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育国际化_第1页
论大学教育国际化_第2页
论大学教育国际化_第3页
论大学教育国际化_第4页
论大学教育国际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大学教育国际化    摘要:大学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现代大学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过程与发展理念。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学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乃至政府首脑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本国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而列入议事日程。大学教育国际化,是由时代、社会、自然、人与教育大系统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世界物质与精神生产国际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大学教育国际化,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作指导,扩大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视野,拓展和利用人才与学术空间,实施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合作办学。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现代化;合作办

2、学大学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及发展理念。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必将开放其服务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站在全球化角度构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完善,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意蕴大学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是信息全球化的产物,是经济世界一体化的要求,是世界物质与精神生产国际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日本广岛大学教

3、育研究所喜多村和之教授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提出衡量“大学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他说:“首先,所谓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与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一个国家大学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它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次,确立能够活跃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留学生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章程、规则与制度,使之适合外国研究学者和留学生的要求,发挥相应的作用。再次,国际化就是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在大

4、学里,应使外籍教师享有与本国教师同等的资格、待遇,并接纳他们为教授会成员;对外籍学生也应不分国籍与出身,一视同仁。”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1987年敦促美国“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建议,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教育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美国哈若瑞教授把国际教育与教育的国际化视作同义语,他认为国际教育不仅应当包括课程、学者和学生

5、的国际交流、与社区的各种合作计划、培训及广泛的管理服务,还应当包括“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这里强调的是态度、观念方面的国际化,即要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阿勒姆和瓦特认为大学教育国际化包括三种主要因素:课程的国际内容,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他们给出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奈特趋向于过程的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international dimension)整合到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

6、诸项功能中的“过程”。所谓“国际的维度”主要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威特则认为阿勒姆和瓦特的定义过于美国化,而奈特的定义则局限于学校过程,因此赞成国际化是“过程”的观点,“通过这一过程,使教育沿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加拿大大学与学院联合会认为,“没有简单的、惟一的或无所不包的关于大学国际化的定义。它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经验”。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国际教育理事会专家小组认为,“国际化就是一国为成功地参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作准备的过程”。成立于1989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认为,国际教育包括范围广泛的活动,只能一般地界定为意指所有与高等教育国际

7、化有关的活动,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在我国,由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教育学卷,把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定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以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其特点有三:其一,国际教育组织的出现与发展;其二,国际合作加强;其三,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的各类各级学校与国际上的各类各级学校发展趋向一致。而由汪永铨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则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

8、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办学理念,是大学教育面向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培养国际性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理想。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将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努力推进本国教育现代化。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要义,是贯彻和平、平等、全人类道德原则;理解、宽容和尊重异国文化、多元文化;能够和外国人一道顺利开展工作、研究;掌握外语;教育达到很高水平,能够和外国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接纳留学生、访问学者等;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特征,表现为观念目标的国际化,即能够以国际的、跨文化的、

9、全球的观念培养面向世界、注重国际理解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即能够遵循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国际教育惯例、通行准则与规则,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多种途径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组织管理国际化,即大学的教育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gats有关开放服务市场的规定,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既加强大学教育的国际合作,又注重大学教育的国际竞争,以合作求进步,以竞争促发展;教育内容国际化,即根据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外国

10、文化比重,加强信息交流、情报、网络、期刊等基础建设,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二、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热潮追溯大学教育国际化思想的历史可以说相当久远。克拉克·科尔甚至认为,早在古希腊时代,高等教育就具有了国际性。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东西方“冷战”状态结束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开始意识到新的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国际竞争已从军事对峙转向了经济包括技术、知识、人才的竞争。以往各国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国际性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等等。而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输也越来越不受国界的限制,各国的发展则愈益依赖知识

11、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要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国际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学校就必须以新的观念和姿态,向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方向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都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越来越多的政府都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大学教育国际化,遂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化趋势。日本早在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就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2月的国会竞选演讲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其中第六条明确提出:“为培养具有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应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

12、改善外国语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参见中央教科所编教育情报参考1984年第9期)其后他又提出“21世纪教育改革五原则”,并将“国际化原则”列为首项。1986年4月通过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将这些“设想”与“原则”进一步具体化:“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理应具备国际性质,学术研究归根到底是人类共同的工作要求从国际角度出发,以完善高等教育为基础,采取措施进一步加深学术与文化的国际交流。”1986年初,在日本广岛召开了以“大学的国际化与外国留学生”为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数十名学者共同研究了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向,日本提出了在21世纪初“接

13、受十万留学生计划”的奋斗目标。1999年,oecd国家第三级教育的留学生人数总计为142万,日本即占了4,提前实现了上述留学生教育计划。随着信息交流技术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以至各级各类和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教育的网络化,将对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目前尚难以估量的影响。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在网上提供学位课程,如mba学位课程,已是司空见惯。国际间筹划提供虚拟课程,建立次地区、地区的国际性虚拟大学,也已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组织提上议事日程。由亚太地区大学协会于1998年成立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支持的亚太地区远距离和多媒

