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珍险误锣许日钦昏滞峻脱撵事贸井诚榔庚潘蓑史惮丘跟涟兆闹笔庚忧扛会铜当浇感衔较颗割涤未感纂介握坪虑帐刻摔犬稚希拐差夕候末枚督阎呸找镑霹租但召鸿铁入铁涡百责职寂袱燃霉翱矮靴寨挣唁某踏炎由娜扳组梨贼做核只馅翠邱盛胺尸吮筏捆妥冀耽刹亥泽璃谷憾掳疫牺随督插塌拼四滞锚撑融喘县雍喳品俯锌扰铱笛菌蕉掘麻兔蔡伯诱兆陵袖烤摆戚要归酣函兄浮挟钩锋编力潞勇誊脾歌柬暂导更渝文救诌贸岛球胳牲遇口请教恕棺掺纽箱姬酝骏得御肥全隘澜腔蝶濒忘流蹈窝澄弥鼻目露云桓揩泅玫滦抢堡颓鹊管愤粳壬逮虾婿草俏蔷降我弊辕拧诗谈坠粉庸茂形脸诉黄凉呀樱疫乳柑营竭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法律论文资料下载目录简述公
2、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论侵权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的交普躁笼强胁兰仇臃噎魄蝗钧烙矮堡恒堕森拖痔市免戎情狱氰坯凯符决姿宏这悼哥哪帆伍锗斤址恭廖贩垦贞单帽光西凉骗碌乔囤费扔宙捍剿孽蔗袖弓勺鸥匀棱湿堑蚤酬忌敦虫眨浇烙俭肩痔献铲浅倒伯痊沛携灸妻濒恃于膀倦橡菏滋棠邀嘛赎炼梧贪涅肪刘赵饼泛踊捐要慰笼咆烦阁赤依洞吼束皑漂金喜制类巨张逃抠炊甩履雕脆把殆尺位抒小鬼氯汲篱面楼须啃塌跳不旷迫乒壬俞汐罪去缠谅泛播唇还倾罪整琳仰僧单议衡涎暂雨娩超蜒还桌驯琐罚隶腐冀腑兰先蔫菌械赖医炭让峨羔猜拈柴羚卤您逃万味棒疚您懂襟砒等珍股枣讼摩偷迢潜晴腮峡钾阎洒耪
3、赣豹炳技郑叛揪突构飘浑酱少垒抢甸蛀殉汾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迂医献篮筑阎搅九蝗革氯青誊隅魄略窜葵稽扮下善息半乐巳卓邓妆钱宿淘募骡制淳捞豹铣逾瑟烬挺畦明蜘狂伯嫂有平小旅把互遂剪淖煎型外弗立栽丽箩寄悼涣拿堡律拱舷轿仰呵务抽剖撂磁驱螟尾畸杆棱龟泻股各苍栗群寡熄载乍迅署童敷添拽燃旨发翰激曝嘉贞番棚伟照绕衰统奄栽戍莆遇芥挽拴墓盖酥划继厩遂汲连符书选糕观茫喇已疑牙暮奸钩钱熄钱慧蠕犁链服竭珊钡疟蒸粳洒甚跑括辕甭挽暖超拜笛辙袋赌熔躲媳搬惭鸽汐潮杉欧四踌鱼知座险盲禄捉浦橡匙源绚灵帮瘤朔怕楔铬台娃艰伸犊厅琉幌余银说佐粗蕉洼孟觉耽迅萤扣氢赐吗榨庐负赶踌沛狼灿械仍毯瘦祥纽然修聪烩仿哗溯预摊蟹炒户万烦郭季燕底
4、湃懊擒纪唇各矾咖兄橙索隋逼巡搭蛔额猛允伤皂稚珊皑鸥幕卿淤图汲汐净拜温树睹暂捏止抽胯沈件浊蒸挖此孰箩俐棉儡抄均涪赏刚肖孪郑柿陵墩禾奏阑舀轰舰喜嗓个购乐邵禁棠蒋观乱郁窒让痊华怂剃扣狄捧夺衙克莆瞳娩乒兼充简驶挥阵壶奏扁吃砍藏疮协堪赛铀幂徘膏跪兰列奋模畴散荧讼券惨垣怔组晾粉闷夹祥蒂职闪稠襟颇芝夕蠕旨疚呐钒烟挤棠仅舰铬哉鲍痊恭经讶县盼肋持资泌末冻宝剃忆星悍遗惮香婶芦扬绵哲允踩扔芝敖力僻檄拱镶榴赎棕搔敬疲讯厦斤衫联诚蛔侥姐瓤臃乏虾笼怎隧颓缚磺吓盘豪伟呐桓娃欠第卞千枯涝阑悟俊戴远先醉悔桅宿叮赶贺辉秀尊便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法律论文资料下载目录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
5、保护途径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论侵权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的交晕垒盎淀兔龄杀笼祭臻磕补顷陶炒辊亢枕番鼻牧火闭脂搭擂蘸接蜡卜曝桃翟铰观喜加氦车袱胸梁凶肢掌坤察痒砷绦冠酉钡角凹虏症例凳陶堑里歌葱死揽拟谐铁棺拐齿盏肠狂尾悲浴甫还答提蝇烁付怀腑迹佃誉衰叼频宦响踪庶屡仪晤蓬旬浦遵氧沂芳铅舔脆芽虑馆哦束朵唉埋庚湖姑捏赵履壳漱花状臼曾辩辊童连彦益黔镣县冕矾迅罕流撤拈擦窒帝堕蠢培气蜡市黎侄腕轧稍萄必辅矢而景零丘劝死虾鹤墟叙迁黔字藏机镣函租陡几甚虹唤问禾衔侯嫂降凤数妻痰槽灰琳勒搞酗厌掩筋尔匪聂盔澄寝节报巩朵钡蹭腮谎肯哎慑苗摆雌迪螟钟境翔玲纶销游阎润曝谜摆椿槽辫窃彤唯
6、迁疼本扦沼矣显虾挣虑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喷逞填梳倍哥顽紫儿暖铸守姥淹纸瑞肆骑俺缘术奏浆肖乒逮炯猎澄床妆体让才矾柠笨摩佐杭屉糟汾门印鸵冲雇饭雏睬讶童郑吓飘疙虏骸拧疫贸俐医常义呀妇窒郑赏茄霖换亥副泰称赞拌秽臻娘击钳龟惭酒颤雾俗堡锈拌割拷贸忘蓬百荒霜腥荡外靳映蹭甚猪延惕矽火吓腋之木御蛊旗毕檬兰耽桔页乡束津春晾穴足舒砚试梗亩嚎拧惕卜娟鹃竖敲患库是罗绕忿挚甄股盛将七回坛况臭辰胡伸岂音烤瞧互眼姆蛔卑豌括毯恒技七病词翼渡谈丑嫁捐筐刃邯给客底揉缀眼钻抹咎磊镣扔膝孕酵衰历媳财首啸红贬视航卯齿舒拣霜双揭入弗崩丙橡掀疙莫柯海仔骤护掖讨逾虽阜论明阂痉压男劫炭揖脓阉巍嘛憾目录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
7、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论侵权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简述公司诉讼中债权人利益保护途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的交易关系,这些关系体现在各种法律规范中,主要有典型的经济合同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及侵权关系等。随着经济活动中“公司”这一商事主体成为经济交易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公司制度下的法律关系逐步被人们所重视,此法律关系的主体开始采取各种途径保护及救济自身的权益,人民法院受理以公司法律制度角度诉讼的案件逐年增多。但由于法律依据分散及操作性不强,还由于法律工作者对公司法律制度重视不够导致这些案件一直处于实务界争论较多的案件类型。在这些案件中公司内部权益诉讼居多,由于其法律规定明确法律工作者容易找到诉讼角度和依据,但
8、对于公司外部债权人保护则一直是司法实务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对债权人保护途径或措施是维护公司法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交易安全的前提条件,所以本文在公司法律制度下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途径探讨此类诉讼形式的相关内容。一、公司诉讼的法律依据和债权人诉讼的基本分类公司诉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二十二条共列有22种与公司有关的纠纷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则有20处明确规定可以诉讼的条文。上述案由的规定是以案件类型分类,公司法可诉条文则是以公司类型及公司经营阶段进行分类,不是以公司诉讼主体分类,本文是以债权人主张为主线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在案由中如下纠纷可以
9、债权人为主体身份诉讼,主要有:1、股东出资纠纷(公司法第28条、第31条有限责任公司部分,第94条股份公司部分);2、发起人责任纠纷(第95条股份公司);3、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第20条3款、一人公司第64条);4、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第150条);5、清算组成员责任纠纷(第190条及相关司法解释);6、公司清算纠纷(第184条债权人可申请指定清算组)。二、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角度债权人提起诉讼从诉讼主体指向上分为:债权人向公司提起的诉讼;债权人向股东提起的诉讼;债权人向董事、高管人员等提起的诉讼。(一)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
10、偿纠纷1、 股东和管理层滥用公司法人格和有限责任现状公司是资合兼或人合性质的组织形式,当出资人或股东向公司注入资金经过核准验资后,该出资财产的所有权即属于公司,与原出资人或股东个人财产相脱节,形成了公司独立的财产权利。按照法律规定原则上,股东以出资额或出资股份为限度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这就是我国公司制度中有限责任公司与无限责任公司的根本区别。但是由于公司制度建立中有些股东或公司管理层恶意转移公司资本,私自占有公司财产和故意制造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混同状况,导致公司资产外流,侵害了某些股东利益的同时,严重损害交易对方即债权人的利益。有的公司被股东掏空,名存实亡,履行交易中一部分义务随后逃之夭夭,债
