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结合(3)_第1页
“补”“白”结合(3)_第2页
“补”“白”结合(3)_第3页
“补”“白”结合(3)_第4页
“补”“白”结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     诗     知     识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一、什么是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汉魏六朝一般把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诗称为“古诗”。到齐梁时代,诗体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以讲究声律为特点的“永明体”。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但唐以后仍然有按照古诗作法写诗的,这种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称之为“古体诗”,也叫“古风”。小学课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古代的诗歌,因此它包容了汉魏“

2、古诗”、“近体诗”和“古风”。收入教材的40多首古诗中,除两首李绅的古风(锄禾、古风),一首杜甫的古乐府(前出塞)外,其余都是近体诗。近体诗因韵律极严,又称格律诗。近体诗的特点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声有间重,颈颔对仗,偶句叶韵。每首八句的叫律诗,四句一首的叫绝句,这就是诗有定句,这是句数上的分类;七个字一句的叫七言诗,五个字一句叫五言诗,这就是句有定字,这是字数上的分类。判定一首近体诗的形式,要综合字数和句数两个因素,因此近体诗分四类: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分别简称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在教材的近体诗中,有一首五律(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材仅用前四句,并改

3、诗题为草)、15首五绝、 19首七绝。二、古诗的词义以古汉语入诗的古诗,单音词多,这和双音节词居多的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如“昨日人城市”一句中的“城市”,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古诗中却是两个词。“城”是名词,“市”是动词。在理解古诗时,还要特别注意区分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这些词语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如“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现代汉语中是“值得怜悯”之意,而在古诗中是“可爱”的意思;“遥知兄弟登高处”,“兄弟”在现代汉语中是“弟弟”之意,而在古诗中是“兄和弟”的意思。古诗的词义要从三个方面去认识:注意词义的时代性,了解词义古今变化;注意词义的结构性,区别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理

4、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即语境意);注意词义的联系性,辨析近义词,准确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1) 古今义词义不断演变是语言发展的重要表现,这种演变是由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引起的。除了不多的汉语基本词汇,如“人”、“手”、“日”、“月”,“马”、“牛”、“羊”等,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外,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因此,不能拿词的今义去曲解古义,要准确理解词在诗中的含义。现将小语教材中实词的古今义举例如下:名词的古今义:景古:日光,如“返景人深林”。 今:景致,风景。师古:军队,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今:某些传授知识、技艺的人。动词的古今义走古:跑,如“儿童急走迫黄蝶”。今:走。之

5、古:到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今:作代词或助词。形容词的古今义危古:高,如“危楼高百尺”。今:危险。穷古:极,尽,如“欲穷千里目”。今:贫穷。虚词也有不少古今意义变化很大的。如:乃古: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今:是,就是。但古:只,仅,如“但闻人语响”。今:但是,表转折。坐  古: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今:“坐下”的坐。(2) 语境义语境义指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词义有源流之分,“本义”是“源”,“引申义”和“假借义”是“流”,要了解词在一定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二是由于有的词在运用中出现了“活用”的情况,因此要弄清“活用”后的确切意义。

6、区别词义的源流,在古诗的理解中很重要。比如:“没”,(mò),本义是“沉没、淹没”。沉没了,也就消失了,引申为“消失”,在“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没”这个词用的就是引申义,具体指箭在石棱中射入很深。又如“见”,本义是“看见”。事物必须显现出来,才能看得见,故又引申为“显现”。用此义时,读xiàn ,如“月黑见渔灯”。再如“亦”,像正面站立的人,左右的撇、点指腋窝,本义是腋下,在“杀人亦有限”中,假借为“也”;“无”,本义是“没有”,在“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假借为“毋”(“不要”之意)。词的活用,指甲类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备了乙类词的特点,意义也相应发生变化。

7、例如;“欲穷千里目”,“目”,名词,眼睛。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用眼睛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容词,绿色。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吹绿了”。(3) 词义辨析  古诗中近义词使用也比较多,要从词义的轻重、大小、褒贬和词的运用上去辨析。例如“看、见、望”这组词。“看”的本义是“看望”、“探望”。现今意义的“看”,最早不用“看”,而用“视”,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中古以后,“看”才有了现在的意义,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见”指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望”是向远处看,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在远处看,不用“望”,也可以在“看”字前加一个“遥”字,

