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酵母抽提物科研院所概述_第1页
国内酵母抽提物科研院所概述_第2页
国内酵母抽提物科研院所概述_第3页
国内酵母抽提物科研院所概述_第4页
国内酵母抽提物科研院所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国内酵母抽提物科研院所概述第一节 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啤酒酵母的综合利用我国是个啤酒生产大国,啤酒工业中会产生大量废弃酵母。这些酵母的营养价值很高,约含有的蛋白质,其中人体必需的种氨基酸含量丰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麦角固醇、谷胱甘肽、辅酶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所以,废酵母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营养来源。我国的废弃啤酒酵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仅作饲料出售,附加值很低。目前啤酒酵母的研究应用已由饮料工业转向医药食品工业。酵母抽提物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酵母细胞的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和多肽类物质,核酸降解为核苷酸,并保留其它营养素,从而制得的人体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可溶性营养及风味物质,是兼具营养、

2、调味和保健三大功能的高级营养调味品。国际上酵母提取物的生产和应用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有少数厂家应用面包酵母生产的抽提物上市销售,消费市场亦已启动,主要应用于方便面调味料粉和酱油。利用废弃啤酒酵母生产的酵母抽提物其质量与面包酵母的产品同样好,并有成本低廉的优势,特别适合中国国情。此外,我们可利用酵母细胞内本身的酶系如谷胱甘肽合成酶等。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三肽,具有解毒、抗氧化、抗癌、抑制艾滋病毒等功用。添加谷胱甘肽的前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孵育,可显著提高酵母抽提物中的谷胱甘肽含量,从而提高酵母抽提物的质量和附加值。酵母体内另有的核酸,可以制备核苷酸,是重要的医药原料

3、。本工艺采用自溶和酶解相结合的工艺,添加一定的促进剂,控制一定条件,降解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得到酵母抽提物。按年产万啤酒计算,设备投资万元左右,主要包括锅炉、离心机、反应罐、真空浓缩罐、喷雾干燥机等,厂房。年产酵母抽提物精粉,以万元计,年产值可达万元万元,年利润可达万元以上。自溶酶解后的酵母残渣仍可作饲料,每年约,产值万元左右。整个工艺基本无污染产生。地址:江苏无锡钱荣路号邮编:电话:-第二节 华东理工大学酵母精(YeastExtract)主要成分:富含维生素富含维生素富含维生素B1、B2、B6、B12、尼克酸、叶酸、泛酸、生物素等,含氮48%(约含粗蛋白25-50%),含有19种氨基酸,以

4、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等较多,另含5'-核苷酸等。它们的组成比例则视原料和加工方法而异。性状:深褐色糊状或淡黄褐色粉末,呈酵母所特有的鲜味和气味。粉末制品具有很强的吸湿性,一般糊状品含水20-30%,粉末品含水5-10%。5%的水溶液PH值为5.0-6.0。制法:所用原料以啤酒酵母、葡萄酒酵母和面包酵母为主,分自溶法、加酶法和酸水解法等。一般以自溶和酸水解混合法为主,即酵母在50°C左右下自溶48-72小时,再加盐酸使其进一步分解,中和后离心分离,分离液经脱色、脱臭精制后浓缩成糊状,或进一步作热风干燥或喷雾干燥而成。质量指标自溶(autolyzed)抽提液:FCC19

5、831.总氮量9.0%2.a-氨基态氮3.5%3.砷(以As计)3ppm4.天冬氨酸8.0%;如以总氨基酸计,应12.0%5.谷氨酸12.0%;如以总氨基酸计,应20%6.重金属(以Pb计)0.002%7.不溶性物质1%8.铅10ppm9.钠20.0%用途:调味品。常与其它化学调味品合并使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加工食品,如汤类、酱油、香肠、米果等调味之用。毒性:天然品,无毒。联系人:丁庆豹地址:华东理工大学283号信箱E-Mail:bioxianleid第三节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天然调味料-酵母抽提物的研制产品简介:酵母抽提物亦称复合氨基酸调味料或酵母精,是以鲜酵母为原料,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属