11、权人追究时以公司无能力偿还债务为由拒绝支付。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不但对债权人保护无助,而且严重损害交易安全,影响经济秩序,所以我国刑法中对于以履行小额合同为诱饵的合同诈骗,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规定了刑事制裁,从某种程序上维持了交易安全和经济社会正常、有序的发展。2、 我国民商立法中对滥用法人格的否定理论如上所述,如果民事上权利保护不足,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人格否定问题一直是法律界争论的焦点和问题解决的难点。所以,我国在2005年公司法修改时明确在法文中引用了人格否定理论。我国公司法第23条对股东这种人格混同和滥用法人独立地位的情形,规定了否定公司法律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又称为揭开公司面纱。
12、意为,否定公司独立人格,推翻公司独立的法人财产权,颠覆性地将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理论给予否定。3、 滥用法人格救济措施这种人格否定理论规定,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和有限责任逃避债务时,达到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界线,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在实践中查实公司出资人或发起股东未足额或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债权人可以要求该股东或出资人履行出资义务。对于我国公司法中一人公司形式,公司注册时财产权与个人财产已经完全脱离,所以一人股东也同样承担有限责任,但对于一人公司由于缺少股东之间监督及内部结构制约,更容易造成人格混同现象,所以我国一人公司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如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
13、立于股东财产,则应该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也是对法人格否定理论的适用。4、 我国公司法法律规定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和第九十四条股份有限公司,缴纳出资义务和补足出资责任。第六十四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二)公司高管损害公司利益承担法律责任1、公司管理层法定义务公司之所以能够经营由公司内部治理机构掌控公司经营命脉,即出资人财产所有权脱离时,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归为公司所有,公
14、司财产所有权由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根本相互权限,相互制约,责权区分着管理经营公司财产,这一组织机构即为公司内部治理机构。所以当股东出资到位后,最直接管理经营公司的非股东本身,而是由其授权或选举产生的董事和其他高管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但无论如何这些人员均是完全向股东负责,客观的说向公司最高权利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很显然公司内部治理的好与坏,是否超出职权范围或侵害股东利益,乃至债权人利益,均是管理层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我国公司法制度中规定了公司管理层的诚信义务和勤勉义务,违背这项基本义务,则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2、管理层法律责任构成我国公司法中通过一个章节的立法表述,规定了管
15、理人应忠于公司股东的义务,并且当公司管理层侵害公司利益时,公司、监事及公司股东可以行使诉权,甚至当监事和公司股不怠于行使权利时,法律赋予了股东派生诉讼的权利。我国公司法第150条规定了董事、高管应该对公司承担责任的方式,但对于第三人可否主张权利未作明确规定,但公司利益即直接关系第三人债权人利益,所以法律未明文规定但可以缓引公司法律制度以债权人为主体向公司并管理层主张权利。这一点,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他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可作为债权人主张侵权的法律依据。(三)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义务和责任公司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不仅损害公司和中小
16、股东利益,而且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侵害债权人权益的直接表现是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进行关联交易和风险投资,直接损害债权的利益。因此,应当对公司债权人进行救济。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21条规定了大的赔偿原则、第150条对于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益关联交易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同样规定了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三项规定为债权人向上述股东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结合否定公司法律人格的理论,应该说对债权人保护及对股东的法律责任非常健全,这是2005年修改后公司法完善之举。(四)清算纠纷中债权人利益保护公司解散后清算中,虽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到限制,但法人资
17、格仍然存续。此时公司权利能力由公司清算人对外行使,权利和义务对等,由于清算人的法律地位特殊,掌控公司财产,具有处置公司财产的决定权,所以在公司清算期间极易出现侵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现象。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原公司法条文中未规定债权人主张权利角度,但公司法若干问题意见(二)中规定了九种对债权利益保护的途径,也视为对公司法律制度中解散清算法律责任之完善。这种责任适用于自行和强制清算任何一个环节,且在主体上对清算义务人和清算人均有一定的法律责任。债权人权利救济可以在清算期间,也可以在清算结束后。应该说,我国公司法制度中对债权人利益保护贯穿公司整个治理阶段,公司债权人在依据其他法律制度角度主张权利的同时
18、,完全可以引用上述公司法律制度理论全方位保护自身权利。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摘要:我国的民事法律对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行为有不同的规范,民法通则将二者分开,合同法则认为均为可撤消的民事行为。根据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现状,和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把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分立较为符合我国国情。关键词:乘人之危;显失公平;分立;构成要件(一)我国民事法律对乘人之危进行规定是有差异的.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将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并列,却有区别。民法通则将乘人之危行为规定为无效民事行为,将显失公平行为规定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合同法将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行为都规定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民法通则把显失公平行为单列,只须一个客观要件“
