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_第1页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_第2页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_第3页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_第4页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1页/共91页儿童道德的发展儿童道德的发展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4第2页/共91页第3页/共91页“知”的道德,对是非善恶事理的判断“行”的道德,对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道德发展:道德发展: 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第4页/共91页(一)主要内容6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规

2、则意识儿童规则意识儿童道德判断儿童道德判断第5页/共91页第6页/共91页v皮亚杰发现:皮亚杰发现:v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约翰的过失较重,因为他约翰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碎的杯子较多;打碎的杯子较多;v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约翰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约翰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中发生的。的过失是在无意中发生的。第7页/共91页第8页/共91页第9页/共91页第10页/共91页第11页/共91页第12页/共91页第13页/共91页第14页/共91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

3、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 相对功利取向。16第15页/共91页第16页/共91页18第17页/共91页第18页/共91页20第19页/共91页第20页/共91页第21页/共91页理论提出理论提出 艾森伯格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 她设计了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prosocial moral dilemmas)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23第22页/共91页理论提出理论提出 亲

4、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24第23页/共91页研究方法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共同点在于: 都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工具; 都采用个别交谈法来考察道德判断过程。25第24页/共91页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内容特点不同: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26第25页/共91页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理论基础不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用儿童认知

5、结构的变化来说明。而艾森伯格没有预先假设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也没有设想要根据这一结构来确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阶段。她只是设想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可能没有概括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全貌。 27第26页/共91页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艾森伯格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1 1、对权威和、对权威和/ /或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和无或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和无条件的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条件的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2 2、享乐主义的推理、享乐主义的推理 (1 1)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得益观。)实用主

6、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得益观。 (2 2)直接的互惠。)直接的互惠。 (3 3)情感关系。)情感关系。28第27页/共91页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3、对他人需要的关注 (1)对他人身体或物质需要的关注。 (2)对他人心理需要的关注。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的定型形象。29第28页/共91页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阶段4:A 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B 过渡阶段。阶段5:深度化推理。30第29页/共91页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7、对比 1、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所经历的第1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即儿童把避免惩罚和遵从权威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并不或极少把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作为其社会道德判断的理由。31第30页/共91页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2、柯尔伯格的第2阶段是以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他把儿童对个人和对他人需要的满足都归纳为在同一发展阶段里。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私享乐的思想,而满足他人需要是利他的思想,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后者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前者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最低阶段享乐主义的推理,后者为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32第31页/共91页3

8、、柯尔伯格提出的第3阶段与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第3阶段一致,即儿童都是以外在的他们的“好人”和“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许等作为其判断的理由。4、柯尔伯格的后3个阶段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后2个阶段不同。33第32页/共91页5、柯尔伯格认为他所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3种水平6个阶段不受道德判断内容的影响,其理由是他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时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形式与内容区分开了。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没有完全概括出儿童整个道德判断的全貌,他的理论只揭示儿童对某些道德问题的判断的发展情况。34第33页/共91页 吉利根最早对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1、吉利根基于自身

9、的研究,提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怀的伦理道德观。35第34页/共91页2、吉利根在另一种声音中强烈的批评柯尔伯格的理论,并指出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上,观点本不相同。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3、在提出“关怀道德”之后,吉利根及其同事开始考察关怀道德的普遍性,即进行名为“权利和义务”的代表性研究。36第35页/共91页权利和义务研究:权利和义务研究: 让被试描述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生活中经让被试描述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生活中经历的道德冲突,

10、然后向被试提出一系列标准问题,历的道德冲突,然后向被试提出一系列标准问题,包括问题的建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怎么包括问题的建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怎么办)和评价(这样做对吗)。办)和评价(这样做对吗)。37第36页/共91页权利和义务研究:权利和义务研究: 结果:结果:7575 女性女性 关怀取向关怀取向 2525女性女性 公正取向公正取向 7979男性男性 公正取向公正取向 7 7男性男性 关怀和公正并重关怀和公正并重 3636女性女性 无任何公正取向无任何公正取向 3636男性男性 无任何关怀取向无任何关怀取向结论:结论:在真实生活的道德两难故事中,个体考察问在真实生活的道德两

11、难故事中,个体考察问题主要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题主要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个体的性别有关,与个体的性别有关,但但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性别。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性别。38第37页/共91页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同。2、男女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39第38页/共91页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论的不足。4、假设故事由于具有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的公正思想,

12、而真实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影响,易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40第39页/共91页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3个水平和2个时期水平1 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的需要产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第1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的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即将要和应该之间存在冲突。41第40页/共91页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3个水平和2个时期水平2 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作为照顾者和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多数人的意见。第2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实。女性开始意识到道德意味着既要关心自己,又要关心他人。对他人负责而使自己“善良”,对自

13、己负责而使自己“真实”和“诚实”。42第41页/共91页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3个水平和2个时期水平3 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负责之间的冲突。43第42页/共91页第43页/共91页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亲社会行为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第44页/共91页第45页/共91页第46页/共91页第47页/共91页第48页/共91页第49页/共91页连续性连续性跨时间的一致性跨时间的一致性亲社会行为是否不断发亲社会行为是否不断发生?生?是否存在着总是助人、是否存在着总是助人、慷慨和提供支持

14、的利他慷慨和提供支持的利他个体个体?小时候乐于助人的儿童小时候乐于助人的儿童长大些是否仍会这样?长大些是否仍会这样?大多研究表明,儿大多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第50页/共91页第51页/共91页一致性一致性跨空间、情景和类型跨空间、情景和类型的统一性或一致性的统一性或一致性儿童在某些方面具有亲儿童在某些方面具有亲社会性,在其他方面是社会性,在其他方面是否也会如此?否也会如此?尽管该方面研究结论存在尽管该方面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但总的来说,较大分歧,但总的来说,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儿童的各种

15、亲社会行为之间只存在弱到中等程度的间只存在弱到中等程度的相关,缺少较强一致性。相关,缺少较强一致性。第52页/共91页第53页/共91页55第54页/共91页对他人需要对他人需要的注意的注意确定助人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相联系阶段第55页/共91页第56页/共91页58第57页/共91页非紧急情况下非紧急情况下紧急情况下紧急情况下第58页/共91页第59页/共91页第60页/共91页第61页/共91页第62页/共91页64第63页/共91页第64页/共91页66第65页/共91页67第66页/共91页68第67页/共91页69第68页/共91页70第69页/共91页社会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应得性规范社会认知社会规范认知移情社会学习第70页/共91页第71页/共91页第72页/共91页74第73页/共91页75back第74页/共91页76 2. 社会规范认知 (2)相互性规范: 指要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相关研究: 斯陶布和夏尔克的研究证明,4年级儿童更乐意跟那些以前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