14、体教育委员会(apdmen),由10个国家的16所大学组成,正在筹划提供虚拟课程方面的合作,并已得到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的支持,免费利用其通讯卫星一年,在日本与4个国家之间进行试验。为了解决网络上能够多种语言通用互译,促进网络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正在进行一项以此为目的的研究。世界银行已委托美国教育发展研究院完成一项远距离教育可行性研究,考虑多种方案,在40个国家中建立441处多媒体学习中心,并联网。1993年成立的由全球270多所大学和学院参加的全球网络学院提供1万门以上课程,每天有11万人次以上访问其网址。无疑,这些教育内容、提供方式、收益范围、合作主体,都是超

15、越国界的,是国际性的。1980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出版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该理事会主席、美国前加州大学总校校长克拉克·科尔在序言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观念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即高等教育要国际化。1987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全国性调查,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提出一份报告,敦促美国高校“加快实现教育“国际化”,吁请美国社会舆论和各级政府官员对教育国际化要有紧迫感,并给予足够的重视”。1992年秋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发起,召开“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挑战”专题研讨会。与会的mit校长和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理查德·莱曼等人明确提出,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

16、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他们甚至提出要把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为此,美国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跨国远程教育,积极开展合作办学。1999年oecd国家中东道主国的留学生,美国占了第三级教育留学生总数142万人的31。2000年美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输出金额达102亿美元,约占oecd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消费总额的13。同时美国又是最大的教育输入国,2000年美国的留学生教育服务进口金额达215亿美元,约占oecd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消费总额的7。2000年美国教育服务收入1028亿美元,占总服务收入的35。欧共体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共同体培养国际人才中心

17、欧洲高等学校研究院。1985年底,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规定各成员国颁发的高校毕业证书将在共同体范围内得到普遍承认,以促进共同体各国大学之间教学的交流。欧共体国家实施“科梅特计划”,以建立一个欧洲的“大学工业培训机构网络”;实施“埃拉斯穆计划”,争取到1992年欧洲至少要有10的大学生到别国去学习,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与经济机制,从而形成一种“欧洲意识”。法国世界日报评论说,“一个大学欧洲正在形成”。自1987年开始实施“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以来,已有20万学生,15万名教师参与了交流,1500多所大学参与了250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1993年、1995年,欧洲经济与发展组织召开了两次高

18、等教育国际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边缘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一个中心因素。1997年4月11日,30个欧洲国家再加上美国,在欧洲已有的4个承认学历、文凭、大学入学资格公约的基础上,签署了新的欧洲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公约。各国还相继成立了收集信息,对外国学历与证书进行评估,负责执行公约方面的国际交流的专门性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前苏联、东欧各国的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紧密,这种合作涉及教学、教育、组织方法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各种主要问题。为了使合作协调一致,不仅有一些临时性的诸如“社会主义国家合作高等学校校长会议”这样的协商机构,而且自1966年起,每年召开

19、一次“高等教育部长会议”。第三世界国家也积极采取大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行动。如1965年设立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等地区性合作机构,常常就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展开研讨,向各国提出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教育计划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的建议。无疑,这正是通过地区性协作来实现教育事业尤其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据英国泰晤士报1986年12月9日报道,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伊拉克等7国决定共同投资创办阿拉伯海湾大学,前期规模为2000人,预计20年之后将发展到5000人。这无疑意味着即便是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已着手准备迎接“大学国际化

20、”高潮的到来。在马来西亚,400所私立高等学校中,23左右采取与国外对口学校合作办学的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与名声,争取学位获得认可。合作办学的潜力正在显现,势头方兴未艾。1996年11月,由香港浸会大学林思奇东西方学术交流研究所举办的“大学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之策略”国际研讨会,一批来自欧洲、澳洲、美国、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大学校长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反映了高教国际化已从经验性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探讨,再到制定具体的策略,从而推动实践发展这样一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加快教育改革

21、的步伐,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空前活跃。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办学层次分布看,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2个,其中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为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经营管理经验及其他有益的文化,结束“十年内乱”以后,更是开启了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时代。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政府教育部门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万多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目前,我国正与世界各国大学互派专家、学者,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生,合作从事科学研究,共

22、同举办学术会议。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热潮正在形成。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大学教育国际化,是由时代、社会、自然、人与教育大系统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高等教育适应世界变化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昭示。21世纪国际社会的主流是和平、稳定、繁荣和发展。惟有和平的局势和稳定的环境,才能确保文化、学术的繁荣,确保政治、经济、自然与人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决定这一主流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标志,科学技术和人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无国界,跨国间的紧密合

23、作已成为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新的组织形式,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国际科研协作体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大学教育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必须参加国际科技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随着冷战的结束,面对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两大阵营都看到了军事对抗的有害性、政治颠覆的有限性和经济合作的有益性,基于这样的共识,国际竞争已从军事对抗转向了经济竞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而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2世界经济与贸易全球化趋向。现代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