6、天然调味料系列。它富含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呈味核苷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并具有强烈呈味性能,滋味鲜美,风味浓郁,可与肉类抽提物媲美,是兼备营养与调味两大功能的第三代调味料;可广泛用于肉类、水产品加工、各类汤料、速食面、快餐、酱油、食醋等。本技术抽提率高达67%,蛋白质降解物含量达50%左右,酵母蛋白质利用率达80%左右,自溶时间仅需10小时左右;其产品溶解度好,滋味鲜美,无酵母味;每2吨干酵母能生产1.5-1.6吨酵母精。经广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等单位分析及有关专家品赏,本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及风昧达到国外名牌产品标准。1994年经技术鉴定,本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工

7、艺先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199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单位简介:该所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保藏选育、农业及环境微生物、霉腐微生物及防治技术、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分类及前期开发、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深加工工艺等基础、公益和应用性研究开发工作。承担有国家“863”、基金、攻关和省基金、攻关、高新技术、援藏项目等。广东省菌种保藏选育重点实验室设在本所。35年来取得科技成果近100项,属国内先进以上的有74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47项;厅局级奖励成果24项。发明专利9项。1978年以来发表论文580多篇,其中国外发表34篇、出版专著20部,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

8、贴,2人获得国家级、5人获得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行业:食品深加工联系人:郭俊电话真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学馆西楼101房邮编:510040e-mail:services第四节 微生物功能新产品研究发展中心该所始建于60年代初期,前身是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1972年改为现名,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现有职工171人,专业技术人员128人,其中高级29人,中级54人,博士2人,在学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24人。固定资产3500万元,万元以上仪器112台(套)。专业藏书12000多册,其中外文图书5000多册。建所以来,取得科研成

9、果近100项,经专家鉴定属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科研成果80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49项,厅局级奖励成果25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1978年以来发表论文760多篇,其中国外发表或在国际会议上宣读5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国家级、5人获得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3人获国家及省劳模(先进工作者)称号。60%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在1994年国家科委对全国科研机构综合评定中,该所入选运行绩效300强,名列第45名。近期该所主要从事"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及应用研究、微生物的育种和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

10、及污染物的治理、微生物检测与诊断及防治和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与前期开发"五个重点发展研究技术领域的工作。承担有国家"863"、国家基金、攻关和省基金、攻关、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项目、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成果孵化)项目、省援藏项目、广州市重大攻关项目、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等。广东省菌种保藏选育重点实验室建在该所,通过两期建设,建成了华南最大的真菌标本馆和菌种资源库,并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具备了从事分子生物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设备和进行菌种选育、保藏的良好条件。在2000年度省科技厅组织的全省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荣获"优秀重点实验室&q

11、uot;称号。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经批准成立并通过了计量认证,与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运行,该中心的建立,提高了我省微生物分析检测的整体水平,是我省唯一的微生物分析检测权威机构。微生物功能新产品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下属材料防霉防腐、肌苷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三个研究组,主要从事各种工业材料防霉防腐技术,肌苷、腺苷和红霉素发酵工艺研究以及酵母抽提物、帕拉金糖和帕拉金糖醇的生物技术研究,同时为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等。现有以下技术可转让或合作开发:各类工业材料(产品)的防霉、防腐和抗藻技术;南瓜多糖及其保健食品开发研究;柚皮黄酮和果胶提取生产技术;帕拉金糖和帕拉金糖醇生产技术;酵母抽提物和高

