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反思_第1页
逍遥游教学反思_第2页
逍遥游教学反思_第3页
逍遥游教学反思_第4页
逍遥游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逍遥游教学反思【精品文档】高中文言文教学思路探析以逍遥游思想解读浅析为例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其不可撼动的位置雄踞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其重要性不必言说。只是,鉴于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以单篇的形式教学,况且各篇的联系性不够紧密。所以,目前,多数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语言以及字词的层次上,而非真正内化或者带领学生体味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更不必要提体味文言文的艺术特色的魅力。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教材的编写有分不开的联系,但是也与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有关,文言文的教学大部分都是在做重复的工作,围绕字音、字词、语句、句式、翻译,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在围绕这些环节展开教学。

2、因此,教师的教学只是被这些牵绊住,无法伸开手脚,文言文教学保持着一种“原地踏步”式的前进,学生呢,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跟上教师的进度、弄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抛在一旁。笔者在进行高二的文言文教学后,基于高一文言文教与学的基础上,试图作出一些改变的尝试。就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笔者之前对学生的学情作了调查,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以后,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有二,1 我们刚结束了滕王阁序的学习,那篇序以其华丽的辞藻和繁多的典故,影响学生的阅读,打个比方,如同一块味美的骨头,不好啃,而逍遥游从字面上学生还是能读出些东西的;2 学生被庄子开篇中宏大的、磅礴的意象与意境所吸引,其宏大、其

3、自由的艺术意境,学生虽然不能用专业的词语表达出来,但是他们体味到这一点。基于学生的兴趣以及本文的特点,笔者决定带领学生以此文为基础鉴赏庄子的语言特色以及背后的语言魅力。具体阐释一下教学过程:笔者主要参考了鲍鹏山老师以及王博老师的学术观点展开教学。笔者最初还是要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只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将分析文本放进去。一 庄子思想中精神自由的层次以及小大之辩的理解;第一段,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去以六月息者也。”在进行了细致的翻译文本工作结束之后,当然同时重视文言文的阅读,在这一小节,作者为我们创设了大的意象鲲鹏,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大的意象下是大的意境,其意境宏大、雄伟、广阔,鲲虽然体形庞大

4、,但是它是自由的,不过,它的自由是有所依凭的,凭借什么呢?海运、扶摇、六月息。同学们要注意一下,题目是逍遥游,讲的是要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何为逍遥呢?逍遥是无待的自由,无所依凭的自由,回头看咱们的鲲鹏,它虽然克服了体形庞大,可以自由的飞翔,但是,它得凭借海运、六月息,等等,并不是庄子眼中的真正的自由。所以,这就是庄子给我们提供的自由的第一阶段的境界有所待,庄子认为人不可能直接达到逍遥的境界,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顺便可以阐释一下名家的解读:名家这样阐释鲲鹏,同学们知道,庄子的思想讲求解放自由,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然而,精神无法摆脱形体的役使,依据此,我们能否做这样的推论,鲲象征人的形体,而鹏则

5、象征人的精神。同学们,初看文本只注意到了鲲鹏的形体之大,但是我们应该也关注鲲有一个“化”的过程,它要化就要超脱庞大的形体的牵绊,这种牵绊不就是我们在尘世中的受到的种种牵绊吗,这些牵绊带给我们痛苦,所以我们要超脱,所以要化而为鸟,更自由,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在进行了这一小节的重点实词解析与句式的阐释之后,以及语句背后的内涵之后,当堂留下五分钟的背诵时间,就笔者的观察而言,这样学生的理解背诵效率会提高很多,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理解庄子的自信心。第一段中有两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易被学生忽视,实质上也是最难去理解的两句。实际上,这两句的解读需结合上下文。天色

6、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遥远,人们无法看到尽头呢?鲲鹏在天上看地面,应该也是如此吧。这一句应当结合后文中,蜩与学鸠嘲笑鲲鹏的事例来理解,针对蜩与学鸠笑鲲鹏这一事件,作者作出了判断“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学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认为的,认为是蜩与学鸠不如鲲鹏呢,还是蜩与学鸠不理解鲲鹏呢。让笔者意外的是学生大部分认为是“不理解”。这里,二者的区别是因为二者经历不同、眼界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这里应该是蜩与学鸠不理解鲲鹏,人们由于眼界的不同,妄自下评论,自己的眼界、见识来评断他人的。这里给学生拓展两个庄子的寓言故事,即秋水与客鬻不龟手之药,带领学生认识庄子眼里的眼界大小的

7、内涵是什么意思以及其意义。应该说走到这里笔者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人生观的一种导向或者思想境界的一种探讨。回到之前的问题,人们鉴于自己的见识与眼界是无法看清苍天真正的颜色的,这应该是庄子在文中提到的“小大之辩”。这里的小大指的就是眼界大小之别,见识大小之别。注意,这里学生经常将二者的区别理解为志向大小的区别、胸怀大小的区别,教师不必要马上给予否定,只是,在听取学生的观点之后,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详尽地解释给学生听。同样在结束第一段的字词解释、翻译以及思想探讨的基础之上,要当堂留给学生充裕的背诵时间,这个决定到学生是否去思考师生之间在探讨的问题以及是否以此为基础想出

8、自己的解读。二 逍遥境界无待的自由庄子提出鲲鹏达到的自由境界并非是真正逍遥境界,因为它还是有所待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境界。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庄子在文段的第三段具体阐释了他理解的逍遥境界。他先否定了俗世所认为的可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国者”的这四类人,这四类人在我们看来是应该达到了俗世中的自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庄子眼里不过是如斥鴳一般,只会满足自己的小世界,如同他在其他文章中提到的井底之蛙一般,对此,宋荣子笑之,宋荣子达到了一种“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的境界,在庄子眼里仍旧是有所待。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但是在

9、庄子眼里还是未达到自由的境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真正逍遥的境界应当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学生尤其对其中的“无己”没法理解,这里我们要给学生具体阐释一下,何为“无己”,先来说说何为“有己”。我,我是一个有是非,有判断、有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这里,学生如果无法理解的话,结合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有关无用之树的那一段。自我的确立经过了这样的阶段:第一阶段 小孩子以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的判断,是被奖励还是挨打第二阶段 自我中心形成,形成了个人好恶第三阶段 重视别人的态度和利益了,知道了能让别人高兴也是好事,会委屈自己的心意第

10、四个阶段 有了责任与义务意识,维护社会秩序与法律规范第五个阶段 辨别社会道德、法律,有好坏之分,愿意做出选择第六个阶段 创建好的社会秩序无我就是摆脱这一切,无是非、无黑白、无判断、无观点,那么,那时候的人就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试问同学们,咱们中间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没有。对,所以,我们沉沦在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达到庄子眼中的真正的逍遥境界,所以,人生而痛苦,这一理论,不是现当代哲学家提出的,早在几千年前,庄子,我们的祖宗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识到人就是以这样一种谬论的方式活着。在他眼里,当人真正做到了无我,那么,人就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总结:我们回过头,看一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以课内的逍遥游为基点,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