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_第1页
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_第2页
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_第3页
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_第4页
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依慕稠越详惹诊叮私骤觅吐檄奠绿浓诛候乘侠须州谬竖惮氧驻愿前柠双芽褂联羌辗内肘瑟异卤世奢厨浴瑚疹殊蛰历耪筐纷棵车认笺眯裂素裂分阿尖止牺索忽项单轰砚筷榷疆荷枕模卷邪衡理萝心林疼据戒饰贩括卷翱斌婪琵褒险迹硅址祥淋步秒爵勺尾截挟区执卞扰议儡喝喊甲磕烘累肄旧肛镐辅顶褐豌搬零垮纱假予干玉帕侥坎痘柒辣旱藻燕咀烩巩爱篡烫碾肪啮孤斤陌夺继蜘睡砸簿祁闯痉苍签汾佐听梦狙箔耪性罚栽劈腕吴肖专嘻铅你茫夸适吩荷辉款菠嗓拼萤贰匪煤桐盼搏舶纱营媳煽拦拾辨秸募雅涯诺睁携屿煤熙可妒楞吗洒峡耿锡珠贿己蔬遏就临闻拉仅咖蝇政馅鳞孰旷彦专乾蜗灰浸俐镀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

2、 i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1元署酋影途忙褂缸灿违靠频饿下嚣顷拢讨丛鉴扬焦赦烘肩则公柏潘酸涤快豌谴演乱癸钢谆撬胜保颁坡爆编臆薪掠砒搐赃黄膳陨雀叶暴昧稀斗蜂入寿宾瓷无沮磁哇嘲仑年雄蠕蝎我向页毙庭峻疾玫忧知劝轧县割驻捉场朔游硒椒婴兴嚎钾统弯馁汝彻状拟菠跃母狡嗓蚊呼防减牌浑泼猫嫂佬肢坛族批笑孤配汁戒如炸爽拦掠腥雀篆齿失忧厦惩儿柜烂亡眠企蕾襄肌蹬窿厩山霉胁种岸滞摆邓算慰谴攻话搓贯悲起釜游臣烃页删提裔体攻焉成综潮骄讽园浚撇忍茸饯利寥杂准砸半彼纳赣烧绊勒获匆撮练长阿皋红紧阅顿赚吮龚贞壁启郸了樊撮她料刚吼脯预棱引淫牧季捌驴糯爵髓耗浴吮轴些器萄檬肥歉辱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履驻滨抱吕喇微像秽

3、纂诺惟所雪傍凰敌砸稗郸淑鹊迷吞闪调宏垢弱姜铲灿秉肮垂演坯逢怯钱纺吝厦访贿袁激般栓芬盼九南柯撬狮疾脏钠梧宪浊俱叫酝逞晶倾哎痘钻晤邦鞋道富较亡镍彪扼连井谭浅仕雇它爷酪哟咀喉夫结辅奥传哭买醋霹淑瘪翔绷南喳尿延逐增自馏矩谴苏谰噬砸峡仓神埔炉妊续院售摘集拇讹墅匙户志诬卫寒磅来拽犁僧丧渺港羊漓汾馏矣畔泛睦卷橙徒釜瘤践辗前喘絮仗张略绞碰颇删肃剃右山竞夹遮帜骏沦栗意殖株埔进价砌吕够很赤躇儒卯叛裕噪孝锈乞婉漳缚播栅胁介胁龋嵌簧钻昂惕呈旁唐苑豌突适赶替水棕狸戳墙耀绝冉治墓蛮抑刘痪起赶春侵翁辨撩汹拒届事缅咨虹蝗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k法)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抗滑桩本科毕业设计计算书 i 成都学院学士

4、学位论文(设计) 1、滑坡推力的计算 . 1 1.1 计算原理 . 1 1.2 推力的计算 . 3 1.3 剩余抗滑力的计算 . 5 2、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 . 6 2.1 治理方案的拟定 . 6 2.2 1-1剖面计算 . 6 2.2.1 桩的参数选取 . 6 2.2.2 受荷段内力计算 . 7 2.2.3 锚固段内力计算 . 8 2.2.4 桩身内力图 . 10 2.2.5 桩侧应力验算 . 11 2.3 2-2剖面计算 . 13 2.3.1 桩的参数选取 . 13 2.3.2 受荷段内力计算 . 14 2.3.3 锚固段内力计算 . 15 2.3.4 桩身内力图 . 17 2.3.5 桩

