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存在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审美态度,但不应误解两者,以使双方对立。其一是感官性的判断,一种有教养的天赋,在美的事物中见出完美或不完美,凭直觉感受,生气勃勃,异常彻底,忘却自我。这即是第一种审美态度,它仅仅只是感官性的判断,是混淆的感觉,而它理应如此。这种有才能的心灵,我们或称为天才,或称为聪颖人杰,或称为高雅人士根据他们审美感受水平的高低而定。他们的审美感觉是天性使然,是美的见证。但另外一种审美态度一一科学的审美一一究竟是什么它的注意力集中于已经过去的感觉,将个别部分剥离,将各个部分从整体(已不再是美的整体)中抽象出来;此时,在这一片刻,美的事物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随后,这种审美态度又从个别
2、部分开始,进行反思,将所有部分重新捏合在一起, 以便重铸先前的整体印象, 最终进行比较。 它反思得越精确,比较得越仔细,也就能越坚实地把握美的概念。因此,一个清澈明晰的美的概念就不再显得自相矛盾,而是与先前模糊的美感全然不同的东西。 ”赫尔德(herder)的意图是为了证明心理/审美分析的正当性(赫尔德全集第四卷,第24页)。其思维的基础是,将权力分配(gewaltenteilung)的原则运用于审美。直接的感觉和本能( “凭直觉感受,生气勃勃,异常彻底,忘却自我”)虽然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但仍处在所谓“混淆的”阶段中赫尔德的形容词仍和亚历山大鲍姆嘉通一样。在十八世纪的学术哲学语言中,
3、“混淆”(verworren )一词指的 是那种缺乏概念和反思的印象,但这并不排除这种印象是相当“清楚的” (klar) 。 “混淆”的对立面不是“清楚” ,而是“明确表达” ( deutlich ) 。明确表达的观念只能由使用概念的分析来传达。在分析中,必须分割整体一一它构成了接受者感觉和本能印象的基础数据。分析“将个别部分剥离,将各个部分从整体中抽象出来” 。然而,分析并不是最终目的,不是审美经验的目标,而是一种方法, (按其字面本意)是一种途径。而本能感觉,第一次印象,在其直接性中不能被稳定保持;它要继续进入反思;随后,像是完成一个循环,在第二次本能感觉的直接性中,反思倾向于消失。分析赫
4、尔德对“科学的”审美态度与“自然的”审美态度所做的区分常常受到指责:在它把握和定义感觉印象的过程中,它歪曲或者抽空了这些印象的实质。审美经验是在一个聆听者处于忘我的音乐本能感觉中发生的,而此时审美经验似乎拒绝服从判断的公理(反思正是借此运作) 。在艺术中,而且不仅在艺术中,一般的共识是,智力让人反感,它会干扰没有概念的纯粹感受。智力所能把握的,仅仅是原来呈现在审美经验中的那种丰满印象的苍白影像。但是可以反驳这种鄙视分析的偏见(这种观点认为,将直接的印象转换为反思的印象,就会造成贫乏和缺失) :偏见本身也依赖于反思。原来的本能印象对自身是毫无所知的。审美快感的观念与意象一一“凭直觉感受,生气勃勃
5、,异常彻底,忘却自我”一一其实来源于反思。其实不妨怀疑,所谓失去的直接性(因厌倦自我而抛弃自我的文化所渴望、所怀念的状态) ,很可能是残缺破碎的、令人窘迫的;相形之下,隐藏在深处的内核意蕴更为丰富多彩,那才恰恰是怀旧心理所渴望的目标。真正的直接性并不是第一性的本能印象(“失去的乐园”并不是直接性) ,而是第二性的、由反思所传达的印象。借用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话,”原初的喷射是目的”,而不是开始。审美反思的最后目的是批评。能否勾画某种批评的理论至少竭尽全力,显示 这种理论确有可能审美判断是相对的,这一口号阻碍了这种企图。这个口号 人人熟悉,每个逃避自己或他人判断的内在含义的人都从这
6、一口号中寻求避 难。人们以为,批评的相对性说明,批评是没有价值的。审美判断是武断的 和相对的一一不论这种观点多么错误,但确实很难对其进行反驳。它就像是 在说,没有人能够跳过自己的身影。相对性的观念尽管错误,但长期以来由 于人们相信这种观念,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任何被认为具有 偏见的批评似乎都是靠不住的,正如流行的偏见所期望的那样。显然,相对性口号最有害的影响是,它会阻碍甚至破坏具有自我意识的批评 传统的形成。审美判断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好像每个判断都是无中生有的, 但事实上,很容易找到判断的前提观念。由于前提观念几乎从来是不言而喻 的,因此很自然对它们很少或根本没有进行反思。然而,
