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_第1页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_第2页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_第3页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_第4页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

2、,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这就涉及到文章

3、主旨方面了。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问题研究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

4、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5、,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练习说明 一、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

6、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

7、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除课文研讨部分所举例子外,以下各例也很有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q

8、uot;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课文结尾,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

9、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其实,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来。通过朗读,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情趣。 二、注意结构的把握。 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

10、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继而为写作、口头表达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四、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五、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 3结构分析:见教学建议二。 4语言品析: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感受、理由。 5联系自身,调动自己

11、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 有关资料 一、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

12、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

13、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

14、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

15、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

16、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

17、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选自凡人小事真境界) 二、汪曾祺散文的特色(刘爱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

18、,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