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桥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_第1页
海印桥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_第2页
海印桥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_第3页
海印桥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_第4页
海印桥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印桥 珠水上一艘永不落帆的船2010 年 02 月 05 日 来源 : 南方都市报夜晚是海印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 ,像琴像帆又像蝶。蓝天白云下的海印桥。位于老广州城城东的海印桥地理位置和配套条件都非常优越。网友 zqr2222222 诗歌一个人的海印桥的配图。 资料图片滨江路上骑自行车的父子仨 ,远处正是海印桥。海印桥已经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广州名片主干桥梁系列总第112 期 候选名片 111 号海印桥提名辞海印桥是广州第四座横跨珠江的桥梁,1988 年建成时是当时亚洲最大、国内第一座斜拉索桥。索引自建成以后,海印桥已成为广州一个代表符号 ,被市民喻为一艘扬帆远影的船和两把巨大的竖琴。朝霞中

2、 ,它像一艘轮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航;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它就弹奏着广州一日千里、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欢畅动人的时代跃进曲。它 ,是当之无愧的最具想象力与美感的桥。唯心一座独具广州想象力的桥有些事 ,总会与某些人有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有些桥,总会与城市的特质相关,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据统计,广州现在共有19 座桥,广州城,也早已从西关荔湾、越秀东山,到了现阶段东联西拓的大格局。在这些众多的桥中,有些桥无论再怎么提炼也难与城市气质城市精神挂上钩 ,而有的桥不用费神只需从远处看上一眼就会牢记心间、甚至让你对这个城市刮目相看,海印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因为它给人带来超凡想象力。在所有广州桥梁的

3、介绍中 ,有被喻为彩虹的 ,有被喻为发髻的 , 但都是一 “喻” 定终身 ,没有别的称号了,唯独海印桥,它熟为人知的比喻就有两种竖琴与帆船,在更多的人从各个角度审视它、玩味它之后,发现它还很像展翅高飞的蝴蝶,而且一传出来后被迅速认同。 这只展翅在珠江水面上的蝴蝶,在夜晚闪闪发光,充满着慑人心魄的魅力。还会有别的发现吗?比如, 当从空中俯视的航拍不再昂贵,或者我们有更多的到桥底一游的机会的时候,会否有新的发现呢?显然,这一疑问让人期待的概率要比失望大得多。而不管是 “老广州”还是“新客家” ,不少人都表示海印桥有极强的都市感,看到海印桥 ,就能感觉到这个城市作为大都市的一面。如此充满想象力的一座

4、桥,出自这座以务实闻名的城市,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只是一个偶然之作。事实上,从一开始规划时,政府主管部门就是以突出“广州特色”珠水帆影为出发点来筛选设计的。创意与想象正是借着这一平台来发挥出来的。当时,远在上海的桥梁专家黎宝松递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在主管部门一心求新、求变的思路下胜出。黎宝松用了“倒 Y 形”的设计,桥与珠江融为一体,巧妙地构出一幅“珠水帆影”图。让观者有船帆的联想是设计的原意,至于更有想象力的竖琴则是群众的智慧了,再到蝴蝶的联想,不难看出民众对这座桥的喜爱之情。有要求比没要求好 ,历史会对随意之作与倾心之作有公正的评价。海印桥就是如此。它可经你反复回味,从桥上路过的感受其

5、震撼与辉煌,在远处品味其造型之独特,在摄影发烧友眼里,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拍摄主题。像琴像帆像蝶或像其它,关于海印桥的想象只会越来越多。现场传真一波三折,从过江隧道到斜拉桥时间 :1985 年底到 1986 年初现在看到的海印桥那万条斜拉钢丝抓住桥身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想象,让桥身充满了魅力。但在建桥的规划之初,定下来的并不是今天看到的模样。据海印桥的主要设计者黎宝松透露,在自己负责的桥梁中,海印桥的规划和建设是最为波折的。最初规划时,有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不要盖江上桥,要建成过江隧道,目的是保留大沙头、二沙岛等周边环境; 但另外一派却认为 ,当时在建隧道方面没有经验,而且造价高,不是经济

6、效益和实用安全性能的最好结合, 因此还是建桥梁好。而黎宝松当时是主张后者,并且认为要创新地把海印桥设计成当时国外已非常流行的新桥形斜拉桥。但在 1985 年底,有人告诉黎宝松说,市政府已初步确定建成传统连续梁式的桥梁,并开始着手设计图纸了。但没想到 ,仅过了约 1 个月时间,当时身在上海的黎宝松却接到广州市市政局( 即现在的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的紧急电报,随后还有一名副局长亲自到上海去 “请” 黎宝松。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省市政府领导一直都想对桥梁造型进行创新,趁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专门考察了当时斜拉桥应用已较为普遍的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发现斜拉桥不仅稳固,而且桥形也非常时尚美观, 回来就立刻拍板