7、存在的东西并不能 衡量可能的东西。将审美批评中的个别判断集合在一起,以此构成一种语 境一一类似于历史语文学中的判断语境一一显而易见,这是完全可能也是应 该做到的。在历史语文学中,没有检视前人对同一课题的论断就提出的观点, 会被视作业余习气而遭到拒绝和抨击,即使这些观点可能碰巧是足智多谋的也许有人反对说,对巴赫批评或贝多芬批评的发展进行梳理,这种研究最多 只能得出某种令人叹气的结果一一一般来说,审美判断所披露的,更多是做 出判断的人,而不是所判断的事物及其内容。但这种反对意见(不论它被重 复多少次)其实只是碰到了问题的边缘,或者说根本没有说到点上。首先, 判断的混乱状态(如果说真是陷于混乱)完全
8、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某些 具体例证中,审美判断的混乱仅仅是表面现象。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在选 择例证时出现误导,或是没有对不同的审美观念的原因和意义予以足够的反 思。甚至在真正混乱的状态中,这种混乱也有原因一一恰恰是因为缺乏批评 的传统。上面所提到的连续性的缺乏,这并不属于批评的本质,而是基于某 些试图对抗和混淆批评的偏见。第二,针对审美判断的怀疑主义,部分是源于肤浅的读解。有观点认为,审 美判断是相互矛盾、相互抵销的。这种观点貌似深思熟虑,但事实上却是极 其简陋和不得要领的。一个细心的读者,如果他对批评的关心超越了简单的 褒贬论证并能洞察各种论点的内含,他就一定会注意到,彼此不同的观点总
9、是从不同的前提观念和基本信念出发,所以要使用辩证的手段来比较这些不 同的看法。体现公众判断的各个作者看上去相互矛盾,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将 对方当作靶子。批评家之间的对话一一怀疑主义者认为是无用的一一其实根 本没有发生过。因此,不同的观点相互争斗,其实是百无一用。更有实际意 义的是,发现或者建构概念的体系,使得我们可以深入到各种判断的背后, 将支持这些判断的前提观念联系在一起,以便去发现这些判断是否可以相容。 对批评的怀疑主义论点强调批评观点间的不同,而很有可能这些不同之处最 终是相互补充而不是彼此抵销。第三,能否仅仅将巴赫批评或贝多芬批评的历史读解成不同偏见的转换过去 的时代是否都受到这些偏见支
10、配,每个时代是否都是通过论争将自己从前一 个时代中解放出来有人认为这是唯一的读解,但其实这是夸大其词。的确,这种夸张并不鼓励思考,而是妨碍思考。判断之间的不同确实非常醒目,但 另一方面,片面的、严格的趣味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缺陷,必须依靠对过去进 行有见地的、综合性的判断予以弥补。这种片面的、严格的趣味甚至可能标 志着一种便利,即作为某种前提它有可能导致清澈明晰的、富有成果的洞见, 而这种洞见在其他时代是不可能获得的。在二十世纪已显得过时的浪漫主义 批评,在巴赫和贝多芬中所发现的特征也许会对我们封闭一一如果我们完全 拒绝浪漫主义批评的实质。止匕外,任何知识的真理和有效性,大多可与其渊 源相脱离。植
11、根于某个时代的偏见(弗朗西斯培根将其划归为偶像,并对 其批驳),并不见得就是最糟糕的观念。如果有些观念的渊源不清楚,这也不 妨碍我们去接受这些观念,如果这些观念真正是洞见的话。我们喜欢去除观 念的外层迷雾,但我们不必将洞见缩减为偏见。偏见只是洞见发生的条件,并不是洞见的构成内容。止匕外,在批评中如同在艺术中一样,不是任何事情 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我们不能洞察到早先时代的某些发现,但这并不妨碍 我们承认和珍视这些发现。某些洞见植根于过去时代的前提观念和崇拜偶 像,我们可以赞赏这些洞见,但并不需要赞同那些前提观念和崇拜偶像。日 常经验告诉我们,知 识更多来自保存而不是来自争辩。为此我们可以期望,
