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PPT课件_第1页
1、绪论PPT课件_第2页
1、绪论PPT课件_第3页
1、绪论PPT课件_第4页
1、绪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第三章 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调查的内容和方法生态调查的内容和方法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评价生态评价第六章第六章 空间生态规划空间生态规划第七章第七章 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第八章第八章 3S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技术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第九章第九章 区域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第1页/共43页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生态规划概述生态规划概述 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1.3 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第2页/共43

2、页1.1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概述概述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环境科学辞典对生态规划的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做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安排(合理)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第3页/共43页1.1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概述概述 随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不断完善,生态学已不仅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等方面,而是逐步扩展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可以认为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

3、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第4页/共43页1.1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概述概述 二、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二、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 1、生态建设的概念、生态建设的概念 生态建设是在对系统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系统地、有组织地安排人类相当长时段活动范围和强度的行为。 第5页/共43页1.1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概述概述 2、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由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规划三部分组成,其中生态规划是核心,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则是规划实施的保证。 生态建设是在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进

4、行的具体实施生态规划内容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和依据,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和设想都是通过生态建设来逐步实现的。第6页/共43页1.1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概述概述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1、生态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 2、生态规划与经济规划;、生态规划与经济规划; 3、生态规划与国土规划;、生态规划与国土规划; 4、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 5、生态规划与环境规划;、生态规划与环境规划; 6、生态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生态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第7页/共43页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

5、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规划的萌芽阶段一、生态规划的萌芽阶段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美国地理学家(1864),地质学家(1879),英国生物学家(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第8页/共43页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二、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二、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进入进入20世纪,生态规划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世纪,生态规划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 第一次高潮是以霍华德(,第一次高潮是以霍华德(,1898)为代表的田园城镇运动。)为代表的田园城镇运动。 第二次发展高潮。在第二次发展

6、高潮。在20世纪世纪20年代前后,以为代表的美国年代前后,以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鼓点人类生态学派,应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分析城市结芝加哥鼓点人类生态学派,应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分析城市结构与功能以及城市中人群的分布。生态规划这这个背景下,构与功能以及城市中人群的分布。生态规划这这个背景下,理论和实践都得到发展,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理论和实践都得到发展,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期。 第9页/共43页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以以20世纪世纪40年代美国规划协会开展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年代美国规划协会开展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绿带新城建设等工作为代表,研究人员在生态规划的最优绿带新城建设等

7、工作为代表,研究人员在生态规划的最优单元、城乡相互作用、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单元、城乡相互作用、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的探索研究。 在生态规划方法上,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地图叠在生态规划方法上,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地图叠合技术的应用,提出的生态栖息环境叠置分析法,为后来合技术的应用,提出的生态栖息环境叠置分析法,为后来的的McHarg生态规划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发展奠定生态规划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了基础。第10页/共43页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次发展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全球性的第三次发展高潮

8、。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规划进入第三个高潮期。生态规划从传生态环境危机,生态规划进入第三个高潮期。生态规划从传统的地学领域向其他学科领域广泛渗透,并出现了一大批具统的地学领域向其他学科领域广泛渗透,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生态规划人员。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生态规划人员。 特别是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为代表的生态规划工作,特别是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为代表的生态规划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为现代生态规划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第11页/共43页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三、现代生态规划阶段三、现代生态规划阶段 进入进入20世纪

9、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复合生态系统思想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推动下,生态规划的理论系统思想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推动下,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得到新的开拓。和方法得到新的开拓。 我国生态规划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涉及的领我国生态规划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并且从一开始就汲取了现代生态学的新成域也十分广泛,并且从一开始就汲取了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与我国的城市、农村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果,与我国的城市、农村的发展,生态环境保

10、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相结合,在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发展主题相结合,在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第12页/共43页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生态规划的特点现代生态规划的特点 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 3、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4、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5、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

11、合; 6、由、由“软科学软科学”走向走向“软软”“硬硬”结合。结合。第13页/共43页 1.3 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一、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一、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整体性 2、综合性、综合性 3、区域性、区域性 4、动态性、动态性 5、信息密集、信息密集 6、政策性强、政策性强第14页/共43页二、生态规划的原则二、生态规划的原则 1、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街道建设三同步原则;、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街道建设三同步原则; 2、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

12、出重点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4、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原则;、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原则; 5、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6、传统风貌与街道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传统风貌与街道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7、政府宏观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原则。、政府宏观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原则。 1.3 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生态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第15页/共43页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 2.2 系统

13、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2.3 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理论 2.4 环境容载力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2.6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第16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一、生态学基本原理一、生态学基本原理1、整体有序原理;、整体有序原理;2、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理;、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理;3、循环再生原理;、循环再生原理;4、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原理;5、输入输出动态平衡原理;、输入输出动态平衡原理;6、最小因子原理;、最小因子原理;7、环境资源有限性原理。、环境资源有限性原理。第17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 二、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二、

