一系列异养生物的食物链都会有所发展,使耗氧量大大增加;生长在光照所不及的水层深处的藻类因呼吸作用而大量耗氧;沉于水底的死亡藻类,在厌氧分解过程中促进大量厌氧菌繁殖;富氨氮的水体使硝化细菌繁殖,然而在缺氧条件下又会转向反硝化过程。 最后,水底有机物 V消耗 >> V生长,使其处于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渐向上层扩展。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
16、完全变成腐化区。并且有时为周期性的交替过程。11. 水体自净机制? 答:1)稀释扩散,2)耗氧与复氧作用有机物的分解,如:易氧化有机物被化学氧化分解,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化氧化分解,3)重金属的转化,如: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与迁移能力有关,重金属的氧化还原作用,重金属的络合作用:羟基的络合过程,胶体化学吸附转化:是将重金属转为固相的主要途径。12废水的一、二、三级处理?答:一级处理:去除废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调节废水的pH值,减轻废水的腐化和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悬浮物固体的去除率为70%80%,而BOD5的去除率为25%40%. 二级处理:可以大幅度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
17、有机污染物和部分金属污染物。生物处理作为污水二级处理的主体工艺, BOD5可去除80%90%,废水基本具备排放标准的要求。但还有部分微生物不能降解的有机物、氮、磷、病原体及一些无机盐等尚不能除去。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它是将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部分污染物进一步净化处理,常用超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等。13.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那些? 答:按处理原理分为: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如筛滤,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常用的方法有中和法、氧化法、凝聚法、石灰解析法等。),物理化学法(
18、如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萃取法、分离技术等),生物法(利用各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将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 ,生态处理法(如水体净化法,水田灌溉法,土壤净化法)。按处理程度分为:一级处理(物理法,达不到排放标准),二级处理(生物法,可达到排放标准),三级处理(物理化学法,达到饮用标准)14. 工业三废指的是什么? 答: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15论述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 答:1)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2)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3)区域集中供热,集中供热比分散供热可节约 3035 的燃煤,且便于提高除尘效率和采取脱硫措施,减少尘和 SO2 的排放量4)改变燃料构成,城市
19、逐步燃气化:可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普及民用型煤,可以节煤 20 ,减少烟尘排量 5060 ,减少 SO2排放量 30 50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开发水电、地热、风能、海洋能、核电及太阳能等。5)绿化造林,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植物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茂密的丛林能够降低风速,使气流挟带的大颗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某些树种的树叶还分泌粘液,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阻拦尘埃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16. 臭氧为什么在15-35Km高度处浓度最大?O2 + h(2
20、43nm) O + O,O2 + O O3,O3 + h(290nm) O2 + O,高于 35km, 243nm光线强,但O2 、 O浓度低,低于 15km, 243nm光线弱, O浓度极低17. 环境要素及其特点 答: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环境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而不能用其余处于良好状态的环境要素去替代,去弥补。),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或数量上如何不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的
21、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异),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一处环境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诸要素性质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比这个“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4)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互相依存(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8.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答:第一阶段 采集、狩猎阶段,第二阶段 “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第三阶段 “第二次浪潮” 的环境问题(产生了8大公害事件),第四阶段 “第三次浪潮” 的环境问题。19. 什么叫环境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
22、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主要任务:第一、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服务。第四、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20.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答:1)自然灾害(天体撞击,火山、地震,水灾、旱灾,病虫害、森林火灾),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土壤次
23、生盐碱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3)资源耗竭(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土壤资源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4)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5)人口巨增21. 土壤的组成 答:有机质(5%),矿物质(45%),土壤生物,土壤空气(20-30%),水分(20-30%)22. 土壤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答:危害:1)严重的经济损失;2)食物品质不断下降;3)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4)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土壤生态破坏等。特点:1)隐蔽性或潜伏性(土壤污染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