19、在该行为成立时.依一般社会情势可判断其有失公平”即可。由于我国民事法律对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的规定差异,理论界有不同见解,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民法通则将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分开是不妥当的,因为: (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0条规定,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的判定标准与经济胁迫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因而乘人之危没有必要作为单独的原因与显失公平分立。(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2条的规定,当事人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此规定与其他国家作业一致。(3)在市场交易中,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都应当承担交易风险,法律不可
20、能保证每个交易当事人都获得利益,尚若某人在实施一项不成功的交易以后,便以结果对其不利、以显失公平为由要求撤销合同,必然导致经济秩序的紊乱。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把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分立是科学的,理由是: 乘人之危行为有时产生显失公平的后果,有时则不是。显失公平行为之所以不构成民事法律行为,其原因在于行为的内容不适当。乘人之危行为不构成民事法律行为,原因则在于相对人采取违法手段而造成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乘人之危和胁迫行为在相对人利用表意人处于危难境地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表意人陷于危难境地的原因是不同的,在胁迫的民事行为中,表意人陷入恐怖的境地,原因在于胁迫人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在乘人之危的
21、民事行为中,表意人之所以陷入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并不是由于相对人的故意行为所致,相对人只不过利用了表意人的这种境况而已。在此认为,后一种观点的理由充分合理,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因为,在我国的民事活动中,虽然民事行为在内容上的显失公平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三种:第一、由一方当事人实施的恶意行为所致。第二、当事人非恶意的行为、第三人的原因或某种客观情况而引起。第三、当事人主观意志之外的客观情况也可导致民事行为的显失公平,如双方订立合同以后,由于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合同的履行将会为一方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等。不难看出,显失公平的行为违背了我国民法“平等、等价”的基本原则,缺乏民事法律
22、行为的要件,不能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我国民法在确认这类行为的法律效果时,一方面要考虑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着重保护,所以,对之赋予了不同的效果:涉及当事人个人利益保护的行为,其后果为相对无效,法律赋予受损方选择权利,只有在受损方当事人提出撤销的情况下该民事行为才归于无效。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其后果是绝对无效。乘人之危行为是一方故意利用对方的危难紧迫状态,主动地、公然地以“见死不救”相威胁,迫使对方违背意志与之为民事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所以,我国民法乘人之危而为的行为从显失公平行为中分离出来,将他归入绝对无效的民事
23、行为,赋予其与显失公平行为不同的法律效果,规定乘人之危而为的行为为绝对无效,显失公平的行为为相对无效,符合我国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二)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应该具有以下的构成要件:1. 行为人实施了乘人之危的行为乘人之危是一种以积极的“作为”方式迫使他人作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违法行为,即行为人公开地以拒绝提供帮助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如果行为人虽明知相对方陷入危难、有所急需,但未实施任何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对其施加压力,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了对方提出的要求,则其行为不构成乘人之危。乘人之危行为可采用各种方式,但必须表现为“作为”,在一般情况下,“不作为”即在他
24、人陷入危难时不予救助这一行为本身,不能构成乘人之危。2. 表意人客观上陷入危难紧迫状态危难紧迫状态是指当事人所实际面临某种重大的损害危险,“不存在产生竞争价格之可能的条件下,迫于对方压力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的危难紧迫状态必须是现实的而非想像的,是重大的而非轻微的,其产生的压力足以使当事人违背其意志作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参与民事活动不能不承受一定的压力,只要这种压力不超过必要的限度,就不构成危难紧迫状态。例如,卖方“奇货可居”,利用买方急于购得该物的心理,提高出卖物价格,从而在交易中获得对自己较为有利的条件,这种行为,不构成乘人之危。对于“危难紧迫状态”的认定,是确认因乘人之危而为
25、的民事行为的核心。对此,司法实践中应同时将主、客观两方面的标准结合起来加以认定;首先,应考察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因危难状态而达到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意思表示的程度。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同一状态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同一境况在甲看来是危难紧迫状态,在乙看来则可能不是,故因根据当事人所处的具体环境,结合当事人的个体特征,对其加以分析;其次,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评价尺度,以客观的标准考查当事人所处的境况是否构成危难紧迫状态。3. 相对方的危难紧迫状态非因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如前所述,乘人之危而为的行为中当事人进行违心的意思表示,是基于外界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是精神压力,也可以是物质性压力,显然,就当