12、审美批评的连续性是可以建立的。第 四,对于什么是本质特征以及作品水平的高下,合格的批评家(不是那些 偶然闯入这个行当的人)之间其实是有共识的。而偏见往往认为这种共识是 不可能达成的 一一偏见仅仅抓住批评中存在的观点矛盾,将这些矛盾贬斥为 荒谬的标志。但关键并不在于趣味间的不同,而在于批评保持在什么样的层 面上一一批评所争论的是什 么中心问题,以及根据问题的不同采取了何种前 提立场。其余的一切均是说明。甚至认为某部作品在审美上是场灾难(汉斯 立克对瓦格纳的批评便基于这个论点),这个观点并不比怀疑该作品是否能 够被看作是艺术更有份量。的确,激烈的争论证实了一一而不是反驳一一所 讨论的问题确有重要性
13、。艺术中存在失败的努力和无关痛痒的成功,但并不能就此宣告艺术厄运的到来。诺瓦利斯写道:”对诗歌的批评是种妄想。甚至 要决定某个东西是不是诗都非常困难,但这却是唯一可能决定的问题。” 一个批评家的论点显露出他所具有的审美经验和他所处的文化环境;轻视这些 是完全错误的。批评家的素质是他能够分辨艺术与非艺术。但是,能够认清 一个 作品的艺术质量(如果这是有效的判断),其前提是批评家必须清醒地 意识到审美判断所依据的终极原则之间的深刻不同:审美观念之间不能相互 化约,有时甚至彼 此竞争。有些艺术作品从完美的角度看是有缺憾的,但从 伟大的角度看却极富意义。有的美学理论费力地以僵硬体系为出发点,试图 将艺
14、术作品的一切具体特征都纳 入美的中心观念,甚至想从这个中心观念中 推导出这些特征,美学遭到普遍敌视正是由于这种做法。这种努力的无用性(更别提它的荒谬无聊)是由于完全落伍,它的思维在审美上仍受制于古典的规范,在方法上则局限于对体系的追求。适合体系就能保证甚至加强观念 的真理性,这种信念是十九世纪的乌托邦观念,在二十世纪已经破产。时代精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人们没有注意到,审美观念并不是 具有等级秩序的体系,相反,它们共生共存,彼此不同,相互不能化约。将这些审美观念全部纳入一个至高无上的美的观念,认为这些观念间的不同仅 仅是中心观念的变化,这是对这些审美观念本质的误解。为了再次起用和重
15、新检视从十九世纪体系的废墟中残留下来的审美观念,反 思它们内在的问题,必须有意识地摒弃浮躁和不耐烦的态度。美学的语言已 经破旧不堪,衣 衫褴褛。现在已经很难富于新意地再度使用诸如美、完美、 深刻、伟大等等词汇,因为这些辞藻很容易被怀疑只是修辞手段。仅仅说出 这些词语,就会让人畏缩不前 一一它们多么空洞!然而,粗略梳理一下伟大 和完美之间的不同,这种努力也许仍是有价值的一一特别是对于那些仅仅出 于尴尬或厌恶而弃用这些大词的人而言。在 音乐中与在诗歌中一样,所谓完美,就是指一个自足的单子,尽管有局限, 但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蒂克所言,完美的事物是“一个自我的特殊世界”, 其中任何外在于审美的东西
16、一一任何传记性的或历史性的回忆一一都意味 着一种可被感知的干扰。另一方面,音乐伟大的本质恰恰在于,它努力挣脱 音乐的限制,超越“纯粹 的音响”一一用黑格尔的话说。在十九世纪,交响 诗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形式一一交响曲一一的永恒诱惑。此外,朝向审 美之外的因素的开放性,有一个主体站 在作品背后诉说的观念一一两者之间 存在联系。两者都更靠近伟大的音乐而不是完美的音乐。对于贝多芬、瓦格 纳和马勒的音乐,很难(而且没有益处)让学究式的美学阻碍人们去想到作曲家的个性,虽然根据康德的区别,这里通过音乐向聆听者说话的主体是精 神性的主体而不是经验性的主体。没有名字的音乐史的观念植根于古典主义,它的审美观点
17、以完美观念为中心,刚好位于伟大观念的对极。音乐的 伟大依赖于外在的规模和作品的布局形式,尽管这个标准乍看上去非 常庸俗。在一首创意曲和一支分节歌曲的狭小空间内,伟大基本是不可想象 的。止匕外,一部作品 如要企及伟大的境界,仅仅结合音乐形式和性格的丰富 性与明显的和潜在的稠密动机关系,那还远远不够。大型曲式(在调性和声 完全发展起来之前,在十八世纪前 的音乐中几乎不存在)要求作曲家对宽广 的时间跨度具有几乎暴君般的控制力。贝多芬、瓦格纳和马勒具有这种控制 力,有时甚至对某些音乐细节采取无情的态度。因此,十九世纪中交响曲的写作数量比人们所想象的(以为交响曲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器乐曲形式)要 少得多,
