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概念规律PPT课件_第1页
辐射概念规律PPT课件_第2页
辐射概念规律PPT课件_第3页
辐射概念规律PPT课件_第4页
辐射概念规律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五章第五章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从大尺度开始控制了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从而决定了地球气候的基本特征。第1页/共81页大气辐射学研究辐射能在地球-大气系统内传输和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属大气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天气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和大气遥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第2页/共81页学习、研究的意义第3页/共81页学习、研究的意义 辐射能是地面和大气的基本能量来源,辐射是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 辐射传输规律是大气遥感的理论基础 数值天气预报中需要定量化考察大气辐射过程 气候问题

2、辐射强迫 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大气气候变迁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热点,其原因也在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地球大气中的辐射过程所致。第4页/共81页光的本性之争17世纪70年代微粒说(牛顿)和波动说(胡克、惠更斯)光学170419世纪初波动说(横波)占统治地位(托马斯.杨和菲涅耳)20世纪统一简史第5页/共81页麦克斯韦和电磁场方程的建立W. Weber (1804-1891)G. F. B. Riemann (18261866)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RHenz,18571894)才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

3、“法拉第一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使物理学家们在长期犹豫不决之后,终于逐渐地放弃了有可能把全部物理学建立在牛顿力学之上的信念。”爱因斯坦文集简史第6页/共81页1880-19001880-1900七大实验1887年赫兹证实电磁波-光电效应1887年的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以太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了放射性辐射1897年J.J. 汤姆孙发现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Planck黑体辐射实验简史第7页/共81页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Max Planck (1858-1947)Max Planck (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19011901:PlanckPla

4、nck s Laws Law1918 1918 Nobel PrizeNobel PrizeQuantum theory Quantum theory 第8页/共81页Gustav Robert Kirchhoff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1887)(1824-1887)德国物理学家18591859:KirchhoffKirchhoff s Laws Law光谱学电学发现了铯和铷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第9页/共81页Joseph Stefan (1835-1893)Joseph Stefan (1835-1893)奥地利物理学家、诗人18841884:

5、Stefan-Boltzmann lawStefan-Boltzmann lawStefan flowStefan flow热学电磁学1904 Nobel Prize1904 Nobel PrizeThere always something will remain, that we shall not know, why? 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第10页/共81页Ludwig Boltzmann Ludwig Boltzmann (1844-1906)(1844-1906)奥地利物理学家18841884:Stefan-Boltzmann lawStefan-Boltzmann law(

6、理论推导)统计力学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第11页/共81页Lord Rayleigh(John William Strutt 1842-1919)Lord Rayleigh(John William Strutt 1842-1919)英国物理学家18711871:Rayleigh ScatteringRayleigh Scattering声学电学1904 Nobel Prize1904 Nobel Prize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第12页/共81页Wilhelm Wien (1864-1928)Wilhelm Wien (1864-1928)德国物理学家18931893:WienW

7、ien s Displacement Laws Displacement Law1911 1911 Nobel PrizeNobel Prize定义 black body black body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第13页/共81页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理论基础Gustav Mie (1868-1957)Gustav Mie (1868-1957)德国物理学家19081908:Mie theoryMie theory第14页/共81页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完善2020世纪2020年代:计算地- -气系统的辐射收支3030年代:辐射传输的基本原理19501950年:美籍巴基斯坦学者Subram

8、anyan Chandrasekhar 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 1983 1983 Nobel PrizeNobel PrizeRadiative Transfer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50, reprinted by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393 pp., 1960.第15页/共81页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完善1964:1964:英国Richard M. GoodyRichard M. GoodyAtmospheric Radiation, Theoretical Basis, (second

9、edition by R. M. Goody and Y. Yu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36 pp., 1964, 519 pp., 1989.19691969:苏联地球物理学家Kondratyev, K. Ya. Radiation in the Atmosphere. Academic Press第16页/共81页简史现代大气辐射学的完善7070年代后:非球形粒子的吸收和散射、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解法第17页/共81页简史近年来的主要研究 发展大气遥感探测的理论和方法 建立具有物理基础的实际大气辐射模式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和局地大气环境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

10、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第18页/共81页简史华人的贡献 19321932年:严济慈采用照相光度术方法,精确测定了臭氧在全部紫外区域(即215-345215-345纳米)的吸收系数,并发现了若干新光带 国际臭氧委员会把严济慈精确测定的吸收系数定为标准值,各国气象学家用以每日测定高空臭氧层厚度的变化,长达年之久第19页/共81页简史华人的贡献 程纯枢(1914-1997(1914-1997)根据1931-19351931-1935年南京地区日射强度记录,计算过大气消光系数,分析了大气混浊度因子 19441944:郭晓岚(Hsiao-Lan KuoHsiao-Lan Kuo)根据当时最完善的水汽与CO2C

11、O2红外吸收系数资料,重新计算了北半球大气辐射图及大气冷却率,其计算精度超过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廖国男(Kuo-Nan LiouKuo-Nan Liou)第20页/共81页参考书目教材类 廖国男著,1980,周诗健等译,1985:大气辐射导论,气象出版社。第2版,2005,120元 Liou, K.N.,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Radiation.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392 pp. Liou, K.N.,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Radiation. 2nd e