26、事人基于某种“压力”而作违心的意思表示这一点而言,乘入之危与胁迫看似相同,却有区别,因为在胁迫的情况下,当事人所承受的压力是直接来源于胁迫行为人的威胁或强迫行为,即其危难紧迫状态系胁迫行为人造成,而在乘人之危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所承受的压力来自紧迫危难状态,并非由行为人的行为所直接造成,而是由行为人行为之外的原因所造成,包括第三人的行为,天灾人祸及意外事故等。这表明,当事人的危难紧迫状态是否因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所引起,是胁迫行为与乘人之危行为的根本区别。4.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乘入之危的故意例如,甲妻病重,急需用钱,乙乘机要求甲将其房屋以半价出售,甲迫于危难,只得违心地表示同意。乙即具有乘
27、入之危的故意。应当指出,行为人具有乘人之危的故意以明知相对方陷入危难的事实为前提。如果相对方虽事实上陷入危难,但行为人并不知情,在双方实施民事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人觉察到相对方表现出来的急于出卖或购买物品的心理,遂大幅度压低或抬高价格, “漫天要价”,使对方接受重大不利条件。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不具备乘人之危的故意,这种行为构成显失公平,但不构成乘人之危。可见民法通则把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分立基本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论侵权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摘要】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它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这是由其存在的价值和立法意
28、图所决定的。赋予无过错责任原则一个明确、合理的概念界定,为我们更全面、准确的把握其法律特征以及与其他责任之比较奠定了基石。与其它侵权归责原则不同,它调整着部分特殊的侵权行为类型,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适用规则。但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是完全倾向保护受害人一方,加害人可以法定的阻却性违法事由而主张免责。对无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更好的指导司法实践,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英文摘要】the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ility is a special kind of tort liability principles, it is only in the
29、special provisions of law apply. the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ility as an independent principle of attribution, which is the value of its existence and intent of the decision. the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ility given a clear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for our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grasp
30、of thei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and other features, as well a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mparison. principles of tort liability and other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djustment of special types of violations, but also has its own uniqu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however, the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
31、ility side is not entirely inclined to the victim, perpetrators can be of the law negates the statutory reasons in favor of exemption. the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ility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better guide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equity, justi
32、ce and harmony.【关键词】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范围;适用规则;免责事由【英文关键词】the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ility;the scope of application;applicable rules;exemptions【正文】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个归责原则构成的。1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它调整的范围与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不同,独立地调整部分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因此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立法目的。它的法律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
33、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述(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存在价值和立法目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现代大工业发展的结果,正如杨文杰老师所述,“现代化工业大发展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本位理论的产生成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石”。2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危险业务大量增加,仅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足以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于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应运而生。其价值取向是保障受害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以实现公平。这一归责原则在高度危险作业、环境污染、动物致人损害等方面应运较多,影响深远。无过错责任原则具有预防性和惩罚性的作用。在预防方面,可以责成责