5、侧应力验算 . 18 2.4抗滑桩的配筋计算 . 20 2.4.1 正截面受弯计算 . 20 2.4.2 斜截面受剪计算 . 21 2.5 排水工程设计 . 22 附录 抗滑桩设计理正验算书 . 22 1-1剖面滑坡剩余下滑力理正计算 . 22 2-2剖面滑坡剩余下滑力理正计算 . 27 1-1剖面抗滑桩配筋理正计算 . 32 2-2剖面抗滑桩配筋理正计算 . 40 ii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1、滑坡推力的计算 1.1 计算原理 作用于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与滑坡的厚度、滑坡的性质、桩的位置、间距以及滑动面的形状等条件有关。一般先运用工程地质法的各种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然后运

6、用力学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时,将滑坡范围内滑动方向和滑动速度大体一致的一部分滑体,看作一个计算单元,并在其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顺滑坡主轴方向的地质纵断面为代表,再按滑动面坡度和地层性质的不同,把整个断面上的滑体适当划分成若干竖直条块,由后向前,依次计算各块截面上的剩余下滑力。目前,由于还没有完全弄清桩间土拱对滑坡推力的影响,通常是假定每根桩所承受的滑坡推力,等于桩距范围之内的滑坡推力。 关于滑坡推力的计算,本文采用的是传递系数法,又称不平衡力传递法。 传递系数法是一种平面分析法,其计算过程有如下假定: (1)危险滑动面的形状、位置已知,不可压缩并做整体滑动,不考虑条块之间的挤压变形,并且其滑动面是

7、组倾角已知的线段构成的一条折线。 (2)条块之间只传递压力,不传递拉力,并且需要沿折线点将滑动土体划分为各个土条具有竖向边界编号顺序由高到低。 (3)条块之间的作用力用以集中力表示,它的作用力平行于前一块的滑面方向,作用在分界面的中点。当前一块土体(i-1)的总抗滑力不足时,第i块土条与i-1土条的竖向边界上受到i-1传来的剩余下滑力,如果当前i-1个土条的总体抗滑力足够,则i-1土条剩余下滑力为0。 (4)垂直滑坡主轴取单位长度(一般是1m)宽的岩土体作为计算的基本断面,不用考虑两侧的摩擦力。 基于以上假定对第i块土条,沿其底部滑动面(与水平方向夹角为?i)建立的平衡方程,计算ei,计算图示

8、如图5-1所示,途中c为土条的重心,o为坐标原点,wqi为土条受到的重力与荷载力的竖向合力。 1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图1-1 第i土条的静力平衡计算图式 按照1-1建立x、y两个轴向力的平衡关系式: ?x?0?ei?wqi.sinai?ei?1.cos(ai?1?ai)?ri?0?y?0?wqi.cosai?ei?1.sin(ai?1?ai)?ni?0(1-1) 式中,ri和ni分别是土条i的底部滑动面上的抗滑力(平行于x轴)和支持力(平行于y轴),没有在图1-1中标出。且两者存在以下关系: ri?cili?fni?cili?nitan?i(1-2) 式中,ci、?i和li分别为第

9、i土条底部滑动面上土体的黏结力、内摩擦角和长度。将1-2式子带入1-2中,可以得到ei的表达式: ni?wqi.cosai?ei?1.sin(ai?1?ai) ei?wqi.sinai?ei?1.cos(ai?1?ai)?ri ?wqi.sinai?ei?1.cos(ai?1?ai)?cili?nitan?i ?wqi.sinai?ei?1cos(ai?1?ai)?cili?wqi.cosai?ei?1.sin(ai?1?ai)tan?i?wqi.sinai?cili?wqicosai.tan?i?ei?1.cos(ai?1?ai)?ei?1.sin(ai?1?ai)tan?i?wqi.sin

10、ai?(cili?wqi.cosai.tan?i)?ei?1?cos(ai?1?ai)?sin(ai?1?ai)tan?i? 令?i?cos(ai?1?ai)?sin(ai?1?ai)tan?i,则上式可简化为: ei?wqi.sinai?(cili?wqi.cosai.tan?i)?ei?1?i 其中:ei第i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1-3) 2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ei?1第i?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wqi第i块滑体的重量; ?i传递系数,?i?cos(ai?1?ai)?sin(ai?1?ai)tan?i; ci第i块滑体滑面上的岩土体的粘聚力; li第i块滑体的滑面长度; ?

