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矿物的性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_第1页
苏教版科学五下《矿物的性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_第2页
苏教版科学五下《矿物的性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识矿物的性质教案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质; 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 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2、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常见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课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矿物标本盒、铜钥匙和小刀。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常见的矿物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矿物,并提问: 知道是什么矿物吗?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颜色、透明度、形状

2、等方面进行分析,渗透一些矿物的 特征。认识标本盒里的 10 种矿物。(对于学生不认识的矿物,教者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补充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矿物?二、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这些矿物呢? 学生提出可以从颜色、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认识岩石。 问题虽然换了一种说法,其实还是围绕着矿物的特征。(2)选择问题: 如果让你们小组来研究这些矿物,你们会从哪方面入手 进行研究?让小组充分讨论, 结合大家的意见, 选择合适的研究项目。 教师进行宏观调 控,注意不同项目、 不同小组之间的协调。 每个小组只要求研究其中的两个方面。(3)制定计划: 你们打算怎样

3、研究? 在制定计划时,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具体操作? 可能需要什么工具以及哪些方面的帮助? 需要做哪些记录?(4)教师可以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 提醒学生有哪些注意点, 以及还有哪 些安全事项。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学生研究时,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如他们需要的工具,记录纸等,在课前 都要准备好。针对小组的差异, 教师相机给出一些研究提示卡, 以提示那些研究 能力较弱的小组可以从什么地方入手。以下是一些提示卡,供参考:提示卡一 把赤铁矿和石墨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刻画,会留下什么颜色的痕迹? 用其他的矿物试试,有什么不同?提示卡二 先把矿物标本分成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类。再将它们按

4、透明程度排队。提示卡三你能用 “像一样”等词语来形容矿物的光泽吗?提示卡四 先比一比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哪个软,哪个硬? 再用它们刻画矿物,观察矿物上的痕迹,并给矿物按硬度排排队。 交流汇报。在汇报之前将桌面上的矿物标本收好, 防止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 先让 学生讨论: 是不是还有一些发现没有写清楚?到时采用什么样的汇报形式?汇 报时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关于矿物哪方面的内容?(2)我们是怎样研究的?(3)有什么发现?(4)学生自由采用自己喜欢的汇报方式。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看看他们的 研究和自己的研究是否是同一领域,和自己的研究发现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 还要

5、礼貌地提出意见。发给学生一份 “常见造岩矿物基本特征表 ”,(表略)供学生课后阅读三、认识各种矿物的用途讲述: 矿物的各种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具有 的广泛用途。请你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矿物的地方?学生交流。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矿物的作用部分。4 教师出示金刚石及各种宝石的图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矿物的作用。 附表: 师: 想一想,如果我要具体知道在这 10 种矿物中,哪个最硬,哪个比较 硬,哪个不太硬,哪个最不硬,该怎么办呢?生: 可以从硬到软给它们贴上小标签,一看就知道了。生: 也可以按从软到硬的顺序贴标签。说课尊敬在领导;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 4 单元

6、“岩石与矿物 ”中的第 2 课, 属于 “地球与宇宙 ”部分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岩石的特征、了解岩石与矿 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认识矿物的性 质,了解它们的用途。教材整体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几种常见 的矿物,讲述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第二部分, 从几个方面具 体研究矿物的特征, 并将矿物的特征与它们的作用相联系。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五 个方面。第一方面: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矿物的不同颜色, 重点介绍了赤铁矿和石墨。第二方面: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矿物的透明度,让学生把矿物分成透明、半 透明、不透明三种,重点介绍了方解石和白云母。第

7、三方面: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矿物的光泽,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 重点介绍了方铅矿和石膏。第四方面: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矿物的硬度,让学生以手指甲、铜钥匙、小 刀刃和玻璃作为工具给矿物标本按硬度排队,重点介绍了滑石和金刚石。第五方面: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矿物的形状,重点介绍了石英和萤石。 为此,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 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常见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

8、观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常见的矿物为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矿物的多样性, 教师再出示一些特殊的矿物, 让学 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之处。二、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活动过程。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学生 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进行小组研究。科学课要达到 “三会 ”: 会观察、会描述、会表达。让学生动口表达是科 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不仅要能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还 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能选择自己擅 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

9、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的要求。三、认识各种矿物的用途有些教师上课完全不用教材, 学生人手一册的教科书似乎成了一种摆设。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敢用教材,怕走教教材的老路。其实在科学课中既有一 些教师该讲的地方,也有一些学生该读的地方,只要我们把握好一个度就行 了。科学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主导地位,相反教 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该在什么地方指导,该在什么时候指导,这些都是 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研究矿物的硬度来看,学生想到了使用工具,想到了比较,想到怎样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生的 动手之前

10、先动脑是科学探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至于怎样做,教师不要过 多干涉,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学生在一 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肯定会有所收获。一、探究 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基本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 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 采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 “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制定计划 观察实验 表达交流 ”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和 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 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同学展 示自己的研究过程, 知道对别人的研究过程提出质疑也是科

11、学探究的一部分。 在 此过程中,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同心协力,又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的 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二、合作 科学探究得以深入的有力保证合作分为大合作和小合作, 小合作是指小组内的合作, 大合作是指全班同学 的合作。本节课既有小组合作,也有全班合作。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观察研 究矿物可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进行。试想一下,如果每个 组都要研究这几个方面,从时间上来看,每项活动只有 5 分钟6 分钟,学生只 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下去, 而这又是我们科学课上最不愿看到的。 但如果每个 组只选择其中的两个方面去研究, 则每个活动可持续到 10 分钟12 分钟,双倍 的时间去研究同一个方面的问题, 相信学生的研究会更透彻。 课的最后, 再让学 生把研究成果拿出来交流展示,大家一起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资源三、提示卡 科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本课中采用了发放提示卡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 实践证明, 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