12、dition,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583 pp.第21页/共81页参考书目教材类 尹宏编著,1993:大气辐射学基础,气象出版社 刘长盛、刘文保编著,1990:大气辐射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周秀骥等,1991:高等大气物理学,气象出版社 Grant W. Petty, A First Course In Atmospheric Radiation. Sundog Publishing, Madison, Wisconsin, 446 pp. 2004.第22页/共81页参考书目参考类 吴北婴等编著,1998,大气辐射传输实用算法,气象出版社。 大气光学分子散

13、射 Paltridge, G. W. and C. M. Platt, 1976, 吕达仁等译,1981:气象学和气候学中的辐射问题。科学出版社。 M. Iqbal, 1983, An Introduction to Solar Radiation, Academic Press.第23页/共81页参考书目参考类 Jacqueline Lenoble, 1993,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A . Deepak Publishing. Chandrasekhar, S., Radiative Transfer, Clarendon Press, Oxfor

14、d, 1950, reprinted by Dover Pub., New York, 393 pp., 1960. Goody, R. M., Atmospheric Radiation, Theoretical Basis, (second edition by R. M. Goody and Y. Yu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36 pp., 1964, 519 pp., 1989.第24页/共81页参考书目参考类 Kondratyev, K. Ya., 1969: Radiation in the Atmosphere. Academic Press

15、 Sobolev, 1975: Light Scattering in Planetary Atmosphere.第25页/共81页参考书目期刊类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第26页/共81页275.1 辐射的基本知识电磁波谱第27页/共81页5.1 辐射的基本知识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递能量,同时也接收外界投射来的电磁波,这种能量传递的方式称为辐射。以这种方式传递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以横波形式在空间传播,速度即光速第28页/共81页电磁波描述波长频率f 波数 波速c cfcf1第29页/共81页

16、第30页/共81页例1:波长10mm对应的频率和波数?第31页/共81页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因此可以用波长来区分辐射,并给以不同的名称,称之为电磁波谱。第32页/共81页第33页/共81页第34页/共81页紫外线:uv-A:0.315-0.400 微米uv-B:0.280-0.315微米uv-C:0.150-0.280微米可见光红外线:近红外:0.7-2.5微米远红外:2.5-1000微米微波无线电波长波、短波:4微米第35页/共81页FLUX第36页/共81页FLUX: INVERSE SQUARE LAW第37页/共81页立体角锥体所拦截的球面积与半径r的平方之比,单位为球面

17、度(sr:Steradian)第38页/共81页立体角sindrdrd 2sinddd dr 第39页/共81页辐射能Q能量:焦耳、热力学卡(1k=4.1840J)辐射通量 (radiant flux 辐射功率W)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表面的辐射能量,单位为J/s,即WdQdt 第40页/共81页辐射通量密度E(radiant flux density)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为W/m2。设面元为dA:表示面元接受的F时,又称辐照度(irradiance)表示从物体表面发射出的E,又称辐出度、辐射度、辐射能力(emittance)。ddQEdAdtdA第41页/共81页辐射强度L(ra

18、diance辐亮度、辐射率)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通过的辐射能量,单位为W/m2srd(,)dddddddELxyztAQA dt第42页/共81页辐射强度L(radiance辐亮度、辐射率)光度计示意图第43页/共81页 CE318自动跟踪太阳分光光度计第44页/共81页单色与谱段积分辐射量21QQ d第45页/共81页各向同性辐亮度L与观测方向( , ) 无关(L是立体角的函数,即与方向有关各向异性)均匀辐射L与观测位置(x, y, z) 无关( L是观测位置的函数非均匀辐射)定常辐射L与时间t无关( L与时间t的函数非定常辐射)第46页/共81页平面平行大气 考虑到大气中各种变

19、量在水平方向的变化率远小于垂直方向的变化率,因此经常可假设大气是水平均一的,相应的大气模型在大气辐射学中称为平面平行大气。第47页/共81页平面平行大气可把从各个方向射来的辐亮度在垂直方向的分量累加起来,其计算公式为dcosLE第48页/共81页净辐射通量密度或净辐照度计算水平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分别对从上半球和下半球入射辐射的垂直分量进行积分净辐照度*EEE 2022020ddsincosddsincosLELE 第49页/共81页净辐射通量密度或净辐照度辐射能收支为正:气层温度升高;反之降温。第50页/共81页净辐射通量密度或净辐照度第51页/共81页点辐射源假设点源向四周发射是均匀的,发

20、射辐射的功率为0 ,以点源为中心画一个半径为r的球面,则通过球表面的辐照度为 点源的辐照度(或辐射通量密度)将随r 2减小。 024Er第52页/共81页平行辐射当光源的距离足够远时,所有来自该光源的辐射传输方向可以认为是相互平行的,这种辐射常被称为平行辐射(或平行光)特点: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因素时,平行光的辐射通量密度应当是常数,即在任何位置上设置一个和辐射传输方向相垂直的平面,通过这平面的辐射通量密度都应当是一个常数。第53页/共81页平行辐射大气辐射中,常把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看作平行光。因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为149,597,890 km,而大气辐射学中讨论的最大尺度是地球半径的尺度,即6