12、核酸酵母抽提物生产技术;发酵法生产肌苷、腺苷技术;发酵法生产红霉素、异亮氨酸、核苷氨基酸技术;发酵法生产AICAR(5-氨基-4-氨甲酰咪唑核苷)技术;微生态制剂、果醋、果汁饮料和腌渍生产技术;鱼、虾养殖水质净化微生物制剂生产技术;水果等农产品保鲜技术等。该中心下属药用真菌研究组、营养与饲料研究组、固氮研究组。目前主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药用真菌的基础、应用及开发利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及饲料配方技术的研究,新型风味料、保健品等研究开发。发展方向:药用真菌新资源的基础、应用研究及开发利用,开发有特殊作用的微生物功能性产品,新型动物促生长剂、免疫调节剂、品质改良剂的研究与开发,

13、功能性保健品、新型调味品的开发。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方法学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创立微生物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尤其是快捷、灵敏、特异性的方法等。并开发和经营用于微生物检测诊断与防治的试剂、仪器和设备,是科、工、贸一体化的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要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有微生物数量生物发光法快速测定研究,L苹果酸的发酵生产和系列产品的开发,藻类培养基和杀藻剂的研究和开发,微生物培养基分子载体研究及环境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食用菌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是在食用菌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体化运作的中心。该中心主要从事食用菌的菌

14、种选育、菌种生产及栽培技术和开发工作。在国内首创香菇人工段木栽培法,草菇栽培法等现代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培养了大批食用菌人才,选育了草菇V23、V5、V15等菌种和香菇香九、GL47、GL51、GL53等全国畅销的品种,并开发了平菇、木耳、金针菇、茶树菇、鸡腿菇、白灵菇、肉蘑等野生及优良栽培种上千株。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研究。地址:广州先烈中路100号邮编:510070电话真五节 广东省菌种保藏与选育实验室统计,实验室启动运行以来,共取得省部级奖励项,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15、发表论文222篇,出版专著部,待出版部;转让成果多项,转让费及技术收益合同金额700多万元。目前,实验室收集、保藏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和大型真菌等菌种近1000株。几年来,为省内外教学、科研、生产部门提供各类菌种1.5万多支,并向近20个单位提供冷冻干燥设备、离心机、发酵培养设备,分析测试仪器和电子显微镜等借用或技术服务;与国外境外某些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或交换菌种和资料,提高了实验室知名度。使用高产苷技术生产肌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广东大型真菌志(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天然调味料酵母抽提物的研制(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浓香花

16、生油中黄曲霉毒素微生物学法解毒研究(国家外经贸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用DNA转化选育L谷氨酸生产菌(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四川甘孜州食用菌资源调查(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噬菌体图谱(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水稻耐氨固氮菌应用技术及效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不致龃齿的新型甜味剂帕拉金糖的研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香菇及其下脚料鲜香味提取技术和应用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第六节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89年12月建立了广东省畜禽饲料研究实验室。为了适应未来

17、21世纪的饲料工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建成五年后,即1994年省计委、省科委决定立项支持实验室进行二期工程建设。1996年6月全面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并通过省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验收。经过两次建设的实验室,具规模、上档次,成为集动物营养、饲料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型实验室。已逐步成为广东省动物营养、饲料科学研究、开发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分析和质量检测、人才培养的中心,饲料营养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基地,为广东省饲料工业、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室8年来,该实验室引进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跨世纪人才。先后引进硕士、博士13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0多名,使实

18、验室的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逐步配备了动物营养、动物生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现代分析测试、畜牧、饲料加工等专业研究人员18人,技术人员11名,专兼职管理人员8人。现全室专业技术人员中,具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5人,具博士、硕士学位的12人,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才队伍。实验室建成以来,利用现有仪器着重开展禽畜应激的调控、猪鸡营养参数及营养代谢规律、畜禽饲料中各成分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以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八五"期间,该实验室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攻关专题,省重点项目、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共计1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有29项成果通过鉴定,获各类科技奖励25项,研制出的30多种饲料添加剂、动物营养保健品和畜禽预混料等新产品大多已投入批量生产,累计创社会效益20亿元。研制开发的益生酵母精、安痢素1号、新型饲料添加剂有机铬、益生素等最新科技新产品即将投放市场。目前,承担“九五”国家攻关专题、省重点项目、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专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