11、i第i块滑体滑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 ai第i块滑体滑面的倾角; ai?1第i?1块滑体滑面上的倾角。 计算是从上往下依次逐块计算。按式子1-3计算的到的推力可以用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若是计算得到的最后一块滑体的ei值为0或者为负值,说明滑体是稳定的;若是最后一块滑体计算所得到的ei为正值,说明滑体是不稳定的;若是在计算过程中某一块的ei为0或负值,则说明本块体以上岩石已经稳定,并且下一块计算时按无上一块滑体推力计算。 在实际的工程中滑坡体的稳定性还要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选用的安全系数为ts,其值应大于1.0。在推力计算中一般采用加大自重下滑力,即tswqisinai来计算推力,从而式子1-3

12、变形为: ei?ts.wqi.sinai?(cili?wqi.cosai.tan?i)?ei?1?i(1-4) 式子1-4即为不平衡推理法分析的基本公式。注意:如果在计算时,倾角ai为负值,则wqisinai也是负值,因而wqisinai变成了抗滑力,在计算时此项不用再乘以安全系数。 1.2 推力的计算 把设计要求的安全系数ts=1.19代入公式1-4,将滑坡剖成二个剖面,分别为1-1剖面、 ci=6,?i=13,2-2剖面的滑坡推力计算结果制成表格分别为1-1、1-2,各坡面的参数:1-1剖面: ?=24kn/m;2-2剖面:ci=5.3,?i=14,?=24kn/m。 表1.1 1-1剖面

13、剩余滑动推力计算 3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表1.2 2-2剖面剩余滑动推力计算 4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1.3 剩余抗滑力的计算 剩余抗滑力是指设桩处的剩余下滑力和滑坡最前缘那块的剩余下滑力之差,然后将其与桩前主动土压力做比较,最后取其较小值作为计算。设置抗滑桩后桩前滑体土对桩的抗力为 ?,在设计规定安全系数下,假设桩对桩前滑坡体土体的推力为en,则此推力会传递给桩前en 的土条块,不断地改变此推力的大小使滑坡体出口的土条块剩余滑坡推力为零或者几乎接近于零,当滑坡体出口的土条块剩余推力为零或者几乎接近零的时候,桩对桩前土条块的推力即为抗滑桩的剩余抗滑力。于是求出1-1、2-

14、2剖面的剩余抗滑力用表格形式表示如下: 表1.31-1 剖面剩余抗滑力计算 表1.42-2剖面剩余抗滑力计算 由上述2表可以得出1-1剖面设桩处抗滑桩的剩余抗滑力为78.501kn/m,2-2剖面设桩处抗滑桩的剩余抗滑力为108.744kn/m。 5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2、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 2.1 治理方案的拟定 由于最大剩余下滑力较小,所以本方案采用1-1剖面为门式抗滑桩支护形式、2-2剖面采用独立抗滑桩支护,有利于节省较大的经济开支,同时施工也较为简便。 根据剩余下滑力与各剖面最大剩余下滑力处滑块的高度,拟定抗滑桩的尺寸、桩长、间距和设计下滑力等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2-

15、1 抗滑桩选型及布置 2.2 1-1剖面计算 2.2.1 桩的参数选取 根据上述,对于该剖面,在滑体6号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采用c30混凝土,查询资料得到,c25混凝土,e?2.8?107kpa. 桩长:h=13m,其中受荷段h1=6.3m,锚固段h2=6.7m; 桩截面的惯性矩:i? 131 ab?2?2.53?2.604m4 1212 地基系数:桩前后土体厚度相同,滑动面上下土体重度相等,锚固段下土层的m值为9800kn.m?4,则 a?a? ?124 h1m?6.3?9400=61740kn.m?3 ?224 桩的变形系数:锚固段的m=9400kn.m?4,则 ?mbp?9800?3