7、要把海印桥设计成斜拉桥。蓝天白云,有花有树有公园时间 :2010 年 2月 1 日 16时相比横跨在珠江上的其它桥,不管是竖琴还是扬帆的船,海印桥给人的想象都是最美最有诗意的,除了这点,在具体的地理位置、配套条件上,应该说海印桥也是非常优越的。东湖公园和海印公园就在桥脚处,从桥上往下看,郁郁葱葱,极为养眼。而在它北岸桥底则设有一处公共休闲空间。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原来是空置地,2000 年建为“海印游园” 。不同于其它休闲空间的是,这块在桥底辟出来的公园自有自己的天地空间,而且永远是蓝天白云那部分桥底全部漆成了“蓝天白云” ,在这片“蓝天白云”之下,有喷水池、雕塑,还有壁画。桥 , 除了

8、提供跨江的交通便利外, 还有了优质的桥下生活。每到傍晚 ,这里就成为周边居民的乐园。关于海印桥底下的生活,一个最新的规划是,大沙头江边的那段海印桥底将建为林则徐纪念园。届时,将通过各种园林手法表现“靖海门销烟” 、 “开眼看世界” 、 “遍行西域”等主题 ,生动完整地展示一位文韬武略、 忧国忧民、 有情有义、 品德高尚且具有诗书大家风范的英雄 的形象。 流光溢彩,像琴像帆又像蝶时间 :2010 年 2月 3 日 21 时夜晚是海印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 ,今夜更多了一层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意境。从这个城市最新的交通模式岗顶 BRT 出来 ,一过了那依旧拥挤的黄埔大道西一段,上了天河立交, 眼前的一切就

9、开始清静下来。21 时 ,只是城市夜生活的始点,但城市已安静了下来,没什么车,一路畅通无阻,一拐两拐 ,一下就从东湖公园上了海印桥。往前看,海印桥的万条斜拉钢丝由上而下呈放射状紧紧地拉住了整个桥身。海印桥流光溢彩地呈现在夜幕中 ,像两把巨大的竖琴,又像一艘双桅船在扬帆待航,越是靠近,金碧辉煌的感觉越是强烈, 当你从这把竖琴的琴弦下驶过的时候 ,有如到了另一世界,似乎就是珠江里的水晶宫。即便我已是无数次在夜晚经过海印桥,但这样的心理体验却从不落空,而这样的体验,高低起伏,本身就已是乐章,在上面弹奏的,正是海印桥。再往前走,就是的士司机口里的“靠右下”与“直走下”的分别了,“靠右下”是海印桥在滨江

10、中路的分流口,“直走下”就是一直走到前进路的方向。我们靠右下,然后从滨江中再上海印桥。从侧面看,海印桥的扇骨格局很像蝴碟高展着的翅膀。在这个有雾有雨有风的夜晚里 ,海印桥上看不到行人,车也很少,此时的桥多了几分空阔高远之意。数字海印大桥为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主桥长 340 米,全长1114米、塔高 57.4 米,由 186 根钢索星形拉固,塔顶像两只“羊角”,寓意羊城。它距海珠桥 2.5公里。主桥为跨径175m 的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桥下有3个孔,中孔的跨度为175米,边孔的跨度为85.5 米。主桥采用现在世界上先进的墩塔、梁固结的结构体系,是一座单面双塔斜拉式砼桥。孔径布置为35+

11、85.5+175+85.5+35( 米)。墩身采用双排柔性墩,以满足较大的温度变形,并避免设置大吨位滑动支座。塔高约60米,立面呈倒“ Y”形。采用扇形索布置,索距5米。桥面设置6个车道,宽35米。主桥梁为倒 梯形三箱式。 顶板悬臂长达 7.5 米。 顶部以羊造型。 双塔上斜拉着186 条钢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骨格局。民间语文段子“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说起海印桥,很多市民马上会想起那个太阳神的广告,当时的广告人利用海印桥的桥塔和缆索构成企业的商标上升的太阳 ,一时成为珠江上的景观标志,并成为一代人的广告记忆。文艺作品浮华背后 :根据张欣的小说浮华背后改编的这部电视剧中,这座美丽的“情人桥”频

12、繁出镜。一个人的海印桥 :这是网上流传较广的一篇关于海印桥的诗歌,由 zqr2222222 创作 ,抒发了年轻人迷茫的情怀:高贵的脉管流淌着怎样的悲哀像这碌碌的车前进却没有未来有飞机傲慢地掠过肮脏的江水也嘲笑着我扭曲的无奈面对理想的渺茫等待失败桥段台风过后的海印桥在很多同城网站的摄影发烧友圈 ,广州海印桥是必有的拍摄主题。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海印桥,每一个人拍出来的总不一样。有人拍全景,而且特别迷夜景,正面的、侧面的 ,俯拍、 仰拍不同投备,不同技巧,拍出不同的画面,在他们眼里,海印桥是一曲恢弘的乐章。有的玩解 构,从细部入手,斜索钢丝、栏杆柱子,以及那一拐弯的弧度,都是取角构图之处 ,在他们

