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眼看教育技术-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_1_第1页
一只眼看教育技术-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_1_第2页
一只眼看教育技术-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_1_第3页
一只眼看教育技术-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_1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只眼看教育技术关于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二、教育技术应该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与对教育技术定位过于宽泛、偏重技术互相对应的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过于庞杂、缺少特色等问题。3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常常被外界讥为教学不如师范院校的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论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前途感到迷茫。一些学者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主张多教学生一些实用技术。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与学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去争“饭碗”。这样的学生大都只能在高校的教学辅助部门管管课室、修修设备、做做网页;在

2、中小学或职业学校教教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或者到公司搞搞课件开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无缘置喙。看看现在大学里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很少邀请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参加或发言,就可知一二。在很多领导和教师眼里,教育技术人就是教学辅助人员,跟实验室的技术员一个档次。这跟我们自诩的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差距甚大。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大家都认为,你们教育技术人只懂技术,不懂教育(教学)。从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和技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这一视角出发,我发现我们对教育教学实践重视得非常不够。很多从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毕业、报考中山大学教育技术研究生的同学,我在面试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白学了。在

3、大学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教学实践。一个没有教学实践的人如何能理解教学设计?除了记住一大堆无用的理论和名词之外,还能懂得什么?相反,一个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的教师,要理解起教学设计来却非常容易,而且特别深刻。笔者刚从医学生理学转到教育技术领域、专职从事教育技术教学与研究的时候,单位领导要求我给研究生们开教学设计课。我当时问:什么是教学设计?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一位老师给我拿来一本教学设计教科书。一个月后,我对领导说,我可以给研究生们上课了,因为那本书里说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很容易理解。过不多久,我就能提出自己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了。笔者认为,教育教学实践是所有教育技术人

4、的必修课。教育技术领域的全部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教育技术人对教育教学本身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实为我们教育技术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一般的学科教师由于忙于本专业的科研和教学,无暇顾及对教育理论和技术的钻研,大多数学科教师都是凭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和自己的经验从事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而从事教育学和教学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关心的是对理论体系的建构,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留意不多,对技术兴趣不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又大都忙于编程和开发,对教育教学缺少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留下了一大片空白,等待我们教育技术人去填补、去描绘。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个机会,而去跟别人抢饭碗,试图在别

5、人的传统就业市场里分一杯羹,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学校和企业培养一大批懂得用理论和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师和教学培训师。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教师中的教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比学科教师更懂技术,比it人员更懂教学,比搞理论的人更多实践,比一线教师更有理论与研究素养,比所有的人更有创意!现在很多企业急需大量的教学设计人才,这类工作现在大都是学人力资源和管理学的人在做,我们学教育技术的人应该抢占这块“阵地”。笔者建议:无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还是研究生教学,都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人,他们不仅懂得教

6、与学理论,同时还有较丰富的隐性知识和实践智慧,能够立即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开展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与一般的师范毕业生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懂得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更能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教与学环境,更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应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思考,剔除一些在教育教学中不常用的技术性课程,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学校、企业里去实习,同时还可通过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模拟实验、模拟讨论,在课外组成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小组,亲身体验现代学习理论和技术的实际效果。我们还应该邀请各学科优秀教师来为我们的学生授课,传授他们教育教学的实际经

7、验与实践智慧。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4一文中提出,网络时代教师的五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搜索(search)、教会学生如何选择(select)、教会学生如何思考(think)、教会学生如何交流(communicate)、教会学生如何写作(write),应该首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中得到具体的体现。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育技术人还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教育工程化、规范化、标准化,而是艺术化。什么是艺术化?就是将技术应用到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程度。教育技术好比武术中的套路,我们学了这些“套路”,不能机械地运用,而必须

8、灵活运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技术”,什么时候不用什么“技术”,完全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你学了一套拳法,如果在实战中只会按套路出拳,必败无疑。岳飞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当时有人见岳飞很少像一般将领那样,天天让士兵按照一定标准排兵布阵,就问岳飞。岳飞回答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只把教育教学视为科学,而忽视其艺术性的一面,我们就永远不会懂得教育教学的真谛!而艺术最可贵的就在于它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出路就在于不断创新。我们必须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寻求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新的解决之道。离开创新,教育技术就没有出路。因此,笔者建议在教育