18、这绝非偶然。轻 而易举的东西有时也可以企及完美,比如罗西尼的或者奥芬巴赫的音乐。 但是,如果用“伟大” 一词形容塞维理亚的理发师的作曲家(这时的罗 西尼比创作大歌 剧威廉退尔时的罗西尼水平更高),那只会是个空洞 的赞美字眼。如果音乐中的伟大概念要被用来说明特征,而不是一般赞扬, 那么就有两个方面的性质与伟 大的概念相关联:里程碑的观念和困难的(不 能立即接受)观念。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是很罕见的:一个无与伦比的成 功例证是巴赫马太福音受难乐的开始合 唱;而位于对极的相反例证是(比 如说),亨德尔具有里程碑性质,而韦伯恩很难立即被人接受。但应指出,完 美可以堕落为毫无独创的无聊练习,而伟大可以蜕
19、变为枯燥的畸形怪物。审美原则与艺术作品本身一样,显露出它们所处时代的印记。它们携带着时代的特征。最近几十年中一个似乎不可争辩的风行观念是,理解一个艺术作 品必须依据其自身的条件,判断一个艺术作品必须根据其自己的尺度,而该作品与其他作品并不共享这些条件和尺度。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风行观念其实暗示着类型和体裁的衰落或削弱。这种衰落已是十九世纪音乐史的特征之 一。在二十世纪的新音乐中,音乐作品从各种体裁类型中得到解放的过程终于完成,每一个别的结构都好似完全基于自己的特殊手法。它完全独立,不参照任何先前 的模式,以从中获得支持或设定限制。照斯特拉文斯基的说法,作曲家必须给自己创造出所需要的限制。内
20、 在诠释的原则其本身是辩证的。它代表了历史方法最极端的发展,同时也走向了历史方法的反面。十九世纪历史主义对每个时代的论断一一“面向上帝的当下可理解性”一一现在被二十世纪的“新批评”转用到个别作品上。新批评家断定,理解艺术作品的特征从细节特征本身,到细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节与整体之间 的联系(它正是从细节中产生并包括细节)均可不必参照传统的类型和模式。但是,这个论断如果推向极端,在实践中就几乎无法实现,它意味着将某个结构从其历史语境中完全抽离。夸大的历史思维方式导致以一种与历史相背离的隔离检疫办法来对待个别作品。内在诠释试图将艺术作品作为唯一、独立的事物来公正对待,而十九世纪风行的修辞学批评
21、则以体裁类型和它们的风格为依据。一个艺术作品与一个它所代表的体裁类型相联系,或者,艺术作品作为典型的修正范例与一个从中衍生出来的体裁类型相联系。迟至1850年,像布伦德尔(brendel)或科斯特林(kostlin)这样的音乐历史学家和理论家仍相信,一个体裁类型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在他们看来,历史虽然是人为的,但也像自然史。因此,他们观察一个体裁,看它到达发展的高峰,它的成长,最终达到由自然天性 所命定的目标。因此,从完美的高峰(如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之于弥撒的历史,或亨德尔的作品中之于清唱剧的历史) 中抽象出某个规范模式也就理所当然。音 乐体裁的衰落为内在诠释清扫出一块区域这个区域自古以来
22、就被体裁稳固占领。而现在,这种衰落似乎使审美判断陷入危机,其最明显的标志是各种论断的不确 定性和主观武断性。在许多时候,一种貌似真确的论断其实仅仅是对音乐是否前后统一的某种模糊感觉的改头换面,这种统一很难解释,也很难用作曲家的技巧来确 证,而在先前的体裁理论中这却是可能的。然而,诠释与审美判断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的。一方面,如果不把一个给定的结构与先前听到过的其他结构相比较,审美 判断是很难想象的。在这种情形下,以一个作品本身的尺度、不借助前提条件来把握一个作品,这种要求似乎就悬置或者替代了审美判断。另一方面,让我们强调这个事实只要开始进行诠释,就已经对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做出了决定(尽管是隐