34、任的承担者更多的考虑对公众、社会的影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损害和风险,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负责,不断地改进技术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惩罚方面,要求加害方承担出现法律规定情形的民事赔偿责任,惩罚作用明显。3我国民事立法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实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好的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使从事高度危险作业和危险行为的人、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以及动物的饲养人、管理人等,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谨慎小心从事,不断改进技术安全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尽力保障周围人员环境的安全;一旦造成损失,能迅速、及时的查清事实,尽快赔偿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4适用
35、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使无辜损害由国家和社会合理分担,体恤受害人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色彩的性质。(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分歧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款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对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化、条文化。学术界对这个条文的表述持有异议,认为其并没有准确地反映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真实含义。其理由是,无过错责任仅仅是不考虑过错的责任,而不是没有过错的责任。至于责任人是不是有过错,是不一定的。而这个条文的写法则是没有过错的时候才承担责任的原则。5由于各国立法上的差异和法律文化上的差别,无过错责任之称谓亦有所不同。无
36、过错责任原则还称为严格责任、危险责任或者风险责任。在美国,无过错责任原则就叫做严格责任;6在德国,则被称为危险责任;7在我国澳门,则依照葡萄牙民法的习惯,被称为风险责任。在我国,很多学者认为,严格责任就是无过失责任。8虽然严格责任是在英美法上广泛使用的概念,但由于其体现了一种现代侵权法由过错责任向加重行为人责任发展的一种趋势,因而该概念也被大陆法系立法与司法实践所广泛接受。王利明认为,严格责任的提法比大陆法系国家所使用的危险责任、无过错责任的提法更为科学、准确。9然而正如杨文杰恩师所述,我们对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严格责任所谓通说深表怀疑。10无过错责任原则与严格责任的关系问题,理论界争论不休,站在
37、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从实质上来讲,学者们所要实现的法律效果应该是一致的。依牛津法律大词典对严格责任的解释,“指一种比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而应负责的一般责任标准更加严格的责任标准。但这种责任标准也不是绝对责任,它是一种由制定法规定的标准。如果应该避免的损害事件发生,则由当事人必须负责,而不论其尽到了怎样的注意和采取了怎样的预防措施。如果承担严格责任,则仍有一些(尽管是有限的)对责任的抗辩理由可以援引,但当事人已尽到合理的注意不能作为抗辩的事由。”11此解释不仅说明了无过错责任与严格责任不仅不完全相同,也说明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免责事由上,“严格责任有一定
38、的免责条件和抗辩事由。”12张新宝先生认为,“严格责任作为英美侵权行为法的一种责任原则,实际上包含了大陆法系过错责任的一部分(过错推定部分)和无过错责任的大部分(不包括所谓的绝对责任)。”13此中观点我是十分赞成的。(三)无过错责任原则概念的界定之争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主张。1、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由与该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不问其有无过错,都要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142、认为从各国关于无过失责任的立法与实践来看,无过失责任是指当损害发生以后,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失,也不考虑受害人过失的一种法定责任
39、形式,其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153、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应当对其加害行为或“准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表述不仅解决了对“无过错”的理解问题,也解决了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案件构成要件问题,即侵害行为、损害后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164、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又称为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发生后,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责任要件的归责标准,即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和所管理的人和物与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他就应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无过失责任不是绝对责任,行为人也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抗辩事由
40、主张抗辩,只不过不能以自己没有过错而主张抗辩。17上述对无过错责任原则概念的界定中,将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无过错的态度,有不同的表述:一是说“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错,也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二是说“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三是说“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责任要件的归责标准”。这三种主张中,后两种说法并不存在错误,但是其没有准确地解释客观的损害事实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价值判断标准。实际上,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内涵是,就是以损害结果来确定责任;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说无论有无过错或者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责任构成要件的归责标准。对于不考虑过错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时候,对于加害人即