14、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系统学起源于系统学起源于19世纪末湖泊和海洋的研究,虽然在世纪末湖泊和海洋的研究,虽然在1935年就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从系统的整体来研究生物年就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从系统的整体来研究生物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其方法论的形成则是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其方法论的形成则是1942年年Lindeman有关湖泊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有关湖泊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研究。第18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1、以生态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态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2、关注生态过程的稳定性;、关注生态过程的稳定性;3、生态库与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库

15、与生态服务功能;4、生态资源与生态价值;、生态资源与生态价值;5、生态综合的方法。、生态综合的方法。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特征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特征第19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强调系景观生态学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效应、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生态规划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主要理论为生态规划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

16、主要有以下有以下5 5项。项。第20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1、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2、景观格局理论;、景观格局理论;3、干扰理论;、干扰理论;4、等级理论;、等级理论;5、时间和空间尺度。、时间和空间尺度。第21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四、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四、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等在总年代初,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等在总结以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结以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基础上,指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基础上,指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

17、、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脉的人工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脉的人工生态系统,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提出了社会-经历经历-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第22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1、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23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2、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受两种过程的支配: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受两种过程的支配:(1)系统内禀增长率r 当环境容量很大时,系统呈指数增长。)(00ttrePPP为系统发展规模指标;r为系统的内禀增长率。(2)外部资源、环境

18、承载力K 当人类活动影响很小时,系统的发展取决于资源的可获得程度R,其呈双曲线模式。 t1JRR为K中可利用的部分;J=r/K,为生态参数。第24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上述两过程的增长率为 , rpdtdP2JRdtdR设复合系统的发展程度C与P、R成比例,则KCrCJRrPdtdRdtdPdtdC12第25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其发展具有以下三种情况:(1)模式增长率高, 发展迅速,但可持续发展能力低;(2)模式稳定性好,但系统发展缓慢;(3)模式复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第26页/共43页2.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3、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控制论原理、复合生态系统

19、生态控制论原理(1)胜汰原理; (2)拓适原理;(3)生克原理; (4)反馈原理;(5)乘补原理; (6)扩颈原理;(7)循环原理; (8)生态发展原理;(9)生态发展原理; (10)机巧原理。第27页/共43页2.2 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一、系统科学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一、系统科学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1、系统论、系统论 2、控制论、控制论3、信息论、信息论 4、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5、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 6、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第28页/共43页2.2 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二、生态规划应用的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二、生态规划应用的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1、整体性原理、整体

20、性原理 2、关联性原理、关联性原理3、机构性原理、机构性原理 4、开放性原理、开放性原理5、系统的动态性原理、系统的动态性原理 第29页/共43页2.3 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理论一、地域分异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空间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地域上发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地域上发上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上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规律。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规律。第30页/共43页2.

21、3 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理论1、地域分异规律对生态规划的指导作用、地域分异规律对生态规划的指导作用(1)宏观指导作用)宏观指导作用 地域分异规律要求在生态规划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地区,在总体上必须根据其热量带、气候带、植被带和土壤带等来进行总体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来优化布局相应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类门和建设项目,原则上要求在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带上应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农、牧、水产、林业等生产项目。(2)局部指导作用)局部指导作用 尽管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反映的是大尺度的变化规律,但它同样可以指导一些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第31页/共43页2.3 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理论二、经济地理学理论二、经济地理学理

22、论1、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2、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3、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区域分工贸易理论4、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5、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6、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7、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第32页/共43页2.4 环境容载力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一、环境容载力的概念一、环境容载力的概念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对外加的某种(类)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承载量或负荷量。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区域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

23、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阀值。第33页/共43页2.4 环境容载力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3、环境容载力、环境容载力 自然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支持下对人类活动所提供的最大容纳程度和最大支撑阀值。简言之,环境容载力是指自然环境在一定纳污条件的下所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发展能力。 它可看作环境系统结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环境容载力可以用环境容量分值和环境承载力指数来综合评价。第34页/共43页2.4 环境容载力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2、环境容载力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环境容载力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1)在制定区

24、域社会经济目标中的指导作用)在制定区域社会经济目标中的指导作用 根据环境容载力理论,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制定该区域未来的人口发展规模、产业发展结构及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并可确定在某一经济发展水平下环境保护与建设所需达到的标准。 另一方面,根据一个区域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来分析、预测该区域所需环境资源的基本数量。第35页/共43页2.4 环境容载力理论环境容载力理论(2)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中的作用)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中的作用 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中。依据环境容载力评价结果,预测环境容量变动和承载力变动趋势,其结果可作为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主要依据。(3)在

25、城市里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在城市里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是在一个特定、有限的空间与环境资源范围内,人口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与高度密集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类生态较为脆弱的生态地域,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时更需要遵循环境容载力理论。第36页/共43页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旨在保护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第37页/共43页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可持续发展的度量二、可持续发展的度量 1、资源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承载能力 2、区域的生产力、区域的生产力 3、环境的缓冲能力、环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