23、晦地) 。不重要的、没有深度的平庸作品,本身就不适用针对费解的、困难 的作品所发展起来的诠释方法。这种方法在平庸陈腐的作品中找不到立足点。但是对这种论断更严重的反驳是,它面对简单结构(尽管简单但完美)时的不适用性。因此,汉斯梅尔斯曼(hans mersmann)认为,一部音乐作品可被进行分析就是其价值的一个标准这种论断在面对民歌或古典时期“高贵的单纯”时便陷入窘境。复 杂性增大是不是就意味着价值增加这个观念显然太简单化,无法正确对待音乐的真实情况。虽然,针对那种将所有复杂的音乐都一概斥为不可理解的倾向, 针对那 种从心理学测试 (其中测试人往往在面对复杂结构时不知所措)中推导出无聊的审美判断的
24、倾向,这是一个适当的回应。相对于上述这些倾向的简单反击是可以理解 的。喜好具有更多复杂性的发展,这是心理进步的标志,它是针对自鸣得意的心理测试者的第一个反击。但是,如果超越反击或赞同的论争,有确凿证据证明,人们 所关注的其实是,某个方向上的复杂性与另一方向上的简单性之间应保持平衡。这种关注在所有时代都存在,安东韦伯恩的音乐也不在例外。一些简单的方面(如节拍的统一与和声语汇的限制)构成背景,以支持节奏细节或和声 / 乐音关系的复杂性。如果作曲家自己没有寻找缓解聆听音乐紧张度的简单性补偿,则公众就会忽 略乐音结构的某个方面 (如巴赫作品中的和声) 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另一方面 (如对位) 。阿 诺德
25、勋伯格承认,补偿或者经济的原则是音乐聆听的一个事实,也是作曲历史中的一个有效的倾向,但是他拒绝承认这个原则也是审美判断中的一个原则。勋伯格 不相信中庸之道“唯一一条不通向罗马的道路” 。他的思维是反古典的。他提出相反的论断为了避免不统一,音乐在所有维度上的发展必须是同等的。他以 无可争辩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调性音乐结构中的每个因素旋律、对位、和声和节奏彼此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凝聚性,每个因素正是在与其他因素的多层 关系构成中才显示自己的存在。勋伯格在风格与思想 ( 1950 年英文版,第40 41 页)中说, “这就是为什么当作曲家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以最大的能量注 满内容的技巧之后,他们必须在另
26、一方面也做同样的事情,最终在所有的方面也这样做,音乐由此得到扩展。 ”音乐应在所有的方面具备同等的发展程度并相互合作,这种观念听上去是种乌托邦思想。可以提出反驳,在勋伯格自己的创作技法(十二音技法)中,和声的发展滞后于对位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容易找到的反对意 见,因而不会被音乐共通感的辩护者放过;每当他们感到,勋伯格严厉的态度构成了挑战和冒犯,他们就急切地抓住这个观念。然而,如果要有理有据地进行抉择, 勋伯格所提倡的一个标准应该在考虑之列: “所有方面在内容上的”复杂多样和细致加工应该相互协调,尽管更加精确的解释需要某些保留或者对这个标准进行一些修正。与勋伯格的审美良心完全相反的论点一一经济的原
27、则,可以更加成功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成败而不能解释音乐作品的地位。勋 伯格所谓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展,要比在谱面上所能读到的东西更多。除了可见的、可感的区分(如更加丰富的节奏语言或和声语汇)之外,还有范畴性的明显差别,它需要听者去思索和联系。而且,某种实际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发展看上去反而在减低复杂性。例如,与声乐复调的节奏多变性此时的节奏尚未被塞入“四小 节方块” (瓦格纳语)的模式中相比,由节拍点和小节线所控制的十七世纪节奏似乎显得拘谨而贫弱。但是,这方面的损失得到了更多的补偿和平衡。在旧有的 有量式节奏中,对位织体中被编织在一起的仅仅是时值的长度量,而新的节拍式节奏却代表了一种具有重量等级划分的体
