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引言21 世纪的苏州,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 年苏州市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为5.19 :56.8 : 38,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根据苏州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工科和商科延伸,先后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专中开办了“电子商务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品检验与营销”等具有“工商融合”特点的复合型专业,同时在工科类专业“家电与电子技术”、“纺织品染整与检测”等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家电市场与经营”、“企业管理与营销”等商贸类专业课程,为

2、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满足了苏州区域经济发展需求。2004 年,苏州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速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制造业与贸易业的重组与融合。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企业技工贸一体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在认真分析、总结、挖掘已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将“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意识由朦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确立了培养“工商融合”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同时在学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商融合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工商融合”作为我院的办学特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得到了

3、专家组充分的认可与肯定。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工商融合”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地实践着“工商融合”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实践“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本文拟就开设“工商融合”课程的实践及课程建设的新思路作简要论述。关于“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1 明确设置“工商融合”课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工科类和商科类专业系列课程的融合。多年来,在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不同专

4、业课程体系的差别,并注意工商融合、文理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 年,学院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老三段(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改革为新四类 ( 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并首次在“职业拓展课程”模块中,明确要开设“工商融合”课程,在工科与商科之间架设起互通的桥梁,有利于促成不同专业的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2 提供“工商融合”课程菜单学院根据各系部的专业特点,为机电系、轻纺系、信息系等工科类专业提供了 国际贸易、劳动法规与社会保险 、现代企业管理 、报关知识、财税与金融等商科类的课程,为贸经系、工商系、旅游系

5、的文科、商科类专业提供了工程技术基础 、办公自动化设备与维护 、工程识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机电一体化概论 等工科类的课程,在学院“2008 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中为文科、商科类专业提供了 21 门“工商融合”课程,为工科类专业提供了 20 门“工商融合”课程。3 建设“工商融合”的师资队伍要开设“工商融合”的系列课程,师资队伍是关键。由于学院是一“工”一“商”两所学校合并组建,既具备优质的工科专业教师群,又具备优质的商科专业教师群,为开设“工商融合”课程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学院在培养师资时充分考虑让工科类的教师通过培训考取商贸类的双师技能证书,在引进师资时也考虑具有“工”“商”

6、学历背景的师资。这些措施,为学院探索、实践“工商融合”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商融合”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4 优化“工商融合”课程内客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工”与“商”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宜工科专业学生实践的商科专业任务、项目引入工科专业课程内容中,如2007 级纺织品检验专业第3 学期开设的“纺织品跟单”课程中融入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并开设1 周纺织商务实训;同时将适宜商科专业学生实践的工科专业任务、项目引人商科专业课程内容中,如2008 级国际贸易专业在商务网络办公实训内容中融入了“办公设备维护”的教学内容,融教学、实

7、战于一体,促进学生工、商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能力转换、实践创新的素养,促使学生进入企业能够较快地适应相关岗位。5 倡导“工商融合”的技能培养学院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工商融合”优势互补的条件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技能,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鼓励工科( 商科 ) 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考商科( 工科 ) 专业技能证书,提高了工、商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探索“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1 进一步推进“工”与“商”融合的力度目前学院“工商融合”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个体系中,所占比重极低,只是起到点缀作用,

8、但学院把“工商融合”作为特色打造,此类课程的安排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上,这种特色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应当看到“工商融合”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的趋势所在,我们要以此锻造特色,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改革的力度,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新四类”课程体系是远不能适应这个要求,必须在此基础上增设“工商融合”类而形成五类课程体系,从而使“工商融合”课程的开设从整体上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此才能为“工商融合”课程的开设提供时间保证,也才能使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对这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总体安排。2 必须确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新理念

9、“工商融合”课程设计必须突破传统的课程形式。传统课程形式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授,另外加一些操作练习或实习。这使得职业教育脱离了职业发展的实际,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大堆知识,但是不会探究, 不会操作应用,会动口不会动手。这种课程形式体现的是培养“劳心者”的旧理念。在现代理念中,既使培养“劳心者”,也必须是会探究、能动手实干的人。所以,“工商融合”课程改革应努力体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理念。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作为课程形式,它体现在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内容中,更体现在课程的呈现、影响与表现过程中。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的

10、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而实践则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实践一方面是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是学生用以而学。它把学与用完满地统一起来。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坚持以实践为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3 着力构建“工商融合”课程的开发运行机制“工商融合”是我院的办学特色,“工商融合”课程的建设是彰显特色、传承办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如此,学院应当从人力、财力等方面为“工商融合”课程长效运行机制提供组织保证。(1) 成立专门的

11、研究机构。主要职责包括进行市场调研。提出“工商融合”课程改造方案;负责编制课程开发任务书并根据需要组成课程开发小组;负责组织各开发阶段的审议、审核及实施过程中的更改。配备的专职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熟悉高职课程开发特点,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为某个专业的教育专家。专门机构是独立设置的学术型组织,从组织上保证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命令干预和部门间利益纷争的影响。(2) 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实行项目管理。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课程开发队伍,课程开发小组人员的组成对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尤为重要,要选拔本校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实践经验的与所开发课程有关的双师型专职教师,还要从社会上聘请各行业有

12、经验的现场专家,有特殊需要时,也可以从外校聘请符合要求的教师,并且所有参加课程开发的人员在工作前要进行与课程开发有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由于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是根据所开发的专业岗位需要来选配的,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组成,不受系部、教研室专业局限性和部门利益限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来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工”与“商”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3) 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全过程的管理,规定工作流程及工作职责,同时规定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 ( 如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的三个开发阶段 ) 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审议、审核,在开发或试行 ( 运行 ) 过程中,如发现问题,由发现部门或人员向专门机构提出更改要求,开发小组负责更改。新课程运行一轮后,专门机构要组织人员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价,以确认课程开发质量。 评价内容一般包括选修学生人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