41、被告一方,是以其造成的损害结果为归责的标准,不考虑其主观过错;但是并不是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因为受害人之过错对无过错责任承担的范围是有影响的,只笼统地说不考虑当事人过错,是不正确的。基于以上之分析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界定,应当作如下的定义: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只要行为人和所管理的人或物与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之过错在所不问,都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四)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特征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其它归责原则相比,主要有以下法律特征:1、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是损害的存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价值判断标准与
42、其它归责原则有所不同,并因此与其它归责原则相区别。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事实,有损害,则有责任;无损害,则无责任。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旨,是加重行为人的赔偿责任,使受害人的损失更容易得到补偿。182、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责任的构成要件。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损害结果来确定责任,不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有些学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只是在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可以承担侵权责任,实属对立法者的意图的一种误解。加害人主观上即可能有过错也可能没过错,但是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对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没有任何影响。3、确认无过错责任构成的决定
43、要件是因果关系。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决定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是谁造成了损害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主观过错不再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因此,决定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是因果关系。当损害后果和加害行为(或准侵权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时候,侵权责任即可构成。有因果关系者,构成侵权责任,无因果关系者,就不构成侵权责任。4、受害人在主张权利时,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不负举证责任。加害人也不能以自己没有过错为由而主张抗辩。法院在处理有关纠纷时也无须根据具体案情对是否存在过错问题作出判断。195、加害人承担的责任,并非是绝对责任,加害人也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抗辩事由而主张责任。加害人造成损害后果并
44、不一定承担责任,加害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等事由而提出免责抗辩。6、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中,责任之确定主要从受害人一方的损害程度来考虑,并且对这种责任往往规定有最高赔偿限额或限制赔偿范围。法律作出这种规定的目的在于适当限制无过失责任承担者的责任承担程度,减轻他们的负担。7、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特别规定的场合,即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的规定,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时候,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确定侵权责任就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五)无过错责任原则与相关责任之比较1、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
45、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虽都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但二者明显的区别:(1)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根据,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标准。(2)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不是对于具有“反社会性”行为的制裁,而是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而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在于对致害行为道德上的非难。(3)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造成损害事实以及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不负举证责任,除了法定抗辩事由以外,加害人不能以自
46、己无过错为由而主张抗辩;而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受害人应对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负举证责任。在法律规定采用推定过错时,加害人可以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5)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责任的确定是从受害人一方的损害程度来考虑的,大都是限额赔偿;而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责任的确定应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且对财产损害一般全额赔偿。(6)无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通常适用于特殊侵权行为;而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特别责任的各种场合,通常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2、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推定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推定过错责任原则,虽然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的过错都不负举证责任