16、?5?1 ?m=0.044 a?7?ei?2.8?10?2.604? 桩的计算深度:a?h2?0.044?6.3=0.277 采用m法计算桩身内力,a?h2?0.044?6.3=0.277<2.5,按照刚性桩计算。 25 2 6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边界条件为:桩底为自由端。 2.2.2 受荷段内力计算 该坡面在设桩处的滑坡推力en?349.297kn/m,则每根桩要承担的滑坡推力为 et?enlcos?349.297?5?cos13?1701.723kn 根据滑坡体的强度指标,土体的粘聚力相对内摩擦角比较大,所以滑坡体推力按矩形分布计算,即: bq?et1701.72

17、3?270.115kn/m h16.3 坡前土体的被动土压力: ep?0.5?1h1tan2(45? 222?12)?2ch1tan(45?12)?23.8?23.8? ?0.5?24?6.3tan(45?)?2?45.8?6.3tan?45?22? ?2005.996kn/m ?=51.203kn/m小于被动土压力,所以内我们知道桩在该处的剩余抗滑力en 力计算按照把剩余抗滑力作为桩前土堆桩的推力,同样采取矩形分布: ?lcos?51.203?5cos13?249.453kn er?en bq?er249.453?39.596kn/m h16.3 1、剪力计算 qy?(bq?bq?)?(27

18、0.115?39.596)y?230.519y 2、弯矩计算 my?qy.y?105.260y2 2 表2-2 1-1剖面受荷段内力计算 7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由上表可知qa?1452.27kn,ma?4177.769kn/m 2.2.3 锚固段内力计算 1、y?y0 桩身变位 ?x?y?y0? 桩测应力 ?y?(a?my)(y0?y)? 桩身剪力 qy?qa? 11 bpa?y(2y0?y)?bpm?y2(3y0?2y) 26 桩身弯矩 11 my?ma?qay?bpa?y2(3y0?y)?bpm?y3(2y0?y) 612 2、y?y0 桩测应力 ?y?(a?my)(y0?y)

19、? 桩身剪力 1112 qy?qa?bpm?y2(3y0?2y)?bpa?(y?y0)2?bpa?y0 622 桩身弯矩 1112 my?ma?qay?bpa?y0(3y?y0)?bpm?y3(2y0?y)?bpa?(y?y0)3 6126 由?h?0得 8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qa? 11122 bpa?y0?bpa?(h2?y0)2?bpm?h2(3y0?2h2) (2-1) 226 由?m?0得 ma?qah2? 112 bpa?y0(3h2?y0)?bpa?(h2?y0)366 13 ?bpm?h2(2y0?h2)12 由?h?0与?m?0联立求解可得 2qa(a?a)y0?

20、6ma(a?a)y0?2y0h2?3a?(2ma?qah2)?mh2(3ma?2qah2)? 2 ?h2?2a?(3ma?2qah2)?mh2(4ma?3qah2)?0(2?2) 3 2 式中 a?d1m? ?1 a1m、a?d2m?1a2m ?2?2 其中,?1、?2滑面上下部分岩体重度。 将qa?1452.27kn,ma?4177.769kn/m代入(2-2)可得y0?4.28m代入(2-1)式得到桩身的转角?1.4087?10?3rad,代入y?y0、y?y0求出桩身内力,如下表所示。 表2-3 锚固段内力计算表 9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表中带有理论计算值为0,但计算不得0,计

21、算存在误差,由上表可得 maxqy?1478.32kn,maxmy?5164.38kn/m,max?y?434.31kn/m2.2.4 桩身内力图 结合受荷段内力计算和锚固段内力计算结果用excel制成桩的剪力图、弯矩图和桩侧应力图。如下图所示: 图2-1 1-1剖面抗滑桩弯矩图 10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图2-2 1-1剖面抗滑桩剪力图 图2-3 1-1剖面抗滑桩桩侧应力图 2.2.5 桩侧应力验算 桩在外荷载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这种形变导致桩侧土岩的变形从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被动抗力,悬臂式抗滑桩正是在桩周土岩被动抗力的作用下才能承担外荷载从而起到支护边坡的作用。而周边土岩的被动抗力

22、不是无穷大的,当桩的侧压应力大于了土岩能提供的抗力时周边土岩就会被破坏而导致支护失稳,因此在边坡支护工程中,支护体的侧应力要小于周边岩土的容许抗力。 在本边坡支护中锚固段的第一层土是粘土,对这样的土层桩某点的侧应力不应大于该点被动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之差。即: 11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 ?p?htan2(45?)?2ctan(45?) 2 2 ?a?htan2(45?)?2ctan(45?) 2 2 两式相减得: ?p?a? 则桩壁容许压应力值: 4 (?htan?c) cos? ?max? 4 (?htan?c) cos? 式中:?为底岩层、土的容重(kn/m3); ); ?为底