24、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伴发展山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人类进入了一个贸易自由化、市场跨国化、信息网络化、科技同步化、环境一体化的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信息技术的全球联网,生态环境的全球互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贸易大市场,必须参加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走向,促使世界各国必须强化其大学教育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不断增强现代大学在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过程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努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3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展望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新能源技术将成为高新科

25、技的支柱,空间技术将成为高新技术的外向延伸,海洋技术将成为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新时代。大学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承、彼此推动的这种内在联系,使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大学实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础平台和教育手段,成为走出金字塔,冲出国门,面向世界,服务人类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大学将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竞争力人才培训中心,基础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孵化中心,最新技术信息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4大学教育变革与适应的驱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使命,国际化与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后殖民文化所做出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

26、的回应,国际化要依赖本土化才能生存,本土化要依靠国际化才能得到发展。但在人类活动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大学教育国际化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寻求知识,探索真理,是大学教育自始至终的不懈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大学教育要适应变化的世界,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学习、借鉴和吸收各国彼此成功的变革经验,由此以推动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手段、教育目标、课程设计等构成高等教育的物资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时,也越来越注重借鉴和吸收别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大学教师、

27、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需要不断得到加强。各种具有国际特征的跨国国际教育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越来越成为国际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舞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因而学术上的国际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做出贡献。”这一纲领性文件,为各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大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

28、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许多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它对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及构成的挑战,纷纷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以促进本国的大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1确立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大学发展的一种过程和趋势,是大学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学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以开放的思想,实现培养观念目标的国际化。美国教授哈若瑞认为,大学观念目标的国际化,应当以“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亦即树立全球意识并努力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由于教育的民族性、本土化特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

29、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些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国家,大学国际合作意识差,国际竞争意识更差。要参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竞争,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牢固树立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确立先进的国际教育观、国际人才观、国际质量观,努力把握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立足点,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外向扩展和内部开发、学习借鉴和参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坚持高科技与高情感的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各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结合,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相结合,创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引

30、进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攻克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课题,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若然如此,各个国家和地区才能在为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抢占现代教育与科技的制高点,在高等教育紧密的国际合作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扩大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视野。大学教育国际化,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大学不仅应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应当体现国际观点。美国著名教授伯恩指出,国际教育要求在国际框架内讲授一个学科以便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课程国际化,必须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立国际课程的位置,教学计

31、划的编制技术和课程设置方案设计应当采纳国际通行惯例。当前,课程的国际化一是要做好课程的分类,提出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从课程内容看,除一些反映本国、本民族或本地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内容外,其余课程,无论是文、史、哲,还是理、工、农、医等,都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际化。所有国际教育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法、国别史、外国语言文学等,必须首先达到国际化标准,与国际接轨。二是要将课程分层次,并区别对待。不同层次教育机构课程国际化的要求、目标、形式、措施应该有一定的区别。课程国际化,需要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国际化课程知识需要

32、采用适当的、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授。大学教育要引进国外原版先进教材,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扩大大学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视野,还必须创造条件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位、学历及专业资质、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学籍管理的国际化。要把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参观学习与大学课程开发联系起来,国际院校之间应合作开展教育计划,开展国际问题研究或设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按照学科或专门领域建立信息网,通过国际网络来传播研究成果和分享普遍知识。参加国际研究与开发项目和基金,加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大学教育惟有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努力拓展教学内容的全球

33、化视野,才能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国际惯例和规则,通晓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底蕴,把握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在大学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培养学生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国际舞台就业的适应能力。3拓展利用国际人才学术空间。现代大学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昌明人类文化的使命。广泛的国际联系与交流,对大学完成自己所承负的历史使命至关重要。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贫困失业等,单靠一国的力量难以为继,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与国际同行的协作开展国际问题研究,实现项目开发与科技攻关的国际化,既能对历史做出及时的回应,确保大学

34、历史使命的完成,又能展示大学的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大学的国际地位。大学必须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国际空间,以人员的流动作为交流与合作的载体,促进本国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包括本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才库和国际人才库,重点抓好国际型人才前来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和联合申请国际项目等,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高度重视留学生工作,坚持派出与吸收并重,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吸引学生选择通过境外消费和跨境支付完成学业。根据gats的规定,努力开放教育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活动,加快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促进本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发挥教育

35、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拓展和利用国际人才与学术空间,必须努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的研究和地区研究两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开展国际关系研究和地区研究,对国家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研究的方式有多种,如创造条件大量互派留学生;由政府、民间资助的交流计划;大学与非学校的研究所、跨国公司及各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学系统之间的交流计划;教师、学者之间的互聘、交流与合作;围绕专门项目进行的有关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等等。4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合作办学。目前,国际合作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一个国家的一所大学和另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学术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