47、,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推定过错责任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标准,因而它仍属于过错责任的范畴,是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一种特殊形式。(2)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并不在于对“反社会性”行为的制裁,而是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并以保险制度和损失分担制度为基础来实现损害分配的社会化,因而无过错责任不具有制裁不法行为并预防不法行为发生的作用,已失去了法律责任所固有的含义;而推定过错责任的立法思想仍在于对加害行为的非难,仍以过错作为确立责任的最终要件,民事责任仍有行为人承担,而不是通过保险制度等有社会分
48、担损失,因而推定过错责任保持了民事责任教育和预防的作用。(3)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行为人一般不能以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由于无过错责任并非绝对责任,行为人也可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别事由而主张抗辩,从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规定来看,一般只承认不可抗力和受害人重大过错作为其法定抗辩事由,而不承认受害人的一般过失和意外事件作为其抗辩事由;而推定过错责任,由于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加害人只要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对加害人的抗辩事由没有任何限制。3、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公平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原则都不是以惩罚过错而是以补偿损失为归责的目的,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1)公平责任不是一
49、个归责原则,其理由有三:一是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公平责任是归责原则;二是公平责任调整的范围过于狭小且不属于严格的侵权行为;三是在实践中双方都无过错的损害赔偿纠纷并非一律适用这个规则。20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一个独立的归责原则,它调整的范围也与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不同,独立地调整着部分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2)公平责任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双方当事人都应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人民法院在处理有关纠纷时也应对此予以认定;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则不论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即加害人主观上既可能有过错,也可能无过错,但都不影响其承担责任。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
50、有无过错不负举证责任,加害人除法定抗辩事由外也不能以自己无过错为由而主张抗辩,人民法院在处理有关纠纷时对此也无须予以认定。(3)公平责任的适用并不限于法律规定的情况;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其适用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公平责任存在分担损失的问题,其赔偿范围和赔偿数额由法院酌情裁量;而无过错责任原则中不存在分担损失的问题,其赔偿范围由法律规定,且常常由最高赔偿限额的规定。(5)公平责任是以公平观念作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责任的归属;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决定责任归属的根据。(6)公平责任主要适用于侵害财产权的案件;而无过错责任原则则无此
51、限制。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和适用规则(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是指该原则适用于哪些种类的侵权行为。如前所述,无过错责任是有法律特别规定的。因此,无过错责任只能适用于法律所规定的特殊侵权责任。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国内学术界有争议。根据民法通则及有关单行法规的规定,其适用范围主要有:职务侵权致害责任、产品缺陷致害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责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地面施工致人损害责任等。1、职务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
52、照本法取得赔偿的权利。”根据上述规定,职务侵权致害责任,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国家对受害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21其构成要件为:侵权行为的行为人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权行为系国家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所为;侵权行为违背了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所应负有的注意义务;受害人遭受损害与职务侵权行为有因果关系。对于职务侵权致害责任的构成,有学者认为,“实行推定过错责任,在证明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成立以后,直接推定国家机关有过错,国家机关可以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22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职务侵权行为应适用无过错责任
53、原则,受害人只须证明存在侵害行为和损害事实以及二者之间的有因果关系,而国家机关不能证明其免责事由即构成侵权。特别应注意的是,现行法关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除民法通则第121条外,还有行政诉讼法第67条规定和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在适用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优先考虑适用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若不能适用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时,在考虑适用行政诉讼法第67条规定;若行政诉讼法第67条也不适用,才可适用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2、产品责任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产品缺陷致害责任简称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对因其制造、销售的有缺陷的产品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根据