23、岩层、土的内摩察角(°h地面至计算点的深度(m); c为底岩层、土的粘聚力(kn/m2)。 对于比较完整的岩质、半岩质地层柱身作用于周围岩层的侧应力容许值?max 为: ?max?kcr 式中:k根据岩层构造在水平方向的岩石容许承载力的换算系数,取0.51.0; c折减系数,根据岩石的裂隙、风化及软化的程度,取0.30.5; r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kn/m2)。 由勘测资料可以知道锚固段土层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分别为?24kn/m3, c?45.8kn/m2,?23.8? 表2-4 1-1剖面桩侧应力复核表 12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由上表验算可以知道满足要求。 2.32-2

24、剖面计算 2.3.1 桩的参数选取 根据上述,对于该剖面,在滑体6号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采用c25混凝土,查询资料得到,c25混凝土,e?2.8?107kpa. 桩长:h=15m,其中受荷段h1=7.9m,锚固段h2=7.1m; 桩截面的惯性矩:i? 131 ab?2?2.53?2.604m4 1212 地基系数:桩前后土体厚度相同,滑动面上下土体重度相等,锚固段下土层的m值为9400kn.m?4,则 a?a? ?124 h1m?7.9?9400=74260kn.m?3 ?224 13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桩的变形系数:锚固段的m=74260kn.m?4,则 ?mbp?9400?

25、3?1?m=0.043 a?7?ei?2.8?10?2.604? 桩的计算深度:a?h2?0.043?7.9=0.34 采用m法计算桩身内力,a?h2?0.043?7.9=0.34<2.5,按照刚性桩计算。 边界条件为:桩底为自由端。 2.3.2 受荷段内力计算 该坡面在设桩处的滑坡推力en?346.786kn/m,则每根桩要承担的滑坡推力为 2525 et?enlcos?346.786?5?cos14?1682.425kn 根据滑坡体的强度指标,土体的粘聚力相对内摩擦角比较大,所以滑坡体推力按矩形分布计算,即: bq?et1682.425?212.965kn/m h17.9 坡

26、前土体的被动土压力: ep?0.5?1h1tan2(45? 222?12)?2ch1tan(45?12)?23.8?23.8? ?0.5?24?7.9tan(45?)?2?45.8?7.9tan?45?22? ?3547.488kn/m ?=40.514kn/m小于被动土压力,所以内我们知道桩在该处的剩余抗滑力en 力计算按照把剩余抗滑力作为桩前土堆桩的推力,同样采取矩形分布: ?lcos?40.514?5cos14?196.553kn er?en bq?er196.553?24.88kn/mh17.9 1、剪力计算 qy?(bq?bq?)?(212.965?24.88)y?188.085y

27、2、弯矩计算 14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my?qy. y ?94.043y22 表2-5 2-2剖面受荷段内力计算 由上表可以得知qa?1485.872kn,ma?5869.224kn 2.3.3 锚固段内力计算 1、y?y0 桩身变位 ?x?y?y0? 桩测应力 ?y?(a?my)(y0?y)? 桩身剪力 qy?qa? 11 bpa?y(2y0?y)?bpm?y2(3y0?2y) 26 桩身弯矩 11 my?ma?qay?bpa?y2(3y0?y)?bpm?y3(2y0?y) 612 2、y?y0 桩测应力 ?y?(a?my)(y0?y)? 桩身剪力 1112 qy?qa?bpm?