28、系一一虽然上述描述过分简单。因此,从质的方面看,这种新的节奏概念要比它所替代的发展阶段更具变化。至少在艺术音乐中,节奏被一种十六世纪所不知道的范畴所丰富。同样,调性和声与调式和声之间 的对比也与此类似。和弦连接的语汇在十七世纪急剧减少,但另一方面,声部写作更加稳固地加强了和弦之间的联系,和声的凝聚力也在更长的段落中延伸,和弦进 行获得了更大的逻辑必然性。规定审美原则会碰到问题,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两个相互有关的困难:第一,将个别的标准截然分开,那会造成武断主观;第二,人们很难放弃围 绕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思维的习惯,即便对概念的使用是孤立进行。音乐的内容应以协调的方式在“所有的维度中”都达到充
29、实饱满的程度,就这项要求 自身而言,并没有什么极端之处。因为在勋伯格的美学中(也许可以使用美 学 这个术语,虽然勋伯格自己拒绝这个词,但他的敌人常常用这个词来攻击他), 这个标准暗示,存在对音乐结构联系的抵抗,因而必须坚持这种关注。只有 在对位与和声相互分立而达到了某种独立性时,将它们重新组接在一起才是 作曲家的功绩。没有充满整个形式之中的丰富音型和主题,所有严格的动机 运作都是无的放矢。此外,如果要避免陷入狭隘古典规范的限制,”因素之间应该协调”这个标 准 就需要修正。某些重要的作品一一马勒的交响曲、 以及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一一 其特征就是非一致性和非连贯性。否认这些特征的存在是虚假的辩护。相
30、反, 有意义 的批评应该正面说明这些特征的合法性。诸如模糊、悖谬、歧义、反 讽等等在文学批评中早已成为家常便饭的范畴,也应该进入音乐美学的视野。 一个作品中存在异 质的不同特点,这并不意味着结果一定是有问题的或是杂 炫拼凑。对独特风格的过分偏好也是一种风格,它并不是缺乏技巧或缺乏美 学道德。因此,仅仅发现在一部 作品中存在非连续性是非常不够的。一个具 体的非连续性脱节,到底它代表着缺陷还是应被看作是一个悖谬,只有在这 个问题上做出了有根据的决定,审美判断的问 题才刚刚开始。在某些十二音 的音乐作品中,不可否认存在着传统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与十二音结构之间 的矛盾。这是不是由于作品内各个层次的非同
31、步性而导致的缺乏逻辑或者,一种放弃以逻辑观念为中心的诠释是否可以证明这种矛盾在审美上的正当性与 非一致的模糊性紧密相关的是消极的模糊性。有人认为,存在两组不同的 审美特质:一组是积极的特质,他们作为独立的因素本身就是正当合法的; 另一组是消极的 特征,它们需要在具体上下文中完成对比的作用而获得合法 性。换言之,这些人相信,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甚至各种要素本身(分别来 看)也具有等级分别。这种信 念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微弱的残余。在审美消极 性的概念中,真与假相互混淆了。一个针对某个事态情境而做出的特征定义, 很容易被转换成一种价值判断一一它往往 歪曲对这个事态情境的理解。某种 消极的特质一一一个参差
32、不齐的、腐腿的节奏,一个粗糙的不协和音响,一 个尖利的或者空洞的或者薄弱的音响色彩一一显然代表着不安定的因素,但是完全可以放心地打消怀疑:这些消极特征仅仅是偶然,它们的功能不过是 构成和谐(美的哲学一致将和谐作为偶像)的对比背景或铺垫。将消极特征看作是某种较小、较低和暂时可以容忍的东西,仅仅是作为其他特征的服务 工具,而不是看重其自身价值,这是古典主义的偏见。首先,积极特征的单 调系列 造成乏味,而另一极端是消极特征的过量积累,两者间为何偏好前者 第二,消极因素在音乐过程中往往代表着驱动的力量;因为,音乐必须发展, 必须向前进行, 而不是停留在一个点上,这与一部作品的所有部分都应该融 入其中的
33、和谐协调(古典主义的教条),同样都属于音乐的本质特征。一个推 动音乐向前进行的消极因素其实就是积极因素。此外,消极因素一一最广泛意义上的不协和因素一一对强烈的音乐表情而言恰恰是决定性的。自蒙特威尔第的阿里安娜的挽歌以来,音乐的表情就与脱离风格和技巧的规范紧密有关。某种原本就属于例外的东西,一种对规则的冒犯,不论是音乐的技术规则还是流行趣味的规则,它就不再是它原来的本体。在音乐表情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矛盾:当它最终得以建立时,它便失去了实 质,然而它又必须变成某种公式,一个表情语汇中的通行手法,以便让人能够理解。动机与和弦的表情价值的增长,往往正是因为它们越出了正常的语境关系。如果 一种新的音乐