9、技术课程体系中增设文学艺术类课程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如果要问我们的学生有何特色,那就是创新能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他们更懂得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三、教育技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倪梁康教授在题为学者、思者与贩者:学术研究中的三种人一文5中,将学术人分为学者、思者和贩者三种。学者就是像玄奘(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那样的人。他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千辛万苦从西方运来真经,把它们翻译介绍给国人,功劳不可谓不大,但他们一般缺少自己原创的东西。思者是指六祖惠能那样的人,这类人知识也许不多,但悟性很高,长于思考,有自己原创性的贡献。惠能

10、原来是五祖身边的一个小和尚,知识和阅历都不及他的师兄们,但悟性很高,会动脑筋。结果被师傅看中,偷偷把衣钵传给了他。第三类人没什么追求和信仰,连自己讲的东西都不信,只是靠贩卖学术混口饭吃。我国教育技术界“学者”(即翻译、介绍、引进、阐释国外理论与技术的人)较多,而“思者”(即独立思考、有原创性贡献的人)较少,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这从教育技术类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教育技术类杂志一般喜欢发一些翻译、介绍和阐释国外理论、技术与模式的文章,很多权威的教育技术学者也以翻译、介绍、综述和阐释国外理论、技术、模式为主要工作,而且这类文章大都放在杂志比较显著的位置,所占篇幅比较多。这种做法与一些传

11、统学科不同。以笔者原来所在的生理学领域为例,生理学翻译和综述类文章一般发在生理科学进展、国外医学·生理病理学分册这两本专门杂志上,而且一般会特别注明“综述”、“译著”,以示与正式论文的区别;而生理学报、生理学通讯这样数量较多的专业杂志一般只发原创性论文。即使综述类文章,一般也要求有综述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在内。在科研计分上,综述和译著与论文是不同的,论文的分数比综述、译著高很多。其他医学专业也基本差不多。一个人如果只有综述、译著类文章,而没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在这些学科里是不可能评上教授、副教授的。重视原创,是所有学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一点值得教育技术界借鉴。我们需要翻译家,也需要思想

12、家;需要理论家,也需要实践家。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界应该多从优秀的学科教师中吸收人才。因为这些人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知道教育教学的问题在哪里,知道老师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和技术。他们中有不少人也热爱技术,是技术的发烧友,这些人是教育技术的生力军。我们也应该主动与学科教师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吸纳优秀的学科教师参与我们的学术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教育技术界不能只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而应该敞开胸怀,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因为教育信息化也好、信息化教育也好,是所有学科教师共同的事业。过去我们有一个口号,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何克抗教授认为,要实现四个

13、方面(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转变。6笔者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成功,其标志是,是否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桥梁型人才。我们应该重视原创性研究,自己开发、自己研究、自己评价、自己检验。原创性研究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幼小、不够成熟,但我们应该扶持它,为它提供合适的土壤,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茁壮成长。我们的眼光不能只是向外、向上,也要向内、向下。我们应该改变那种单纯依靠权威和行政手段由上至下推动教育技术研究和普及的行为范式,鼓励更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由下至上地开展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工作,鼓励更多的来自实践的土生土长的理

14、论与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我们还应该重视和培养年轻人。一个学科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前途,要看是否不断有新人辈出,不断有新思想、新理论诞生,年轻人的活跃程度往往代表了一个学科的生机与活力。老前辈们为本学科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后辈理应对他们表示敬意。但如果一个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总是那么几个老面孔,一本核心期刊里总是几个老作者,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清人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今天我国的教育技术界也到了需要风雷激荡的时代。希望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领导、教育技术前辈学者、各期刊主编大人们也能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人才。老同志们把舞台让出来,将年轻人推向前台,在学术会议、国际交流上多让新人、年轻人唱唱主角;刊物上多发表新人、年轻人的论文。当然这并不说老同志、已经功成名就的学者就不要登台或发表文章,而是应该不拘年龄、资格、头衔、地位、职称,只要你有新成果、新发现、新技术、新思想、新创意,就都有机会展示和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本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体系,我国的教育技术界才能成为世界教育技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参考文献:1 花雅玲教育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2):19212 晋一鸣,孔惠洁从技术教育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