21、,371 km。在这样一个范围中,太阳辐射的强度仅变化(149597890+6371)/149597890)2 = 1.000085。因此把太阳辐射当作平行光,其辐照度不随距离变化是合理的。 第54页/共81页平行辐射对于平行辐射,由于辐射能是在同一个方向传播,射线所张的立体角为零,此时辐射强度的概念不再适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知道平行辐射的方向和辐射通量密度即可。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cosSS第55页/共81页面辐射源特点是它可以向2立体角中发射辐射能。对平面平行大气,水平方向的辐射分量都是相同的,它们对局地能量平衡不起作用。因此只关心垂直方向的辐射通量密度。第56页/共81页余弦辐射

22、体或Lambert光源辐射强度不随方向变化的面辐射源如黑体、太阳、陆地表面平静水面?例5.1(朗伯定律)FL第57页/共81页585.2 辐射的物理规律辐射的物理规律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区别第58页/共81页能量守恒Q0 = Qa + Qr + Qt 吸收率吸收率A = Qa / Q0反射率反射率R = Qr / Q0透射率透射率 = Qt / Q0( (透过率) )A + R + = 1 第59页/共81页对于单色辐射,称为单色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分别记为A , R , 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辐射具有不同的吸收率与放射率,构成了该物体的吸收光谱或辐射光谱。反照率:物体

23、表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第60页/共81页绝对黑体所有波长吸收率均为1A = 1单色黑体某一波长吸收率为1A = 1 灰体吸收率不随波长变化但小于1?黑色物体第61页/共81页BLACKBODY RADIATION第62页/共81页 辐射平衡状态吸收和发射辐射能量相等:1)物质热状况保持不变,可用一确定温度表示;2)各向同性 局地辐射平衡状态如果辐射热交换的过程相当缓慢,物体中内能的分布来得及变化均匀,这时物体的温度虽然在变化,但每一给定瞬间,物体的状态可以看作是平衡的,仍可用一定的温度来描述。地球大气中的辐射过程,一般认为地面至60公里以下的大气处于局地辐射平衡状态,因此可以应用

24、平衡辐射的规律来解诀平流层以下的大气辐射学的问题第63页/共81页Kirchhoff Law在辐射平衡条件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射通量密度FT与吸收系数AT成正比关系,二者比值只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与物体性质无关,比值大小等于Planck函数的通量密度形式,TBTFFTA第64页/共81页Kirchhoff Law若定义比辐射率(Emissivity) , T为物体的放射能力F , T和黑体的辐射能力FB ( ,T )之比,则基尔霍夫定律可以写成意义: 将物体的吸收能力和放射能力联系起来 将各种物质的吸收、放射能力与黑体的吸收放射能力联系起来。TTA,第65页/共81页Gustav Robert

25、 Kirchhoff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1887)(1824-1887)德国物理学家18591859:KirchhoffKirchhoff s Laws Law光谱学电学发现了铯和铷Kirchhoff Law第66页/共81页Planck Law对于绝对黑体物质,单色辐射通量密度与发射物质的温度和辐射波长或频率的关系Planck定律:第一辐射常数第二辐射常数221B5/1152( , )(e1)(e1)chkTCTc hFTC212Chc2hcCk第67页/共81页Planck Law普朗克函数(黑体分光辐亮度)2B/1151(,)( ,)(e1)CT

26、BTF TC第68页/共81页Planck Law 黑体辐射与物质组成无关 黑体辐射强度随温度增高而增大Stefan-Boltzmann Law 最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增高而减小Wien位移定律第69页/共81页Max Planck (1858-1947)Max Planck (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19011901:PlanckPlanck s Laws Law1918 1918 Nobel PrizeNobel PrizeQuantum theory Quantum theory Planck Law第70页/共81页Stefan-Boltzmann Law黑体的积分辐射通量密度与

27、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由温度可以求出绝对黑体的积分辐射通量密度;反之,也可由积分辐射通量密度反求其温度,这就是用辐射方法测量物体温度的基础。将太阳视作绝对黑体而计算出的温度称为太阳的有效温度,约为5777K,与太阳表面的实际温度略有差异。如果不是绝对黑体,反演出的温度就会偏低。4TFBT第71页/共81页Joseph Stefan (1835-1893)Joseph Stefan (1835-1893)奥地利物理学家、诗人18841884:Stefan-Boltzmann lawStefan-Boltzmann lawStefan flowStefan flow热学电磁学1904 Nobel Prize1904 Nobel PrizeThere always something will remain, that we shall not know, why? 第72页/共81页Ludwig Boltzmann Ludwig Boltzmann (1844-1906)(1844-1906)奥地利物理学家18841884:Stefan-Boltzmann lawStefan-Boltzmann law(理论推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