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_第1页
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_第2页
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_第3页
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_第4页
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书法出成就,古文通八九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可禺书法是汉字的书写延伸,它与文字的产生是同步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它的每一个笔画如一段木头,有的笔直,有的弯曲;有的一头尖,也有的两头都尖,中间粗,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木质上也有的硬有的松。从实用上选择各异,从摆设观赏上的选择就更广泛了。有如要选择其象点活生生的东西,看起来舒畅等。因此,书法一方面追求着一种纯形式的美,另一方面又有着表现情感的高度自由。对于书法者来讲,其由不自觉玩味逐渐地转向自觉玩味。早期书法一般是不自觉玩味,到魏晋南北时期文字已经成熟,美学的自觉产生,体现出艺术的自觉性更加明显。有如秦始皇令李斯创造小篆,那个时代

2、通用小篆,不少人书小篆,他们仍是不自觉玩味。秦始皇鸟虫篆书“寿”,却滋生出自觉玩味的苗头。如东晋王羲之楷书却对钟繇的楷书结体易扁为方。又如唐朝张旭、怀素将王献之“一笔书”向前推进,卷起狂草书的波澜等都是自觉玩味的表现。可见,书法的自觉化呈现出追求自然美,自然本是成为人性美与艺术美的和谐,也是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领悟,又将书法的风格世世代代承递。就是说藤越枯越老,越老意味着越古。因此书法越成熟越能体现出艺术的自觉,同时更觉得从现代追溯到远古,越有玩味。篆体是我国书法中最早的一种书体,按产生时期分古文、大篆和小篆,按体的演化特征分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石鼓文和小篆。笔画都是直画和弧画,都

3、是中锋用笔,都表现出刀味。一、 甲骨文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书法产生着巨大影响。它那千姿百态的构形,高古雄挺,清丽瘦劲的艺术风格,放射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二十世纪20年代罗振玉的集殷墟文字楹联首开甲骨文书法进入厅堂、居室成为大众欣赏的陈列品之先河。随之不少书法爱好者相继临池书写,一个个以擅长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书法家也不断涌现。从而,甲骨文书法将成为中国书法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据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字有五千多个,但可识字总共有一千字左右,真正可用的字还不足一千。因此现代人要书写诗词、名言格语等用字是足够困难,既要掌握已有甲骨文字的写法,又要会采用通假字,了解甲骨文字的书写方法很有必要。从河南安

4、阳城北五里的小屯村一个农民挖到的一块乌龟(腹)骨上面的一行行古怪文字,就追溯到中国最原始的文字甲骨文。并发现甲骨文多用尖锐刀具契刻的,字迹精劲诡异,横竖、斜线交叉十分自然。也据董作宾殷人之书与契和安阳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两文所载,在甲骨文笔画刻漏处,可发现殷商人契刻甲骨文是先书后刻,也说明甲骨文先表现笔意,后才表现刀味。同时又发现了甲骨文用墨或朱砂书写的工具类似毛笔。这些朱墨书迹的用笔,起止均显锋芒,有轻重粗细变化,笔画两端尖,中间粗,类似蝌蚪形状。甲骨文有瘦劲挺拔的细笔道和浑厚雄伟的粗笔道两种类型。其书写特征一般是露锋入纸,收笔自然而止,笔尽意长。笔画只有直画(横直、竖直和斜直)和弯画。其中直

5、画也可按下四种形态用笔:(1)、起笔不露锋,收笔露锋。(2)、起笔收笔都不露锋。(3)、起笔露锋,收笔不露锋。(4)、起笔收笔都露锋。而弯画都是平滑的圆弧,中锋用笔,全靠手腕控制笔管的起侧来调节,又不形成侧锋,这样才能保证笔画的挺拔劲健。一般不作提按,但有时用一点提按会增加笔画的韵律。因此,书写甲骨文用笔如用刀斧,直劈后一割或直劈后一剜的轻柔动作来表现甲骨文的瘦劲、俊挺的刻画特征。应注意的是甲骨文没有折笔,如“口”字,需用四笔来完成。书写甲骨文用墨时,可先蘸浓墨,再在笔尖上蘸一点点清水,会使线条产生先润后枯的韵味。要注意枯笔或飞白不宜太多,倘若过湿又会出现墨疙瘩,否则会失去瘦劲遒润风采。其次,

6、很多甲骨文有一字多形,要大胆造险。二、 金文商末周初是铜器制作兴盛时代,使青铜器上铸的铭文代替甲骨文的日常记录作用,金文的装饰字体作为文字的主流从而发展起来,也就是说甲骨文书法文字演变成了金文,也称钟鼎文。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河南洛阳、陕西长安等地出土的很多重要青铜器,发现钟和鼎上铸刻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凹入的阴文,另一种是凸出的阳文,后来称为款和识。能辩识出的西周时代的金文总数达到2000多个,以1976年在陕西扶阳出土的周穆王时期的重器墙盘个数最多,用笔圆匀,柔和婉畅,起笔收笔及行笔都极圆润,保留了肥笔,较周初期金文更为紧凑;平正,更有规律性。金文的书体大致与甲骨文相近,但由于金文多在

7、母范上先写刻,后浇铸。其铸造后的笔画特征不同于甲骨文锲刻后的形成的方折瘦劲的特征,而是表现为既丰满又柔韧的特点。点画交接处显点团状,仍保留了母范上的文字书写的笔意。在章法上,铭文行款以竖列直书,自左向右行文。最为常见的是行款体现了追求统一,对称、变化的意识,比甲骨文更为端庄而稳定,体势恢弘,笔画凝重粗壮,更加象形,形成古朴,典雅的风格。金文在西周晚期趋于成熟,将初期金文中的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也消失。使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文字已演化成了玉筋体,用笔露锋,也向平直线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春秋时期的钟鼎上仍有类似蝌蚪的文字,腹部鼓出,尾端尖细。也