8、如“遥看瀑布挂前川”,“草色遥看近却无”。但“遥看”与“望”也有细微差别:“遥看”,强调观察点在远处;“望”,强调观察对象在远处。三、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古诗为了协调声律,因此在字数、平仄、音律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出现了省略、错位、倒置等现象,形成了古诗的特殊句式。(1) 省略句古诗句中的省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主语的省略,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上句的宾语“黄蝶”就是下句的主语,因此下句承上省略主语。又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下句承上省略主语“童子”。谓语的省略,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罗绮”前,省略谓语“衣”(yì,“穿”的意思),“衣罗绮者”

9、,即“穿绸缎衣服的人”。又如:“横看成岭侧成峰”,此句应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受七言限制,省略了第二个谓语“看”字。介词的省略,如“野旷天低树”是“野旷天低于树”的省略,介词“于”被省略了;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也省略了“于”,应为“两个黄鹂鸣于翠柳”。另外,还有其他省略现象。如“花落知多少”一句,应为“花落不知多少”。受五字的限制以及避免与第一句“春眠不觉晓”中的“不”用字重复,也就省略了“知”前面的否定词“不”。(2) 倒装句将谓语放在主语前的,如“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九月初三夜可怜”的倒置,意思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另外,由于押韵和对偶而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也是常见的,如登鹳

10、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句原义为“目欲穷千里”(眼睛要望尽千里以外的天地),因为要和“更上一层楼”相对仗,全句就倒装了。(3) 错位句在古诗中,各种句子成分的位置与通常语序不同的现象较多,除了平常我们称作倒装句的主谓倒装外,还有句中的局部词序倒置现象,这种现象我们也称它为“错位”。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应是“处处闻鸟啼”的错位,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应是“碧玉妆成一高树,垂下万条绿丝绦”的错位。   在古诗的特殊句式中,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值得我们的注意。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辞”就是用方位名词“西”

11、来作动词谓语“辞”的状语,表示“辞”的方位;“西辞黄鹤楼”就是“在西边辞别了黄鹤楼”。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行踪自西向东顺流而下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四、古诗的音乐美诗歌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结缘。最早的诗歌,如诗经是伴随音乐产生的。其后,中国诗歌在发展中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乐府体的歌唱体系,一是从乐府诗派生出来的文人诗吟诵体系。这两大体系发展到唐宋两代都达到最成熟的阶段,那就是以吟诵为主的唐诗,和以歌唱为主的宋词。文人诗虽以吟诵为主,但由于唐宋近体诗有一套严谨的格律要求,因此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内容,这就是体现在韵脚上的旋律与平仄上的节奏。旋律与节奏这两个音乐的基本要素构成了古诗的音乐美。在

12、朗渎指导中再现古诗的音乐美,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1) 古诗的旋律古诗的旋律主要体现在叶韵上。旋律指若干不同音高的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诗歌的押韵则是用同韵的音乐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这同样是一种给人以音乐旋律感的和谐运动。古诗叶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韵脚的位置,二是韵脚的声调。韵脚指诗歌中按一定规则重复出现在句尾的同韵音节。同韵指主要元音相同(如“妈”m、“家”ji、“花”hu)或韵尾相同(如“安”n、“烟”yn、“关”gun)的音节。有些字的韵母,韵腹(主要元音)并不相同,但是读音相近,也是可以押韵的,如“和”hé、“波”b、“锅”gu。

13、近体诗的韵脚都在偶句。奇句除起句可押可不押外,都不押韵。这就是偶句叶韵。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天(tin)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船(chuán)这是起句不押韵的例子。起句押韵的,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流(liú)树阴照水爱晴柔。柔(róu)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头(tóu)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教材40多首近体诗中,除江雪(韵脚为“灭”miè、“雪”xu)和鹿柴(韵脚为“响”xing、“上”shàng)外,都是平声韵。古风用韵平仄要求不严,教材所选李绅的两首古风(锄禾与古风),都是仄声韵。(2)古诗的节奏

14、古诗的节奏指诗句中音步的交替规律。“音步”是诗句的节奏单位。五言诗句包括两个双音节音步和一个单音节音步,七言诗句包括三个双音节音步和一个单音节音步。读每个音步都要作适当的停顿。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现代汉语词典说:“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古诗的节奏

15、利用了汉语声调高低长短的不同,组成了音步交替系列,这就是平仄交替规律,近体诗的平仄交替有严谨的格律。(3) 古诗的重音朗读古诗时,诗句中某些需要读得比较重的词语,叫诗句重音。一般说来,诗句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和有的动词短语要重读。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动词谓语“骑”、“振”,动词短语“闭口立”和动词短语“捕鸣蝉”中的动词“捕”,都要重读。五、古诗的教学古诗含意深长,音韵优美,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明珠。古诗教学要抓好理解诗句与指导朗读两个环节,讲清古今词义的变化与特殊句式,在指导朗读中,领会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古诗,一般地说,要注意两个方面

