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谢 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
2、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
3、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
4、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并将思想感情融汇进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
5、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称、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佛门的饮茶随着世俗饮荷也渐渐讲究起来了,各寺院都设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东北角则为“法鼓”。专门有一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和尚,有的寺院门口还设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称为“寺院茶
6、”,有很多品目:1、奠茶:供佛、菩萨、祖师;2、戒纳茶: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排序喝的茶;3、普茶:寺人共同煮饮喝的茶。不仅名目不同,茶的质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饮。 可以说当进入到宋代这个茶文化高度发展的辉煌时代,佛教与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表现得更为密切。这种影响与融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
7、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荷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尝谦
8、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
9、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神通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二、茶加强了佛门与世俗及对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几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请许多的文人名士前来赴会。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
10、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点茶闻香饮茶评茶,气氛融洽,这样就使得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径山茶宴”。径山,位于天目山东北高峰,处于浙江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时十分有名,宋孝宗亲自御笔题额“径山兴盛万寿禅寺”,从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禅林之冠”,而茶宴也举办了将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规的茶会、茶宴之外,宋代的许多文人私下也乐于与僧人结交,以茶会友,以茶问道,如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还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 茶,也促进了中原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茶传入日本,有两人非常关键:一是753年东渡日
11、本的鉴真(带去茶叶);二是最澄法师在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也对当地寺院采茶区进行了学习,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并种植于近江地区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带回茶籽,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这时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阶层与僧人之间。 茶东传日本的又一高潮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遍访各地,居住达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国时就携带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到晚年根据在中国考察的情况及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而写成吃茶养生记(1241年),全国开始推广饮茶。至此,日本开始饮茶习惯,并养成以“和、敬、清、寂”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见,茶对促进
12、宋王朝与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由佛门弟子带到了朝鲜。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产物茶道 如果仅仅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待佛教对宋代茶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种表面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肤浅的认识上,我们将难以触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内蕴,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这个茶文化异常繁荣辉煌的特殊时代的独特之处,在谈宋代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时,就不能不谈“茶道”。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样使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追求愉悦,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
13、。佛教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工具,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发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融,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体味美好的韵律,使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则禅林公案。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
14、: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学从小事出发去挖掘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饮茶风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贵堂皇,多了一些书卷气,侧重于陶冶情操。对茶的风格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认
15、为茶具有一种理性的灵光,赋予茶凝重端庄的人格。东坡志林卷十记载了司马光与苏轼之间的一段与茶有关的理性思考: 司马温公(光)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苏轼:“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谓?” 轼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 公笑以为是。 曾几东轩小室记事:“烹茗破碎镜,柱香玩诗编闻无用心处,参此如参禅。”可见,当时的文人将饮茶、写诗与参禅相提并论。 宋王朝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军事力量上的脆弱却造就了雅文化的高度发展,而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融合到一起,充满理性色
16、彩的清雅凝重的茶文化,则使它足以傲视其他任何时代,与唐并称为盛世。可以说此时茶文化与佛教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无论是外在的技艺,还是内在的思想追求方面都达到了整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巅峰!基于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所以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从茶道体验入手,对两种文化的沿革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分析其精神实质,从而使这两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和认知一引言我留学日本时曾有一次接触日本茶道的机会那日我和朋友在大门前受到身着和服的主人的迎接,随后来到了一间明亮
17、的会客厅,这是通往茶室的第一瞑想舞台“露地”露地的“地”是指心,意为割断一切烦恼之绪,现出真实的本性露地是自我启示的通路,也是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踏上露地即意味着踏上脱离尘世的第一步露地有内外之分会客厅也叫“外露地”,是为了等候客人,让客人作好进入内露地的准备而建客人到齐之后,追随主人走过一条幽静细长的石子路,来到一个清静古雅的“和风”庭院此处在茶道中称为“内露地”庭院环抱着一间古朴的草庵,那就是茶室茶室外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头水缸,我们用一长柄的竹制水瓢盛水洗手,通过这简单的洗礼之后,方可进入茶室客人们不论身份地位,都从一个小门跪着钻入茶室逐一入室之后,主人最后进来大家先在壁龛前行礼,然后宾
18、主致礼入座主人先捧出甜点,以调节茶味一切准备就绪,茶道师开始点茶盛茶水的茶器是只闲寂古雅不规则形状的茶碗茶道师取二三匙抹茶粉放入其中,注入适量的开水,再用茶筅不断地搅拌着碗中茶汤,直至碧绿色的泡沫立起点茶完毕,主人将茶碗上花纹转向客人后,跪着递上茶,客人用双手接过茶碗,再将花纹转向主人,然后举至额头,表示还礼我们是以轮饮的形式品尝了茶饮完茶,客人要讲一些赞扬茶或感谢主人的话茶事活动在这静寂庄重的氛围中完成,使人产生一种清寂超然的感觉,继而升华为一种悠久的余情 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初探,茶道中所表现出的宗教美让我体会到不同于中国茶道的另一种魅力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茶道,首先我想通过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
19、,来探究其发展历程二茶在中日的沿革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字在唐代之前有繥繦茗羠诧等别称,后经唐玄宗御批而统一称之为“茶”茶最初为供品,继而才为药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茶有恢复疲劳提神醒脑增强判断力恢复视力等功效,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也时常被制成医治风湿病等的镇痛软膏后来,逐渐地被人们食用唐以前,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等功能阶段,茶艺也远未完善,茶是贵族的专用饮品唐朝,茶开始在民间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为静心育德悟道修身所用唐代诗人陆羽,由于出身禅门,师从道家,又与儒家士大夫们交往