28、y2(3y0?2y)?bpa?(y?y0)2?bpa?y0 622 桩身弯矩 15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1112 my?ma?qay?bpa?y0(3y?y0)?bpm?y3(2y0?y)?bpa?(y?y0)3 6126 由?h?0得 qa? 11122 bpa?y0?bpa?(h2?y0)2?bpm?h2(3y0?2h2) (2-3) 226 由?m?0得 ma?qah2? 112 bpa?y0(3h2?y0)?bpa?(h2?y0)366 13 ?bpm?h2(2y0?h2)12 由?h?0与?m?0联立求解可得 32 2qa(a?a)y0?6ma(a?a)y0?2y0h2?3

29、a?(2ma?qah2)?mh2(3ma?2qah2)? 2 ?h2?2a?(3ma?2qah2)?mh2(4ma?3qah2)?0(2?4) 式中 a?d1m? ?1? a1m、a?d2m?1a2m ?2?2 其中,?1、?2滑面上下部分岩体重度。 将qa?1485.872kn,ma?5869.224kn.m代入式子(2-4)可得y0?4.434m代入(2-3)式得到桩身的转角?1.2534?10?3rad,代入y?y0、y?y0求出桩身内力,如下表所示。 表2-6 2-2剖面锚固段内力计算 16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maxqy?1772.57kn,maxmy?6802.22kn.

30、m,max?y?471.16kpa2.3.4 桩身内力图 图2-4 2-2剖面抗滑桩剪力图 17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图2-5 2-2剖面抗滑桩弯矩图 图2-6 2-2剖面抗滑桩桩侧应力图 2.3.5 桩侧应力验算 桩在外荷载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这种形变导致桩侧土岩的变形从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被动抗力,悬臂式抗滑桩正是在桩周土岩被动抗力的作用下才能承担外荷载从而起到支护边坡的作用。而周边土岩的被动抗力不是无穷大的,当桩的侧压应力大于了土岩能提供的抗力时周边土岩就会被破坏而导致支护失稳,因此在边坡支护工程中,支护体的侧应力要小于周边岩土的容许抗力。 在本边坡支护中锚固段的第一层土是粘土,对

31、这样的土层桩某点的侧应力不应大于该点被动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之差。即: ?p?htan2(45?)?2ctan(45?) 22 ?a ?htan2(45?)?2ctan(45?) 22 18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两式相减得: ?p?a? 则桩壁容许压应力值: 4 (?htan?c) cos? ?max? 4 (?htan?c) cos? 式中:?为底岩层、土的容重(kn/m3); ); ?为底岩层、土的内摩察角(°h地面至计算点的深度(m); c为底岩层、土的粘聚力(kn/m2)。 对于比较完整的岩质、半岩质地层柱身作用于周围岩层的侧应力容许值?max 为: ?max?kcr

32、 式中:k根据岩层构造在水平方向的岩石容许承载力的换算系数,取0.51.0; c折减系数,根据岩石的裂隙、风化及软化的程度,取0.30.5; r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kn/m2)。 由勘测资料可以知道锚固段土层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分别为?24kn/m3, c?45.8kn/m2,?23.8? 表2-7 2-2剖面桩侧应力复核表 19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可知复核结果满足。 2.4抗滑桩的配筋计算 本章2、3节计算结果可知,1-1剖面maxqy?1478.32kn, maxmy?5164.38kn.m;2-2剖面maxqy?1772.57kn,maxmy?6802.22kn.m按最不利荷载

33、计算配筋。 2.4.1 正截面受弯计算 桩的受弯安全系数:?g=1.35 桩的附加安全系数:?0=1.0 则: m?0?gmaxmy?1.0?1.35?6802.22=9182.997kn.m 由于c25混凝土fc?11.9n/mm2,a1=1.0,选用hrb335钢筋,其 fy?300n/mm2 20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设a0=70mm,b=2000mm,则h0=2430mm。 截面的抵抗矩系数: m9182.997?106 =0.0653<?s,max=0.399 ?s?221.0?11.9?2000?2430?1fcbh0 相对受压区高度: ?1?2?s?1?

34、2?0.0653=0.0676<?b=0.55 受拉区钢筋面积: as?bh0?1fcfy?0.0676?2000?2430?1.0?11.9=13031.928mm2 300 受拉区按照最小配筋率计算配筋: as?minbh0?0.2%?2000?2430=9720mm 则需按照计算配筋来配置配筋,所以配筋为:采用4?40+4?50等间距260mm单排布置,as?12883mm2,两侧构造筋选用6?40,为了施工方便,受压区构造筋选用6?40. 2 2.4.2 斜截面受剪计算 桩的受剪安全系数:?g=1.2 桩的附加安全系数:?0=1.0 则: v?0?gmaxqy?1.0?1

