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水中生活的动物生物说课稿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
2、特点.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
3、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四、说教
4、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2.淡水鱼类:
5、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讲授新课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探究】鱼鳍的作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2
6、.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3.制定计划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
7、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
8、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
9、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实验用具选择: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剪刀、纱布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5.得出结论: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
10、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6.讨论和交流: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推进新课继续探究
11、,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
12、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陆地生活的动物生物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
13、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
14、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二、说教法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三、说学法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四、教学过程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第1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一、水陆环境的差异(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4) 水中对水生
15、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
16、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管呼吸;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跑运动的结构;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
17、、保护色;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
18、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
19、怎样?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
20、,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一、观察外形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
21、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二、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图播放兔的内部结构图,并与人体的结构相比较。想一想,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学生可以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里为“技能训练”综合概括,提供素材)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被毛,2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3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4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5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对同学们的发
22、言,教师及时评价与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识。关于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有条件的可通过播放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与保护的影像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通过身边的实例,电视上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关爱的情感态度。初中生物说课稿-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空中飞行的动物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最活跃、活动范围最广的一类生物,本章内容的处理思路是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内容的安排改变了以往的安排进化顺序逐门逐纲地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物的做法,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
23、“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这样的另一个意图是,减少知识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这一章学习的是各种环境中的动物,通过了上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探究和观察。并知道了鱼类的主要特征。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知道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学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鸟,第二部分是昆虫,分2
24、课时来学习。今天主要是学习第1课时,鸟。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2)能力目标: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鸟等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4)重点和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二、说教法:1、本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认识鸟类等空中飞行的动物的体型及身体的结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通过探究来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2、本节“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
25、动,是重难点,但由于有了上两节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这个探究应该能够通过分组活动来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级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三、学习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业探究的一般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首先简要的让学生回顾上
26、两节学过的知识,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然后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飞机和鸟的外型是否有共同的地方,飞机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两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前后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知的学习:1、鸟这部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教师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并思考:鸟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的飞行能力呢?然后让学生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实验中,由于是课前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课堂上是让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入结果
27、,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即:1、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2、作出假设:。3、制定并实施计划:(略)。4、得出结论:。5、表达和交流:将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们得出的结论一致吗?交流过程对完善自己的结论有帮助吗?通过同学间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讨论和交流后,再让学生概括: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突破了重点又解决发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增强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3、总结课堂的学习,教师进行评价。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一、鸟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1、 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2、 作出假设:3、 制定并
28、实施计划:4、 得出结论:5、 表达和交流。二、小结:(略)。动物的运动生物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本节利用一课时间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运动系统的组成”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作用”。教学目标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2说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4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
29、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使学生列举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2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二、说教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三、说学法 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
30、都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1、 骨的外形和作用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2、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一种骨连接,是运动杠杆的支点。3、
31、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多媒体课件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出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小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产生运动。、看人体骨
32、骼图: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图,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巩固理解讨论回答:为什么人在运动中,如果肌肉拉伤或骨折后就不能运动?通过学习,你知道在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小结:运动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人微言轻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个人,我们应当承担起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它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
33、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在学完动物行为的类型这节后,学生已掌握了动物行为的特点,并已形成了动物每一种形为产生与适应环境关系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从动物行为产生的角度分析本节两个行为。本节课由于学生没有学过“遗传物质”的概念,对“先天性行为”的概念不宜深入。主要把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通过分析各种资料,学生能够学会区分动物的先
34、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能力目标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三)情感目标1.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2.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 难点:动物的学习行为。三、说教和学方法:教法: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及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学法:主要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课后查阅收集资料等四、说教学程序:(一)、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讲义、多媒体资源等。(1)分组:将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和习惯的不同,每46人为一组学生座位两两相对。(2)小组活动:确定分担角色:资料搜集者、新课背景知
35、识概述者、新知识学习者、小组实验者、小组讨论记录者、小组意见表达者等,其中资料搜集者和新知识学习者人人都要担当;有的人还要担当多种角色。(二)、新课背景知识的复习:动物的行为、类型、请列举一些动物行为。(三)、新授课:1、以“1920年狼孩”故事导入,引出问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请学生谈谈在饲喂宠物过程中,你发现哪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哪些需要去调教的?总结概念:“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2、分析图片和有关事例,分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小组讨论两者行为的不同点,教师引导从行为产生来源、与遗传物质的关系和适应环境生存的意义。小组评比:各组之间进行评比,依照小组分和个