20、甚密,所以在其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首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了对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的描述中,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但是他没有提出“茶道”这个词茶经介绍了风靡唐朝的“淹茶法”,就是用磨把晒干的茶叶磨成粉并拌和煎制成饼茶储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将茶团捣碎后加桂姜盐等材料,煮而饮其汤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率先冠茶以“道”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他通过“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饮茶过程,体现了心灵清静便可顿悟的禅宗思想北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叶采制更为
21、精制一种称为“斗茶”的雅玩在当时很流行在宋朝蔡襄所著的茶录上篇中记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和点茶,说明宋人是将茶叶磨成茶粉贮存的,并且“抹茶法”茶艺在当时已经相当完整和成熟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为了方便饮用,宋朝末年,茶叶生产开始逐渐地转向叶茶明代张源茶录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稍侯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饮茶由过去的抹茶法等复杂茶艺改变为与现在类似的简单的“煎茶法”的冲泡形式 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平安时代,随着遣唐使的派遣,大批日僧
22、来唐求法在求法过程中,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1500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810-824年传至日本的茶经掀起了“弘仁茶风”的饮茶热流,唐风“淹茶法”盛极一时但此时的茶事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风雅之举894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茶文化走向低迷镰仓时代,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方法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寺院常会施茶与百姓,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室町幕府的
23、北山文化时期,茶文化与当时极度奢华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寺院茶演变成奢侈的“斗茶”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雏形完成了他还在心之文中称茶为“道”,这是日本茶道之首称之后出现的绍鸥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但他强调更多的是草庵茶的和风形式最后千利休将珠光的精神绍鸥的形式相结合,加上自身对禅的体悟,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从而
24、完善了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但因其核心是禅,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所以很难在百姓中盛行开来到了江户时期,明朝高僧隐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同时将“煎茶法”也传至日本由于煎茶法既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从两国茶文化的沿革可以看出其发展时序上的一致性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闪烁着中国茶文化的光彩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东方文化日本茶道三中日茶道的精神实质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
25、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
26、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
27、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
28、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茶一杯”“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
29、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四结束语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
30、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翟文伟,齐正奎.简话中国茶与禅.丝绸之路,2003,.朱颖.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中外建筑,1999,.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西北师大学报,200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小组成员:苏州大学文正学院02级日语专业学生王园叶飞徐慧喻蓓,指导老师:李东军,学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2005.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31、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因此,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茶史学家曾把中国茶文化划分为四个时期:氏族社会萌芽期、唐代发展期、宋元鼎盛期和明清普及期。由此可以看到:中国茶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受到各历史时期,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影响。 中华茶文化源于民间,经过历代文人、僧侣、宫廷的不断总结和提高。从茶的药用饮用发展到茶的品饮,漫长的饮茶史,不仅
32、充分利用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从而形成了各色各样的饮茶风习和礼仪,使品茶上升为一种融道德、美学和艺术的创造,并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而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以饮茶为契机的茶文化是七八世纪时,从中国大陆传去的。至上个世纪为止,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影响,大陆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代所创造出的新形式都逐次波及日本茶文化,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
33、展起来的。 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 在第一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目前的这种日本茶道的形式,喝茶不过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一种模仿唐风先进文化的风雅之事。在第二个时期的寺院茶,斗茶,书院茶里,茶文化的内容丰富起来,在镰仓礼佛教的刺激下,茶与禅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加上日本艺道成立的影
34、响,日本茶道完成了它的草创期,第二个时期是日本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第三个时期里,日本茶道迎来了成熟期,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了许多流派,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中国茶文化的源流及关系已经显而易见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茶是中国的盛唐时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日本派遣大量学僧(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也派出大批学者去日本传播大陆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融的时期,日本人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得知茗饮之事,但起初饮茶活动只局限于僧侣和上层社会,饮茶主式只是一味的模仿,这与当时整个日本的唐风文化有关。
35、60; 唐风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劲不加选择地吸收来自泱泱大唐国的一切文化。因此,当时上层社会的饮茶风尚与唐代宫廷几乎相仿。 茶具也是从唐朝而来,拥有一只“天目茶碗”足以表达高贵的身份。对唐物的崇拜是每个茶人的追求,这就产生了贵族茶风。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又逐渐形成了寺院茶,书院茶,草庵茶等直至茶道的完全成形。 由此日本的饮茶一开始便与中国的不同,在中国饮茶由民间开始,再由文人提倡,慢慢地形成具有精神内涵的茶文化,而在日本饮茶一开始就是贵人之事,吃茶被视
36、为一种高雅的风尚和超然物外的享受,对日本人来说茶只是一种嗜好品,平民是可望不可及的。 如前所述,日本饮茶之风此于第一次中国文化大规模交流时期。这个时期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平安时代。这个阶段日本的文化一边倒地倾向大陆文化,饮茶的境界也完全是大陆式的,即是期望通过饮茶活动达到一种境外之境,也就是“七碗通仙灵”的那种梦幻世界。 其后随着唐朝的覆灭,中日交通中断,茶饮之风也随之衰落,这从一方面也说明了单纯的贵族茶风如果不走向平民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潮起潮落,贵族式的茶风随着政权的兴衰而兴而败。重开日本饮茶之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养殖业合作协议书范文范本
- 农用洗路车转让协议书范文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农大附中招生伯乐马模拟考试(四)数学试题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高三第六次考试数学试题试卷
- 汽车维修社会实践报告7篇
- 心理委员的工作报告6篇
- 自来水公司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1篇)
- 招标代理个人工作总结(6篇)
- 峨眉山导游词500字(35篇)
- 幼儿语言课件下载
-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复习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课件-链式聚合反应
- 生命质量评价 课件
- 石大皮肤性病学教案
- 筹集资金的核算课件
-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 苏科版三年级上册劳动第一课《包书皮》课件(定稿)
- 课文解释-the-story of an hour翻译
- 2022年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共36张PPT)
- 慢阻肺上课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