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四维度动力因素及双螺旋结构_第1页
论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四维度动力因素及双螺旋结构_第2页
论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四维度动力因素及双螺旋结构_第3页
论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四维度动力因素及双螺旋结构_第4页
论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四维度动力因素及双螺旋结构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四维度动力因素及双螺旋结构    (二)集聚与集成,大学r&d成果“带土移植”的创新驱动力经典理论经济学认为,发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包括三个阶段,即创造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把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的创新,以及把创新扩散到整个经济社会6。如果仅重视知识创造,忽视知识应用,止步于第一阶段,则容易进入所谓的“创新悖论”。大学r&d成果培育和转化的过程同样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可在高校的学科生态中自然萌芽,在理想的学术环境下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早期培育。到了第二、第三阶段,则需要将r&d

2、成果“带土移植”进入园区和企业,增加客户需求、市场细分、资金渠道等外部因素,结合科学规律与商业规律二维逻辑继续孵化,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产品造型创新、营销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从而最终实现r&d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商业开发。大学r&d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从潜在的一般社会劳动物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的过程7。借助大学r&d成果的“带土移植”,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园区的市场资源得以交融,科技、人才、市场等创业资源得以汇聚,大学和企业的价值追求统一、信息渠道共享、手段资源互补,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实现大学的外部经济关系。大学r&d成果的转化过程,实

3、际上就是大学和企业从各自价值运行的角度相互选择、配置和利用对方可以提供的“元要素”以实现各自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一的评价机制拓展为“创新水平”与“经济贡献”并轨的二维标准,同样它们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两个要素,既能基于专业能力以独特的视角实现创新,又能敏锐地把握并开发商业机会,实现科技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联合提升,这其实就是科技型创业的内涵要义。随着大学r&d成果“带土移植”,大学科技园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重要阵地。在这里,创业教育更加鲜活地开展,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在横向上密切联系当时的市场动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等解构与剖析;在纵向上全程跟踪r&d成果培育

4、与项目孵化,每个决策过程都是创业教育的内容指向。教育手段更加全真化,创业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以员工、创业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项目孵化中,承担相应的角色与分工,通过项目驱动、决策参与和市场评价等机制,以实践体验丰富自己的创业经历。师生关系更加多样化,创业师资不仅是高校教师,还包括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师生关系拓展为师徒关系、合作关系、雇佣关系,甚至股权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既是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是创业行为的参与和延伸。(三)熏陶与辐射,大学精神与职场精神交融的文化感染力文化既是历史存在的积淀,也是未来发展的支撑。在大学科技园,除了硬件支撑以外,创业文化在创业行为和创业教育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所谓

5、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总和8。美国硅谷的成功被归结为“硅谷文化”,其重要成分就是创业文化9。在硅谷,许多新思想、新设计是在过道上聊天聊出来的,是在参加其他社交活动时不经意获得的10。大学科技园则为大学生了解创业、体验创业、参与创业,直至最后主导创业提供一系列的实践平台和文化氛围,沉浸其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决定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此交融,其文化特质体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既有大学追求科技理性的求真,又有企业追求商业价值的务实。在观念和精神层面,既体现大学精神的自由、探索和创新,又体现职场精神的规则、竞争与合作,二者

6、的集成突出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映射创新创业人才的心理特质与能力要求。在制度和行为层面,大学科技园在创业教学、项目孵化、资金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既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又符合人才与企业成长规律。在物质和环境层面,高科技创业企业汇集,建筑设备等企业物质文化随处可见,工商、融资、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分布其中,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成为创业教育的隐形教材。大学科技园创业文化的二元制特征,决定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园区,他们观摩、体验或参与创业过程,由浅入深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与本质,逐步形成个性意识倾向,创业的需求、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逐渐内化

