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鸟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专题要求: 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作深层思考,启示学生珍爱生命。 (二)文章特点: 鸟啼是英国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该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
2、,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劳伦斯在本文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对死亡与再生独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止生命
3、的冲动,无法阻止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不难想象,读这样的文章,浅层表象的内容可以理解,但对文字里透悟出的对“鸟啼”的象征意义、的生死观学生很难理解、体味并认同。基于上述,本课教学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一,文本层面,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其二,思想层面,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了解“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的生死观,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但学生平时阅读比较多的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对哲理
4、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鉴赏这类散文的能力。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对“珍爱生命”内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
5、的阅读、鉴赏并体悟散文的能力。 1朗读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2质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学生朗读后肯定有许多疑惑,在课堂中让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组织教学。 3设疑讨论 对于本文,其重点在于感悟赏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的生死观,从而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贯穿始终。 四、说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
6、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重点:体悟、理解的生死观; 难点: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研究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质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实施: 一、导入: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他绝望得曾想要放弃一切,是地坛接纳了他,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地坛的交流中,领悟了生与死,感人至深。今天,劳伦斯又带着一篇生命的赞歌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鸟啼。(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整体把握: 1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
7、这篇散文,从中领略那生命的激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学们读完后有不懂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学生自由提问) 3出示学习目标: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对本文的理解而预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4本文的题目是“鸟啼”,那本文通过鸟啼主要揭示了什么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确:15段的“
8、向死而生”。 (二)文本研习: 1“向死而生”的含义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观。生与死本是极其抽象的概念,但为什么本文读来却并未有这样的感觉?又为什么用“鸟啼”作题目呢? 明确:因为劳伦斯巧妙地将小鸟拟人化,并将鸟啼作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动。 鸟啼,历来我们就不陌生,中国传统诗词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请大家听课文15段的示范朗读,看看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有何特点。(友情提示:注意描写鸟儿啼叫的形容词) 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
9、。 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现出鸟儿的啼鸣。 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小结:由划线短语我们可以看出,鸟啼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活力。 思考: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啼叫的? 文章第一段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由于寒冬,遍地鸟尸。面对惨烈的死亡,鸟儿们何去何从呢?它们没有选择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不是简简单单的生,而是向死而生! 介绍背景:
10、其实在写这篇文章时也面对着惨烈的死亡,本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苍夷,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对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希望人类能和鸟儿一样向死而生! 2鸟啼给予了怎样的启示? 面对着向死而生的鸟儿,得到了启发,于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议论与抒情。请大家跳读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欢或你最受感动的一些抒情议论句,读一读,悟一悟。(友情 提示:注意那些能体现向死而生的语句) 教师预设了以下五个句子: 不必再注视那些
11、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破碎的鸟尸、沉闷的响雷、身上的酷冷,那便是沉重的悲哀的死亡,我们面向死亡,绝对不能沉湎于其中。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世界不能选择,复苏与更生也无可选择,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它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针倾盆大雨。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是
12、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 我们就是这样,新的日子正在开始,无论曾经有过多少哀痛和忧伤,甚至面向死亡,生命就是这样顽强的存在,这样顽强的生命也是值得赞美的。 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现在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边,它们禁不住放声高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 我们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也知道死亡非常强大,每个人在它面前都十分渺小;但我们不能屈服,我们甚至要笑对死亡,因为生活有时需要的便是勇气。向死而生,也是一种生的方式,或许更好。 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
13、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的柔风,就如同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更是一种哲理的力量:死亡只属于过去,现在面向死亡,我们已经置入崭新的开始。 小结:劳伦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但强调的是生,那种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挡的生。让我们牢牢记住四个字:向死而生;也牢牢记住这篇生命的赞歌。(大家齐声朗读12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那么,珍爱生命仅仅是活着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
14、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是的,该怎样活着呢,即人怎样活才更有意义。其实许多名人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拿破仑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雨 果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 德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教师点拨:在挫折面前永不言败的生命是有意义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的活着也是有意义的;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那样的生命更是有意义的。那
15、么,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呢,不妨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回) 大组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点、点拨,并作适当补充: 小结:他们毫无疑问是热爱生命的,而且这种爱已经超越了“活着就好”的层次。他们中有的人还活着,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们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万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作为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四)总结:我们一直沉浸在热爱生命的氛围中,这令我想起
16、了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诗,就把诗的其中两节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总结吧。 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那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五)作业 1摘录本专题文中关于珍爱生命的警句,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名人关于珍爱生命的论述,与同学交流并讨论其意义。 2阅读读本中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两文,结合本文,联系你的实际,思考:作为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写一篇随笔。 五、说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多重
17、功能。语文课堂评价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语文课除了本身的学科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课堂评价中,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正误、优劣进行评价,语文课堂将无法充分体现其自身的活力,也无法真正成为学生灵性培养的天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思想的评判。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课堂学习的评价,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在语文课堂中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 1、学生自评,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自己回答一个问题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评价。 2、学生互评, 在“指导自主学习”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给予这个有利条件,开展集体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更有实现可能。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或学习小组成员互说、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有两次小组交流,主要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3、老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机组人员培训方案
- 2024年修订版韩娱离婚协议
- 体育赛事联合推广协议书
- 雅思进阶1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专业版:仓库租赁协议
- 外墙砖拆除后的美化方案
- 2024年全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 2024年居民用水供应合同
- 2024年专业咨询派遣合同
- 厨房设备安装合同
- 2022电网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2021年水平
-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经营管理华为的IPD(6版)
- 供应商年度评价内容及评分表
- 支气管胸膜瘘课件
- 高教社马工程经济法学(第三版)教学课件13
- 力学原来这么有趣
- 《如何上好一堂课》课件
- 10G40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竣工测量技术规程
- 第六章 混料(配方)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