36、人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比,并记入个人成长档案。3、针对“学习性行为”能力强弱探究,采用课件播放学生课后“动物绕道取食”实验录相,并对小猫和小鸡比较,学生直观地较易归纳并能回答“想一想”:动物学习能力与动物进化有什么关系?播放动物表演课件,引导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直观认识动物学习行为的训练,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联系“条件反射”知识,由学生小组讨论:你对人类学习行为有何新认识?平时怎样端正学习态度和注重学习方法呢?课堂练习:热点考点聚焦1、与“狼孩”事例不相符的叙述是( )A、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B、环境因素对人的学习行为的形成有影响C、狼孩
37、没有学会说一句话,是因为其不具备人的遗传物质D、如果错过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很难补偿2、“猫捉老鼠”是先天性行为吗?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呢?3、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时,不应选取的动物是( )A、小鸡 B、小鸭 C、成年狗 D、小鹅小结:先天性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社会行为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九中中学生物教师赵明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行为,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说课注意事项八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38、160; 1、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重点之一。 教材编排特点: 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 2、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39、目标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三维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社会行为的特征。
40、 教学难点为: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二、 说学情 知识储备-能说出哪些动物是结群生活的,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 信息提取能力-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提取有用信息有一定难度 探索欲望-具有对群居生物共同特征的积极探索精神 三、 说教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录像、演示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化被动为主
41、动,逐步实现生本教育。 四、 说学法仅仅教会学生知识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观察思考法: 观察为其思考提供必要的源泉,有助于理解。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加深对诚信的认识,也有利于锻炼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 五、 说教学手段 1、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突破重难点 3、 指导学生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以其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 欣赏动画片狮子王片段,以语言引导:你能看到那些群居生物?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这些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43、60; 2、 讨论交流 学习新知 (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 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如单纯讲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直观的录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教师提出问题:1、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2、群居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介绍猴子的群体生活特点。
44、60; 第二小组:介绍蚂蚁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三小组: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简单介绍几种其他生物也具有的群体生活特点。 学生的介绍是否准确,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教师不做评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根据几位学生的介绍以及视频内容,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很容易说出这些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点。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牧羊人是怎样利用“领头
45、羊”放牧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教学手段。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本环节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课前利用网络,以多媒体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选择信息资源,课上交流讨论,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亲近了实际生活。 (2)结群生活的意义通过
46、对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动物都有结群生活的习性。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后目标变大容易得捕食着发现,因此对动物的生存不利;也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好集体防御低害能够有效地避开捕食者,因此对动物的生存是有利。你是怎样看代这个问题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甲方:结群生活好 乙方:单独生活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单独捕食有单独捕食的优点,群居生活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点,都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来的。通过激烈的辩论,突破了教学难点-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47、0; 设计意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记忆是机械的,暂时性的,而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学生知识储备展示的淋漓尽致,配以教师讲解,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生活探秘,渗透科学 以问题:当发生危险时,你知道
48、蚂蚁是怎样逃生的吗?使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知识拓展 生物是与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让生物从课堂走进生活,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提出问题:人类是高级动物,也是社会的一员,是不是也具有社会行为的特征呢?那么他与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开拓视野,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5、课外延伸 伴着美妙的音乐,请学生在欣赏群居动物的纯美瞬间的同时,静静思考。设计意图: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感悟:动
49、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七、教学反思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这些问题如果只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对于缩短教学
50、时间,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八年级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
51、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是重点。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动画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52、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分析一条典型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感悟到动物在生态平衡的作用。通过动画短片直观演示反映出动物在吃与被吃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
53、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的进行,使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的兴致。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放映图片(1)滥捕杀动物的图片,包括温驯的动物及凶残的动物(2)保护动物的呼吁及法规。学生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联想到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何作用?行云流水般地引入新课。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角度思考,来认识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分组讨论,每组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
54、问题,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很容易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结合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对难点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突破也就顺理成章。第二步:运用小游戏让学生知道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我请上十名同学扮演十种生物角色,用绳子将他们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让一名学生躺在食物网中体验食物网的结实程度,然后随意剪断一条食物链,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掀起了高潮,学生都积极开发自己的大脑,力争得出好的结论。这个游戏难免会有失败的可能,那就让学生总结失败
55、的原因,重新再做一遍。 第三步:放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动画,以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思考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哪去了?这一画面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然后根据书上图片分析动物在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这一作用比较容易归纳。 3引领拓展,知情统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以上讲的作用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小组比赛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从而延伸出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4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本节通过对生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
56、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如果一张桌子断了一条腿,那就失去了平衡。人类为美食或为财,大量捕捉毛皮好的肉食动物,使之有面临灭绝的危险。无形之中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就会自食其果。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免费的午餐。人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生态保护的买单人,为了生物圈,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吧! 5反馈练习,目标强化 :放映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片段,结合本节课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 6布置作业,投身实践:结合家乡实际,每组办一份保护动物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维持生态平衡 1.食物链 举例 2.食物网 举例 3
57、.生态平衡 举例 4.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传粉 2.传种 3.某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七.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有效借助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建设新课程,师生合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活动氛围,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切实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
58、内容是在学习了有关动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通过学习促使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掌握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动物在科技方面的应用,促使学习树立唯物主义观点。(二)教材目标1、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动物。(2)了解生物反应器和仿生的概念及其应用。(3)通过调查,了解动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学生的调查,培养学生合作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并通过课堂讨论当堂表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及体验成功。(2)通过调查过程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 西华师范大学《法律职业伦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昌学院《广播音响报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4.16抗日战争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劳务挂靠合同范例
- 小区窗户销售合同范例
- 手工柜子购买合同范例
- 商拍场地合同范例
- 上海人防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 与国外合作合同范例
-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 褐煤分析报告
- 文化与艺术行业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与制度优化
- 《雷达原理与系统》课件
- 2024年日历表(空白)(一月一张-可编辑做工作日历)
- 2024年半导体技术行业培训资料
- 掌握动物园营销技巧
-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电动车充电安全
- 管理学原理课件英文版
- 五年级上册英语期中试卷-闽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