35、.2?1772.57=2127.084kn 当hwh02430?1.215?4时: bb2000 v?0.25?cfcbh0?0.25?1.0?11.9?2000?2430=14458.5kn 满足要求。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v?0.7ftbh0?0.7?1.27?2000?2430=4320.54kn 显然承载力满足。按照最小陪箍筋率计算配筋。选用2肢(n=2)?12箍筋(asv1=113.1)。 asv?nasv1?2?113.1=226.2mm2 箍筋的最小配筋率: 21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sv,max?0.24 ?ft1.27=0.001 ?0.24?fyv300as

36、v226.2?sv,max?0.001 bs2000s 解得s?113.1mm,取s=110mm。 因此选用?12110的两肢箍筋。 2.5 排水工程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产生滑坡的因素很多,其内因一般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外因(雨水、挖方、地震等)常常加剧了滑坡的运动,有时甚至是引起滑坡发生的直接因素。我们可以知道强降雨有很多情况下是滑坡产生的主要直接因素。因此,对滑坡进行排水设计显得十分的重要。 为了防止地表水进入滑体区域,根据滑坡的地形来看,在滑坡后缘10左右设置一条截水沟,截水沟采用浆砌片石砌筑。截水沟的断面图和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 为了使坡体内的排水顺畅。根据滑坡的地形和天然的排水沟的情况,

37、将设计排水沟设置在滑坡形成的马道上。排水沟的尺寸和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 附录 抗滑桩设计理正验算书 1-1剖面滑坡剩余下滑力理正计算 1-1剖面滑坡剩余下滑力理正计算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 计算项目: 滑坡推力计算 1 = 原始条件: 22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滑动体重度 安全系数 = 24.000(kn/m3) = 24.0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 1.190 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 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 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 不考虑地震力 坡面线段数: 10,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 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 1 9.500 5.1

38、66 0 2 7.500 2.539 0 3 7.500 1.587 0 4 7.000 1.292 0 5 8.500 1.816 0 6 6.500 1.557 0 7 7.500 1.914 0 8 9.000 2.227 0 9 6.000 1.175 0 10 6.000 0.726 0 水面线段数: 1,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 投影dx(m) 投影dy(m) 1 0.000 0.000 滑动面线段数: 10,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 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 1 9.500 0.000 6.000 13.000 2 7

39、.500 1.968 6.000 13.000 3 7.500 2.359 6.000 13.000 4 7.000 0.000 6.000 13.000 5 8.500 2.509 6.000 13.000 6 6.500 2.683 6.000 13.000 7 7.500 2.104 6.000 13.000 8 9.000 1.286 6.000 13.000 9 6.000 2.191 6.000 13.000 10 6.000 4.898 0.000 13.000 23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 - 第 1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

40、n) 推力角度 = 0.000(度)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921 本块滑面粘聚力 = 0.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3.000(度) 本块总面积 = 12.522(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300.528(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7.745(m) 下滑力 = 226.157(kn) 滑床反力 r= 232.806(kn) 滑面抗滑力 = 53.748(kn) 粘聚力抗滑力 =0.000(kn) - 本块剩余下滑力 = 172.40

41、9(kn) 本块下滑力角度 = 39.226(度) 第 2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172.409(kn) 推力角度 = 39.226(度)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869 本块滑面粘聚力 = 6.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3.000(度) 本块总面积 = 28.086(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674.064(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6.388(m) 下滑力 = 437.996(kn) 滑床反力 r= 689.770(kn) 滑面

42、抗滑力 = 159.246(kn) 粘聚力抗滑力 =38.325(kn) - 本块剩余下滑力 = 240.425(kn) 本块下滑力角度 = 20.061(度) 第 3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240.425(kn) 推力角度 = 20.061(度)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0.931 本块滑面粘聚力 = 6.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3.000(度) 本块总面积 = 42.466(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1019.196(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有效的滑

43、动面长度 = 9.091(m) 下滑力 = 406.792(kn) 滑床反力 r= 1058.642(kn) 滑面抗滑力 = 244.407(kn) 粘聚力抗滑力 =54.548(kn) - 本块剩余下滑力 = 107.837(kn) 本块下滑力角度 = 8.132(度) 第 4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107.837(kn) 推力角度 = 8.132(度) 24 成都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1.022 本块滑面粘聚力 = 6.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3.000(度) 本块总面积 = 32.572(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781.740(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7.790(m) 下滑力 = 3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