16、的规律:     教学结构是:    解诗题,知作者;    释词语,串诗句;    整体读,明诗意;    找诗眼,探思路;    诵诗文;悟诗情。     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具体方法是:   古诗教学有六个字的基本教法:扩、说、补、挪、考、嚼。   

17、0;浓缩的语句要“扩”,    古今差异的要“说”,    成分省略的要“补”,    语序倒置的要“挪”,    引用典故的要“考”,    诗眼佳句的要“嚼”。“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说”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

18、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讲解时要把这些不同点向学生讲清楚。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里的“可怜”我在教学时向学生讲明它不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可爱”讲。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了。“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是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挪”即“挪动”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张继的枫桥

19、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话,在教学时,就要进行颠倒词序讲解,译为“满天霜”也就是“满天降落着霜”,学生一听就明白了。“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例如教学前出塞一诗中“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一句,这里的“苟”应

20、解释为“假如,如果”;“岂”作“难道”讲。这样通过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     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     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试看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对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长期这样教学,何谈翻译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释看注释:这

21、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

22、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在“寻诗(词)眼,悟诗(词)情”中让“寻、想、悟、诵”成为习惯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

23、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词)寻找诗(词)眼,紧扣诗(词)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诗眼,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眼“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学生联系前面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

24、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儿童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品出这首古诗表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独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把它改写成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味了诗人杨万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张伞借风行船”的美妙意境

25、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能力。这样坚持几年、十几年即可形成习惯。难点讲析1. 近体诗”和“古诗”是什么关系?前面说过“古诗”有两个含义:一是按时间概念界定的诗歌,泛指古代的诗;一是以诗体特点归类的汉魏古诗。唐以后沿用汉魏古诗的作法所写的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或“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就是形成、兴盛于唐的“近体诗”。“近体诗”与汉魏“古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在这些不同中,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和对仗。2. 什么是平仄?平仄是古声调的归类。古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平仄就是把古四声归并为平声和仄

26、声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近体诗中哪些字是平,哪些字是仄,可以根据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声调来推断。普通话四声如果也按平仄来归类,那么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去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入派三声”,分别变为平(包括阴平、阳平),上、去声了。也就是说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中有一部分原为古入声字。3. 近体诗平仄格式有什么规律?近体诗为了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和谐优美,要求平仄相间。具体说就是一句之中,平声和仄声必须按音步交替;一联之中(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与下句第二字必须平仄相对;前后两联之中,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第二个字必须平仄

27、相同。这就是“字有定声,声有间重”。例如:bái rì  y shn jìn白  日  依  山  尽,     (“白”为入声字)huán hé rù hi liú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 qin l mù

28、欲  穷  千  里  目  ,èn shàn yì cén lóu更  上  一  层   楼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仄 仄 平 平 仄平 平 仄 仄 平仄 平 平 仄 仄仄 仄 仄 平 平4. 什么是对仗?对仗就是律诗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如白居易的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颔联:野火烧

29、不尽,春风吹又生。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对仗语句,这就是“颈颔对仗”。对仗不仅要求平仄相对,而且要求句型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如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都是主谓句。“野火”对“春风”,名词对名词;“烧”对“吹”,动词对动词;“不”对“又”,副词对副词;“尽”对“生”,动词对动词。律诗一般在第二、三联用对仗,首联和尾联用对仗的很少。绝句从形式上可以看作截取律诗的一半。如果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如果是截取前两联,第一联不用对仗,第二联对仗;如果是截取后两联,前一联用对仗,后一联不用;如果是截取中间两联,两联都

30、用对仗,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摘要:通过对古诗的特点以及学习意义的描述,体现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对古诗教学方式进行一些相应的探讨。希望能为老师们,特别是为小学老师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语文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一古诗的特点及意义(一)古诗的特点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

31、、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

32、、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二)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

33、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

34、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另外,

35、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二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1

36、、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37、。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

38、心咀嚼、品味。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

39、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三小学古诗教学的几个误

40、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

41、不能填鸭式、注入式。4、文学鉴赏式的分析: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的这么深奥,也不能了解,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5、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因此很显然,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尽管小学生在这

42、一阶段正是知识的旺盛期,但也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塞,以为越多越好。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倍功半。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就有70首。而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

43、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听了专家的讲座后,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除了具有专家所说的策略外,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辅助教学: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

44、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 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

45、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