24、像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那么样直观),2)不可逆性重金属进入土壤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和持久性( 有些有机污染物很难降解,一旦污染了土壤很难根除,),3)危害的严重性(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23.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 答:1)自然因素: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2)人为因素: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矿山开采;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 危害: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24.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答:危害:水土
25、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1)保护现有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严禁毁林、草开荒为农田等;2)进行工矿建设,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工矿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必须同步进行;3)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兴建防护林体系工程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蔓延。25.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那些? 答:1)生物修复:微生物的降解,植物提取,植物挥发2)电解法、热解吸法 26. 农药的类型 答:1)有机氯类农药:DDT,六六六 ,艾氏剂
26、2)有机磷类农药:剧毒类(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内吸磷),中毒类(敌敌畏,二甲硫吸磷),低毒类(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等),3)氨基甲酸脂类4)除草剂(除莠剂):具选择性,只杀草不伤苗此类农药可分解,对哺乳动物、人、畜毒性不大。27. 固体废物的概念及其危害 答: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中丢弃的固态或泥浆状的物质。危害:1)侵占土地2)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4)污染大气5)影响环境卫生28. 危险性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答:1)填埋法:将废物永久、安全的与周围环境隔离2)焚烧法:适用于处置有机废物,在高温条件下将有机危险废物分解、转化为可向环境排放的产物并进行热
27、能利用3)固化法:是将水泥、塑料、水玻璃、沥青等凝结剂同危险固体废物加以混合进行固化,使得有害物质封闭在固化体内不被浸出,从而达到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目的29. 什么是人口环境容量? 答: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30. 人口膨胀对环境的哪些方面造成压力? 答: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绝对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人均面积减少2)对生物资源的压力:导致森林资源的危机,草场功能的退化3)水资源的压力4)对气候资源的影响:大量排放CO2 、致冷剂,破坏臭氧层,产生温室效应等5) 加速矿产资源耗竭31. 什么是温室效应?其危害是什么? 答:温室气体具有不吸收短
28、波光辐射而吸收长波光辐射的特点,使阳光能够长驱直入到达地球表面,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则被温室气体吸收截留在大气层,使全球气温不断地升高,称之为 “温室效应”危害:1)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加剧,导致大范围的土地干旱、沙漠化,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 :淹没大量沿海城市、低地和海岛3)生态变化 :可能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农作物的减产4)影响人类健康32. 温室气体包括哪些? 答:水汽、CO2、O3、CH4、N2O以及人造温室气体氯氟碳化物(CFCs)、全氟碳化物(PFCs))、氢代氯氟碳(HFCs)及六氟化硫(SF6)等33. 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哪些?答:1)提高能效或采用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
29、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提高生物圈生产力与海洋吸收量4)加强政府行为与国际合作34. 解释臭氧的形成和损耗机制答:臭氧的形成:O2+hv O3+hv(210310nm) O2+O (224nm) 2O;O+O2+ M O3+M;2O+2O3+M 2O2+2M;损耗机制:排入大气层的NOX、CFCs,它能清除臭氧而本身不被消耗,其反应式是CFCl3+hv CFCl2+C1,CF2Cl2+hv CF2CI+C1,C1+O3 C1O+O2,C1O+O C1+O2,O3+NO N02 +O2,NO2+O NO+O2由上述反应不难看出,臭氧层中O3会
30、不断受到破坏,而C1原子的净耗却为零(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只要有少量的Cl达到平流层,即可使臭氧不断被消耗。35. 为什么臭氧空洞在南极的春季发生?答:CFCs和Halons: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紫外线弱,平流层紫外线强,光解产生原子态的氯和溴。冬季CFCs和Halons在南极积累:南极地区冬季7-8月温度极低-80,冷空气下沉形成“极地涡旋;极冷低温使水汽凝结成云 CFCs和Halons被保留在云滴相中。云滴长大后沉降到对流层,其它区域的CFCs和Halons继续向南极扩散。其结果是造成CFCs和Halons等组分在南极的不断积累。春季CFCs和Halons在南极光解:南极冬季紫外光极少,CFCs和Halons很少光解。春天来临时,阳光返回南极地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射线使CFCs和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三校联合测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集成电路(IC)卡专用芯片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 成都锦城学院《能源与动力专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会展商务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道路与桥梁发展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新闻摄影技巧(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构造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同德县2025届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城市地下空间规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工程学院《人类学英文文献导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全国爱卫生日健康教育宣传主题班会课件
- 中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 (一模)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官方答案)
- 2025年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降低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持续质量改进课件
- 市政工程安全台账表
- 航天模型的设计、制作与比赛课件
- 高考倒计时60天课件
- 幼儿园绘本故事:《十二生肖》 课件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环境化学》(第二版)全书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