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充要条件教案1、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这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本节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尽量多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2、教材分析:教科书结合实例给出推断符号“”和等价符号“”,并引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它们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
2、题及其关系”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学习本节,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的联系,本节所讲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内容是一致的,即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若p则q”形式的复合命题,但本节中,一般只要求p、q是简单命题,而不作更深的讨论新的国家标准规定:符号“”叫做推断符号“”表示“若p则q”,也表示“p蕴含q”,有时也用“”,“”还可写成“”符号“”叫做等价符号“”表示“”且“”;也表示“p等价q”“”有时也写成“”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
3、概念的理解和判断(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2)在判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法、间接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3)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意:若,但q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若,但p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若,且,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若条件p以集合P的形式出现,结论q以集
4、合Q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若,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则P是Q的必要条件;若,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且,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3、学情分析:虽然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的知识储备仍不够丰富这些概念较抽象,与学生原有的思维习惯有所差异,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有一定难度结合以
5、往的教学实践,我估计学生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中存在困难:若,为什么把q叫p的必要条件;在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时,学生知道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但会“忘记”还要判断p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在具体关系判断中,较难确定谁是条件p为了突破难点,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在比较、识别中把握三个概念的内涵,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处理,第一课时完成三个定义的学习以及初步运用,第二课时进行拓展应用训练基于本节内容特点,教学中通过师生对实例的考察研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追求一步到位,要有一个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4、教学目标:1初步理
6、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几种基本类型的判定方法,熟练利用“”解决具体问题. 2从实例探究中感知概念;从原命题及逆否命题的对比分析中形成概念;从发散练习题的构造中理解概念;从集合的角度深化概念;提高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3在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间逻辑关系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通过严格推理和证明的教学,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5、重点难点: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判断6、课前准备: 由于这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课,文字信息量较普通的数学课要大得多,因此用软
7、件自制课件,以简化教师板书工作,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努力提高单位教学效益7、教学过程: 一、感知概念(1)课前准备工作时音乐欣赏我是一只鱼;提问:鱼离不开水,没有水,鱼就无法生存但只有水,够吗?引导探究: p:“有水”;q:“鱼能生存”判断“若p,则q”和“若q,则p”的真假(2)练习:写出命题“若,则”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写出命题“若,则”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设计意图:从具体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2)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找准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生长点,
8、为后面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学习做准备(3)感知概念、引出课题问题:能否改变的条件,使原命题变成真命题?设计意图:这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层次的施展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应该具备某种关系,为下面探究活动提出了问题,并引出课题以上两题的解答可以发现有的命题真,有的命题假,即有的命题可以从条件推得结论,有的则不能;而另外也有命题只要结论成立,就一定不能少了命题给出的条件,但是没有这个条件,结论不一定能成立那么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二、形成概念一般地,“若p,则q”是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
9、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学生练习:用“”和“”符号表示“感知概念”中的(1)和(2)及其逆命题设计意图:理解“”符号的含义,为引出定义奠定知识基础.通过研究原命题,对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充分”这个感性化的词汇获得数学意义上的认识,引出充分条件的定义;通过研究逆否命题,又让学生理解了q是p成立的“必需要有”的条件,引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实例使学生亲身感知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使充分、必要条件定义的引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1通过以上分析,师生共同给出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定义:“”,也就是条件p“足以”保证或“充分”保证结论q成立,这时我们
10、说p是q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从命题的角度看,“”,根据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等价性,既也就是如果没有q成立,就一定没有p成立,q成立是p成立“必须要有”的前提条件,我们说q是p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尝试初步运用,设计2个探究问题: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应该有还是?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2,即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探究出结论,即:p可能q是的充分条件,也可能是必要条件因此要判断能否有或再回到前面的(1)和(2)进行实践操作先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由学生完成,教师适当点评,之
11、后再独立判断q是p的什么条件设计意图:因为已经有了前面原命题、逆命题的真假判断,以及对推断符号的理解,当学生的视线再回到(1)和(2)时,他们的认识已螺旋式上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1)和(2)既可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感受在具体问题中如何判断充要关系,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发现新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归纳出充分非必要、必要非充分以及充要条件的定义由学生在实例中发现,并自己给出充要条件的定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出定义:一般地,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此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显然,如
12、果p是q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例1 完成下表pq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在上为增函数为无理数为无理数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判别步骤:认清条件和结论;考察是否有和,即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下结论由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原命题逆命题p是q的 (真)qp (假)充分非必要条件pq (假) (真)必要非充分条件 (真) (真)充要条件pq (假)qp (假)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设计意图: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问题,同时归纳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与步骤,并强化判断时先要确定谁是条件p,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3. 同时例
13、1也作为课内的操作评价,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现状,以便调整教学节奏.三、理解概念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设计2道发散题:例2 下列条件中哪些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 C. 且D.E.F. 且设计意图: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例3 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分别编写:充分非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四种类型的题目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分组交流、思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并运用定义,同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深化概念探究问题:如果p表示某元素x属
14、于集合P,q表示该元素属于集合Q,如何用集合间的关系理解“”的含义?结论:P、QQP “”即:,则,用图形可以表示为: 或 P、Q“”即且,则,用图形可以表示为: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概念,再从集合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加以分析,则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例4 写出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_设计意图:解决的关键首先是确定谁是定义中的条件p,再用集合的观点画数轴解决例4强化认清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用集合的思想进行判断,更直观、快捷例5 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求证:d=r是直线l与O相切的充要条件分析: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
15、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探究,提高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五、知识小结(1)定义:若,则p是q的充分条件(p可能会多余浪费)若,则p是q的必要条件(p可能还不足以使q成立)若,则p是q的充要条件(p不多不少,恰到好处)(2)判别步骤:找出p、q;判断与的真假根据定义下结论小结的重点是强化三个概念,以及在问题解决中推理判断的方法通过小结,融合知识,深化理解.例2 下列条件中哪些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 C. 且D.E.F. 且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定义:若,则p是q的充
16、分条件;若,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则p是q的充要条件 (2)判别步骤:找出p、q;判断与的真假;下结论(3)判别技巧:简化命题;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遇到复杂命题可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3)从集合的角度来理解:“”即;“” 即8、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其中右半部分是投影屏幕)9、作业设计:(1)用符号“”和“”填空:_;内错角相等_两直线平行;整数a能被6整除_a的个位数学为偶数;ac=bc_a=b(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哪些命题中的p是q的必要条件?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若,则若a+5是无理数,则a是无理
17、数若,则.(3)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pqP是q的什么条件 是方程的一个根设计意图:前三题以落实教材习题为主,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问题,强化基础,巩固目标,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3(4)求圆经过原点的充要条件(5)求证:是等边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这里a,b,c是的三条边(6) 已知p是q的充要条件,r是 s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q的充分条件,试确定p与r的关系设计意图:一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现状,以便调整教学节奏【问题研讨】(1) 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了教材安排的授课顺序,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本设计将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护地球建议书15篇
- 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11篇)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5篇)
- 仲夏夜之梦的读后感范文
- 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词
- 英语代词课件教学课件
- 探究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 影像科危急值报告制度
- 影响心理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
- 联考协作体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国际金融考卷
- 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小小志愿军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100题)
- 留置胃管课件
- 购房返佣金协议书(2024版)
- DL∕T 5776-2018 水平定向钻敷设电力管线技术规定
- 《廉洁主题班会》课件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JT-T-617.1-2018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1部分:通则
- 2024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 《高血压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