13、眼里,海印桥又是一曲幻想曲2009 年 7 月 30 日那天 ,很多人都忘记是什么日子了,但eagle 记得很清楚,那天,台风“莫拉菲”来到广州 ,风卷残云,一阵暴风疾雨把城市冲洗了一遍。台风刚过去,他就背着摄影包跑出去拍台风“莫拉菲”过后的海印桥。夕阳下,天空特别的清朗,云还在翻滚,华灯初上 ,海印桥优雅登场。他的这组海印夕阳照片在网上流传极广。疑点重重的“铁钉阵”据报纸记载,五六年前,不知是谁在海印桥面上了放了数十颗铁钉,车子轮胎一扎就会进去,很多由南往北骑自行车的人纷纷中招。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爆了胎的人们发现,这边厢桥面上的自行车被铁钉扎破轮胎 ,那边厢桥脚数家修车铺忙得不亦乐乎,数

14、十辆自行车排队等候着更换轮胎。这些钉子是否那些在桥脚附近修理自行车的人所为?人们开始猜想。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城管部门加强了管理,一场“铁钉阵”就此化解。史记1985 年 6 月 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施工的横跨珠江的第四座桥开始建设,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斜拉索桥。1988 年 12 月 桥建成通车,因桥的北端旧时曾有羊城三石的海印石而得名“海印桥” 。1992 年 海印桥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绝桥用“倒 Y 形”成就“珠江帆影”发言人:黎宝松(著名桥梁专家、海印桥主要设计者)黎宝松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据他透露,海印大桥作为当时广州市政工程的重点项目,定位是要按

15、照体现羊城新八景“珠江帆影”来设计造型。当时大概是1985 年 ,他并不在广州,而是在上海的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是上海南浦大桥的总设计负责人。广州的有关部门四处求援,找到了他,而他也带着设计力量最强的一个组来到了广州。怎样让桥变成“珠江帆影”?黎宝松说在造型上花了不少心思,最后想到了“倒Y 形”的设计 ,两个塔杆如帆桅。 这座 35 米宽的斜拉索混凝土桥造型简洁大方,成为国内第一代的斜拉索混凝土桥。他表示,施工中最关键的是中孔合龙,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当时他是上海广州两地跑,要同时兼顾“南浦”和“海印”两桥,在“海印”桥中孔合龙时,他丢下“南浦”亲自坐镇“海印”一个多月 ,最后,“海印

16、”成功对接,两端高差仅 12 毫米。海印桥是上世纪80 年代对“曲线美”追求的体现发言人 :冯原(建筑学博士、文化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三座桥勾勒出老广州城的珠江岸线广州名片 :在广州众多横跨珠江的桥中 ,您认为海印桥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冯原 :与珠江上其它的桥相比 ,海印桥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位置,它正好位于老广州的城东,与城西的人民桥和城中的海珠桥形成某种三足鼎立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勾勒出老广州城的珠江岸线;二是它的外观,海印桥是珠江上第一座斜拉桥 ,这是许多跨度更大的桥梁才采用的结构,海印桥在体量上并不算大,但它以扇形的拉索结构出现在珠江上,它就像振荡着、并弹奏出音乐的琴弦,给所

17、有人都留下了清晰可辨的视觉印象。广州名片 : 您说桥梁凝集着一个时代的年轮,那在海印桥上,这个年轮是什么?冯原 :桥梁是时代的年轮,意思是说,桥梁不仅是一种土木工程学的产物,它还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美学诉求。正是桥梁的外形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念,使桥梁和生产它的时代产生了对称。海印桥正是如此 ,它诞生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并很强烈地显现出80 年代的审美特征。简单来说 ,80 年代是一个解冻并走向开放的时代,对于“美”的追求几近于某种社会理想。80年代的“美的历程”就反映在海印桥的外形上,首先 ,由双塔和竖琴般的拉索结构衍生出很富动感的张力关系, 即使站在今天来看,它也应该是一座审美化倾向很强的桥

18、梁; 其次,正是因为这种桥梁的审美化倾向,使海印桥“美”得很有些时代感。让我们观察一下它那高耸的桥塔的顶部造型,刚劲的桥身突然转成一个很柔和的尖顶,这就像一个 “肌肉男” 却做出 “兰花指”的动作,一种很典型的80 年代追求“曲线美”的视觉特征。桥梁不可能超越建造它的时代 ,所以,它必然会打下时代的烙印。从这个意义来说 ,海印桥仍不失为一座很有理想的桥 ,尽管它 “美” 得稍有点做作了,但是, 除了它,珠江上还有哪座桥能如此准确地刻写下80 年代的审美年轮呢 ?城市中的桥应兼具结构与亲和两种力学广州名片 : 对现在的海印桥 ,您有什么建议?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冯原 :除了比较特殊的海珠桥,海印桥与处于闹市区中的其它几座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