7、为潜在心理特质。他们在目睹创业艰难的同时也感受到创业魅力,加深对创业成败的辩证理解,对创业目标更加执着与坚定,并能够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险阻,创业的自觉性、坚毅性等心理品质逐步形成。他们与科技精英与创业精英合作对话,不断积累知识、技能与经验,逐步具备完成创业活动的主观条件准备。(四)牵引与推举,政策鼓励、平台依托与资金风投的资源支撑力大学科技园对创业的牵引和支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政服务平台。在美国,公司从注册到开业需要经过4个步骤的审批,7天即可实现。我国大学科技园多数设立行政服务大厅,开通工商、税务等服务窗口,集成政府职能,实现一站式服务。二是中介服务平台。20世纪80年

8、代,美国政府通过以拜杜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案,为科技创业奠定法律保障。大学科技园引进法律、财会、知识产权等社会中介组织(npo),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引入风投资金,为大学生创业缓解资金瓶颈。三是科技支撑平台。学校的科研体系与企业的研发系统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持久动力,同时园区也建有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四是创业实践平台,包括设立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各类竞赛,实施创业实训模拟公司项目等,鼓励很多大学生从参与创业开始,进而能够实现自主创业。创业资源的支撑既是创业成功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大学科技园融合多主体的政策

9、资源,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进行多维的调控、整合、检测和评价,不仅为孵化企业与新创企业积蓄资源,还通过政策驱动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基地11。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硬件设置与软件环境,在项目、场地、资金、导师、培训等方面提供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搜索、识别和创造商业化机会的直觉塑造力,以及延伸、修正和协调内外部资源碎片的整合重构力都得到培养与提升,进而逐步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动态能力。三、大学与科技园联动培养创业人才的双螺旋结构生成机理(一)核心价值的双导

10、向性:培养人才与创造财富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人才培养,企业的价值追求在于创造利润,大学科技园则落脚在二者的聚焦点上,是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接轨,市场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培养人才方面,以科技人才和实业人才培养为重点,以项目运行为载体,以市场选择为评价,侧重于培养人才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商业机会识别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与资源整合能力等“企业家要素”。在创造财富方面,以科技创新作为财富增长的原动力,大学的优势学科与地方的优势产业互为驱动,使大学的科技与学术资源经过企业的产业路径与市场渠道,实现知识与科技的兑现。(二)技术手段的双逻辑性:创新与孵化大学的创新是生产与创造知识,企业的创新是改良产

11、品和创造商业机会,而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则是从前者到后者的跨越与延伸。从学术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品创新,从理念创新到方法创新再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是大学科技园最重要的发展逻辑。大学与科技园的对接,实现技术流与人才流的畅通,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科技技术研究的衔接,同时实现高校与企业间双向互动创新链的形成。此外,孵化既是创新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创新的培育与发展。从研究课题到产业项目,从创业设想到企业实体,以及各类人才的培养,都是孵化的过程。孵化不只是创新成果的筛选和交易,更是以技术转让为起点的科技创新过程,是校企科技资源与人才交融、碰撞进而升级的过程。这也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职能之一。(三)引擎系统的双

12、驱动性: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企业基因决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市场的研究来确定发展策略。知识与人才的密集性,与大学的联姻逻辑,决定大学科技园将更加注重高科技附加值的优质市场需求,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消费,创造市场。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也强化市场导向的评价机制,项目的筛选、运行、评价等都以市场为准备,引导创业者通过市场的刺激反馈及时修正调整。此外,相比一般企业,大学科技园在市场驱动的同时交织着政策驱动。政府、高校、企业都给大学科技园在激励和保障方面伸出橄榄枝,比如,财政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人才政策等。不同主体的优惠政策在大学科技园得到对接与叠加,加之以

13、市场导向的融合催化,政策的驱动效应得到放大和辐射。参考文献:1谢辉,张武军.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9(2):89-90.2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3中国火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41.3许合先.大学科技园创新文化及其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6(9):135-138.4曹胜利.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胡微微.大学科技创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耦合来自美国的经验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3):110-113.6美约翰·伊特韦尔,默黑·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4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666.7龚完全,熊正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8邓建生.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