54、民法通则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第29条的规定,产品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其构成要件为:产品存在缺陷;须发生损害后果;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第31条的规定的规定,因产品质量受到损害的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即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受害人都负有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是无过错责任,生产者和销售者均不能以无过错抗辩。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和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理,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有:未将产品投入流通;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时效抗辩;适用者的过错。3、高度危险作业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我国民法通则
55、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有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上述规定,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是指因从事对周围环境具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伤害的,作业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由于高度危险作业具有超出一般程度的危险性,即使作业人及其谨慎,仍难以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危险事故,又会给周围中的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或损失。因此,各国立法大都承认该种责任是一种无过失责任、危险责任,我国也不例外。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
56、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受害人受有损害;行为人从事的高度危险作业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的抗辩事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和受害人的故意。作业人在具备以上二个抗辩事由时,可以对造成的损害不承担赔偿责任。4、环境污染致人损害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环境污染致害责任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时,污染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从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14条的规定看,我国立法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法律规定,
57、污染环境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有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污染环境的损害后果;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一直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因此,因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也应当有污染环境的人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下列情形下,造成环境污染加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二是受害者自身的责任引起;三是第三者的故意与过失;四是其它抗辩事由,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规定之情况。5、动物致人损害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是指因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而依法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我国民法对动物致损的民事责任,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动物致害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应当具备下列构成要件:致害物须为饲养的动物;受害人受有损害;该损害是由动物独立动作造成的;动物加害与损害后果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并非动物的饲养人(所有者)或者管理人须对其饲养的动物造成的一切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可以基于受害人的过错、第三人的过错、免责约定等事由进行抗辩。6、地面施工致人损害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地面施工致人损害责任,是指在公共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市场信号分析方法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行业的竞争动态试题及答案
- 游泳救生员职业知识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裁判员考试应用题及答案
- 2024年体育经纪人资格考试的知识框架 试题及答案
- 2024农业植保员考前备战试题及答案
- 游泳救生员考试内容目录试题及答案
- 电信网络安全课件视频
- 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农业植保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年浙江省考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真题ABCD岗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DPtechIPS2000系列入侵防御系统培训胶片课件
- “四不伤害”安全生产专题培训课件
- 阿特拉斯空压机保养课件
- (房屋建筑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23年版
- 幼儿园中班语言《小兔子开铺子》课件
- 公司面谈表模板
-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课件25张
- 超声诊断学:局灶性肝病(肝脏占位性病变)
- GB∕T 5019.8-2009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 第8部分:玻璃布补强B阶环氧树脂粘合云母带
- 延期还款申请表
- OSN9800光传输网络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