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1) 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2) 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3) 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4) 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
2、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第一分支为旋前圆肌支;再发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肌支;最大的分支为骨间前神经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腕掌部的分支有返支及指掌侧总神经。追踪纤维至有关的脊神经如下:C5:旋前圆肌;C6:桡侧腕屈肌C7、指浅屈肌,13指感觉C8: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T1:掌长肌、旋前方肌、大鱼际肌、第12蚓状肌推荐精选神经损伤临床表现:(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
3、“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旋前圆肌综合症”。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推荐精选 (3)臂丛上中干损伤(C57):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肌力减退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障碍。(4)臂丛下干损伤(C8T1):掌长肌、旋前方肌和屈拇、示指DIP关节肌力减退,以及拇対掌功能受限。2、尺神经:沿肱动脉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份(
4、即三角肌止点高度),穿内侧肌间隔至臂后区内侧,下行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继而向下穿过尺侧腕屈肌起端又转至前臂前内侧,继续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间,尺动脉内侧下行,到达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手背支后,本干在豌豆骨桡侧,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分深、浅两支,经掌腱膜深面进入手掌。尺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1) 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出分支,即无支配。(2) 在前臂上部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3) 手背支分布手背尺侧半,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4) 浅终支(皮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5) 深终支(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5、。追踪纤维至有关的脊神经如下:C7:尺侧腕屈肌C8:指深屈肌尺侧半,手掌背尺侧和45指感觉T1: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拇收肌推荐精选神经损伤临床表现:(1) 尺神经干受损: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处)及尺侧腕屈肌两起点之间,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能力下降,环指和小指的DIP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指MP关节过伸,第4、5指IP关节屈曲,出现“爪形手”;感觉障碍区域以手掌、手背尺侧缘为主。推荐精选 l Frement试验阳性:拇指与示指用力相捏时,不能做成圆形,而是方形,即拇指的指间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过伸、示指DIP关节过
6、伸畸形。l 夹纸试验阳性:拇收肌检查:检查拇收肌是观察拇指有无向示指靠紧能力。检查时首先把拇指摆在其他4指同一平面上,把纸片夹在拇指、示指间,然后再令拇指的侧面与示指靠紧,检查者用力拉纸片,看能否夹住,正常情况下拇指呈伸直状夹住纸片,如拇收肌麻痹夹纸无力,故用屈曲拇指末节,用拇长屈肌的代偿力量才能夹住纸片,此为拇指夹纸试验阳性。推荐精选 骨间肌检查:把纸片夹在第25指的两指间,嘱受检者用力夹纸,然后检查者拉纸片,看能否夹住。骨间肌麻痹者纸片很容易被拉出,即为夹纸试验阳性。 l Wartenberg试验阳性:小指不能内收为阳性,由于小指收肌(掌侧骨间肌)麻痹及小指伸肌无对抗的外展活动,所以小指在
7、MP处呈外展位。(2) 深支运动支损伤: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豌豆骨桡侧(常发生在以手击物或手握振荡物和旋转车轮把手,小鱼际仍呈悬空状态时,此时尺神经深部的运动支可受到豌豆骨和钩骨的压迫造成损伤;Guyon管内受压迫),运动障碍表现为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功能受损;感觉不受影响。3、桡神经:先经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上臂内侧),然后沿着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过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两支。浅支沿着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背面,并下行至手背。深支经过桡骨颈外侧穿过旋后肌(桡骨外侧面)至前臂背侧,在前臂伸肌群的浅、深层之间下行,在拇
8、短伸肌远侧逐渐变细,行于拇长伸肌深面即前臂骨间膜后面至手腕背面。(不同个体桡神经分支发自主干的水平存在差异,解剖学上写“在肱骨外上髁的前方分为浅、深两支推荐精选”)桡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1) 在臂部的分支:皮支为臂后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肘肌、桡侧腕长伸肌和肱桡肌。(2) 浅终支(指背神经,皮支):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3) 深终支(骨间后神经,肌支):分布在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追踪纤维至有关的脊神经如下:C5:肱三头肌外侧头、肱桡肌,上臂外侧感觉C6:肱三头肌长头、旋后肌、桡侧腕长伸肌,腕背桡侧感觉C7:肱三头肌内侧头、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C8:尺侧腕伸肌、拇长伸肌、拇长展肌T1:示指、小指固有伸肌推荐精选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1) 桡神经干损伤:易损伤的部位为臂中段后部和贴肱骨桡神经沟处(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伸肌瘫痪,即抬前臂时出现“垂腕”状态;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最明显。(2) 桡神经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开挖合同范本
- 买衣服购销合同范本
- 养殖配件小窗采购合同范本
- 京津冀外包合同范本
- 农民承包树苗合同范本
- 企业定制酒合同范本
- 出售农机全套纸合同范本
- 半日制合同范本
- 单位门卫聘用合同范本
- 北京正规购车合同范本
- 2025年环卫工作计划
- 2024年07月山东省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夏季校园招考29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品质巡检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并购合同
- 2025版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合同含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条款
- 初验整改报告格式范文
- 2025年北京国资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建设工程总承包EPC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案1
- T-CSUS 69-2024 智慧水务技术标准
- (2024)竹产业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