8、有的起笔处类似鸟头圆巢,而用笔环转圆畅的“鸟虫书,以及垂笔较长,尾端锐利如针的”悬针书“等。三、 籀文 籀文是商周至先秦的文字,也是铸造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籀文为周宣王时代太史籀所创造,也称大篆。大篆虽然完全摆脱了甲骨文的影响,但象形更有加强,而笔法更完美,端庄凝重,笔画雄厚。布局章法上更注意整体的规划,纵横齐整。书写大篆(1)、直画,藏锋入笔,落笔后提按适度,中锋行笔,从左向右均匀平稳运行,收笔缓慢回锋。(2)、弧画。a左右弧画起收笔同直画,形状无论相背,还是相向,在弯曲处要保持力量随脉使转,切勿停顿僵化。b上下弧画也是藏锋入笔,由内往外,左下角或右下角行。如“木”、“禾”等。(3)、圆弧,

9、从圆形的中间入笔,动作同左右弧画,但要借助手指的力量,采取捻管之法,圆转均匀,让线条委婉流畅,接笔的地方不要出现明显的痕迹。(4)“S”形画,藏锋入笔,用腕力左右转动,中间不能停顿。四、 石鼓文 石鼓文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制作,是秦系文字刻石的代表,也称“猎碣文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石鼓文比金文或多或少有些简化,更匀整、圆转、方正;用笔则凝重厚实,挺拔生姿,圆中寓方;结字茂密谨严,“促长引短,务取其称”,异常奇伟;字距和行距都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其笔画匀整,委婉畅达,跟秦统一的小篆十分接近,因而谓之小篆之祖。书写石鼓文从字形结构上还得保持金文的遗貌,体势平稳多姿,古朴雄健,神奇密致,

10、珠玑纵横。其字形排列趋向小篆横竖行格,规整工稳,严谨朴茂。总之,石鼓文用笔要遒朴而有逸气,既要完全摆脱金文笔画的肥厚,又要简化金文中的过多装饰,显示出自然,朴质。正如韩愈石鼓歌赞曰:“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吴昌硕书写石鼓文取法高古,独辟蹊径,得其精髓,参以行草笔意,遗貌取神,标新立异。并以字形方,笔画短,提出要有果敢力,使之气势峻挺,又要有含忍力,而内蕴。五、 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各书体始皇令李斯所创的。以泰山刻石为代表的小篆结体匀称,字形呈长方形,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上固定,笔画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

11、。从峄山石刻和唐李冰阳的三坟记来看,字形方正,上实下虚,上紧下松,内紧外松,书写随意。,用笔首尾皆圆,始终轻重如一,直画如弦,圆弧中规。用长锋羊毫写小篆,要首尾藏锋。起笔时逆入,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行笔保持中锋,保持力度时稍有轻重变化。收笔时回锋要巧妙,边提边回转,动作很轻。起笔处多是圆笔,偶有方笔,也是逆入藏锋。(1)、写横画,逆锋入笔,绞转返回时,运笔过程中稍用力按,使笔头圆润饱满,但不可以象楷书那样重顿,否则出现大头笔。保持力度,中锋行至末端,绞转收笔。(2)、竖画,逆锋向上,至顶端时轻按,绞转向下,中锋送到底,行笔时力量基本均匀,但要有舒缓起伏。落笔时略重,然后渐行渐轻,行至三分之二处

12、再渐加重到末,渐轻渐提敛锋向上收笔。(3)、弧画,起笔同直画横画,弯曲时往往加有捻管动作,使笔锋永远在笔画的中线,要有轻微的起伏变化,末端收笔同直画。小篆也有折笔,如“口”、“回”等字,但不能棱角分明,当转折时笔行到折处略停一下,捻管带过,力度保持均匀,不要重顿,使之出现重浊的痕迹或刻露的棱角。组合上下、左右半弧的相向或相背,圆弧及连弧的接笔处,一定要接得圆润巧妙,不要留有明显的痕迹,更不能散断草率。 篆书虽然早已退出实用舞台,但碑刻、印章,以及一些用来装饰美化的器物上的铭文等仍被沿用至今,以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从考古资料,以及出土的兽甲骨皮、钟鼎皿器等上刻有的文字去推测和临习其书写用笔,充分

13、体现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自觉,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而找到了源头活水。篆书递至汉代,如东汉的袁安碑仍吸收了古籀文的笔法。此后篆书断断续续,时起时落,直到明末傅山篆书的草率诡异,清乾隆年间的邓石如采用“一笔而就”地书写篆体,同代的钱坫精于书写圆挺瘦劲的线条,有界于“玉箸”与“铁线”之间的篆书。尔后,杨沂孙、吴咨、胡澍、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等篆书创作争奇斗艳,显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景象。乃至近现代篆书创作在清代复兴的基础上,从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小篆等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大胆的探索,将创作的范围太太的拓展,风格也多样化。当代又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中青年书法家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实践,将篆书创作风格美进一步挖掘。但从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有很大数目没能辨识来思考,并不是现代人的脑子不及古人,其实是象没学过中文的外国人一样感觉汉字难识。可是我们每当把一个会认识的汉字写成反形时,就不认识了,这难道说,知而不知,病已。原因是在于汉字反形没有实用的习惯,现代文字不比古文字那样象形。有如甲骨文没有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