34、表情理论能够汲取t. w. 阿多诺的洞见阿多诺深刻地认识到,美学概念如果不与作曲技术相关联就会陷入空洞那么,这种新型理论应该去尝试,怎样确认表情的突出特点,并将其与 两个相反的东西区别开来:其一是补充性的对比,甚至古典主义美学都会将其作为自己语汇的一个部分;其二是没有凝聚力的硬性叠加,这是糟糕音乐的标志。进 一步的问题是,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如果真有可能)让音乐表情保持它的意义不受损失,不因过于熟悉或糟糕的模仿而变得陈旧一一如电影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风格。的确,音乐中的新颖与音乐的表情,它们的辩证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在被称为“艺术音乐”的领域中一一它与民间音乐有别至少已有五百年一一自十五世纪的
35、理论家约翰内斯廷克托里以降,新颖性就一直被认为是决定性的一个标准。尽管有些讨厌时尚的人对新颖嗤之以鼻一一更别提有些批评家为了排挤他们所不理解的 音乐时便大肆攻击时尚,而实际上如果时尚真正风行,他们会很快接受时尚。熟 悉的事物不能被感知,仅仅是被记录在案;前提概念会挡在事物面前,妨碍经验的完整性一一这些共识是形式主义(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艺术理论的出发 点。这种理论的中心是新颖的范畴。只有让人惊异和不同寻常的东西才能逃脱习惯的反应模式,才会具有被审美方式感知的可能性,才能被提升到凝神观照的聚焦 点,才能让观照者忘我沉浸在现象及其细节之中,而不是将现象随便按照某些概念进行归档,忽略这现象中的
36、特殊性格和内涵。形式主义理论与未来主义的文学实践有关,事实上这种关系如此紧密,以致于形式主义可被称为是未来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形式主义的洞见。但是,这种联系并不妨碍形式主义也能够解释和支持相反的对立面一一重新拥有古风的东西。因为复兴遥远的过去与陌生化的倾向同样都是美学革命。复兴和革命,通过它们所引发的惊异感,都会让感知从 习惯中解放出来,使之能够以丰满完整的方式进行真正的感知(就感知这个词的完整意义而言) 。因 此,新颖的功能是,使现象以审美的方式被感知。如果这一点确证无疑,则时尚就反过来遮蔽了事物的面貌和意义。时尚的问题是内在的矛盾:它必须要看上去像是具有新意,以便能够从与过去的对
37、比中脱颖而出,但同时它又被迫立刻(就在它走向前台的时刻)把自己作为惯例稳固下来;因此,时尚总是从自身中逃离。然而作 为一种惯例,时尚成为化约式感知的牺牲品,这种感知方式随意地贬低了时尚。它并不是以现象的个性化格局、而是将现象作为一种追随时尚的标签来把握现象。时 尚的新颖是一种抽象。它在今天和昨日的流行时尚之中进行交换时,可以并不损害什么,也不改变任何本质的东西。由于这种可能性,时尚往往以突然的方式进行转换。它是非连续性的。它的决定性特征不是它的内容,而是不停地转换到不同的东西上去的形式。即便时尚照搬前天的样式,它也没有传统,因为在真正和实质性的 新颖中,传统总是包括在内,同时又被超越一一即使在
38、形式上是明显的否定。由此,勋伯格冲向无调性的突围似乎是与传统背道而驰。但正是因为与传统形成对比这 一事实, 才使传统孕育了新风格, 即使与此同时新风格超越了传统。而保守的批评却在哀叹这一传统的丢失, 同时又在指责新的风格不过是时尚。音 乐与过去的联系不仅仅与历史相关,也与审美相关。这种关系在十九世纪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联系,不论在交响曲中,还是在歌剧中或是在歌曲中。它成为了作品本身的一个方面;与早先作品的联系一一或是肯定这些早先的作品,或是与之背离一一是它们内含的成份之一。特定的历史联系一一如瓦 格纳的罗恩格林和韦伯的欧丽安特被实际地写入音乐之中;这种关系应被聆听者察觉,因为音乐要求聆听者熟悉这
39、个传统。十九世纪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断拓展新天地的渴求与依 赖历史的明确意识这两者之间的平行增长。的确,这两个极端并不是彼此分离地发生影响。它们相互交融,特别在最重要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更是如此。有 一种普遍得到认可的共识,认为一部音乐作品能否在表演实践中留存下去或者至少铭刻在记忆中,能否达到不朽的坚固性,这是衡量作品重要性的最关键的标准。这 个观点已经是常识,以致于没有人对其产生怀疑。公众显然绝不会怀疑,因为公众觉得自己是最后的审判官,当然感到高兴和安全。人们往往相信,时间不会发生错误,后世人肯定会做出公正评断,但却很少细致探讨不朽的不同形式一一其实这其中有很多不同,也很少分析为何有些作品被保留
40、而有些被忘却的原因。这些原因并不总是有关音乐本身的质量。认为一部留存几十年或甚几个世纪的作品,其留存原因只是由于其本身、其本身的结构以及其表现的价值,这是一种现代迷信。留 存的形式中存在尖锐的对比,其对比之尖锐几近无以复加。一个极端是某些无名氏乐曲或者说是演化为无名氏的作品, 它们流传广泛, 如帕洛马 ( lapaloma)。谁也想不到它居然已流传上百年之久,绝不需要复兴一一不论复兴动因是发现的愉悦还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另一个极端是某种字面意义上的声 望,更多是与一个作曲家的名字相关,而不是与他的作品相关,它是某种对过去的历史重要性的惰性承认。马肖、约斯堪、甚至蒙特威尔第的艺术已成为化石,要
41、试 图使这种艺术让小圈子以外的人喜爱恐怕是徒劳,除非把历史的陌生感也当作是一种审美的吸引力,将古风的严峻当作是一种画面效果,而这恰恰意味着以偏颇和误解的态度在接受。此外,某些陌生的东西之所以被保留和继承一一如格里高利圣咏,其原因可被称为是某种体制性的特征,使这种音乐可以回避审美的判断。虽然圣 咏并不害怕这种判断,但审美判断毕竟是第二性的,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有人斥责一首国歌在音乐上是陈腐破旧的,我们就会怀疑他的批评动因更多不是出于审美的 敏感,而是出于不合时宜的思维倾向。有时,英国之外的听众甚至怀疑,爱德 华埃尔加的声望也是某种体制性引力的产物,虽然他们也应该看到,这其中的各种动因是彼此悄然相关的,一个体制性的动因往往也会与审美情感混合, 或者将审 美情感当作掩护。 再者,不可否认安东布鲁克纳的名望也有地理上的局限性,如果这种比较让某些人感到不安,则他们其实就像他们所指责的对方一样,都掉入了民族偏见的陷井。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实用性基础与体制性基础相似,虽然在此实际的动因可能占据主导,而审美的激情并不强烈。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与德沃夏 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在几十年之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界合作模式创新-第6篇-深度研究
- 自动化生产线研究-深度研究
- 脑机交互设备智能化-深度研究
- 室间孔与细胞信号传导-深度研究
- 节能陶瓷材料研究-深度研究
- 海洋能源与潜水冲浪-深度研究
-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行业的革新-深度研究
- 知识论新视角-深度研究
- 交通流量分析与预测-深度研究
- 支付终端性能优化-深度研究
- 海康在线测评题
- 维修电工题库(300道)
- 幼儿园数学《比较物体的大小》课件
- 住院证明模板
- DB37-T3953-2020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 T-CSPSTC 111-2022 表层混凝土低渗透高密实化施工技术规程
- 食品经营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 南通大学开题报告模版
- 医院急救中心劳务外包采购项目评标办法(评分细则表)
- JTG H12-2015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
- 2024天津工业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